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南传佛教人物 > 向智尊者 > 正文内容

法见 5 心的五盖

向智尊者  发表时间:2020-08-18   作者: 向智尊者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心的五盖

  一、前言

  佛陀教义的最高目标是达到不可动摇的心解脱。这里的解脱是指心从系缚于苦与生死轮回的所有束缚中得到自由;这意味着彻底清净了被烦恼染污的心,并移除了由世间向出世间前进过程的所有障碍,亦即到阿罗汉境界的阻碍。

  许多阻挡了心灵开展的障碍,佛教经典里常提到的有五种,特别称为「盖」(nlvarama):

  1. 贪欲(kamacchanda)

  2. 瞋恚(byapada)

  3. 昏睡(thlna-middha)

  4. 掉悔(uddhacca-kukkucca)

  5. 疑(vicikiccha)

  它们以各种方式阻碍并遮蔽心的修行( bhavana),所以被称为「盖」。根据佛教教义,心的修行可分为两种:一是修止( samatha-bhavana)、一是修观(vipassana-bhavana)。止的成就是在禅定中,心能完全止于一境;为了能达到这一境性(即便只是短暂),初步条件必须克服五盖。在达成禅定境界的开示中,佛陀经常提到五盖。

  有五种主要代表初禅境界的心所称之为「禅支」(jha na)。根据佛教论书,五盖任何之一对各别禅支都是有害的,它阻碍了禅支达到禅定所需的更高发展与提升的程度;相反地,增强五禅支修习的力量可对治五盖,以趋向禅定的道路。五禅支与五盖的关系将会在本章节中阐述。

  五盖不仅妨碍禅定,而且妨碍较浅层次的定,如达到安止定( appana)前预备阶段的近行定(upaca rasama dhi);或者,同样也阻碍了具有近行定的力量、已达到成熟观禅所需的剎那定(kham ikasama dhi)。除了上述这些较高层次的心性发展外,任何努力尝试想要思惟清晰与过清净生活的人,也都会被五盖严重影响。

  五盖造成了广泛有害的影响,需要不断努力克服,刻不容缓。不要认为花少许时间坐禅便足以对治五盖,除非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努力,临时抱佛脚而要能抑制五盖是很难成功的。

  渴望心能达到坚定解脱的行者,应选择一个明确、直接、可行的禅修对象,也就是业处( kamma坑坑 ha na)(1)。广义来说,业处是行者终其一生修行的依止处。紧紧地系着业处,从没有长时间忘失过它;即便只是做到这一点,对心的掌握与发展都会有相当大的进步,因为心能从中产生很大的凝聚力和毅力。选择以克服五盖为业处的修行者,应该检查自己哪一盖最强,然后细心观察通常这些盖是如何生起、在甚么情况下生起,进一步更认清自己内心有哪些正面力量能对治五盖,最后将其降伏。同时,行者也应在一生之中尽量去发展这些正面的力量,也就是本书将提到的「根」、「禅支」与「觉支」。还有业处,在某些情况对于克服五盖也是很有帮助的。

  然而,凡夫( puthujjana)(2)对五盖只能达到暂时性压制或部份减弱,直到证得圣道( ariyamagga)阶位才能彻底断除:

  疑在初果(预流道)断除。

  贪欲、瞋恚与悔在三果(不来道)断除。

  昏睡与掉举则在阿罗汉道断除。〔1〕

  因此,对治五盖所得到的利益并非仅限于使禅坐时间更短或更长,而是在每一个过程中减弱这些障碍,令行者愈趋接近圣者的果位,此境界从舍断五盖烦恼而得的解脱是坚固不移的。

  本文译自佛陀所说的经典和论书,虽然大多是佛陀对比丘的开示,但也同样适用于在家生活的人。正如古德所说:「此处所提到的『比丘』是指将身心奉献于修行佛法者之一,任何践行佛法者都包括在『比丘』一词中。」

  二、广说五盖的经典

  (一)《增支部》

  1. 五种覆蔽心而减损智慧的障碍

  有五种障碍覆蔽于心而减损智慧,那五种呢?贪欲是障碍,能覆蔽于心而减损智慧;瞋恚⋯⋯昏睡⋯⋯掉悔⋯⋯疑是障碍,能覆蔽于心而减损智慧。

  若不克服此五种障碍

  ,比丘便没有足够力量的智慧来觉知自己的、他人的以及自他真正的福祉,也没有能力了知殊胜成就的过人智慧以证得圣果。然而,若能克服覆蔽于心且减损智慧的五种障碍,比丘将有强力的智慧觉知自己的、他人的以及自他真正的福祉,也将有能力了知殊胜成就的过人智慧以证得圣果。(AN 5:51, 《增支部》第21册页76)2. 弃舍五盖即慧具足者

  人的心受无节制的贪欲所覆蔽时,他将会做出不应该做的事,而忽略应该去做的事。他将因此断送自己的名誉和幸福。

  人的心受瞋恚所覆蔽⋯受昏睡⋯受掉悔⋯受疑所覆蔽时,他将会做出不应该做的事,而忽略应该去做的事。他将因此断送自己的名誉和幸福。

  圣弟子若已看到这五种心的染污,他将会舍弃它们。如此,他便成为所谓有大智慧、无量智慧和澈见真理与具足智慧者,这就是「慧具足」。(AN 4:61,《增支部》第 20册页 113)

  3. 以黄金的五种杂质譬喻五盖

  因为五种杂质侵蚀,致使黄金不柔软、难以塑造、失去光泽、易碎且不易加工。这五种杂质是甚么呢?铁、铜、锡、铅和银。

  若清除这五种杂质,黄金将会变得柔软、易于塑造、充满光泽、坚硬且容易加工。无论王冠、耳环、项链或金炼等各种饰物,都能随心所欲铸成。

  同样地,有五种杂质侵蚀心的清净,致使心不柔软、不易受控制、失去光泽与坚定,无法专注于烦恼的根除。这五种杂质是甚么呢?贪欲、瞋恚、昏睡、掉悔和疑。

  若清除这五种杂质,心将会变得柔软、易受控制、充满光泽、坚定,且易于专注于烦恼的根除。人可以将心专注于心所所证悟任何更高的境界;倘若条件具足,他将可以随心所欲获得证悟的能力。(AN 5:23,《增支部》第 21册页 20)

  (二)《中部》

  修习法念住时,比丘如何以五盖作为念住的对象呢?

  比丘们!当贪欲生起,比丘知道他有贪欲;当没有贪欲,他知道没有贪欲。知道贪欲如何生起,知道如何对治已生起的贪欲,也知道如何使已舍弃的贪欲不再产生。

  当瞋恚生起,比丘知道他有瞋恚;当没有瞋恚,他知道没有瞋恚。他知道瞋恚如何生起,知道如何对治已生起的瞋恚,也知道如何使已舍弃的瞋恚不再产生。

  当昏睡生起,比丘知道他有昏睡;当没有昏睡,他知道没有昏睡。他知道昏睡如何生起,知道如何对治已生起的昏睡,也知道如何使已舍弃的昏睡不再产生。

  当掉悔生起,比丘知道他有掉悔;当没有掉悔,他知道没有掉悔。他知道掉悔如何生起,知道如何对治已生起的掉悔,也知道如何使已舍弃的掉悔不再产生。

  当疑生起,比丘知道他有疑;当没有疑,他知道没有疑。他知道疑如何生起,知道如何对治已生起的疑,也知道如何使已舍弃的疑不再产生。(MN 10, 《中部》第 9册页 78)

  如以上经文所说,专注并直接观察每一盖的生起,是一个对治五盖及其他内心烦恼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如此修习,内心会生起止息的力量来对抗无节制且持续出现的不善意念,并产生一股警觉的力量来防止它们再次生起。这个方法依据一个简单的心理学理论,如论师所说:「善念与恶念不会同时出现。因此,觉知贪欲的当下(贪欲发生在觉知的前一瞬间),贪欲就不再存在了(只有觉知的念头)。」

  三、别说五盖

  比丘们,正如这个色身需要以食物维生、依赖食物生存,没有食物便无法存活。同样的道理,五盖也需要以食物维生、依赖食物生存,没有食物便无法存活。(SN 46:2,《相应部》第 17册页 217)

  (一)贪欲盖

  1. 贪欲的食物

  于众多诱人外境未能时时如理作意,此乃令未生贪得生、令已生贪得增长并持续的食物。(SN 46:51,《相应部》第 17册页 268)

  2. 截断贪欲的食物

  对于(禅修时)不净所缘能时时如理作意,就是令未生贪不生、令已生贪不得增长和持续。此乃截断贪欲的食物。(SN 46:51,《相应部》第 17册页 268)

  〈念处经 Satipa坑坑hana Sutta〉的注释提供了六种有助于弃舍贪欲的方法:

  (1)学习如何修不净观

  (2)专心致力于修习不净观

  a. 不净的所缘

  行者专意修习不净观时,能对各种诱人外境生起坚固厌离,此乃修不净观的成果。(AN 5:30〔2〕 ,《增支部》第 21册页 35)

  在〈念处经〉和《清净道论》中所阐述的「不净所缘」专指「墓园十相( cemetery meditations)」,但也可泛指所有欲乐的过患。

  b. 可憎的身体

  比丘们!由脚底往上又由头顶往下,如此观察自己的身体。身体皆为皮肤所覆且充满各种不净: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骨、骨髓、肾、心、肝、横膈膜、脾、肺、大肠、小肠、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黏液、关节液、尿液,(与一个头颅骨的头脑)。(MN 10,《中部》第9册页75)筋与骨连在一起,加上肌肉和各种组织,再覆上一层皮肤遮盖,身体并没有如实呈现。⋯因为无明误导,愚夫总认为身体是美丽的。(Snp v. 194/199,《经集》)c. 各种观法感官情境只带来少许享乐,却带来极多痛苦与失望;而其中,过患充满。(MN 14,《中部》第9册页117)

  愚夫受愉快表象所蒙蔽而不见不愉快的;受合意表象所蒙蔽而不见不合意的;受快乐表象所蒙蔽而不见痛苦。(Udana 2:8《自说经》)

  (3)守护根门

  一个人如何守护根门呢?当眼根接触色境,他不执着色境的整体外相和各别细相;若不摄护眼根,则贪欲、忧伤和各种恶不善法便会不断涌入。因此为了摄护眼根而修行,比丘守护眼根,以达到对眼根的摄护。当耳根接触声境⋯鼻根接触香境⋯舌根接触味境⋯身根接触触境,乃至意根接触法境时,不执着法境的整体外相和各别细相。⋯以达到对意根的摄护。(SN 35:120,《相应部》第 16册页 137)

  眼根所识的色境,是喜悦、可爱、愉快与适意的,令人产生欲望与贪求。若比丘于此无有爱喜、执着与接受,心则不生爱喜、执着与接受,对色境的喜爱便会止息;若没有爱喜,便没有束缚。耳根所识的声境⋯意根所识的法境⋯若没有爱喜,便没有束缚。(SN 35:63,《相应部》第 16册页 47)

  (4)节制的饮量

  比丘如何节制饮食呢?摄取食物前先如理思惟:不是为了享受、自豪而食,不是为了严饰、庄严身体而食,只为了维持这个身体,使它避免受到伤害且能够藉此修行,并思惟:「如此,我将灭除所有苦受,且令新的苦受不生。那么我的一生将是安稳、无过患的。」(MN 2/39, 《中部》第 9册)

  (5)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在此特指一些有经验及能作榜样的善友,特别是以不净观帮助行者克服贪欲;同时,善知识也泛指所有在圣道中的善友。这两种解释同样适用于本文其他各种盖之说明。

  阿难!整个圣道生活就是有善知识、善同伴、善同事。

  阿难!一位有善知识、善同伴、善同事的比丘,他将会修习与践行八正道。(SN 45:2,《相应部》第 17册页 116)

  (6)适当的论谈

  适当论谈在此特指关于克服贪欲的谈话,尤其关于不净观的话题。适当论谈也泛指任何可增进道业的言谈。这两种解释同样适用于本文其他各种盖之说明。

  若比丘性喜谈话,他应谨记:「我不谈论低级、粗劣、世俗、不高尚、无意义、不导向超脱、不离欲、不向止息、不向寂静、不生智慧、不令觉悟、不趋向涅槃,也就是有关国王、盗贼、大臣、军队、怖畏与战争、食物、饮食、衣服、床具、花鬘、香水、亲里、车乘、乡村、市镇、城市、女人、酒、市井流言、祖先、各种无意义琐事、世界和海洋起源的神话、发生与未发生事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如此,他对言谈是清楚明白的。

  「但我将谈论有关修行生活:探索自心,有助舍离、离欲、止息、寂静、智慧、觉悟、涅槃,亦即有关俭朴的生活:知足、远离、精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如此,他对言谈是清楚明白的。(MN 122,《中部》第 12册页 98)

  以下的事也是有助于贪欲的征服:

  禅支中的「定」,即心一境性

  根中的「念根」

  觉支中的「念觉支」

  3. 譬喻

  盆中的水若混和红、黄、蓝或橙等颜色,即使视力正常的人也无法从这些水中准确地认清并看到自己的样貌。同样地,当一个人内心有贪欲,被贪欲征服,无法从贪欲中解脱,他便不能正确地看到自己的、他人的、自他的福祉,也无法背诵久远前曾熟记过的经典,更遑论那些未曾背诵的。(SN 46:55,《相应部》第 17册页 288)

  (二)瞋恚盖

  1. 瞋恚的食物

  经常对于厌恶的对象不如理作意,就是令未生瞋得生、令已生瞋得增长与持续的食物。(SN 46:51,《相应部》第 17册页 268)

  2. 截断瞋恚的食物

  能时时于令心解脱的慈心观如理作意,就是令未生瞋生起、令已生瞋无法增长和持续。此乃截断瞋恚的食物。(SN 46:51,《相应部》第 17册页 268)

  培育慈心。当修习慈心,瞋恚便会消失。培育悲心。当修习悲心,残暴便会消失。培育喜心。当修习喜心,怠倦便会消失。培育舍心。当修习舍心,忿怒便会消失。(MN62,《中部》第 10册)

  〈念处经〉的注释提供以下六种有助于克服瞋恚的方法:

  (1)学习如何修习慈心禅

  (2)专注于慈心禅的修习

  (3)认知到每一个众生都是自己业行的作者与受者

  (4)以下面的方法经常思惟道理

  若对他人愤怒时,自己能如何?破坏那人的功德与其它美德吗?因自己的行为而处于眼前的情境,未来不也受着自身行为的影响吗?对他人愤怒就如一个人赤手抓握烧得通红的火炭、热铁棒或粪便来袭击他人。同样地,若他人对你生气,他人能如何?破坏你的功德与其它美德吗?他因自己的行为而处于眼前情境,未来同样受着自身行为的影响。就像一个不被接受的礼物或逆风掷出一把尘土,他的忿怒将会回到他自己身上。

  (5)亲近善知识

  (6)适当的交谈

  以下的事也是有助于瞋恚的征服:

  禅支中的「喜」

  根中的「信根」

  觉支中的「喜觉支」和「舍觉支」

  3. 譬喻

  一壶在火中加热且沸腾的水,即使视力正常的人也无法从中准确地认清并看到自己的样貌。同样地,当一个人内心有瞋恚、被瞋恚所征服、无法从瞋恚中解脱,他便不能正确地看到自己的、他人的及自他的福祉,也无法背诵久远前曾熟记过的经典,更遑论那些未曾背诵的。(SN 46:55,《相应部》第 17册页 290)

  (三)昏睡盖

  1. 昏睡的食物

  经常对于生起的怠倦、沉闷、身体疲乏、饭后困睡和昏昧不如理作意,就是令未生昏睡得生、令已生昏睡得以增长和持续的食物。(SN 46:51,《相应部》第 17册页 268)

  2. 截断昏睡的食物

  能时时于精进、努力与持续努力的元素如理作意,是令未生昏睡不生、令已生昏睡无法增长和持续。此乃截断昏睡的食物。(SN 46:51,《相应部》第 17册页 268)

  或许只剩皮筋骨,或许身上的血肉已干枯。在倾尽全力精进努力仍未达到该有的成就时,我绝不松懈。(MN70,《中部》第 10册)

  〈念处经〉的注释提供以下六种有助于舍弃昏睡的方法:

  (1)知道饮食过量是昏睡原因之一

  (2)改变身体的姿势

  (3)作光明想

  (4)到户外去

  (5)亲近善知识

  (6)适当的交谈以下的方法也有助于征服昏睡:

  (1)念死

  应该把握今天的努力,因为无人知道死亡是否在明天来临。(MN 131,《中部》第 12册)

  (2)无常苦想

  一位比丘习惯作无常苦想,时时于此作禅观,他会对懒惰、闲散、懈怠、松懈及失念的危险有强烈的警觉,就如被一个持刀杀人者所威胁般。(AN 7:46,《增支部》第 22册页 251)

  (3)喜心

  培育喜心。当修习喜心时,怠倦便会消失。(MN 62,《中部》第10册)

  禅支中的「寻」;

  根中的「精进根」;

  觉支中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

  内心昏沉不是修习猗(轻安)、定和舍觉支的适当时刻,因为昏沉的心不易受这些觉支所激发。

  内心昏沉是修习择法、精进和喜觉支的适当时刻,因为昏沉的心易受这些觉支所激发。(SN 46:53,《相应部》第 17册页 278)

  (4)思惟圣者之道

  我必须践行这条所有佛、辟支佛及圣弟子所走过的道路,而懈怠的人是无法践行的!(《清净道论》iv, 55)

  (5)思惟佛陀的伟大

  佛陀赞叹精进,他奋勇无匹地行践法义、利益众生,他受崇敬之处在于对法的实践而不是别的东西!(《清净道论》iv, 55)

  (6)思惟法义的宝贵

  我必须继承称为「善法」的宝贵遗产,而懈怠的人是无法继承的!(《清净道论》iv, 55)

  (7)激励内心之法

  当内心需要受激励时,如何激励内心呢?修习智慧禅观时,因内心懈怠或因得不到禅悦而导致内心迟滞,这时候应思维八种激励内心的对象:生,老,病,死,世间的苦,过去轮回的苦,未来轮回的苦和现在求食的苦。(《清净道论》 iv 63.)

  (8)对治昏睡的方法

  有一次,世尊对目犍连尊者说:「你困睡吗?目犍连。」

  「是的,世尊。」

  「那么,目犍连!无论内心生起甚么样的昏沉意念,不要去作意它,不黏着它。这样做的话,昏沉将会消除。

  若这样做,昏沉没有消除,则应在内心里思惟、反思、复习曾经听闻和学习过的法义。这样做的话,昏沉将会消除。

  若这样做,昏沉还不能消除,你应详细、反复地记忆曾经听闻和学习过的法义。这样做的话,昏沉或会消除。若这样做,昏沉还不能消除,你应该拉拉两个耳朵,用双手掌按摩四肢。这样做的话,昏沉或会消除。

  若这样做,昏沉还无法消除,你应该起座,用水洗洗眼睛,眺望四周及仰观空中繁星。这样做的话,昏沉或会消除。

  若这样做,昏沉也无法消除,你应该修习光明想:如日间充满光明,夜间也是这样,夜间充满光明尤如日间。因而内心没有覆盖,开展明亮的心识。这样做的话,昏沉或会消除。

  若这样做,昏沉还不消除时,你应该醒觉地来回行禅,收摄心念,不向外驰。这样做的话,昏沉或会消除⋯⋯

  若这样做,昏沉还在,你可右侧而卧,如右胁狮子之姿势,两腿相迭,正念正知,保存心的觉醒。睡醒时随即起来,并思惟:『我不放纵于躺卧与睡眠的享乐!』目犍连!你应该这样的修习!」(AN 7:58,《增支部》第 23册页 280)

  (9)五种危险的威胁

  比丘们!若比丘能看见五种危险的威胁,便足以使他生活精进不放逸,以坚毅的心成就未成就的,证得未证得的,觉悟未觉悟的。这五种危险是甚么呢?

  比丘们!比丘如是思惟:「我现在年轻,年少发黑,是在人生的早期阶段与最美好的时期,然而有一天这个身体会衰老。当受衰老所限,人难以思惟佛陀的教义,难以住

  在森林、丛林或隐密的地方。我要在这种不悦意、不愉快、不合意的情况到来之前,集中精力去成就我未成就的,证得我未证得的,觉悟我未觉悟的。若能如此,即使老年也能快乐地生活。」比丘们!比丘再思惟:「我现在身体健康没有疾病,消化功能顺畅,不寒也不热,身体调顺,适合精进修行,然而有一天身体会生病。生病时,人难以思惟佛陀的教义,难以住在森林、丛林或隐密的地方。我要在这种不悦意、不愉快、不合意的情况到来之前,集中精力去成就我未成

  就的,证得我未证得的,觉悟我未觉悟的。若能如此,即使生病也能安稳地生活。」

  比丘们!比丘进一步思惟:「现在有充裕的食物,农作物丰收容易得到食物,易于托钵乞食。然而有一天会发生饥荒,农作物难以收成,无法得到食物,托钵乞食困难;人将会迁徙到食物充足的地方,届时该处会产生挤迫拥塞。在挤迫拥塞之处,人难以思惟佛陀的教义。我要在这种不悦意、不愉快、不合意的情况到来之前,集中精力去成就我未成就的,证得我未证得的,觉悟我未觉悟的。若能如此,即使饥荒也能安稳地生活。」

  比丘们!比丘再思惟:「现在的人生活在和谐、和睦、友善、如水乳交融般的友情中,彼此都带着友善的目光,然而有一天发生危险与令人不安的事情。人民乘车远走他方,恐惧的人迁徙到安全的地方,该处将会变得挤迫拥塞。在挤迫拥塞之处,人难以思惟佛陀的教义。我要在这种不悦意、不愉快、不合意的情况到来之前,集中精力去成就我未成就的,证得我未证得的,觉悟我未觉悟的。若能如此,即使危险也能安稳地生活。」

  比丘们!比丘又如是思惟:「现在僧团比丘和谐共处,没有诤论,在一味的佛法中安住生活,然而有一天僧团会分裂。当僧团分裂时,人难以思惟佛陀的教义,难以住在森林、丛林或隐密的地方。我要在这种不悦意、不愉快、不合意的情况到来之前,集中精力去成就我未成就的,证得我未证得的,觉悟我未觉悟的。若能如此,即使僧团分裂也能安稳地生活。(3)(AN 5:78,《增支部》第 21册页 123)

  3. 譬喻

  一壶长满苔藓与水生植物的水,即使视力正常的人也无法从中准确地认清、看到自己的相貌。同样地,当一个人内心昏沉、被昏沉所征服、无法从昏沉中解脱,他便不能正确地看到自己的、他人的及自他的福祉,也无法背诵久远前曾熟记过的经典,更遑论那些未曾背诵的。(SN 46:55,《相应部》第 17册页 289)

  (四)掉悔盖

  1. 掉悔的食物

  对于掉举的内心不如理作意,就是令未生掉悔得生、令已生掉悔增长和持续的食物。(SN 46:51,《相应部》第 17册页 268)

  2. 截断掉悔的食物

  若能于心的止息如理作意,就是令未生掉悔不生、令已生掉悔无法增长和持续。此乃截断掉悔的食物。(SN 46:51,《相应部》第 17册页 268)

  以下六种方法有助于舍弃掉悔:

  (1)认识佛法(法义与戒律)

  (2)探究佛法

  (3)通晓戒学(出家众与在家众的戒条——德行的准则)

  (4)与有德行的长者交往

  (5)亲近善知识

  (6)适当的交谈

  以下的事情也有助于对治掉悔:

  禅支中的「喜」

  根中的「定根」

  觉支中的「猗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内心掉举不是修习择法、精进和喜觉支适当的时刻,因为动荡的心不易被这些觉支所平息。内心掉举是修习猗、定和舍觉支的适当时刻,因为动荡的心易被这些觉支所平息。(SN 46:53,《相应部》第 17册页 279)

  3. 譬喻

  盆中的水被风所吹动,荡起阵阵涟漪。即使视力正常的人也无法从这些水中准确地看到自己的相貌。同样地,当一个人内心有掉悔、被掉悔所征服、不懂得从掉悔中解脱出来,他便不能正确地看到自己的、他人的及自己和他人的福祉,也无法背诵久远前曾熟记过的经典,更遑论那些未曾背诵的。(SN 46:55,《相应部》第 17册页 289)

  (五)疑盖

  1. 疑的食物

  若经常对生起疑惑的事物不如理作意,就是令未生疑得生、令已生疑增长和持续的食物。(SN 46:51,《相应部》第 17册页 268)

  2. 截断疑的食物

  若能时时于善与恶、无责难与责难、高尚与下劣、好与坏等事物如理作意,就是令未生疑不生、令已生疑无法增长和持续。此乃截断疑的食物。(SN 46:51,《相应部》第 17册页 268)

  六种有助于舍弃疑的方法:( 1)(2)(3)(5)(6)五种与舍弃掉悔相同,第( 4)种则是:对佛、法、僧三宝具坚定的信念。

  另外,以下也有助于疑的对治:

  禅支中的「伺」

  根中的「慧根」

  觉支中的「择法觉支」

  3. 譬喻

  盆中的水浑浊不清,混着泥泞及放在黑暗的地方。即使视力正常的人也不能从这些水中准确地看到自己的相貌。同样地,当一个人内心有疑、被疑所征服、不懂得从疑中解脱出来,他便不能正确地看到自己的、他人的及自他的福祉,也无法背诵久远前曾熟记过的经典,更遑论那些未曾背诵的。(SN 46:55,《相应部》第 17册页 290)

  四、盖的对治(4)

  (一)摘自〈沙门果经〉

  一位正知正念、少欲知足的比丘,远离繁嚣到空闲处,如森林、树下、深山、峡谷、山洞、荒冢、丛林、旷野、草堆等。托钵乞食用斋后,比丘盘腿而坐,端身安住,保持正念。他舍弃世间的贪欲,安住于无贪欲心,离贪欲而净化内心;舍弃瞋恚,内心没有瞋恚,悲悯一切众生,离瞋恚而令心净化;舍弃昏沉,内心没有昏沉,充满光明,正念正知,离昏沉而令心净化;舍弃掉悔,安住于无掉悔心,内心寂静,离掉悔令心净化;舍弃了疑,安住于无疑心,于善法没有疑惑,离疑令心净化。

  就像一个贷款营商成功的人。他不仅偿清债务,而且还有余款养活妻子,因此内心充满喜悦与高兴。

  又像一个患有重病深受其苦、没有食欲浑身无力的病人。后来他脱离病苦,恢复食欲和体力,因此内心充满喜悦与高兴。

  又像一个从监狱获得释放的人。他获得安全心无恐惧,也没有财产减损之苦,因此内心充满喜悦与高兴。

  又像一个不能自主受人支配、不能随心所欲而自由的奴仆。后来他恢复自由,能够随心所欲、自主不再受人支配,因此内心充满喜悦与高兴。

  又像一个富商旅行于充满危险、没有食物的荒野。最后他越过旷野抵达村落,远离危险到达安全的地方,因此内心充满喜悦与高兴。

  同样地,比丘若不能弃舍五盖,当观自身如同负债者、患病者、囚狱者、奴隶、穿越荒野之境的旅人般。

  一旦根除五盖之后,他就像清还了债务、从病中康复、从狱中获释、重获自由与脱离险境一样。

  当他舍离五盖,生起欢喜;欢喜生起,心轻安;心轻安,则身轻安;身轻安,便生起快乐:内心有乐,便进入定境。

  舍离贪欲,舍离各种不善的心念,他进入并安住于伴随寻伺的初禅之中;初禅从舍离而生,充满喜和乐。⋯⋯他进入与安住于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二)上述〈沙门果经〉引文的注释

  1. 五盖的譬喻

  经典中提到:「同样地,比丘若不能弃舍五盖,应当观自己就像负债者、患病者、囚狱者、奴隶、穿越荒野之境的旅人般。」

  此处佛陀指出不能舍离贪欲盖就像负债者一样,而不能舍离其他的盖就像患病者等等。这些譬喻应被理解如下:

  (1)贪欲

  一个人若负债也就毁了一切。当债主用粗恶语言责骂、折磨或殴打的方式向他讨债,他都不能还手,只能忍受一切。他的负债让他能忍受一切。

  同样地,一个人若对某人生起贪欲,对他喜欢的欲境充满渴爱、执着,即使对方用粗恶的语言责骂、折磨或殴打的方式对待他,他都会忍受。这是贪欲使他产生忍受。如此,贪欲就像负债一样。

  (2)瞋恚

  一个人若患有胆病,他无法享受蜂蜜和糖的甜美味道,还会将吃下去的东西呕吐出来,并抱怨说:「它是苦的!苦的!」

  同样地,一个具瞋心的人,即使他的老师或师父轻微地劝诫,希望他好,他却不接受教导,并说:「你很烦耶!」他离开僧团或到处游逛。正如患胆病的人不能享受蜂蜜和糖的味道,一个患瞋恚病的人将无法领略到佛法的禅悦以及各种法乐。如此,瞋恚就像患病一样。

  (3)昏睡

  一个人在节日时被囚在监牢里,因此他不能看到全部的节日庆典。翌日,当他被释放时,听到人们谈论说:「昨天庆典的歌曲和舞蹈真是精采啊!」他都不能参与讨论,为甚么不能呢?因为他自己根本没有欣赏过那庆典。

  同样地,在一个精采的法义开示里,昏沉的比丘不能听到完整的法义开示。当开示结束,他听到众人赞美说:「听闻佛法真是令人高兴!开示主题很有意思,且譬喻很精采!」他说不出支言词组,为甚么呢?因为他的昏沉使他没有听到法的演说。如此,昏沉就像身陷囹圄一般。

  (4)掉悔

  一位奴仆很希望去观赏庆典,但主人对他说:「快去某个地方,那儿有紧急的事要做。若不去,就斩断你的手和脚或割掉你的耳和鼻!」听到这话,奴仆赶紧依着指示去做,因此不能欣赏任何庆典。这是因为他为人所雇。

  同样地,在森林静修却不精通戒律的比丘,遇到种种乃至有关吃肉是否被允许的问题。为了梵行,他必须打断静修回到精通戒律的比丘处,寻求解答。因为他受掉悔所困,无法得到静修的悦乐。如此,掉悔就如身为奴仆一般。

  (5)疑

  一个知道旅行者可能会被强盗抢掠或杀害的旅人正穿越荒野。此时,他只要听到树枝或小鸟的声音就会感到紧张与害怕,并想:「强盗来了!」因心怀恐惧,所以裹足不前甚至转身逃跑。因此,他必将吃力勉强地才能到达安全的地方,或甚至永远也到不了。

  这就像一位修行者内心生起疑的八种所缘之一(5)。例如怀疑佛陀不是觉者,无法生起信念接受佛陀;也因此无法追求圣道、证得圣果,就像旅人在荒野中不确定强盗在或不在。修行者在内心不断犹豫、无法决定、焦虑不安,他为自己制造了通往圣地的障碍。如此,疑就像荒野中的旅人。

  2. 五盖的弃舍

  经中提到:「当五盖根除后,一个人就像清还了债务、从病中康复、从狱中获释、重获自由或脱离险境一样。」

  (1)舍弃贪欲

  一个贷款营商者,当他致富后想:「债务会使人生烦恼。」他连本带息将债务还清,并把借据撕毁。之后他不用再与债主联络;即使遇到债主,他可以随心所欲决定是否要起座逢迎。为甚么呢?因为他不再受制于债主。

  同样地,一位比丘想:「贪欲会使人生烦恼。」他修习六种对治与远离贪欲盖方法。就像清还债务的人不再对债主生起恐惧或焦虑,一位比丘舍弃贪欲,就不再执着与受缚于贪欲的对象,即使面对天界欲乐也不会受诱惑。因此,佛陀以还清债务比喻舍弃贪欲。

  (2)舍弃瞋恚

  舍弃瞋恚就如从胆病康复的病人一样,经过服药疗愈后,将可再度品尝到蜂蜜与糖的味道。同样地,一位比丘想:「瞋恚真会带来很大伤害。」他修习六种对治与远离瞋恚盖的方法。就像康复的病人亲尝到蜂蜜和糖的美味一般,比丘能尊重与珍惜戒法。因此,佛陀以康复比喻舍弃瞋恚。

  (3)舍弃昏睡

  有人曾在节庆时被囚禁,后来当他自由且可以参加庆典时,他想:「由于自己以前的放纵,在节庆时被囚禁而错过庆典。从今我将不再放纵自己。」他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在心中产生妄念。当欣赏庆典时他欢呼:「哇,这些节目实在太好了!」

  同样地,比丘明白昏沉所造成的害处,他修习六种对治与远离昏沉盖的方法。就如一个人从狱中释放后能观赏到整个庆典,即使这庆典有七天之久。当比丘舍弃了昏沉后,便能够享受整个法的庆典,而最后证得四无碍智的阿罗汉境界。因此,佛陀以狱中获释比喻为舍弃昏沉。

  (4)舍弃掉悔

  一个奴仆受了朋友的帮助而赎回自由,他因而能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样地,一位比丘明白「掉悔」能造成很大的障碍,他修习六种对治与弃舍掉悔的方法。当弃舍掉悔后,他就像一个真正自由的人,能做自己希望做的事。就如没有人可以阻止一个自由的人去做他想做的事一样,掉悔也无法阻止这位比丘行践离苦得乐的解脱道。因此,佛陀宣说弃舍掉悔就像奴仆重获自由一般。

  (5)舍弃疑

  一个手持行李且充分装备的强健者,与众人一起结伴旅行穿越荒野。盗贼从远处看到他,并不敢亲近反而四处逃走。他平安地通过荒野,到达一个安全的地方,内心感到十分快乐。同样地,一位比丘明白「疑」会产生很大的伤害,他修习六种可以对治与远离疑的方法。一位强健的人整装结伴而行,视盗贼如无物,平安地经过荒野抵达安全的地方;相同地,一位比丘越过恶行荒野,最后到达至高无上的安稳地——不死的涅槃境界。因此,佛陀以脱离险境比喻为「疑」的舍弃。

  【注释】

  (1)禅修的对象,字义为「用功的依据」。

  (2)凡夫可以是一位比丘或居士,是指没有达到初果向(预流向)的众生。

  (3)本经是阿育王收录在巴勒第二石刻法敕( anagata-bhayani)七篇经文之一。法敕宣称:「尊者们,这些是正法的语言,即⋯⋯『怖畏将发生的事情』⋯由佛陀所说。尊者们,我希望所有比丘与比丘尼乃至男

  女居士都应常常听闻与思念这些经文。」

  (4)摘自《长部》〈沙门果经〉,包括其注释书《吉祥悦意 Sumaigala Vilasinl》相对经文的解释。

  (5)根据《分别论》,疑有八种:疑佛,疑法,疑僧,疑戒,疑过去,疑未来,疑过去与未来,疑缘起法。

  【译注】

  〔1〕五盖的第四盖掉悔是由「掉举」和「后悔」两盖组成,初果向断除当中的后悔,而四果向断除当中的掉举。

  〔2〕修正:巴利经文出处应为 AN 5: 30。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