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人心,见性
成佛——曹溪禅之二
中国禅宗的祖师,
修行的目的在於明心晃性,即明真如心,见
自性佛。四祖道信在其《入道安心要方便门》中说:“见
佛性者,永离
生死,名出世人。”又说:“悟佛性者,名菩萨人”(《大正藏》卷八十五, 一千二百八十九页上)。惠能未
出家前就是一位佛性论者。如在初见五祖弘忍时,五祖问他:“从那里来?”惠能答:“领南。”五祖问:“欲须何事?”惠能答:“唯求作佛。”五祖讥讽他是岭南的獦撩(野蛮人),没有佛性。惠能据理力辩:“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
众生皆有佛性之说,见于《如来藏经》,《大般泥洹经》卷四,《大般
涅槃经》卷八,卷二十七,《佛性论》卷一,《宝性论》卷四等书。禅宗修行在於显露自性清静涅槃妙心,发现与佛同体的本源佛性。惠能出家後,始终沿着佛性论者的足迹, 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着。如《景德传灯录》卷五,介绍惠能的思想时说:“我今
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滋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
菩提,依吾
行者,定证妙果。”说明惠能思想的主要成分,是肯定一切众生皆具有
常住不变的佛性。
一、见性成佛
惠能以佛性论为依据,提出“
凡夫即佛,”“
烦恼即菩提。”刚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後念离境即菩提!《坛经》主张,将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划等号。所不同者只是迷与悟,而迷和悟的差别,在於著境与离境而已。最清楚表达惠能这一思想的,是其嫡传
弟子永嘉玄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然天真佛。”既然生佛一体,烦恼与菩提无别,当然是无修无证。所以劈头一句提出,每个
学佛者都应是“绝学无为闲道人”。在“绝学无为闲道人”看来:“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沸。”“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
自在”。见一切法真性,即见佛性。证一切法真性,即证
佛果。所谓见性成佛,即见真性而成法身佛也。此即《
心经》说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放心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见性成佛的途径,主要是颢露“自然天真佛”。例如,大珠慧海,初参与马祖道一,马祖问:“来此拟须何事?”慧海说:“来求
佛法。”祖曰:“自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慧海问:“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慧海即於言下自识本心,不由觉知,踊跃礼谢。禅法不假外求,若有一物或一法外求,即非心地法门,而是仰仗他人的鬼神伎俩。因此禅宗不但不重视礼佛,甚至要呵佛骂祖。如德山鉴骂达摩是老臊胡,释迦是乾屎橛。云门偃要一棒将佛打杀与狗子吃。雪窦显要唤祖师来替他洗脚。一僧问洛浦安,为什么有些祖师要呵佛骂祖?洛浦安答:
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因有佛祖的偶像在,不知多少人被其蒙蔽了。迷失了自家珍宝,但向外求。某
比丘尼批评外求的愚人说: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
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趟州禅师认为心外求佛,都是有为法,要为无常所吞食,唯有自性佛,才是真实不虚的无为法。他说:
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
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指出唯有人人本具清净无染的真佛,强过一切金佛,木佛、泥佛等心外之物。但是众生本具的真佛,无始劫来,被无明所覆,被尘劳牵转,不敢承当。如慧朗禅师问石头希迁和尚:“如何是佛真,”头曰:“汝无佛性。”朗问:“蠢动含灵,又作何生?”头曰:“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朗问:“慧朗为甚却无?”头曰:“为汝不敢承当。”慧朗是向外求佛,不相信自家屋里的物,结果是“贪看天上月,失却掌上珠”。对于这个道理,南岳意思大师说得很明白:“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非真。”如果禅者,能反求诸己,不向外求,荡尽无明烦恼,清净光明的自性宝藏(佛性),就会蓦然地呈现出来。正如郁山禅师说的:
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镇,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希望诸上座,从这里得个消息,自尊自重,且莫被他人牵着鼻子乱转。
二、接物度生
禅者识得还家路,超凡入圣後又如何?许多禅家提及不多,致使一些人认为禅师们都是一些自了汉。这里要向大家指出的,入圣只是禅者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五灯会元》黄檗说:“希迁禅师,游天台,逢一僧,与言笑,如旧相识,乃偕行。适涧水暴涨,师指笠扶杖而止,僧褰衣蹑足, 若履平地,回顾曰:‘渡来渡来’。师曰:‘咄!这自了汉。吾早知,当砍汝陉。’僧叹曰:‘真
大乘法器。’这个僧人渡水的能力,只管自渡,不去渡人,黄檗要砍他的腿,因为腿只在他身上,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初见性的人,已知自己与众生同体,好比手足耳目之间的关系,怎能坐视众生沉沦而置之不顿呢?所以超圣的目的,在於入凡,接物利生。此番入凡与在凡时的风光大不相同。在凡的凡夫是因惑,心随物转,不识本来真面目,作不得自家主人翁。因随物转,所以
六道轮回,出没生死。从凡入圣是因智,从圣入凡是因悲,心能转境,是过来人,作得白家的主人翁。这时的风光,正如临济说的:“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见《临济语录》)此即《金刚经》说的菩萨行六波罗密,做到离四相三轮体空。《华严经》说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的境界。老僧今日说这些,希望诸上座,不要停留在化城,要迅猛前进,直至宝所。
一九八八年三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