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梁乃崇 > 正文内容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灵性与生命

梁乃崇  发表时间:2020-12-28   作者: 梁乃崇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台北教育大学2009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术论文研讨会   灵性与生命   时间: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 地点: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至善楼国际会议厅 主持:田博元(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讲座教授) 演讲:梁乃崇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汪义丽   ※「灵性」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谢谢主持人,把我介绍得这么清楚。今天能来参加这个研讨会,把我所了解的灵性与生命向各位报告,非常感谢主办单位给我这样的机会。我今天讲的题目就是「灵性与生命」。第一个我想先要问的问题,就像刚才院长所说的,灵性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能够定义清楚?我原先是学物理学、做物理研究工作的,所以非常重视一个名词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再来一个,就是生命到底是什么,怎么样就是生命?   灵性,通常我们就叫它是心灵、有时候又说是心理、有的时候又称它为精神、或者是称为神。佛教的话,就称为佛。那灵性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些人写的诗、做的画很有意境,那个意境是不是灵性?有的人见义勇为,他的人格非常高超,这样是不是灵性?有的人有超能力,能预知未来,这样是不是灵性呢?所以灵性这个词,含意是很广的,应该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生命的关键问题就在生死   生命也是类似,我们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有呼吸、心跳、脑波,这个就是有生命。如果这三个东西都没了,那就是没生命。难道生命就是这样子吗?就只是呼吸、心跳、脑波而已?显然也不是。这个地方的定义,也是蛮笼统的,应该说不是很清楚。可是我们又会觉得,生命是很奥妙的,灵性更神秘。所以虽然给了它名词,但是这个名词所赋予它的意义,并不是很清楚。   尤其关于生命,刚才所讲的,决定一个人到底是活的、还是死的,就是有没有呼吸、心跳、脑波这样来决定。如果都没有了,那就是没有生命迹象,就是死了,这就是判断生死的依据。这样的依据,在我来讲还不够,这样的方式也不太对。为什么呢?这样的判断生命,都是判断别人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我现在要问的问题,不是判断别人。我们要问生命的话,真正要问的是,你怎么判断你自己是死的、还是活的?   你依据什么,判断自己是死的还是活的?不是判断别人。我会问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己以前学佛的时候,那个过程里面,有一度不知道自己是死的、还是活的,我没有办法判断。在那个时候,有人就问我,你怕不怕死?我说,我不知道耶!因为我连自己是活的、还是死的都不知道。你问我怕不怕死,我没有办法怕啊!经过后来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才有办法判断,啊!我是活的。我才有办法判断,我到底是活的、还是死的。我的方法,就是给自己用的,我觉得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所有的生命就是一个死活问题,是生还是死。佛教在生死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如何能了生脱死,在这方面是下了非常深的功夫的。那个工夫不是判断别人死活,那个工夫就是在判断自己到底是活的、还是死的。所以,这两个问题,我得到的答案是这样。   ※生死的判断标准在有无觉知能力   我怎么知道我自己是活的?或者我怎么能够判断我是死了,依据是什么?我是用一个东西来判断,就是,我知道我现在是有觉知能力,我有觉知能力就是活的;我如果没有觉知能力,我就死了。我的判断,就是根据我自己是否有觉知能力。所以,有觉知能力是活的,那就是有命啊!命的来源就是这个。我们所谓生命,就是命,你有命,是因为你有觉知能力。当你的觉知能力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是死了,就是没命了,命的基础就是觉知能力。   这样的判断,在中国的古书里面就有,《中庸》里面就这样写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他讲的天命,就是我们这里讲的命,就是这个东西:觉知能力。你有觉知能力,就是有天命,这个天命就是所谓的性。那性是什么?就是灵性。率性之谓道,你率着这个灵性,就是所谓的道。中国儒家、还有道家,都在讲道,后来禅宗也是一样讲道,这两个所代表的意义是一致的。   ※灵性与生命最根本的内涵就是觉知能力   所以我们今天就可以说,什么是灵性?觉知能力。什么是生命?觉知能力,全部都是觉知能力。我们再看看其它像佛教,对于觉知能力怎么说呢?有很多的名词,会叫它是觉性;佛是什么呢?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觉性嘛;也会称它为佛性、也会称它为自性、称它为菩提心,反正是不同的名词而已,很多很多说法,指的就是觉知能力。我们所有的焦点,就集中在这个觉知能力。不管是心理学也好,宗教界也好,各种不同的说法,你把它去芜存菁来看的话,到最后真正的内涵,就是觉知能力。   ※能知与被知的关系   我们就直接来进入这个觉知能力。觉知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讲,是很平常的东西。我站在这里讲话,你们听得见;我站在这里,你看得见;就是因为你有觉知能力。所以就表示,这个觉知能力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它又是我们想要了解灵性、生命,最根本的基础。所以这个觉知能力,就是我们应该要深入去探讨的问题。   关于觉知能力,佛教或者其他任何宗教,都有涉猎,都有判断依据。我比较熟悉的,是佛教关于这方面的探讨。我的讲法可能会跟佛教界一般的讲法有点出入,因为这是我自己摸索,所得出的心得,所以会稍微有一点出入,不过大致是接近的。   这个觉知能力,我们也可以称它为能知能觉,这是我们常常用的说法。简化一些,我也可以称它为「能知」,佛教界甚至还更简单,连那个知都不要了,就叫做「能」。在名称上会简化到只剩一个字,称为「能」。好了!既然有能知能觉,那就会有一个对照的东西,就是被知被觉,这是必然的。所以也可以说,有被知被觉的时候,表示必然有能知能觉,这两个是同时并存的。 可是能知能觉不是被知被觉,被知被觉也不是能知能觉,这两个是不同的,它们就是两个对照。我们说,有能知能觉就必然有被知被觉,有被知被觉就有能知能觉。同时我们也知道,被知被觉不是能知能觉,能知能觉也不是被知被觉,这个很清楚的。我们怎么决定这个是被知被觉呢?只要那个东西被我知道了,它就是被知被觉。我们在操作上是很容易定义,很容易区分的。只要这个东西被我知道了,它就是被知被觉。当然不止于此啦,被我听到、被我看到、被我知道、被我想到、被我摸到、被我抓到,都是被知被觉,全都是被知被觉,它一定不是能知能觉。   那么,我们刚才讲了,生命在哪里?生命在能知能觉这里,生命会不会在被知被觉这里?不会啊!所以被知被觉这边是没有生命的。我们的命在哪里呢?在能知能觉这里。这个关系是很清楚的,它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深入一点去了解这个能知能觉时,会发现这样的关系。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就称能知能觉是「能知」好了;被知被觉这边,我们也称它为「被知」就好了。所以,一定有能知跟被知的关系存在,而这个关系,目前我们在谈论灵性与生命的时候,一般是没有弄清楚,这个地方是模糊、是乱的。   在禅宗,这个地方是弄得很清楚的,能知能觉就叫「能」,被知被觉就叫「所」,所以我们知道,禅宗里面就有「能所问题」。不只是禅宗,像《华严经》也有些部份,就是专门在讲能所问题,这个地方佛教是探讨过的。我现在不用「能、所」,因为用能所,大家会搞不清楚,所以我就用「能知与被知」,这个是比较现代化的语言,大家比较知道正确的意思是什么。   ※宇宙的四个层次   这个能知、被知可不是这么简单,以上所讲,还只是一个开头而已,现在我再让大家更深入去了解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来看灵性与生命,再来看这个能知与被知。我现在就以一个人作为基础,其他人暂时不管,先把一个人、自己先搞懂、弄清楚。整个宇宙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哪四个层次呢?第一个世界、第二个就是身体、第三个是识心、再来一个,我们用大家现在的话,就是觉性,也就是刚才所讲的那个觉知能力。   世界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物质世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还有这些房子、器物就是世界。身体就是我们的肉体。识心,这个地方就开始跟灵性有关系了,我们的心可以把它分为两种,一种我们就叫它识心,另一种心我们就叫祂是觉性。这个识心是什么呢?你自己有的,你会想东想西的心。你不但可以想东想西,你还可以要想东不想西、要想西不想东,你可以决定,这个部分就是识心。还有一个心,祂也是心,但是祂已经不想东也不想西,这个部分我们就叫做觉性。   ※能知与被知的界线   我们把整个宇宙分这四个层次,来看一看这个能知与被知的界线。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在哪里?现在我拿出这个笔,这个笔是世界当中的一部份,我的手是我身体的一部份。当我这个手拿这枝笔时,这个笔是被拿,我的手是能拿,所以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在这个笔和手中间。在这四个层次的结构上面,那就等于是这个世界被身体所拿,身体是能拿、而世界是被拿。在这样的一个动作之下,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在世界与身体之间。   世界这边是被知、身体是能知;当身体是能知,就是能拿的时候,识心和觉性都是能拿,所以能知与被知的界线是在世界与身体之间。这样子的状况很多,我脚这样子踩这个地板,这个界线也是在这里。我来摸一摸这个,也在这里。我讲话的声音,对各位来讲,也是世界的一部份。你们听见了,你们是用你们的耳朵听到的,所以界线也在这里。我站在这里,对你们来讲,我是世界的一部份,我被你们看到了,我是被看,你们是能看,所以,界线还是在这里。你看看!像这样子的状况,能知与被知,是不是我们早上一醒来,眼睛一睁开,都在这种状况之下,所有的事情,都在这里,界线都在世界与身体这个地方。   好!我们现在就做另外一件事情,我们一起来做。我们把眼睛闭起来。你能不能够感觉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从头一直到脚,你是不是能够感觉?它是不是被你感觉的?大家都能够嘛!你眼睛一闭起来,你的身体是被你感觉的。被谁感觉?不是被你的眼睛、不是被你的身体感觉,你的身体是被感觉了,被感觉了就是被知,能知在哪里?不在身体上,不在啊,已经超出身体啦!你的能感觉、你的能知已经离开、超出你的身体了。   这个时候,能知与被知的界线,你看!身体被感觉了,当然这个世界也是被感觉、被知的。能知在哪里?识心。当识心是能知的时候,觉性也是能知,这边全都是能知。这样一做,这个身体就变成什么?刚才它还是能知耶,现在这个身体就变成被知了。只要眼睛一闭、这么一做,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到了识心与身体之间了。这个事情,每个人都能做呀!   现在再问一个问题,你的想法是不是被你知道?你的想法,是不是被你控制?你可以控制你的想法,你可以控制你去想东不想西、想西不想东,你可以控制的呀。所以,这个识心被控制了,它又是被知;当识心是被知的时候,识心、身体、世界全都是被知,觉性才是能知。说到这里,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这个觉性剖一半,哦!这一半被知了,另外的一半是能知。有没有可能?可能啊!当这个部分被我们知道的话,那就是被知。但是,当这个是被知的时候,一定会还有一个部分不是被知,是能知,这个也一定会存在。   如果这种事情发生了,那我们可以一半、一半、一半一直剖下去,那是万世不竭的,太麻烦了。这个事情,我们就做一个人为的规定,只要觉性这里有一半是被知了,我就把它归并到识心。意思是什么?觉性这里没有被知,只要有被知的部分,通通把它归并到识心这里。这样子的话,我们也可以说,觉性的意思,就是不可被知的能知。   这样确定的话,我们就得到一个结论,这四个层次的中间这里(识心与身体),比较特殊一点,我称它为混合区。所谓混合区,就是有的时候是能知,有的时候是被知。这头尾两端是很清楚,觉性就纯粹是能知,祂是不可被知的能知。而世界就是纯粹的被知,一点点能知都没有。两头是纯粹的,纯粹的能知、纯粹的被知。中间是混杂的,混合了能知、被知,有的时候是能知、有的时候是被知。   ※觉性的性质   我们厘清楚这样的区分有一个混合区的话,我们对于事情,对于能知、被知就清楚了。清楚了以后,接下来我们就来看,这个不可被知的能知,它的意思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说,觉性就是不可被知的能知。而这个觉性就是觉知能力,那也就是最纯粹的觉知能力。这个最纯粹的觉知能力,祂是我们生命的基础,生命的源头。祂跟纯粹的被知是极端的不同。这个不可被知的能知,我只要从「不可被知」这一个条件,我就可以推测出来祂有什么性质。   解脱自在与无分别   找出什么性质呢?第一个,因为祂是不可被知的,所以你不可能把这个觉性捆绑起来、把祂关起来,为什么呢?祂根本不可被知,怎么能被关,也不可能被绑。用现在的话来讲,这个觉性是自由的,而且是绝对的自由。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解脱自在。   由不可被知,又可以导出一个东西:你有觉性、我有觉性、神有觉性、佛有觉性、菩萨有觉性、大家都有觉性;这个觉性是不可被知的,那么祂能够被分辨吗?分辨出你的觉性、我的觉性、他的觉性,能够分辨吗?也不能被分辨。所以,祂是没有办法分别的,所以叫做无分别。   ※平等、同体、博爱与不朽   无分别就会得到一个性质,是什么呢?平等。用现在的话是平等,用佛教的话也是平等。所以佛法会说,佛与众生平等,指的就是众生的觉性、跟佛的觉性是平等,没有办法分别的。 我们从无分别,又可以得到一个性质,叫做同体。没有办法分别、没有办法分辨,祂是平等的,所以就是有同体的性质。也就是说,你的觉性、我的觉性、他的觉性是同体的。   同体的含意是什么?同体的含意不是同体两个字而已,它的含意是,你的头跟你的脚是同体的,所以你的脚不会怪你的头,怎么老是高高在上把我压在下面,这就是同体。哪一天你的脚抱怨你的头:「为什么你老是高高在上,压着我。」这个时候,表示你的脚跟你的头不同体了。所以,同体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博爱。因为祂是同体的,当然会博爱,祂爱他人就是爱自己,是一样的。   所以,自由、平等、博爱就出来了。自由、平等、博爱,这是法国大革命当时,提出来的口号,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解脱自在,平等无分别、慈悲喜舍。   还有一个性质,祂不可被知的话,当然不可能被打、不可能被毁。所以觉性还有一个性质叫做不朽。不朽当然包含不会死;你要祂死,祂死不了,没有办法死的。这是我们中国追求的目标,这一个目标在我们的觉性里面就有。你有没有觉性?有啊!所以你就具有这些。   ※能知掌握主动权   还有一个东西,不是从不可被知来的,是我们从能知与被知的关系了解的。比如说这个笔是被拿的,我的手是能拿;那么,这两者之间的主动权,掌握在笔这里,还是掌握在手这里?这么一问,当然大家都知道,在手这里。这样子的一个比喻,你就知道,能知与被知的关系里面,谁掌握主动权?能知掌握主动权,被知没有主动权。这也是生命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因为生命就是觉性,就是这个能知能觉,就是觉知能力,祂一定掌握主动权。无生命的东西,是没有主动权的。所以,觉性有自由、平等、博爱、不朽、主动这些性质。这个主动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命特征,非常重要。世界的这些东西,你去欺侮它、踩它、整它,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它没有主动权。可是生命不同,你不能欺侮它,你一定要平等对待、尊重,你欺侮他,他以后一定会演一出戏,叫做《王子复仇记》。为什么?他有主动权。   我们对待生命,你就要尊重,小至细菌,你都不可以欺侮他。为什么?他有主动权。那么小的生命,他是有主动权的。现在的人们,对于这一点已经稍有一些认识。什么认识呢?我们发明很多药来杀这些细菌,这些细菌会产生抗药性。产生了以后,什么药都杀不死它。人们就继续发明新药,结果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速度,比你发明新药的速度还要快。人类现在知道这样的事情了,因为做了一些错误的行为,才知道的呀!那么,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主动权,小至细菌都有主动权。   这个,是我们对生命要特别敬畏的地方。我们人类也是生命之一,自己怎么可以去反生命呢?我们的行为,怎么可以去反生命呢?这个是我们不应该做的。我们要尊重生命,生命的威力就在这里。祂有自由、平等、博爱、不朽、主动,这一些特质。我想我的时间已经到了,谢谢各位。   主持人:田博元(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讲座教授)   田:很精彩的一个演讲,是不是开放一点时间,给我们在座的学者来发问。很感谢梁教授,他把生命跟灵性,用佛法来说明;但是又把佛法用现代的语言做了一个诠释。我们要去了解生命的真谛,透过这个方式,也许更容易去了解。   他特别提出一个「觉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这个是非常有深入体悟的一个语言。也许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觉性到底是什么。尤其后面又谈到,以自由、平等、博爱、不朽、主动来说祂,我可以感受到梁教授的一番苦口婆心,很想让各位真的去了解佛法。因为了解佛法,更能了解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哪里,这是我很感动的地方,非常谢谢。   梁:佛陀开创佛教的时候,就是为了了生脱死,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生死问题。祂做了修行,后来努力得到了答案,所以就建立了佛教。整个来源就是这样,就是为了解这个问题。   田:这一场演讲,我们就感谢梁教授,谢谢各位。     【主 题】:灵性健康与灵性发展 【主持人】:王立文(元智大学通识教学部教授兼主任) 【引言人】:梁乃崇(前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纪洁芳(吴凤技术学院) 陈锡琦(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所长)   接下来进行的是陪席式的讨论,主题是《灵性健康与灵性发展》,我们邀请元智大学通识教学部教授兼主任王立文教授为我们主持,让我们掌声欢迎王教授。   王: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今天我们这一场是研习式的讨论。前面我们有两位讲者,他们的发言,可以引导我们想一些深入的问题。今天的题目是《灵性健康与灵性发展》,我自己是学工程的,所以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在想,健康跟发展的关系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今天是两个题目,我想稍微把它弄清楚。当然等一下,我们的引言人有他们自己的看法。   我的想法,也就是依着我们梁教授刚才提的四个层次,就是世界、身体、还有识心跟觉性。怎么样是灵性健康呢?就是这个觉性,对于下面三个,提得起放得下。就是我们对于世界,我们放得下、也提得起;对于识心,我们放得下、我们也提得起;这样我们这个灵性,就可以说是健康的灵性。我们的灵性如果不健康,就是放不下,也提不起来。所以,在这个地方,我是觉得可以把灵性的深度跟灵性的健康结合起来。   下面一个是灵性的发展,我觉得刚才纪教授提到了一点,就是我们关心别人,我觉得这个部分,可以定义成发展。也就是说,我们除了重视自己的健康,我们也要重视别人心灵的健康。这个在佛教里面,就是所谓的人相,然后呢,还有众生相,还有寿者相。也就是说,我们灵性如果发展下去的话,我们会注重我们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或者整个人类的历史,这些都是我们灵性要发展的部分。   所以我们的灵性,在健康跟发展下,祂开展的是二元的,也就是说,有X轴、Y轴这样的发展。我们整个灵性,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面积,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看法。因为学工的,难免就要把它搞清楚。我们知道,被知的东西,在深度方面,他们要正心、诚意、修身;在广度方面,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我们的灵性能够这样的开展,我相信是既健康又有发展,我想我讲太多了,现在就开始,请每一位引言人,大概讲3到5分钟,然后由大家来提问。也就是这一场陪席式的讨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是主动的。好!我们就请梁教授给我们3到5分钟的引言。   ※真正的觉知能力是不可被知、被讲、被思议的   梁:我想我们的时间宝贵,我直接切入这个问题,就是灵性与生命在我们的定义里面,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生命和灵性是同一个事情,祂都是觉知能力的一个展现,或者是一个成长、或者是一个成熟的状况。   觉性也就是觉知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基础。我们之所以存在,其实是因为我们有觉知能力才存在。当你的觉知能力消失了,那就是不存在了。但是这个觉知能力,如果讲到祂是不可被知的,那才是真实的觉知的能力。如果祂是不可被知的,祂就不可以被讲。所以被你讲出来,就不是真的。不但不可以被你讲出来,甚至不能够被你想,能够被你想的,那也不是真的。咦!大家就会想,不可以被知道,连想都不能想,那祂还有吗?还有啊!祂就是能想、能知,但是祂不是被想、被知。所以,我讲出来的,都不是真的。只要被我们讲出来的、被我们想到的,都不是真正的觉知能力。真正的觉知能力,就是那个能想、能知道,才是真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在经典里面,说法四十九年,祂却说自己没说一个字,真正含意就是这个。然后祂又说,那是不可思议的、思议所不及的,也是在讲这个东西。被你想到的,就不是祂。真正的是,不能被想到、也不能被知道,这才是祂真实的本质,真实的状况。所以佛法在讲的时候,祂说:「所有的说法都是比喻,真正的是说不出来,被说出来的都不是真的。」但是,还是比喻啊!虽然不可以被知、不可以被说,也不可以被想,但是祂是存在的,祂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忘失觉性,灵性与生命会出问题   这样的存在,我们常常没有把握住,而把祂忘失掉,因此才使我们的灵性和生命发展出问题。我刚才在讲的时候,提到了生命,真正的生命在哪里?在能知这一边,不在被知这边。被知这边,没有生命。可是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被知这一边。真正的能知这边,偏偏又是不可被知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就把它忘掉了。   我们注意力的焦点,全部放在这一个没有生命的被知上面,这就是我们在灵性上、在生命上,痛苦的来源,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弄错了。佛陀说这是颠倒,只有不颠倒,才能够把这个问题解掉。好!我说到这里,谢谢各位。   王:谢谢梁教授。这是梁教授的导引,都是非常的直接。但是,我们听进去,要能够做到,所以要常常亲近梁教授,我已经亲近了十年。   梁:现场提的问题好多。   ※人的烦恼都源自觉性的忘失   问:觉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我们在场有蛮多老师,他们面对的是学生,怎么样从不可被知的能知的体认,去达到刚刚主持人所讲的,觉性对世界、对身体、对识心,能够提得起放得下的灵性健康。有没有老师可以教学生的比较简单的方法。   梁:我们可以说,我们现在人的烦恼、困难的来源,都是把觉性、纯粹的不可被知的能知忘掉了,所有的专注力都放在被知的对象上。但是被知的对象是没有能知、没有生命的。因为没有生命,所以不会具备能知的各种特性:自由、平等、博爱、不朽、主动。大家把专注力放在被知的上面,想要在被知的对象上,取得真正内心想要的东西,所以一定会失望。   ※要唤醒觉性,先得学会离相   要怎去做呢,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觉性唤醒,自己的觉知能力要醒过来;如果没有醒过来,你是在昏迷中。从医学的观点,我们现在是清醒的,但是从觉性的观点来看,我们的觉性是昏迷的。在这样的状态下,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觉性唤醒。觉性一唤醒,所有的问题,一下子就解掉了。   就像《六祖坛经》说的,只是一个迷和觉的问题,只是这样的问题而已。大家会想,怎么样去觉呢,怎么醒过来呢?就是要学会离相。所谓离相就是离开那个被知的对象。如果你没有离开那被知的对象,那就是在迷中。那被知的对象,对你来讲都是束缚,都是困难。当你能够离开那些被知的对象,就是离相的时候,你的觉性就醒过来了,就活过来了。   有的人会想:「像钞票啊、汽车啊、财产啊、房子啊,那都是相啊,一离相那我就都没有了。」不是,你还是有。这样它们才会变成你真正的财产,不然那些东西只是把你控制住的一些束缚。当你一醒过来的时候,你才真正拥有这些被知的相,作为你的工具、作为你的财产、作为你的宝物。你才能自由运用,你才成为钱的主人,不然你只是钱的奴才。   觉与悟的差别在这里。你用这样方式来启发你的学生,他们很愿意的。大家都愿意做钱的主人,不愿意做钱的奴才啊。   ※离相是从相的奴才变成相的主人   梁:陈教授说的,需要用方便入手,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在方便之前,先要对究竟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如果对究竟还没有清楚的概念,其实不知道如何方便起。究竟要做到是很难的。譬如说要我们离相,这是很困难的,但是当你真的离开了以后,那就不难了。没有做到的时候是很难的,做到了以后就不难了,就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很简单事情,但是当你没有离成功的时候,要你去离相,那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很困难,就连究竟的意义都不想了解。我们知道很困难,也晓得究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知道了以后,我们就要应用方便法。方便法呢,就可以用比喻啦,就是用故事啦、唱唱歌啊,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   我刚才讲到离相,大部分人在还没有做成功之前,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那些钱财啦、美好啦都是相,被知的,我们通通要离掉。那离掉的话,我不是都没有了吗?」有人会说:「啊你要离掉金钱,那就给我好了。」那我也不愿意给啊,所以离相这件事情就产生了困扰。我们在还没有做之前,如果产生了这样的困扰,那就要先做说明,事实上离相并不是把钱财丢掉,而是让钱财不再变成束缚。   钱财对你本来是一种束缚,你是钱的奴才。;离开钱财的相以后,钱并没有变少,也没有不见,只是让钱变成你的工具,变成你可以用的资产,这时候你才成为钱的主人。佛教在这部份的教导常常让人误会,以为要离相,就要变成一个穷人了。不是,是让你由一个钱的奴才,变成钱财的主人,是这样的过程。这样大家就会知道,而且愿意去做。   ※本有的觉性须经世间的历练才会成熟   问:不论是生命教育、或是健康促进,为什么探讨的问题,永远都在发生以后才来注意?譬如我们的觉性,如果是出生就拥有的话,为什么要让祂昏迷了,然后到了一个多大的年纪,才又让祂觉醒。为什么要到我们生病了,才来做健康促进?有没有可能有更积极的方法,让我们出生后,我们的昏迷指数一直不要出现。   梁:现场提的问题是说,我们的觉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清醒的,为什么来做人,就变了、忘掉了、昏迷了,弄到后来又要回去,我们不要来就好了嘛!这个问题很多人问,我对这样的问题,解释是这样。我们的觉性是需要经过这个世间的训练,是要入到这个人世间,有相的、被知的世界里面来历练的。   如果没有经过历练,一进到有相的世间来,就会崩溃。当你在这个世间经过历练了以后,能在这么混乱的状况里面保持清醒,那个就叫做修行成道,就成佛了。修行成佛了,你就可以回去了。   这样回去的话,只不过又回到原来一样,又没有增加什么,那么来这一趟干什么?来过这一趟,你再进来,就不会昏迷了。你对这个世间,有相的、被知的这个世界的看法,会完全不一样。这个地方,好玩的不得了,到处都是宝物。最重要的,祂可以玩一个游戏,那个是在佛的常寂光土里面没有的。就是创造游戏,创造性、创造力;佛土那里是没有创造的。能够创造的是在这个世间,会生、会死的世间才有创造;不会生、不会死、不生不死,那样的世界,是没有创造这件事情的。创造也是一大享受,好玩的不得了。因为你已经不会迷了,所以来这个世间玩创造游戏。   这个游戏连上帝都很喜欢玩的,创造了人啊!佛菩萨也很喜欢玩,不只是神啊、上帝什么的,只要祂能够离相成功,进来不会昏,都很喜欢玩,太好玩了;玩得一来再来,这是我的解释。至于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我也不知道。   ※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如何划?   问:我比较着重的是在能知与被知的界线,梁教授刚刚说到,能知就不是被知,可是我们有一个混合的区域。我想知道,能知与被知的区分,是一种本质上的,原本就是能知或者被知。还是是当下的、在某种状况下,它会属于能知的部份,或属于被知。譬如我闭上眼睛,我会感觉我身体的存在,可是我也感觉到我一只手抓着一枝笔,像这样的话,那界线到底在哪边?   梁:那个是这样子,比如说,我们刚才讲,你已经到了觉性那个地方,你的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已经划在识心和觉性之间了,这个时候,你手拿着笔,是吧!那么,到底算哪一个?算最后面那一个。前面那一个,当然都包含在里面了,它是在混合区,要算是算最后那一个。就是你能够做到、最深的那一个,算法是这样算的。   问:如果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梁:其实我讲的觉知能力,不需要宗教信仰。只要你是人,你就是这个状况。所以,其实没有说一定要哪个宗教才能怎么样。只要你是人,我讲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用。而我相信任何宗教,准备的东西都是为人设的,所以你只要是人,就是。如果你说,你不是人,那么我们可能要用另外的东西给你,其他,只要是人,没有这些困难的。就是你选择你可以选的,都可以。我不太清楚你的问题,只有这样回答。   ※整个宇宙、所有生命都在玩创造的游戏   问:我从梁教授刚才一句话得到启发,你讲到创造的观点,我就想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所以,生也是一种创造,不只是肉体上的创造,教育上也是一种创造。   梁:对,所有的事情都在创造。我又要引用佛法,因为我对佛教的涉猎比较多。佛教有三种修行,一个叫三摩?提、一个叫奢摩他、一个叫禅那,这个在《圆觉经》里面就讲了。那三摩?提呢,用我的话来讲,那就是在做创造。   有一个创造,就是起幻,以幻修幻。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是幻的,变魔术,变来变去,所有的创造都是起幻。那我们人类,很喜欢创造,不只是人类,所有的生命都喜欢创造。这也就是为什么达尔文的演化论成立的原因。整个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玩创造游戏。   你看我们人类,不就是从一个单细胞,慢慢、慢慢演化成为人。我们从胚胎学的发展,都看得出这个历程来。这个过程就是演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创造。刚才纪教授在播放粪土虫,我看了粪土虫,好美哦!哪一个科学家能够创造出这么样美的昆虫,有吗?科学家还做不到。   所以,当我体会到这个是宇宙的三摩钵提,这是整个宇宙的三摩?提,我非常的感动,觉得太美了。后来我看到蚊子,都非常敬佩。敬佩它怎么那么精巧、这么厉害、这么美。你看蚊子,你要打它,第一次没有打到它,第二次要打就不到了,一下子就飞掉了,它灵得不得了。这不是很有智慧吗?   这种智慧哪里来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在玩创造游戏啊!大家都在玩。整个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玩创造游戏。这个是最美的一边啦!当我们没有觉悟的时候,没有醒过来的时候,看到这些东西,全都是生老病死的痛苦,全都是痛苦。这也就是为什么生命教育、灵性教育需要发展,大家都可以变得快乐。好!我想我就说到这里。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