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mma(阿毘达磨)
上等法;对佛陀教法做精确、有系统的一种哲学论议,是巴利圣典的第三部份阿毘达磨藏。
λhara(食)
身心的食物。
Akusala(恶、不善)
一种不善恶业果报现起的道德上的心所。
Anagami(阿那含)
不来者;已证悟解脱四果的第三果智者,不再回到欲界,投生于梵天界后证得究竟的解脱。(参阅须陀含、斯陀含、阿罗汉)
λnapanasati(安那般那念)
专注于出入息的修习。
Anatta(无我)
无我性,无我或无实体性;不存在一个常住不变的我或实体。与无常和苦为一切缘起存在的三个特性。
Anicca(无常)
一切缘起现象的无常或变迁。
Añña(开悟)
阿罗汉所获得的最高智慧与证悟。
Anusaya(随眠)
Appamañña(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同「梵住」。
Arahat(阿罗汉)
解脱者;证悟第四和究竟解脱果位者,其已断除所有的内心烦恼且证得轮回的解脱。
Ariya(崇高的,圣者)
此名相泛指八种圣者:四种已趋向超世间界解脱道之圣者,和四种已证得四相应果位或完成解脱道的阶位(参阅须陀含、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383
Bha vana(修行)
心智的修习与发展,尤其是止和观的修习。
Bhikkhu
佛教的比丘。
Bodhisatta(菩萨,梵 bodhisattva)
补位佛;有能力成佛者,尤指悉达多乔达摩证悟之前。
Bojjhan ga(觉支)
觉悟的七要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Brahma-viha ra(梵住)
四种崇高境界或梵天之居处,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修习的所缘。
Buddha nussati(佛随念)
以思惟佛陀的功德为禅修的所缘。
Citta nupassana(观心念住)
观察心的状态。
Da na
布施。
Dhamma(法)
此字有很多的涵义。广义来说,它意指事物的究竟真理,以及佛陀教法所揭示的真理;狭义来说,它意为一切现象、心的所缘和心态的内容。
Di怕怕 hi(见解)
尤其指错误的见解和理论。佛陀所驳斥的两大错误见解是常见与断见。
Dosa(瞋)
包括所有的憎恶从最弱的不喜欢到最强烈的愤怒。
Dukkha(苦)
包括狭义的痛苦、难过的经验,以及广义的对一切存在缘起的不满足。
Indriya(根)
心灵的能力,此处指信、精进、念、定与慧五根。
Jha na(禅定)
随着专注的增长分四或八个阶段〔色界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Kamma(业)
字义为「行为」(在佛教,此非业果)。善和不善的意志被视为来世的产生,且根据一般不具人格性的道德法则,它产生善恶业。
Karula(悲)
四梵住之一。
Kilesa(烦恼)
主要指贪、瞋、痴。
Kusala(好、善)
具有善业果且无道德上过失情况的心。
Lobha
贪。
Mahayana(大乘)
主张菩萨观念的较晚期佛教的总名。
Manasikara
作意。
Mara(魔罗)
恶魔;证悟对抗力的拟人化。
Metta(慈)
四梵住之一。
Mudita(喜)
四梵住之一。
Mula(根或源头)
有三不善根贪、瞋、痴,及无贪、无瞋、无痴等三善根。
Nibbana(涅槃,梵 Nirvala)
上座部佛教的究竟目标(苦的止息),超越缘起,从生死轮回中解脱。
Nivarala(盖)
欲欲、瞋恨、昏沉与睡眠、掉举与恶作、疑等五种内心的障碍。
Pañcakkhandha(五蕴)
佛陀将个体分析为色、受、想、行、识等五蕴。
Pañña(般若)
智慧,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五根之一。
Papañca
内外现象的复杂性或广泛性。
Parami(波罗蜜)
圆满、完美;成佛所需的功德和能力。
Pa怕icca-samuppada(缘起法)
相互依存的法则,在它主要的表述说明了因缘条件维系轮回的结构。
Phassa(触)
意识与法尘,透过六根(包括心)而生。
Raga
贪。
Saddha(信)
相信、信心,五根之一。
Sakadagami(斯陀含)
一来者;已证悟解脱四果的第二果者,仅需再投生人世间一次,即可获得究竟解脱(参阅须陀洹、阿那含、阿罗汉)。
Samadhi(三摩地)
心的专注与平静,五根之一。
Samatha(奢摩他)
止;与毗婆舍那(观)为佛教两个主要的禅修方法。
Sampajañña(正知)
清楚的领悟,与正念的修习一起进展。
Samsara(轮回)
无始的生死轮回。
Samyojana(结使)
系缚于生死轮回的心里烦恼。
Sangha(僧)
一般意思是指比丘、比丘尼的团体;更高层次的意思,是指圣者的团体。第二个意思,僧团是三宝和三归依之一。
Sati(念)
五根之一。
Satipa怕怕hana(念住)
正念的禅修,包括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
Sila(戒)
德行;道德。
Sotapanna(须陀洹)
入流者;已经证得解脱四果的第一果者,至少在人天生死七次后,确信证得究竟解脱。
Sutta(经)
佛陀或是其任何一位卓越弟子的教说。
Talha(渴爱)
执取,有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
Theravada(上座部)
字义是长老派的教法;相对于较开放的大乘佛教,它是两个主要佛教传统中较保守的一派。上座部以巴利圣典为主,现今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东南亚等。
Triple gem(三宝)
佛法僧宝。
Upekkha(舍)
四梵住之一。
Vedana(感受)
经验的情感特性,经常分为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Vipallasa(颠倒)
四种大虚妄或本质的扭曲,即错误地视无常为常、视真正的苦为乐、视无我为我、视不净为美。
Vipassana(内观)
如实观现象的真正本质为无常、苦、无我。
Vipassana-bhavana(毗婆奢那禅修、观禅)
导向洞见实相的禅修方法。
Viraga
离贪。
Viriya(精进)
意志的精力、活力、力量。五根之一。
佛教的崇拜 佛陀一再地劝阻弟子不要对他个人过度...
简介 以观照为修练重心的佛教,本质上是条通往心...
息苦之道 一、宗教因苦而存在 解脱痛苦,是所有...
心的五盖 一、前言 佛陀教义的最高目标是达到不...
无畏的信仰 信仰所牵涉的,不只是相信存在的事物...
蜕皮 一、前言 最古老与最具特色的《经集 Sutta ...
业与业果 一、业果是可以改变的 大部份有关业说...
再版缘起 献给 《法见》再版编辑是为庆祝 向智尊...
为何要离苦 佛陀宣称他教导佛法唯一的目的是要引...
初版序 有情存在的世界,除了成功无其它价值可言...
轮回与轮回的止息----善根、不善根与业的关系贪是...
舍断不善根,饶益自他----善根、不善根的社会意义...
以念与观断除不善根----如何断除不善根透过「单纯...
心的十六种染污----《布喻经》及其批注诸比丘!知...
正念的力量开启解脱大门之钥心纯粹接受的状态是...
觉知、净化你的心「全然专注」的修习之一我们心...
自由开放地面对烦恼「全然专注」的修习之二「全...
停止与放缓的艺术「全然专注」的修习之三保持不...
以直观看现实世界「全然专注」的修习之四心愈能...
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四梵住的修习慈、悲、喜、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