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南传佛教人物 > 恰宓禅师 > 正文内容

毗婆舍那禅 第五章 清净的七个阶段(七清净)

恰宓禅师  发表时间:2020-08-18   作者: 恰宓禅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第五章

清净的七个阶段(七清净)  


    为了证悟,我们必须经历七个阶段的清净: 


一、戒清净 (Purification of Moral Conduct )  


    第一是戒清净(sila-visuddhi):指道德行为的清净。禅修者如果不受持八戒,至少必须受持五戒,这样他们便可以持戒清净。五戒中的第三戒是禁止邪淫,而八关斋戒中的第三戒是禁止性行为。如果禅修者不戒除性行为,他的心会被贪欲盖(kamacchanda­nivarana)所染污。只有当心从五盖中净化时,禅修者才能了解身心生灭现象的本质。  


    如果禅修者能受持八关斋戒更好;如果不能受持,他们可能有许多欲望,有口腹之欲,想要看得到、听得到的东西,香味和有形的东西,他们心里有五种贪欲(色、声、香、味、触)。 


    透过受持八关斋戒,我们可以净化我们的行为、言语,这是戒清净。当戒清净时,心在某种程度上也被净化了。当心被净化后,心变得平静、轻安、宁静、愉快,而且能专注于禅修的目标;此时,禅修者的心是清净的,也就是心清净,这是清净的第二阶段。


    当佛陀弟子邬地亚(Uttiya)卧病在床时,佛陀去看他,幷询问他的健康状况,邬地亚告诉佛陀有关他的病情︰「世尊,我的病没有减轻,反而更严重;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活过今天或明天。因此我想要禅修,在我死以前证得第四果阿罗汉,以便摧毁各种烦恼。请给我简短的教诲,使我能够禅修幷获得阿罗汉果位。」  


     佛陀回答说︰「邬地亚,你应该从清净开始,如果一开始就清净,那么,你会有所成就,也就是能获得阿罗汉果位。」佛陀问:「什么是开始?」佛陀自己回答:「戒清净和正见是开始。」 正见表示接受和相信「因果律」或「业力」。


    佛陀继续说︰「邬地亚,你的道德行为应该清净(戒清净),然后,以戒清净为基础,你应该修习四念处;如此修习,你的痛苦会止息。」


    佛陀强调戒清净,因为这是定力和观智有所进步的必要条件;当戒清净时,心变得平静、宁静和愉快。如果他修习念处禅,他会比较容易专注于身心生灭的任何现象;因此戒清净是禅修者获得进步的必要条件。 


二、心清净


    第二种是心清净(Citta-visuddhi)。如果我们想要获得观智,必须净化心中的各种烦恼。当心非常专注在身心生灭的现象时,就能从五盖中解脱,这是心清净。


三、见清净(Purification of View)


    第三种是见清净(Ditthi-visuddhi)。当禅修者的心不受五盖的影响,已经净化时,他能深入观察身心生灭现象的本质。首先,禅修者透过自己的经验,能够区分心理和身体 (名和色) 的生灭现象,这是名色分别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


    当禅修者的定力变得更深,他深入观察身心生灭现象的本质,因而能够了解身心生灭现象的特色。那么,他就不会把身体的生灭过程视为人或自我。因为,他的见解已经清净,他已经获得「见清净」。


四、度疑清净(Purification by Overcoming Doubt)                                              


    第四种是度疑清净(Kavkhavitarana­-visuddhi)。Kavkha指疑;visuddhi指清净;vitarana指克服。当禅修者已经获得第二观智:把握因缘智(Paccayapariggaha- bana)时,透过他的亲身经历,他观察身心生灭的现象,他不再怀疑过去、现在、未来世是否有永久存在的灵魂或自我。根据因果律,他知道在过去、现在、未来生中,什么也不存在,除了身心生灭的现象,因此,他克服了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怀疑。这是「度疑清净」。


    为了获得这种观智,在每一个行为或动作之前,他必须观察每一个意图(intention)、想要(wanting)和希望。这是为什么在每一个动作之前,我们必须先以正念观察每一个意图。当我们有提起脚的意图时,我们应该观察「打算,打算」,然后才「提起,提起」。当我们有弯曲手臂的意图时,我们应该观察「打算,打算」,然后才「弯曲,弯曲」;当我们进食时,我们有张开嘴吃东西的意图,然后,我们应该先观察「打算,打算」,接着才「打开,打开」。在张开嘴的过程中,意图是因,而张开嘴是果。 


    如果没有意愿或想要来这里,你会来这里吗?什么是因?什么是果?意愿是因,来这里是果。又你为什么坐在椅子上?是的,因为有意图所以你会坐在椅子上。有坐的人吗?如果你认为有人坐在椅子上,那么,我们应该从医院的太平间带一具尸体来,让他坐在椅子上;因为没有意图,就不可能坐下。是因为有意图,有这种心意引起行动。因此坐的姿势是男生、女生,还是沙弥或比丘?都不是。在坐的姿势中,有风大(the wind element)支持身体;坐是一种身体的变化过程,在这过程中,既没有男生也没有女生。 


    如果我们想要坐,首先,我们必须观察「想要,想要」,然后才「坐,坐」。在我们观察意图后,所有坐的动作都必须观察。当我们弯曲手臂,我们必须先观察意图,然后才做弯曲手臂的动作。当我们伸开手臂时,我们必须先观察意图,然后再做伸展的动作:「伸展,伸展,伸展」。


    当我们的定力够强时,由于能够觉知意图和其后的行为、动作,我们了解到:没有任何事物的生起是没有原因的;所有事物的发生(产生)一定有原因。因此,所谓的人、男女只是因果现象,没有行为者,没有做任何事情的人;如果我们相信有「人」坐着,这是「身见」或「我见」。如果我们彻底了解因果关系,我们知道这只是自然的过程;那么,就没有「人」成为一位总统,没有「人」成为一位国王。


    然而,过去有什么东西存在?过去,只有因果的过程;那么,我们对我们过去世的存在便不会怀疑;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存在」亦然。以这种方式,我们就能克服我们对过去生的怀疑;因此,这种克服怀疑的清净称为度疑清净(Kavkhavitarana-visuddhi)。  . 


    有些禅修者发现:在每一次的行动前,先观察意图是很难的,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为了观察,我们一定要有耐心,我们要有耐心在每一次的行为或动作之前先观察意图。在提起我们的脚之前,我们先观察意图时,我们会了解意图与提起脚的关系如何;又我们在放下脚之前,先观察意图,我们也会了解意图与放下脚的关系如何。当我们了解因果关系时,我们几乎完全了解因果律;透过了解,我们克服有关是否有永恒的自我或实体的疑惑。因此,真正存在的只是因果的现象。


    当我们继续密集禅修,渐渐的我们了解身心生灭过程的三种特性:无常、苦、无我。我们体验剧烈的疼痛,我们观察疼痛的开始、中间和最后阶段,以及发现疼痛很明显的消失。以此方式,我们正确了解名法和色法的特性,我们如实了解疼痛和其他身心生灭现象的本质:无常、苦、无我。最后,疼痛消失了,这是「思惟智」(Insight-knowledge of comprehension)。


五、道非道智见清净(Purif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What is Path and What is Not Path)


    第五是道非道智见清净。在这个阶段的观智,你有非常好的经验:愉快、平静、轻安、宁静等;有时你会觉得你的身体变轻了,好象身体被举起,你好象在天上飞。你的观察非常敏锐;你的「精进」是适度、坚定、稳定的,既不懈怠,也不会过度严厉,而且与「定根」平衡。


    此时的定力深,因此你会体验到轻安和喜乐等,这是禅修者必经的良好阶段。此时的身体是轻安的,有时是轻飘飘的。禅修者也会看到光,有时他们看到像一盏灯的光,有时是看到灿烂的光等等。这个阶段的观智非常敏锐,可以清楚的观察身心生灭的现象;同时对佛、法、僧三宝也生起强而坚定的信仰。他们有强烈的欲望,想去鼓励亲戚朋友来修习毗婆舍那禅。


    由于这美好的经验,禅修者可能认为:「这一定是涅槃,真棒,我以前从未经历过;现在,我已证得涅槃。」他非常高兴,幷执着这种境界,因此,他们不想继续修行,他们满足于这种美好的境界,事实上,他们所到达的只是通往涅槃的中途而已。所以这些体验被称为十种「观染」。如果禅修者勇猛精进,密集禅修,这阶段大约在四周内可以经历到。


    透过禅师或他人的教导,禅修者才了解这些是「观染」。当禅修者了解:喜欢这些经验幷非正道,只有观察这些经验才是正道,然后,他会继续密集禅修。只有这时,他才能克服「观染」,进一步的朝向目标,这是「道非道智见清净」。


六、行道智见清净(Purif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the Course of Practice)


    第六是行道智见清净。Patipada指修行的过程;Bana是智的意思;dassana 是见的意思。Bana和dassana在这里是同样的意思,为了强调观察力,经文用两个相同意思的字:智知见。因此,Patipada-­banadassana- visuddhi 指「行道智见清净」。这表示当我们通过「道非道智见清净」时,我们正通往阿罗汉果位或止息痛苦的正道上。


    当禅修者通过「道非道智见清净」时,他可以非常清楚的观察身心生灭的现象。有了较深的定力,禅修者了解身心非常快速的生灭。稍后,他只看到色法的消失,而没有看到他们的生起;禅修者观察的心只看到色法的最后阶段,色法生起的初始、中间阶段幷不明显。大部分的时间,禅修者不知道头、手、脚和四肢的形状,他看到色法在六根门不断的消失。


    当禅修者的「坏随观智」越来越敏锐清晰时,他会心生怖畏,他觉得所有的色法是令人畏惧的,因为他们不断的坏灭、消失。禅修者了解名法和色法的灭去后,变得很沮丧、忧愁、忧郁,因此他想要舍离所有的色法,他有强烈的欲望,想从所有的色法中解脱出来。结果,同一个姿势他无法坐很久,他经常改变姿势。他觉得好象无法找到逃离色法的地方。


    为了从色法中解脱,禅修者在修行上会更精进。他越精进,他的观智会越敏锐,他会更精楚的了解身心生灭现象的本质。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心变得更有定力,更稳定,更平静,观智也会变得更清晰,更清楚,能够很容易的观察色法的生起和灭去。他对色法既不会心生喜乐,也不会不悦,舍心(equanimity)于是生起。


    在这个禅修阶段,不需要特别精进去观察色法的生起和灭去。此时,色法非常快速的生灭,而观察的心也非常清楚的观察色法的生灭现象。当禅修者继续修行,身心生灭现象非常快速的生起又灭去,而观察的心也能时时刻刻观察他们。


成熟的智慧


    如果我们继续修行,不久我们会来到边界,这里的边境指凡人和圣人之间的边界。如果你想要继续修行,站在边界上,你展望未来和回顾过去,你会知道:「如果我继续,所有的痛苦会止息,我应该继续吗?」你会考虑。答案是:是的。因为多生累劫(kappas)以来,你一直在受苦。


    Kappas这个字指无数的存在。当你处在圣凡的边界时,你会思考过去的经验:「多生累劫以来,我一直在痛苦中轮回、受苦。我厌恶这种轮回之苦,我必须结束这种痛苦。」那么,你的注意力会朝向痛苦的止息。这种边界智称为种姓智(Gotrabhu-bana),Gotra指子孙、后裔。在这圣凡的边境上,凡夫的后裔完全被切断,不再是凡夫。一旦你通过这条边界,你便成为圣者,因为你已经断除凡夫的痛苦烦恼。向智(Nyanaponika)长老把它翻译为成熟的智慧,因为禅修者的智慧已经成熟得足以证「道」。事实上,我们可以照原文把它译为「已经切断凡夫世系之智」。


    当凡夫世系已经被切断,禅修者已经获得须陀洹道智(Sotapatti-magga-bana),成为一位圣者。此时,「道智」立刻生起,这是彻底了解四圣谛的智慧,是须陀洹道智,是第一种道智,也是第一种出世间的智慧,而且完全断除「身见」(有人、我等错误的观念)和疑(对佛、法、僧三宝的疑惑)。


    如果我们修行的方法错了,我们会停在「道非道智见清净」上。因为我们已经走在正道上,我们必定会获得第九观智(欲解脱智),幷逐渐接近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我们修行的过程(行道)是正确的。我们对修行的过程没有怀疑,这种疑惑已经被「行道智见清净」所摧毁;所以这个阶段是「行道智见清净」。当你到了这个阶段时,你已经获得第十二个阶段的观智:随顺智(Anuloma-bana, knowledge of adaptation))。 


七、智见清净(Purif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Vision)


    第七种是智见清净(Banadassana visuddhi);Bana是智,dassana是见,visuddhi是清净。证得须陀洹道智的圣者了知四圣谛,他的智见是清净的,所以称之为「智见清净」。在获得第一种道智之后,果智(phala-bana)立刻随之生起;然后生起观察智(Paccavekkhana- bana)。


    以这种方式,禅修者获得七个阶段的清净,成为须陀洹(Sotapanna)。Sota是流,apanna是进入者;所以Sotapanna是入流者的意思。当禅修者获得初果的道智,他已经预入圣流,所以称之为「预入圣流者」;只有此时,他才获得「智见清净」。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