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南传佛教人物 > 舍弃我禅师 > 正文内容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增锐诸根 - 舍弃我禅师

舍弃我禅师  发表时间:2020-08-18   作者: 舍弃我禅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增锐诸根(1)

舍弃我禅师

刀能够切得很深,如果:
  (一)它的刀身金属坚固
  (二)它的刀锋锐利
  同样的,了解可以深入透视目标的实相,当:
  (A)定力强时
  (B)正念敏锐时
  当正念的功能提升时,一个人便可长久持续的专注于目标上。这种耐久的定力能提供更多慧根生起的机会。当处于正念的清晰心识可进而引发智慧时,这深厚精密专注于目标的定力(即使一阵子)将能投入和扩大观照的目标。扩大后,禅者可用它来更进一步培育敏锐的正念。这正念的记录作用,有如一张能放大感光的摄影底片。
  什么是集中的焦点(指目的与主旨),而我们该如何进行?
  答案是:真谛或实相,既是事物的如实真相。
  在此有必要说明观念与真谛,因为要真正体验真谛就需透视和舍弃观念,体验最终的名色法变化过程。既是无常、苦和无我
  观念与真理
  修禅者对“观念”与“真理”(真谛)的区别和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禅者引导心识迈向的方向——从“观念”到“真理”。观念是由心念构思和设想出来的。它们是依据真理而构成。却只属于习俗及主观性的真实。
  反过来说,真理是那些可以不必通过任何思考,理解或幻想,便可以令一个人直接觉察的现象。这些真理也不需要依靠任何惯例性的定义来解说。不过我们在此所谓的真理也不一定是指那永恒不变,无为的涅槃
  虽然惯例性或观念化的真理也是对的,我们不可能完全把它们舍弃,不过,在密集修禅期间,我们应把观念化的真理暂时搁置一旁,以便能观察到一切事物的如实真相。
  观念的形成有两种:
  (一)活跃的思索
  活跃的思索可发生在探讨哲理、策划、计划或幻想期间。显然的,当一个人有很多的假设、成见、想法或幻觉时,他就无法同时直接体验自然生起的现象。这些观念需先摒弃,智慧才能生起。
  (二)第二种观念的形成较微细,由于一个人没有积极地思索或最低限度没意识到自己在“思索”。
  (三)这些观念是由习性所形成,并深深的潜伏在心里。也可以是心识受到业力及业报影响的主要部分。虽然不能全部祛除,但在大部分时间还是需要以非常集中的正念超越它,方才能使智慧生起。
  与习禅者相关的上述观念有:
  (A)字的观念(Sadda Pannatti)
  字句是由很多连续不断生灭的音节或声音所组成的。在瞬间,字并不存在,只有声音的生与灭,一种震动性的色法。
  同样的,一首乐曲是由很多音符所组成的。
  人与人交谈时,一定要通过语言才能沟通。而语言却是声音装扮的一出戏。如今也有可见的字句观念如书写的文字。
  声音(字句)可以是确实的观念(Real Concept),如它是可以直接被体验到的实相。亦是非确实的观念(Unreal Concept)是无从归属于实相,它们往往归属于本身并不存在的观念和构思。
  当几个字联合起来,将产生另一个观念,这可以由确实和不确实的观念所组合。
  例如:
  “心”这个字是一个确实的观念,因为它归属于可以不被观念化及能直接被体验的心识现象。
  “人”却是一个不确实的观念,因为它并不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除非把它观念化。
  有些字眼却拥有双重的确实及非确实性观念。
  在修禅期间,我们应利用确实的名字来标名(Label)于所观照的现象上,这能帮助我们认清实相。
  文字及符号都不应该在修禅时摄取。习禅者应尝试明了所体验的现象。
  (B)意义的观念(Attha Pannatti)
  这些是形成平面及立体世界的观念。
  如果你曾经研究过电视机的画面,图样时由许多高速电子从真空管内飞射扫描而成的。它们迅速的生起及消灭,使我们无法捉摸其真正的作用。我们的意识(非常缓慢)所摄取的概念只是无数的彩色所组合的形与式。它们在高速下的形成就有如在同一时间内形成一样。
  意义的观念可分析为:
  (1)形状的观念(Santhana Pannatti)
  这是指物体的形状。如图形、方形、立体、山、塔等等。
  在修禅时我们也会遇上形状的观念,如脚、手、腹部的形状等。
  (2)组合的观念(Samuha Pannatti)
  这是指一群或一组的东西。如一班学生,一个民族,一辆车,一个城市,一组修禅者等等。
  (3)方向的观念(Disa Pannatti)
  这是方向,或事物互相关连的观念。
  如东、西、左、右、上、下、向内、向外、向旁、向上、向下等。
  (4)时间的观念(Kala Pannatti)
  时间的观念是建立于持续不断发生的物质与精神现象在物质上它们关系到光与暗(如白天和晚上),身体的状态(如老年与年轻等)。
  精神上它们关系到心识的活动和作用,如睡觉时间,工作时间等。
  虽然我们需要有一份时间表或常规来督促我们修习,但我们无需盲目跟从。如不适合可做调整。在团体里,有时为了团体的利益而需栖牲个人的福利。
  (5)众生,自我的观念(Satta Pannatti)
  人们通常认作“我”,“你”,“他”,“她”,“人”,“狗”,“神明”,实际上是时常变化的精神与物质过程。应用这些众生的观念是为了方便沟通,但当我们紧捉它们为真实的,主要的,绝对的,那一个人难免会产生冲突,迟早会被毁灭。
  除这种观念对智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当了解“一切法皆无我”,一个人不应想“我”在走,而只是明觉于走的过程。一些可能在观照时像哲学家那样思考,这将陷入另一种观念。
  (6)空间的观念(Akasa Pannatti)
  如水井、山洞、洞口、窗口等。
  (7)相的观念(Nimitta Pannatti)
  这种有关于修定禅所凝视的幻影或影像。很多种的幻想都属于这一类。
  还有很多观念如高兴、痛苦生命等,但我们不在此加以讲述。
  若要更清楚的了解观念形成的过程,在此,有必要向大家浅说一人心识的活动。
  心识过程(Thought Process)可解释为:一连串的心识有秋序的生起而形成。我们所谓的“看”,“听”和“想”。心识的活动过程是由生命流(有分流)所生起的。它是外在的目标,通过六门进入生命流中,所激起的心识活动如:1、在眼门生起的心识过程(起“看”的感知作用);2、在耳门生起的心识过程(起“听”的感知作用);3、在鼻门生起的心识过程(起“嗅”的感知作用);4、在舌门生起的心识过程(起“味”的感知作用);5、在身门生起的心识过程(起“触”的感知作用);6、在意门生起的心识过程(起“认知”与“思”的感知作用)。
  前五种称为“五门的心路”,而最后一种为“意门的心路”。
  在每一个过程中,有一个被动的阶段称为果报识(受过去业力的影响),它只有领受所缘境的作用。(如眼门——眼之所缘境为颜色),随着是一连串的主动速行识,这时心识在发出身口意行为,即所谓的造业了。
  从而由五门的心路,与不同种类的意门心路对所观照的目标建立去观念等。
  四念处内观智慈禅法101当熟睡无梦时,似川流不息运作的心识。含有维持有情命根的功用,并为潜伏的随眠烦恼生起与业报显现的缘生条件。它亦拥有意门的功用(如无色界之众生)。
  由刚才看到目标,直到对目标生起种种观念,需经过如下四个步骤:
  (1)把刚才由眼门收集的情报,转入意门,并聚焦于此。(Atitaghannavithi)
  (2)综合过程:即把已收集的情报组合起来。目标的形象已拼合起来。(Samuhaghanavithi)
  (3)概念过程:由组合成果中(形象),生起有关它的概念,已知此形象所要意味的是什么。(Atthaghanavithi)
  (4)最后,在心中给予形象一个名称,这是取名过程。(Namaghanavithi)
  这些可进一步演变成更抽象性的思惟,特别是当他们和其他根门所生之概念互相交织起作用时。在此我们所谓不含思考的观照“看到”,“看到”,可破除很多观念。它也有助修行者不执着于形象。
  至于听的过程,如下:
  (1)过去的过程
  (2)聚集声音的形式
  (3)取名
  (4)意义或概念
  同样的,单只观照“听到”,“听到”…我们亦可破除观念。它也有助于不执着于“文字”的观念。如此,我们能更快的把观照心专注回到主要禅定目标上。 至于嗅、尝和触的过程:
  (1)过去
  (2)聚集
  (3)取名
  (4)意义或概念
  同样的观照“听到,听到”…等,就可切除观念。亦有助于不执着于所嗅到,所尝到或所触到的观念。
  由于这些过程迅速的一个连接一个的产生,则看来似乎所发生的现象是实有与具体性的。
  有四种表面性的实相(Ghana Pannatti)
  (1)相续相(Santati Ghana)
  名与色的过程是迅速的一个接一个生灭,有如是一个连续不断且不变的现象。
  (2)聚集相(Samuha Ghana)
  名与色的的过程是由很多特性或现象在复杂的因缘下,精细组成,它们看起来似是一个整体。
  (3)作用相(Kicca Ghana)
  “不同的意识”个别有其特别的作用,如看、听等,非常的细和不易看见。因此,一个人可能误以为它是一个整体工作单位。
  (4)目标相(Arammana Ghana)
  由于心识的活动过程生灭的非常快,其他的目标也一样如此,则有如多种目标所构成形象同于一副画上出现般,因此,错误的知觉和幻觉因而生起。
  这些幻觉或颠倒(Vipallasa)依错觉深厚的程度来分类,为:
  (A)知的幻觉或颠倒(Sanna Vipallasa)
   对目标有错误的知觉,例如一个人以为自己的影子是属于另一个人的。
   (B)V的幻觉或颠倒(Citta Vipallasa)
  基于知的幻觉,一个人将产生错误的思想和理由。如一个人没听清楚可能误会他人的意念与含意。
   (C)见的幻觉或颠倒(Ditthi Vipallasa)
  因很多想的幻觉,一个人可能执着对生命的邪见,如坚持世界是永恒的,完全快乐和属于一个永恒的人。
  由此可见,若要破除观念,以便能透视事物的真相,正念必须:
   (i)轻巧和够迅速
   (ii)彻底保持相续不断
   (iii)很明了与专注,以便能透视复杂的状态并清楚了解目标的自然现象。
  谈到真实法(Paramattha Dhamma),阿毗达摩论藏将它分为四大类:
   (1)心法(C itta)如善心和不善心;
   (2)心所法(Cetasika)如贪,自大等;
   (3)色法(Rupa)物质元素;
   (4)涅槃(Nibbana)不依缘起
  简单地说,除了涅槃,其他三项都是名和色的现象。修禅者必须通过修行才能了解到它们的无常、苦及无我的真谛。
  但是,不是所有的目标皆能被初学者观察到的。例如,初学者是不可能观察到禅那(Jhana)和出世间(Lokuttara)的心识,因为它们还不能在禅者身上生起。不苦不乐受(中受)也只有熟练的修禅者才能观察到,因为观察这种比较细微的目标需要有敏锐和强而有力的正念。
  其实,一个长久以来都被观念支配的初学者,要他不应用观念来观照目标是不易办到的事,由此,为了方便,初学者可以使用确实的观念来标名于他所观照的目标,以助他的心念导向真理。当他能以正念观照到更多现象时,他也应该增加更多标名。不过智慧禅并不只是标名或背诵而已,所以修禅者千万不可盲目的执着它们。有时,舍弃标名,会更清楚地观照到目标。尤其是在观照过程中,很多快速的现象生起和消失。这时,若不放弃标名,它就会成为一种障碍。
  在这些观念当中,如果一位修禅者想获得智慧,首先他必须放弃对众生的观念。很明显的,当修禅者以正念观照名色时,不管他如何尝试,他都无法找到众生。在进步的阶段,修禅者能更仔细的观照到目标时,他更应该放弃其他如形状、方向、空间和时间的观念。甚至修禅到了某种程度时,修行者也会察觉到更细微的观念如乐受和真理
  例如:
  (1)行禅
  在修习行禅的初期,修禅者的心中仍然存有脚的观念经过不断的标名于行禅过程如“提起”,“放下”等,修禅者将会经历到移动、紧、拉、热、冷等等不同的现象。不久,他将会忘掉那脚的外形。当他对实相和它们的性质有更深的定力时,他甚至会在那时候忘了时间、方向或身在何处。
  (2)坐禅
  在修习坐禅的初期,修禅者专注于腹部的动作并标名它为“上升”和“下降”,当他察觉到“拉”,“推”及其他如压力、挺硬等等感觉时,他将失去方向(上升或下降)的辫别力,他应如是观照以取代“上升”和“下降”。这时修禅者就应该用比较恰当的标名或者完全将标名舍弃。
  有时,“上升”或“下降”会很慢但却很清楚,那么他可增加观注“上升,上升,上升,上升…”以便心能时时专注在目标上。如果腹部的动作太快时,修禅者便来不及标名了。
  修禅者必须尽量去观照一切现象的生灭过程以便他的正念更敏锐。为了要使他观照得更清楚,禅师便要修禅者用他自己的语言来详细报告他的经验。修禅者必须避免用到“苦”(Dukkha),“无常”(Anicca)等的佛教词汇。经常使用这些词汇显示一个人还有理论上的思想和观念。
  但是有一点修禅者必须紧记的是,舍弃观念将导致习禅者对世俗惯用的“人”及“世界”感到迷惑。如不谨慎意识或许会导致更多的颠倒思想及观念错综。对于真实法的角度来看,虽然此种世间的观念,是不确实的。但!我们必须以正念去了解,去接纳,并与他们共同生活,这是必需如此作的。
  例如:有些人认为应用“我”及“你”等字眼会牵连自我观念的产生,这是不实际的。
  渗透领悟的三方面
  通过此种持续有力的正念,一人便能远离烦恼与各种观念,并能如实地观照事物的真实本质。接下来的工作,是加倍努力去提升诸根的力量,以使它们达到更强更敏锐的境界。
  这些境界越高,透视力、离执、纯化及解脱会更深入为了持续的发展...
  
  (一)寻和探讨遍知(Tiranna Parinna)
  在内观智慧禅的修习,我们须不断尝试体验现象,真实相及因缘法的更细和更深的一面。如要更进步,这种的精进力是需要的。只要如此精进修习,自然会有进步。明显的成果绝不是即刻的。
  这方面的智慧有如探照灯,它需逐步的增加以便更清楚的看到目标的自然性质。
  
  (二)觉察遍知(Nata Parinna)
  寻找后,一个人迟早会发觉和体验类似内观智慧禅目标的自然现象(即精神与物质过程)。这将会在心里留下印象,其深度有赖于定力的程度,而其对生命的影响却有赖于应用的范围。此种内观智所引发的印记将影响一个人内在及外在的态度。因此,这方面的智慧有如易感光的摄影片能拍摄清楚的景相。越易感光就可吸取得越多。
  因此,当所观照的目标接触到敏锐的心时,一个人需使心持续的吸取所留下的清楚印象。
  
  (三)智慧的舍弃遍知(Pahana Parinna)
  这方面就如一个人能突破那些被无明无智所促成的困境。这也是舍弃烦恼的阶段,此阶段相应于智慧的进度。我们也可视其为不执着,即是放开较低层以达致更高层。如执着于经验,第一,我们将会产生烦恼,第二,不可能进步。这是指看透事物的能力。因为能不执着于过去的经验所以才能够更进步。
  如要智慧有进步,这三方面的认知必须要有相同的进度。他们可喻为爬上子。要爬梯子,需要有三步骤:
  1、伸向更高梯级的横木。
  2、抓住更高梯级的横木。
  3、放开较低梯级的横木。
  这三步骤符合:
  (一)探测遍知
  (二)觉察遍知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