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觉真法师 > 正文内容

彻悟人生 第十九个故事

觉真法师  发表时间:2020-08-18   作者: 觉真法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第十九个故事)

  这是我听来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云游四方的修道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修道人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他打开他的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这人无意中看到那颗光芒四射的宝石,有些惊讶。修道人毫不犹豫地就将它送给了这个旅人。那人兴奋不已,这可是天上掉下的奇珍异宝,他口中直呼好运。

  但是,过了数日,那个旅人追了上来,找到修道者,并且恭恭敬敬地把宝石送还给他,对修道人说:“我不要这颗宝石了,我需要比这更贵重的——是什么思想和心愿,让你愿意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了我?请给我开示。”

  比这宝石更珍贵的东西,不就是佛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么?佛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慈悲就是佛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就是佛陀向人类传扬的一份大智慧。为什么?因为慈悲是洞察万有缘起(彼此互相联系、互为条件)和万法本空(无常无我放下我执)获得般若智慧的结果。只有慈悲,才真正体现人和人、和众生、和宇宙同为一体(同体大悲,众生平等),只有喜舍,才真正体现人对自私自利的鄙视和扬弃。只有慈悲喜舍,才最终体现了人类全体利益、整体利益的关怀与维护。只有维护了人类的整体利益,你的个人利益也才能真正得到维护和增上。慈悲喜舍,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上的调整与和谐。只有和谐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才能得到快乐。得到自在,得到福德。般若是智慧,般若也是福德。

  现在,我们就看得更清楚,懂得更明白:慈,是给予,又不仅仅是给予;悲,是给予,又不仅仅是给予;喜,是给予,又不仅仅是给予;舍,是给予,又不仅仅是给予。难怪世界上那些大财团、大富豪、大善人、大功德主,他们都会拿出许多钱来投入慈善事业,回馈社会。那是什么?那是智慧。他们拿得越多,捐得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将越多。“舍”去的是看得见的,“得”到的,也许你看不到。看不到的,正是拿钱买不到的。所以,人们不要老想着“取”,而要懂得“舍”;不要老想得“益”,而要不怕“损”。“舍”是好事,“损”不可怕。施舍比接受更有福,更有智慧。牺牲自己,成就他人,无我地执,关怀众生。人的品格的完成,也是佛的慈悲心的完成,佛道的完成。近代高僧、先曾法祖太虚大师说得好: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

  慈悲的基础是般若,般若的实践是慈悲。

  慈悲喜舍——智慧的品格,品格的智慧。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