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南传佛教人物 > 德宝法师 > 正文内容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第十章:处理问题

德宝法师  发表时间:2020-08-18   作者: 德宝法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第十章:处理问题

德宝法师

禅修时会遇到一些问题。每个人都一样,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唯一绝对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是,你也一定有份。处理障碍时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采取正确的态度。困难与障碍是整体修行的一部分,这些是无可避免的,也是可以被拿来利用的。它们提供我们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我们之所以陷入生命的泥淖中,乃是因为我们不停地逃避问题并追逐欲望。禅修提供了一个实验的环境,在那里,我们可以检视这个症状,并且找出对治的策略。各种在禅修时生起的问题与麻烦都是可供探讨与运用的素材。没有一种快乐不是夹杂某种程度的痛苦,也没有一种痛苦是完全没有快乐的成分。生命就是快乐与痛苦的综合体,它们携手并进。禅修也不例外,你会经验到好时光与坏时光,也会感受到狂喜与恐惧。


墙在哪里?墙在你心里

因此,当你撞见一些经验,感觉上像是一道墙时,请不要讶异。别以为你是特例,所有经验丰富的禅修者,都有他们自己的墙。一道一道的墙一再出现,只要做好应对的准备即可。你处理困难的能力,取决于你的态度。如果可以试着将这些麻烦视为机会,作为修行的逆增上缘,你就会进步。禅修出现问题时的处理能力,会一直伴随你度过下半辈子,让你得以解决日后真正棘手的大问题。如果你试图回避禅修中生起的每一件麻烦事,你其实是在强化那有时已经让生命难以承受的习气。

学习面对不愉快的处境是很重要的。身为禅修者的职责是,对我们自己要有耐心,以不偏不倚的方式看待自己,包容自己所有的忧伤与缺陷。我们应该学习善待自己,逃避不愉快到最后是对自己非常不利的事。说来矛盾,善的必要条件是,当不善生起时,你得去面对它。


如果你真的很痛苦,不要回避

解决困难的一个通俗做法是自我暗示:当一些讨厌的事冒出来时,你宁可相信它并不存在,或者相信它是乐,而非苦。佛陀的做法正好相反。佛陀要求你彻底检视它,而非隐藏或掩饰它。佛教建议你不要硬套上那并不属于你的感觉,也不要回避真正属于你的感觉。如果你觉得很痛苦,那么你就真的是很痛苦。那是事实,是正在发生的事,因此请正视它,正眼看它,不要退缩。当你正在难过时,检视那个经验,小心地观察它,研究那个现象,并了解它的机制。脱离陷阱的办法是研究它,学着了解它是如何造出来的。你的做法是把它分解开来,陷阱一旦被拆解之后,就无法再困住你了,结果就是解脱


面对生老病死,你可以有所选择

这个观点是最基本的,不过却是佛教最少被了解的哲学层面之一。那些肤浅的学者很快地就将它归类为悲观主义,认为它总是绕着诸如痛苦之类的事打转,老是劝我们要面对痛苦、死亡与疾病等令人不悦的实相。佛教思想家则不认为他们自己是悲观主义者,而且事实上正好相反。痛苦存在于这个世间,无可避免,学习处理痛苦并非悲观主义,而是一种非常务实的乐观态度。你如何面对配偶的死亡呢?如果明天就失去你的母亲、姊妹或最亲近的朋友,你会有什么感觉?假设在同一天失去工作、存款与双腿,你对于轮椅上的后半生还会有指望吗?如果你是癌症晚期的病患,你会怎么处理那种疼痛?你又会怎么处理即将面临的死亡呢?这些不幸,也许你大多数都可以躲过,但是你躲不过全部。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都会失去朋友和亲戚。我们偶尔都会生病,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有一天一定会死。你可以在这些事情上痛不欲生,或者也可以用开放的态度面对它们,完全看你怎么选择。


搞清楚,痛苦不等于受苦


痛苦是无法避免的,受苦则不然。痛苦与受苦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如果这些悲剧中的任何一种打击你现在的心态,你会感受到苦。当下控制心的习气会把你锁在那个痛苦中,令你无法解脱。花些时间学习对治习气是不错的投资。多数人将精力全部花在设法减少他们的痛苦与增加他们的欢乐上。佛教并不建议你完全停止这样的活动,金钱与安全很好,痛苦也应该尽可能避免。没有人告诉你要放弃所有财产,或追求不必要的痛苦,不过佛教确实建议你要投资时间与精力在学习处理不快乐上,因为有些痛苦是无法避免的。看见一辆卡车快撞上来时,你一定会赶紧跳开。花时间在禅修上也是一样,学习面对不快乐,是使你有能力处理生命中那台看不见的卡车的唯一方法。

修行中一定会出现问题,其中有些是身体上的,有些是感情上的,而有些则是态度上的。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出现,并且各自的反应都不相同,但它们都是让你得以解脱自我的机会。


问题一:身体的疼痛

没有人喜欢痛苦,但是大家时常会碰到它。它是生命中最普遍的经验之一,而且一定会在你的禅修中以某种形式出现。

处理疼痛可以分成两个步骤:(一)尽可能消除痛苦,找出原因,加以解决;(二)如果疼痛仍然不退,就把它当做禅修的对象。第一个步骤是处理身体的状况,也许这个疼痛是头痛、发烧、淤青或某种疾病所造成。遇到这种情况,在你坐下来禅修之前,先接受医师的治疗:服药、擦药,或采取平常你会使用的做法。

有些疼痛与特定的坐姿有关,如果你不曾花很多时间盘腿打坐,就需要一段调适期,承受一些疼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根据痛的位置,有一些特别的补救措施。如果是腿或膝盖的疼痛,那么先检查你的裤子。如果裤子很紧,或者面料太厚,有可能就是问题所在,试着改变它。此外,检查你的坐垫,把它压下去后应该还要有$2左右的厚度。如果是腰部疼痛,试着松开你的皮带,必要时,松开你的裤头。如果你感到下背部疼痛,有可能是姿势错了,懒散的坐姿不可能会舒服,因此请坐直,不要太僵硬,但是一定要保持脊椎直立。颈部或上背部疼痛有几个来源,首先是手的姿势不恰当,手应该舒服地放在膝部,不要抬高超过你的腰部。放松你的手臂与颈部肌肉,但头部不要垂下去,要抬正,并与脊椎成一直线。

做了上述各种调整之后,也许会发觉仍然有一些疼痛的感觉挥之不去。如果是这样,试试步骤二,让疼痛成为你的禅修对象。不要突然起身,也不要激动。只要以正念观察疼痛,当疼痛发作时,你会发现它转移了你对呼吸的注意力,不要反击。只要让注意力轻松地移到单纯的感受上。完全进到疼痛里去,不要防堵这个经验,而是要去发觉这个感受。超越你惯于逃避的反应,进到潜藏在反应底下的单纯感受里去。

你会发现有两件事呈现出来:第一个是单纯的感受,亦即疼痛本身,其次则是你对那个感受的抗拒。抗拒的反应,部分是心理的,部分是身体的。身体的部分包括疼痛部位里面及其周围的肌肉紧绷。放松那些肌肉,一块一块来,每一块都要放松得很彻底。单靠这个步骤也许就能明显地减轻疼痛,接着再来处理心理层面的抗拒。就像身体的紧张一样,你在心理上也很紧张。你在心理上钳制疼痛的感受,试图遮掩它,并将它排除到意识之外。这是个无言的抗拒,是“我不喜欢这个感觉”或“滚开”的态度。它很微细,但是它的确存在,只要认真看就能发现它,找到它,然后放开它。

后者是比较微细的,没有任何人类的语言足以精确地描述这项行为。掌握它最好的方法是用类推的方式。检视你对紧张肌肉的做法,再把同样的行为转到心理层面上,像放松身体一样,放松你的心。佛教认为身与心是紧密联结的,它是如此真实,以致许多人都看不出这是两个分开的步骤。对他们来说,放松身体就是放松心,反之亦然。这些人会感觉到整个放松,包括心理与身体,只是单一的过程。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最重要的是完全放下,一直到你的知觉慢慢通过抗拒的障碍,并且进入纯然觉知的底层。这个抗拒是你自己建立起来的障碍。它是一道沟,一个自他之间的距离感。它是“我”与“疼痛”间的界线。化解那道障碍,隔阂就消失了。你慢慢进入澎湃的感受之海,与疼痛合而为一。你成为疼痛。你看着它起落,之后,令人惊讶的事发生了:它不再造成伤害,痛苦不见了。只有疼痛还在,不过只是一个单纯的经验。那个被伤害的“我”不见了,结果就是从疼痛中获得解脱。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刚开始,你只能期望战胜小的疼痛,而无法对抗大的痛苦。就像我们多数的技巧一样,随着练习逐渐进步。你练习得愈多,就愈能处理疼痛。请充分了解:这里介绍的不是受虐狂,自我折磨不是此处的重点。这是一种觉醒的练习,而非自虐。如果疼痛极端难忍,继续禅修并稍作移动,但只能缓慢而小心地动。观察你的动作,感觉它的移动。观察它对疼痛的影响,并看着疼痛减轻,不过尽量不要动得太多。你动得愈少,就愈能维持正念。初学禅修者有时候会说,疼痛出现时,他们很难维持正念。这个困难源自一个误解,这些学生认为正念是有别于疼痛的经验,实则非也。正念永远无法独自存在,它一定要有对象,任何一个对象都好。疼痛是一种心理状态,你可以对疼痛保持正念,就像是对呼吸保持正念一样。

我们在第四章所探讨的准则,也一样适用于疼痛。你应该很小心,过与不及的感受都不好。不要添油加醋,也不要遗漏任何细节。不要以概念、印象或推论去污染纯粹的经验,要在疼痛的当下保持觉知,如此才不至于错失它的开始与结束。未经清晰正念检验的疼痛,会衍生诸如恐惧、焦虑或愤怒等情绪反应。如果能正确地看待它,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反应。它将只会是感受,只是单纯的能量而已。一旦你能在身体疼痛时学会这个技巧,一生当中都将受用不尽。你可以把它运用在任何一种令人不舒服的感受上,它是对于疼痛有效的做法,对于焦虑与习惯性沮丧也都会有效。这个生命当中最有用与实际的技巧,就是耐心。


问题二:腿失去知觉

对于初学者来说,在禅坐中,双腿失去知觉或麻痹是很常见的事,他们只是不习惯盘腿的姿势而已。有些人对此感到非常焦虑,觉得应该起来走动一下才好;还有人深信他们的腿会因为血液循环不良而坏死。感觉双腿发麻没什么好担心的,它是由神经压迫而引起,而不是循环不良的缘故。你不会因为坐姿而伤害到腿部组织的,所以,放轻松吧!当你的腿在禅坐中失去知觉时,只要小心观察这个现象即可。检视它感觉上像什么,也许是某种不舒服的感觉,但是那并非疼痛,除非你太紧张了。只要保持平静地看着它,如果在整个禅坐过程中,双腿都是麻麻的,那也没关系。禅修一段时间之后,麻痹感会逐渐消失。你的身体会适应每日的练习,接着,不管坐多久都不会觉得腿麻了。


问题三:奇特的感觉


人们在禅坐中会体验到各种不同的现象。有些人会感到痒,有些人则会有刺痛、深沉放松、轻盈或飘浮的感觉。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变大、缩小或者上升到空中。初学者经常会因为这样的感觉而激动,别担心,你不会立即升空。当你达到放松时,神经系统只是开始更有效率地让感官信号通过。大量先前受阻的感官信号如今可以畅行无阻,因而引发各种独特的感受。它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就只是感受而己,因此只要使用平常的技巧即可。看着它生起,再看着它消失,不要被牵扯进去。


问题四:昏沉

禅坐中感到昏沉是很正常的。你变得非常平静与放松,原本就应该是如此。很可惜,我们通常只有在睡着时,才会体验到这种美好的状态,所以我们将它与那个过程联想在一起。如此自然地,你逐渐睡着了。当你发现这种情况出现时,把你的正念从呼吸转移到昏沉状态上。昏沉有某些特征,会影响你的思考过程。昏沉有某些对应身体的感觉,看看它们是什么。

这个好奇的觉知正是昏沉的对手,会令后者消失无踪。若非如此,你就应该怀疑身体嗜睡的原因,把它找出来并加以解决。如果你刚吃完一顿大餐,那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禅修之前最好不要吃得太饱,或者在饱餐一顿之后等上一个小时,再进行禅修。此外,也不要忽略最明显的因素:如果你搬了一整天的砖块,那当然会累;如果你前一晚只睡了几个小时也一样。注意你身体的需要,然后才修禅。不要对睡眠让步,保持觉醒与正念,因为睡眠与禅定刚好是对立的经验。你无法从睡眠中获得崭新的洞见,你只能从禅修中获得。如果你很想睡,那么就深深地吸一口气,憋得愈久愈好,然后再慢慢吐出来。接着再深吸一口气,然后尽量憋住,再慢慢吐出来。反复这么做,直到你的身体温暖起来,睡意全消为止。接着,再回到呼吸上。


问题五:无法专注

一种过度活泼与跳跃的注意力是大家经常会有的经验,这在“处理分心”那两章我们会有专门的讨论。不过,对于某些会引发这种现象的外在因素,你最好能在你的时间表中做一些简单的调整。心灵印象是深具影响力的东西,它们会在内心逗留很久。所有说故事的技巧都是对这些题材的直接操作。一部好的作品,它的文字与画面会对内心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你刚看完年度最佳电影,接着在禅修时就会充满那些画面;如果你正在阅读惊悚小说,你的禅修就会充满怪物。因此,改变这些事件的顺序,改成先进行禅修,接着才去阅读或者看电影。另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因素是你自己的情感状态。如果你的生活中有一些冲突事件,扰攘不安的情绪就会被带进禅修中。尽量在禅修之前解决手边的纷争,你的生活就会进行得更平顺,在修行时不会胡思乱想。但是不要把这项建议当成逃避禅修的借口。有时候无法在打坐之前解决每一个问题不要理它,径直去坐。是你自己短浅的目光困住了你,正好利用禅修放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你的问题在稍后会更容易获得解决。有时候心似乎永远静不下来,却找不到任何明显的原因。请回想我们先前提过的循环,禅修就是其中一环。你会有好时光,也会有坏日子。内观禅修主要是唤醒觉知的修行。把心空掉并不比正念正知更重要。如果你的心很乱,无法安定下来,那么只要观察它即可。那全都是你,你将因此而在自我开发的旅程中更往前迈进一步。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心的喋喋不休而感到挫折,那个唠叨不过是正念另一个关注的对象。


问题六:无聊


很难想象还有比坐着不动一个小时,而只是感觉空气在鼻孔进出更无聊的事。在禅修中,你将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每个人都一样,无聊是一种心理状态,应该如此看待。以下两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帮助你妥善处理:

(一)重新建立真实的正念。如果呼吸变成一种反复观察的蠢事,那么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情是:你已经不再以真实的正念观察这个过程。正念永远不会无聊,如果你觉得无聊,就再看一次。不要认为你知道呼吸是什么,不要将一切看到的事视为理所当然。如果你这么做,就是在将这个过程概念化,你并没有看到它活泼的实相。当你对呼吸或任何其他的事保持清楚的正念时,就永远不会无聊。正念以童真之眼和好奇之心观察每一件事。正念看每一刻就像是这世上的第一次与唯一的一次。因此,再看一次。

(二)观察你的心态。注意看你无聊的状态。什么是无聊?无聊在哪里?它感觉像什么?它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任何生理上的感受吗?它对你的思维过程有什么作用?重新检视无聊,就像你以前从来不曾经历过那种状态一样。


问题七:恐惧

禅修时,恐惧的状态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浮现。这是常见的现象,它可能有许多原因。你可能受很久以前就压抑过的某件事的影响。请记得,思维念头是从潜意识中冒上来的。思维的情绪面会先于思维渗入你的意识知觉。如果你熬过恐惧,记忆本身就只会在你能承受的范围内唠叨。其次,你可能直接面对我们都害怕的“未知的恐惧”。在禅修生涯的某一个时刻,你会受到实相的严重打击。你正在拆除过去一直用来对自己解释生命的假象之墙,你将直接接触究竟实相。那是骇人的,不过你终究必须面对。往前迈进并且深入其中吧!

第三个可能是:你感受到的恐惧是自己制造出来的,那可能是出自于笨拙的禅定技巧。你可能在潜意识里设定了一个“检查即将发生的事”的程序。因此,当一个令人害怕的幻想出现时,定力就会锁住它,而幻想就以你专注的能量为食,并且成长。这里真正的问题是,正念太微弱了。如果正念够强的话,它就会在刚一发生时注意到这个转换,并且以平常心处理这个情况。无论恐惧的来源是什么,正念才是对治之道。如实观察恐惧,不要执著它,只要看着它生起与成长即可。研究它的作用,看看它如何让你感觉,以及如何影响你的身体。当你发现自己陷入恐怖幻想的深渊时,只要以正念观察它们即可。看画面就是画面,记忆就是记忆。看着情绪反应生起,并且如实觉知它们。站在过程之外,不要涉入,像一个好奇的旁观者一样看待整个变化。更重要的是,不要对抗情势。不要试图压抑记忆、感觉或幻想,只要置身事外,让整个混乱的状态自行沸腾与消逝。它伤害不了你,它只是记忆,只是幻想。它什么也不是,不过就是恐惧罢了。当你让恐惧在意识觉知的舞台走它自己的路时,它就不会沉入潜意识中,以后也不会再回过头来困扰你,它会永远地消失。


问题八:不安

心神不宁经常是出现在一些老修行潜意识里的一种掩饰手段。我们人类擅长于压抑事情,而非直接去面对一些自身遭遇到的不愉快经验。我们试图掩盖它,这么一来就不用去处理那件事。不幸地,我们经常都无法成功,至少是无法完全成功。虽然将想法掩藏起来,但是用来遮掩的那个心灵能量却依然存在,并且悄悄爆发开来,结果便是造成我们称

为“不安”或“心神不宁”的不适感。没有什么事是你可以罩得住的,但是你仍无法感到自在,仍无法放松。当这个不舒服的状态在禅修中出现时,只要看着它就可以了。不要让它控制住你,不要起身离开,也不要对抗它或试图让它消失。只要让它待在那里,并且仔细观察它。然后这个被压抑的东西最后一定会浮上来,你便会知道你到底是在担心什么。

你试图逃避的不愉快经验可能是任何一件事:罪过、贪欲或其他问题。它也可能是明显的疼痛、隐疾或病症的前兆。无论它是什么,让它生起,并注意观察它。如果你只是端坐,观察你的不安,它终究会离开。通过不安的考验,是你禅修生涯中一个小突破。它会教导你很多事,你将会发现,不安实际上不只是一种肤浅的心态,它根本就是无常的。它来了又去,完全无法控制你。


问题九:太勉强

你会发现,高明的禅修者,通常都是非常喜悦的人。他们拥有一种人类最珍贵的宝藏,那就是幽默感。他们的幽默感不是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那种肤浅的诙谐才能,而是真正的幽默。他们面对自己人生的挫败仍可以笑得出来,面对个人的不幸仍可以自我解嘲。初学禅修者经常都把自身利益看得太严重,学习在禅修期间保持不要拘束很重要,禅坐时应该要尽量放轻松。你必须学习客观地观察一切发生的事情,如果你紧张、对抗,把一切事情看得非常严肃,反而会把事情搞砸。初学禅修者经常都急于看到结果,他们充满过度膨胀的期待。他们一头栽进去,期待马上就出现不可思议的结果。他们又推又挤,紧张兮兮又精疲力竭,一切都显得非常严厉而且严肃。这种紧张的状态对正念而言,是适得其反,他们的收获当然也很小,然后就认为这个禅修很无趣,无法达成他们的期待,于是就把它抛开。你应该了解,你只能从禅修中去学习禅修,只能透过直接而实际的经验,才能学到禅修是什么,以及它会把你带到哪里去。初学者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因为他并不清楚真正的修行是什么,只会天马行空地幻想。新手的期待当然是不切实际与无知的,他们所期望的都是错误的事,那些期望完全没有好处,反而只会成为障碍。太勉强只会带来僵硬与痛苦,招致罪过与自责。当你太过勉强地修行时,你的努力就会变得呆板,而在正念尚未启动前就扼杀了它。最好的建议就是放下一切,放下你的期望与紧张,只要以稳定而平衡的努力进行禅修即可。享受禅修,不要让它变成一个苦差或负担。保持正念就好,禅修本身会处理未来的事。


问题十:沮丧

太勉强的结果就是挫折,你处在紧张的状态,什么事也办不成。你了解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进步,因此感到沮丧,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这一切都是非常自然的循环,不过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不切实际的预期下勉强用功是主要原因。不过,这个症状随处可见,即使拥有一切最好的建议,你发现它还是会降临到你身上。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如果发现自己正感到沮丧,只要清楚地观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即可。不要添油加醋,只要看着它。失败的感觉也只是另一个无常的情绪反应而已。如果你涉入,它便会以你的能量为食并且成长。如果你只是站在一旁看它,它就会消逝。

如果你是在禅修中觉知到失败而沮丧,那更容易处理你感到自己无法保持正念,此时,只要对那个失败的感觉保持正念即可。你可以透过这个简单的步骤重新建立你的正念。造成失败的感觉,除了记忆之外别无其他。禅修中没有失败这一回事,只有退步与困难,除非你彻底放弃,否则根本不会有所谓的失败。即使你花了整整二十年都没有任何收获,你还是可以在自己选择的任何时刻保持正念。那是你的决定,后悔只会为失去正念打开另一扇门。在你了解自己失去正念的那一瞬间,那个了解本身就是一个正念的行为。因此,请继续这个过程,不要因为情绪反应而偏离正轨。


问题十一:抗拒禅修

有时候你会觉得不想禅修,一想到就烦。只是错过一次禅修原本没什么要紧,但是它很容易变成一种习惯。最好能尽量排除抗拒,继续打坐。观察这个厌恶的感觉,大多数的情况它是一种短暂的情绪,只会在你的眼前晃一阵子,在你坐下去五分钟之后,它就会消失。另一个情况是因为那天的情绪低潮而引起,这会持续久一点。不过,最后还是会消失。在二十或三十分钟的禅修中将它解决,要比带着它而把你一整天都毁了要好。此外,抗拒也可能是因为修行本身遭遇到的一些困难而引起的,那个困难是什么,你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知道问题所在,就用本书介绍的技巧去处理。一旦问题解决,抗拒也会跟着消失。如果不知道问题所在,你就得坚强地熬过去,只要一直坐到抗拒结束,并且注意观察它,它会消失的。然后,问题的原因有可能会在觉知醒转时冒上来,那时你就可以着手处理。

如果你经常在抗拒禅修,那么就应该怀疑你的基本态度可能出了什么问题,它可能很微细。禅修并不是一种枯坐的仪式,也不是一种痛苦或无聊的差事。此外,它也不是一种严格与严肃的义务。禅修是正念,是一种看事情的新方式,是一种游戏的形式。禅修是你的朋友,如此看待它的话,抗拒就会像被夏季微风吹拂过的轻烟一样,消失无踪。如果你试过一切可能的方法,抗拒却依然存在,那问题可能就比较严重了。禅修者有时候会碰到超出本书范围的某些超自然的障碍,初学禅修者很少碰到这种情况,不过它却可能发生。不要放弃,去寻求协助。寻找合格的内观禅修老师,并且请求他们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存在正是为了这个目的。


问题十二:恍惚或呆滞

我们已经讨论过昏沉的心理现象,在那个过程中有一种特别的途径你应该特别注意,呆滞的心理有可能是深刻禅定有害的副产品。当你的放松加深时,不只肌肉放松了,神经传导也改变了。这在身体上造成一种非常平静与轻盈的感觉。你感到很平静,像是脱离身体一样。这是一种非常舒适的状态,一开始你的禅定还乖乖地集中在呼吸上。不过,当它继续时,舒适的感觉会喧宾夺主,转移了你对呼吸的注意力。你开始真正享受这个状态,而你的正念也开始走下坡。你的注意力零星四散,无精打采地飘过朦胧的幸福之云。结果是一种非常没有正念的状态,一种恍惚的狂喜。它的对策,当然,就是正念。以正念观察这些现象,它们就会消失。当幸福的感受生起时,接纳它们,不需要回避,不过千万不要醉心于它们。它们只是生理的感受,这样看待它们就可以了。观察感受就是感受,呆滞就是呆滞。看着它们生起,并且看着它们消失,不要涉入其中。

禅修时一定会有问题产生,每个人都一样。你可以把它们看成可怕的折磨,或者有待克服的挑战。如果你把它们视为负担,那只会增加你的痛苦;但是,如果你把它们视为一个学习与成长的机会,那么,你的心灵前景将会是无限开阔。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