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梁乃崇 > 正文内容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圆觉经》讲座 七

梁乃崇  发表时间:2020-12-28   作者: 梁乃崇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圆觉经》讲座(七)20101009   时间:2010年10月09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今天要讲的是《圆觉经》〈威德自在品第七〉。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这段经文前半,在前面的章节都说过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不再解释。威德自在菩萨就说:「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指的是前面第六章里,有凡夫随顺觉性、未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已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如来的随顺觉性、最后还有一个随顺觉性;世尊总共分辨了这样子的随顺觉性。这一句「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指的就是前面那一章讲的内容。   「令诸菩萨觉心光明」,使得我们菩萨的心、我们的觉性变得光明了。「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听了佛讲的这些随顺觉性,这样的佛法,就这么听而没有去修,就已经得到好处了。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祂说:「世尊!譬如大城」,譬如一个大的城,当然不是现代的城,古代的。就像台北市,现在还留下了南门的古迹;这样的城原先都有城墙,然后开了东南西北四个门。「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要进这个城的人,会从不同的门进来;不是只有一个门,所以他们来的路就不只一路了,进城是从各个方向都可以进来。   「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一切的菩萨,要庄严佛国,要修成菩提也是一样,不是只有一个方法,也是有很多方法、很多条路的。「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希望世尊能够把所有的方法都告诉我们,还有怎么走上去的?那一步一步的阶梯、渐次,也跟我们说一说。   「并修行人总有几种」,还有,修行人有多少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可以使得我们这一次参加这个法会的菩萨,以及没有办法来的、未来的末世众生,想要求大乘法的,听到这样子的说法,都可以「速得开悟」都能很快的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进到佛的世界去遨游,好像去游戏、去旅游一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说完了以后,祂就五体投地做大礼拜,这样子做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这时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威德自在菩萨说:「善哉!善哉!」很好、很好,「善男子!」称呼威德自在菩萨,「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你们能够为菩萨、为末世的众生,问如来修行的方法有多少种;「方便」就是修行的方法,有多少种?你们好好听,我会为你们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时候,威德自在菩萨就很高兴的,要听释迦牟尼佛的开示,参加的其他大众也一样,静静的来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这个无上妙觉就是觉性、本觉,并不是称呼。像十一地菩萨我们称祂为等觉,十二地菩萨我们称祂妙觉;这边的妙觉不是这个意思。这边的妙觉是无上等觉,或者无上觉性。这个觉性「遍诸十方」,分布在各个空间,由所有的空间中,出生如来与一切法。从本觉生出这些如来、一切法等等,「同体平等」是同体平等、一体的。虽然有很多方法,也有好多、好多如来,但祂们是一体的,是平等的、没有高下的。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对于修行而言,没有两种,就是一个。「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如果要讲到适应各别差异的状况,方法就有无量了、没有数量限制;各种修行的方法、法门是多的不得了。「方便随顺」是各式各样的、随顺各种不同的因缘而有的方法,或者因为考量各别差异,需要调整的修行方法。所以不同的方法是有无量无边的,多得不得了。   「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如果把它归纳来看,「循性差别」依几种明显不同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三种不同性质的修行方法。这三种方法就涵盖一切,涵盖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了。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第一种就叫奢摩他。「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什么叫做悟净圆觉?这里的圆觉,指的还是觉性,就是悟净觉性的意思。我们来想禅宗的一个话语,「悟本来面目」指的就是这个。可是这个悟净圆觉,比悟本来面目还要广大。悟本来面目,常常所指的就是那么一悟;这里的悟净圆觉,是全部统统悟了,不是只悟一个,是把觉性全面性的觉悟了。并不是参一个话头、悟了,那只是一个话头,不是这样子的,是全面性的觉悟。   对于觉性全面性的觉悟,这才是悟净圆觉。没有全面性,至少也要做到百分之六十。就是一定要很明确的超过百分之五十才行。为什么?这样的话,你的觉性才能够掌握主动权。否则你的觉性,虽然你悟了那么一下,你悟了本来面目、悟了那么一下,你的觉性并没有掌握主动权,并没有。我也要特别说明,过去我跟大家讲要独立自主,要掌握主动权,全部都是指觉性,不是识心。不是识心的独立自主,不是识心的掌握主动权,不是。   如果你把它解释成识心的掌握主动权,那根本就弄错了,那不是我讲的。我讲的全部都是觉性在掌握主动权,觉性在独立自主。所以这里的悟净圆觉,指的就是觉性已经全面性的觉悟了。全面性的觉悟当然是百分之百了,但是要做到这样是不容易的,所以至少、最低限度,要觉悟了百分之六十。你的觉性已经有百分之六十是清醒的,这样觉性才可能掌握主动权,才能独立自主。不然祂不是独立自主的,祂也没有掌握主动权。那祂被什么控制?祂被识心控制。祂是被识心控制的,那就是众生。   所以大家不要误以为,我只要悟了本来面目,我就清醒了,就什么都通了,不要以为是这样。你只是悟了这么一个而已,好比参一个话头就悟了,那个成分可能百分之一都没有。你的觉性,你所悟的本来面目的那个成分,连百分之一都没有。就算有了百分之一,你能掌握主动权吗?掌握不了啊!还是被识心控制啊。所以这里的悟净圆觉,就是你对觉性已经全面性的觉悟了。   接下来,「以净觉心」指的就是觉性。你就用你的觉性,这个觉性能够独立,祂要用就可以用。以净觉心做什么呢?「取静为行」把所有的心、所有事情都静下来,这么一做的时候,就会「由澄诸念」。这样把识心静下来,识心才能够被你控制。你的觉性才能够说:「啊,我要把这个识心静下来。」由澄诸念,这个诸念就是识心,就把识心澄净下来了。   「觉识烦动」这个时候你才会察觉,你的识心在那里躁动、在那里烦动。不然你看不到的。你识心在那里动,你怎么知道?你不会知道的。只有当你的觉性掌握了主动权,祂才可以看到,那个识心才是被祂看到,被祂控制的。那个识心才会是被知的对象,这个时候,你才能够要这个识心澄净下来。当你要它澄净下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一点都不澄净。   你才晓得它在那里烦动,在那里躁动,在那里活动,这个时候你才会知道啊。如果是这个躁动的识心在掌握主动权,它怎么会知道?它不会知道嘛!因为这个时候识心是能知,它自己不会知道自己。只有你的觉性,也就是你的本明,醒过来了,掌握了主动权了;那么你要它静下来,那个时候,识心是你的被知,你才能做这样子的要求,才能取静为行。不然你根本无法做这件事情,做不了的。   这个时候你就「觉识烦动」,才发现这个识心在那里好不安定哦,在那里烦来烦去、动来动去。当你这样子察觉了,你还是继续做你的「取静为行,由澄诸念」,你还再继续这样做。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是不去做什么别的动作,就是很坚定的这样子做。做下去以后,就会「静慧发生」,你的所有心都静下来了,那种智慧就出来了,这种智慧就会让你明白,祂不是识心的烦动。   我们常讲:「我有智慧,就是我的识心转来转去,这样想、那样想,我就有智慧了嘛!」这里讲的不是那种,「静慧发生」识心没有动而产生的智慧。这个智慧从哪里生出来的?觉性生出来的。不是从识心生出来。大家应该听过我所讲的feeling,就是不思维,但是清楚明白。这个就是静慧,你不思维,你心是静的,可是你清楚明白,你就有智慧了。这就是静慧发生。   当静慧一发生的时候,「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你做到的时候就会发生什么事?身就是包含了六根的这个肉体;心就是识心;客尘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的「有」和世界这个部分。这些六根、六尘、六识乃至整个世界,从此永灭,就没有了、不见了。这样子的状况一达到的时候,便能「内发寂静轻安」,就把你内在的,指的就是你的觉性、你的本明;便能「内发寂静」,你内在的那个寂静就显现出来了。   那么为何又说「寂静轻安」呢?「轻安」就是这些身心客尘全空了,你感受不到压力,感受不到负担;没有压力、没有负担了,这就是轻安。不然的话,我们都会觉得自己很沉重,压力很大,那就不轻安了。轻安的意思就是全空了,一点负担、压力都没有。这是一种feeling,一种感受,你内在的那种寂静轻安,就从你的内心里面生起来,让你感受到了。   「由寂静故」因为寂静的关系,「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十方各世界,无量无边的空间中,如来的心、佛的心,「于中显现」就在你寂灭轻安的内心里面显现了。这个显现,就好像镜中像这样子显现。   文字语言只能说到这里了。至于这个是什么样子,你自己做到了就会知道;没做到,也只能说到这里了。「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这样子的修行方法就是奢摩他。这个奢摩他,以前我会说这个就是空观,我现在要跟大家说,空观只是奢摩他当中的一部份,祂包含的内容比空观要多很多。如果大家只学空观的话,只学到当中的一小部分。那一小部分是奢摩他没错,但是那个是很小的小部分。这里所说的,那个份量、那个内容,包含的广大深入多了。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跟前面是一样的,不再解释。「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因为觉性已经掌握主动权了,那么他以净觉心来用的时候,就会发现、就知道一切都是幻化出来的。没有净觉心不会知道这样的事情,他用净觉心、就是用觉性,这么一看的时候,就「知觉心性」这里的心性是识心,就知道识心「及与根尘」,根就是六入,你的六根、就你的身体;尘就是「取」、「有」那里的六尘。意思是缘着十二因缘下去,我们整个的识心、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这个世界,「皆因幻化」都是幻化出来的。这个「因」就是由于,由幻化而生出来的。   什么时候才能够知道?一定要用你已经清楚的觉性,也就是用十二因缘的本明,这么看下去才能够知道。不然的话,怎么看都是真的,怎么会是幻化的?没有办法看到它是幻化的。这一位菩萨,祂要修三摩钵提的话,祂就「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这个时候才能知道识心、六根与六尘,全都是幻化的。   「即起诸幻」祂看到它幻化了,祂就来起幻。起幻就是来创造幻,「以除幻者」来消除幻。就是以幻修幻,创造这个幻化来消除另外的幻化。这样还不够,「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还变很多幻出来「而开幻众」。这个怎么解释?来开示、开导那一些幻化的众生吗?不是!这个要把它解释成来开启「众幻」,不是幻众。就像基督教《圣经》〈创世纪〉里神创造了天地,又创造亚当夏娃,这就是开启众幻。这里你就知道了,「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这些都是幻化的,都是创造出来的。   「即起诸幻」,那我就来创造吧!创造这些各种的幻干什么呢?「以除幻者」,用来消除其他的幻,这是一种。另外还有一个「变化诸幻」,那也是创造很多幻,「而开众幻」创造出一大群、一大堆的幻化来。状况就像天神在创世纪一样,不但创造这个世界,还创造生命。这个就是「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就在做这样的事情。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因为这样子起幻,也就是创造;由于创造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就把你内心的大悲开启了,然后是全面性的,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只有悲心。「一切菩萨从此起行,」一切菩萨都是这么做的,这么做起来的。这当然是一点一点做上来的,不会一瞬间,就忽然地弄出来了。「渐次增进」,这个起幻也是一点一点,愈做愈多,渐次把它做出来的。   菩萨愈这么起幻,祂的心就愈广大。祂的悲心、祂的慈悲也就愈广大;愈做就愈广大,这是从好的方面来看。从坏的方面来看的话,因为做得太多了,祂自己会被那个幻化淹没、灭顶,也不是没有风险的。祂愈这么做,祂的心就愈广大;但是做得不好,或者做过头了,祂会被灭顶的,会被祂创造出来的幻化淹没。这里就是要来教祂们,怎么避开那个会被灭顶的风险。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彼观幻者,就是创造这些幻的知觉者;这个知觉者就是能知。那个幻是被创造的,能创造幻的,我们就称祂「彼观幻者」。「非同幻故」祂跟这个幻是不一样的,被知和能知是不一样的,「非同幻观」祂不是被观出来的幻。那个能幻者,能起幻者,本身不是幻。知道这样,「幻相永离」你就能够离开这个幻相,你就不会被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幻相淹没了。这个部分就用到我常用的一个东西,叫做「被知的都不是」,就不会被淹没了,不然是有风险的。遇到有这样子危险的时候,你只要记得 「被知的都不是」,被创造的都不是,就跳出来了。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菩萨这样子来修行的话,祂所修得的东西,就像什么呢?「如土长苗」就好像土地长出苗,那个苗长成小树,小树又变大树,祂就是这么不断的创造。这里创造、那里创造,一长就长成一大片森林。如土长苗,就好像土地里面,你把种子放下去,它就自己长。这样子的方法就叫做「三摩钵提」。   这样子的三摩钵提,跟我们所学的假观一样吗?不太一样。我们假观是这个三摩钵提当中的一小部分。三摩钵提的范围,比我们所讲的假观要广、要深多了。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就是以你的觉性、以你的本明,「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前面三摩钵提就是起幻化,奢摩他就取静相;这里呢,这两个都不做。祂「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身就指肉体,心就是识心;知道身体和识心都是罣碍、都是妨碍、都是阻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何谓无知觉明?这个无知觉明指的就是你的觉性、你的本觉。「不依诸碍」祂是不要依靠身心那个障碍的。我们一般识心是要依靠这个身体的,没有这个身体,或者没有这个识心,就好像什么都不能做。你就是要靠这个识心、靠这个身体,才能够有动作,才能够做事,才能运作。但是祂知道,觉性不依靠这个,祂自己可以作用,可以运作。祂了知、清楚这件事情。   「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所以祂就能超越这些阻碍的境。如果你依赖它,要依靠它才能够动作,你怎么超越?你超越不了的。祂了解这样的事情,然后又能够超越;祂不依靠它,那么它也就阻碍不了祂了,身心对祂没有办法阻碍了。受用世界,就是六尘相的物质世界,身心就是你的身体和你的识心。「相在尘域」这些都是相,它都落在一个尘相的范围里面。用我的话来讲,就是落在被知的范围中。那么被知的范围里面就是什么呢?就是这里所说的一些障碍,它就是障碍。受用世界及与身心都是在被知的范围中,都是障碍。   「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就像一个乐器,这个「器」就是一个乐器,「锽」是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声出于外」声音跑到乐器的外面去了,那个乐器留不住它,妨碍不了它的。「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不管是烦恼也好,不管是涅槃也好,这些对于觉性都不能产生阻碍的。   「如器中锽」就像乐器的声音,乐器阻碍不了那个声音传到外面去。这个比喻就是,这些受用世界、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识心,对于我们的觉性是没有办法阻碍的。做到这样,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前面奢摩他是寂静轻安,这边是寂灭轻安,全部灭光了,没有了,不是安静的问题,连安静也没有了。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这就是妙觉。这个妙觉可以把它看成就是圆觉。妙觉随顺的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己的、别人的,身体和识心,都无法达到、无法赶得上的。「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这个时候,还讲有无量无边众生要度、还有什么众生相、什么寿命相,这些都是浮想,虚浮的想象而已,没有实质。「此方便者」这样子的修行方法,「名为『禅那』」这就是 禅那。   这样的禅那,我们又说这就是中观。其实中观只是禅那当中的一部分而已,禅那的内涵要比中观深广了很多。我们再回顾一下,祂举了很多例子、譬喻,如镜中像、如土长苗、如器中锽,那都是很提纲挈领的,让你直接感受到它是什么,它的方法是什么。   「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这三个方法都是圆觉亲近随顺。这三个法门就是告诉你,在这个幻化当中,都有觉性。也可以说,觉性可以顺着幻化而生起,「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如来就是靠这三个方法成佛的。「十方菩萨种种方便」菩萨祂们有各式各样的方法,「一切同异」不管方法相同、还是不相同,「皆依如是三种事业」都是根据这三个变化出来的。「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如果得到圆证;意思是,这三个都要修的,都要修好的。不是修一个,不是三个里面就修一个就行了,不是。这三个都要修的,都修好了,三个全都会了,「即成圆觉」这样就会成为圆觉。   以前我就定义了,这个圆觉是什么?圆觉就是十三地。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十三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的含意其实比这个还要高,但是我们就不讲了。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剎那顷随顺修习。」   祂又说,「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有人修菩萨、或者佛道,在修行佛法,修得很好。他能「教化成就」不只是教化、还成就「百千万亿」,不是一个、两个「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教化成就了这么多阿罗汉、这么多辟支佛,「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还不如,只要听到这个《圆觉经》讲的这三个法门,一听到以后,「剎那顷随顺修习」一听到以后就照修,所得到的成就,比前面那个要高。   大家赶快修就好了嘛。比你教了好多、好多罗汉果,成就了好多、好多罗汉果、辟支佛果,所得的成就还要高。可见这三个多么重要啊!大家不要以为,这就是以前听过的一心三观,这个不是,一心三观是它里面的一小部分。所以你们如果今天这么一听,就赶快「我要学了!我要修了!照这个来修!」那就赚了好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这个就是指等觉,或者是觉性、或者是本明,「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果随顺不同的因缘,而找出不同的方法,那这个方法就多得不得了。「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归纳起来,就是有三种。「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这是奢摩他。「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这个三摩钵提,就像我们种的植物,这样子慢慢长出;譬如说一棵树苗,这样子慢慢长大的。我们在修的时候就是像这样子。   「禅那唯寂灭,」禅那就是寂灭,「如彼器中锽」,就像乐器的声音。「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觉随顺就是觉觉性。「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这三个都做成、做好了、圆满的达成了,那就叫究竟涅槃。   这一品〈威德自在品〉可以说提纲挈领的告诉你,修行的方法就是这三个。你能够照着做,一听了立刻这样做,那就是一个大大的成就。这个是非常可贵、珍贵的。好,我就讲到这里,大家有问题就请问。   【现场问答】   师:这里有一个问题,不是问《圆觉经》今天的经文。他问《空行法教》的问题。   问:《空行法教》中说,献幔达时,剎那间生起本尊的佛慢。什么是本尊的佛慢?这边慢是快慢的慢,或傲慢的慢。   师:这个佛慢不是坏事情,是什么呢?是自尊。我们修行是入世自谦,出世自尊。这个就是说,我们面对别人的时候是自谦的,但是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是自尊的。等于面对自己的时候不要自卑。很多人面对自己是自卑的,面对别人的时候是傲慢。这是反过来了,不对的。面对别人的时候是谦虚的,但是面对自己的时候,对自己要有信心、有自尊。   问:请问什么是净圆觉? 师:净圆觉就是干净的、清净的觉性。就是清净的觉性。   问:要修这三个修行法门,要先悟净圆觉心才能修?   师:对,没错。因为你没有悟净圆觉,没办法修,你不可能做的。你说你在做,那也是嘴巴说而已,实际上做不到,事实上你做不到。   要这样修的条件就是:这边的悟净圆觉,祂是百分之百的;我已经把条件讲低了,百分之六十。做到什么程度?做到你的觉性可以掌握主动权,你的主动权不会被识心抢去,这是最低要求。这样的最低要求,比我们一般所讲:「啊!我悟本来面目,我参一个话头,我就悟了!」高太多了。   我们要悟一点点本来面目,好像已经有困难了,何况要做到这里的悟净圆觉最低标准,百分之六十。这个还是有距离。如果不能,那没办法。大家就要怎么办呢?从消业障做起。业障消了之后,那时候再来修入解脱门。   你入解脱门做得成功了,不是把解脱门打一个小洞,不是。要打一个相当大的洞,那个洞对你来讲,就像一个门一样,你可以进进出出,很自由的。检查点就是,你的觉性能不能够掌握主动权。觉性不能掌握,不行。如果你的主动权,不时的、常常会被识心夺走、控制,那么你就不行。   你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够用feeling,都要用思维的、要用想的、推理的才能做事情,那就是你的主动权还控制在识心手上。只有当你知道你的feeling、直觉,非常的运用自在了;你都没有思维,不靠思维就可以清楚明白做事情,依feeling而行。这样子的话,应该可以说,你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觉性了。   如果你还不能这样做,你的觉性根本没有掌握主动权。如果还要靠思维,也就是你的识心要用想的,你在那里「我想这样、我想那样……」一天到晚都在那里想的,那个是百分之百被识心控制了。那是没办法做的,你做也没有用,因为你根本就碰不到祂讲的那个层次,根本做不到。   这个是有难度的。我从以前就教大家要有feeling,很多人feeling来、 feeling去,弄得根本都不是feeling,全部是他的情绪。他常常把情绪当他的feeling了。情绪好像也没有思考,情绪是更糟糕的。如果还受情绪、爱欲所控制,那一个层次比用思维的还要低,还要糟糕。   但是有些人,就把那样子的,因为情绪常常没有用脑筋,不思维。他就以为这个就是我讲的feeling。那个不是,那个根本就不是feeling。所以情绪、愿望啊,很多人的愿望,他说:「我没有思维啊,打心里就有那样一个愿望啊!」那些都是被识心控制。那个愿望的层次,比这一个思维所控制的层次还要低,连这个地方都做不到,距离实在太远了。   对于这个部分,你必须达到清净的,我现在要把feeling加一个「清净的」才行,不然大家还会误解。要清净的feeling,这样子才算做到,你的觉性才掌握了主动权。掌握了主动权就可以修,不然是没办法,你修也没有用嘛,你动来动去全部摸不到边,连边也摸不到。   问:寂静轻安、大悲轻安及寂灭轻安,是指体会到的觉性中,什么负担、压力都没有了,但仍会有寂灭悲心,寂灭的感受feeling吗?   师:差不多,差不多是这样子。因为这边的轻安都是一种feeling,祂是一种feeling。祂这个feeling就是全部空了,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寂静的话,就全部寂静了,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大悲轻安就是全部都幻灭了,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另外那个寂灭轻安,就全部都寂灭了,没有负担没有压力这样子。这是一种feeling,不是思维。如果还要我想一想才弄清楚,那个都在思维。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还有一个问题。因为我讲的这个高的,他们就走到低的来了。拿「我的愿」来说,那个愿还是识心,层次不会比思维这个层次高的。因为很多人讲的那个愿,都是有自己的欲求,是一种欲求的愿望。这种欲求的愿望,看起来像是没有思维,但是他有所谓的想。「想」比这个思维还要低呀,他是有想的:「我想怎么样、想怎么样,我希望怎么样、希望怎么样……」都是跟他的欲求是有关系的。   我们人道是一个什么道呢?就是把所有的,欲求不得满足的这些众生聚在一起,这个就称为人道。所以人道的特征,就是欲求不得满足。欲求是什么?欲求就是一种识心。情绪更加是一种识心。所以很多人嘴巴上说是愿,其实只是一个欲求,但是他换一个名称说这是我发的愿。你改了名称,但是改不了你的心,那个心还是一个识心。你现在就可以自我检查的。重点是你不要被识心蒙住。如果你还处在被识心控制、掌握主动权的状况下,那是没有办法的。     问:了知身心皆为幻化,和了知身心皆为罣碍,为什么是不同的修观?   师:这个不一样呀!任何一个东西,你把它看成:「啊,这个是幻化出来的,像变魔术这样子变出来的。」跟你看它是一个障碍,怎么会一样?当然不一样啊!可能那个东西是一样啦,但是你的看法不同,你去面对它的那个态度是不同的。   就像那个魔术师,他在一个帽子里面,变出一个鸽子来了。你觉得:「咦,本来帽子里面什么都没有,怎么弄一弄就跑出来了?」这个就是幻化。那你就会觉得:「好好玩喔!怎么变出来的,好稀奇。」对不对?这跟你面对:「这是个障碍、是有罣碍的!」那心情就不一样嘛!   所以,当然东西可能都是一样的,对象可能是一样的,但是你的态度不一样,感觉就不一样了嘛。所以有的人,在同一件事情里面,他会看到美好,有的人在同一件事情,是看到恶劣。那个东西是一样的,生出美好、跟生出恶劣,是随你的心性而生的。你是这样子的心性,它就生出这样子来嘛!   譬如说,有的人看这个人:「这个是好人!」但是另外一个人看他是坏人。他还是一个同样的人,怎么有人看他是好人,有人看他是坏人?这个好人、坏人是你的心性所生,是你的心性生出来的。     问:修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的共同基础,都在悟净圆觉,以净圆觉心? 师:对。   问:师父说悟净圆觉,是掌握觉性的主动权?   师:不是掌握觉性的主动权,是觉性掌握了主动权。但是一般人还未掌握主动权,他的觉性还没有掌握主动权。   问:请师父慈悲开示,一般人如何开始修行,掌握主动权?   师:我们刚才讲过啦,刚才那一段就是在讲这一个。再重复一遍,就是你还没有掌握嘛,你的觉性还不能掌握主动权,都是你的识心在掌握主动权,那怎么办?你就先修消业障。这个步骤必须是这样,当你的业障消了,或者消到某一个程度了,你就可以修悟净圆觉,就是让你的觉性醒过来。   用我的话来说,就是要修「入解脱门」。入解脱门要做到通透,不是小小的这么悟一下,不是。要能非常圆熟的进入解脱门,进出自在。自在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有百分之六十,至少百分之六十。这个时候,你的觉性才可能掌握主动权,否则是你的识心在掌握主动权,这样你就还没有办法修这三个法门,步骤就是这样。   问:如何以佛法来理解特异功能、神迹与神变?   师:其实也没有用佛法来理解。对于佛法而言,这些特异功能、神通力、神变,都是我们佛法里面的家常便饭。表现这样子的神迹跟神力,就是修三摩钵提,修得很热火的时候所显现出来的。   像基督教《圣经》里面的〈创世纪〉,讲的全是这些呀。佛法看起来好像不讲这些东西,其实佛法里面有这个东西,而且是家常便饭。像佛法就认为上帝也是菩萨,会认为祂就是菩萨。这些菩萨在修三摩钵提的时候有一个风险,就是祂会被祂创造的幻相,祂创造了天地、世界、众生,祂被那些东西迷惑了,就被埋在里面、淹没了。在经文里面就教祂,遇到这个状况怎么出来,怎么跳出来,在三摩钵提的这个方法里面就有。   所以这些事情,都是佛世界里面的;在佛法里面,对于这一类的事情是根本不排斥的。但是有一些小乘的佛法,也就是专门教罗汉的那个佛法,会排斥这种事情,会认为:「啊,这个不行的,这个不对。搞这个事情很容易着魔,那个是魔在搞的。」会有这样子的说法。   这样子的佛法就是小乘的佛法。小乘的佛法,在我们《圆觉经》里面算什么?不算嘛!你教了百千万亿的罗汉果,不是没有成哦,你把他教成,他已经成罗汉了,都比不上你能够好好来学这个。所以这种佛法还放不到这个桌面上。   问:是否可能建立新的理论框架,用以化解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冲突矛盾,将科学真理与宗教真理统一起来,并使二者能相互印证、相互发明?   师:可以的话,你可以做呀!你喜欢的话可以做,这个是可以的。   问:今天开示的三种修法,是出菩提路时才能修的吗? 师:应该是,应该是。这个问的很精准,应该是。   问:老师,我们毕竟是凡人,除非出家,如何才能有寂静之心?家人朋友间、亲友间仍有罣碍,请老师示意。   师:我们有家人有朋友,相互间都有罣碍来罣碍去的问题,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出家,问题是在你能不能悟净圆觉。如果你出家了,可是你没有悟净圆觉也没有用呀!你没有出家,但是你悟净圆觉了,你有很多亲朋好友,有很多冤亲债主,跟你纠结来纠结去、缠来缠去,对你都是罣碍。可是你的觉性,怎么可能被他罣碍住!如器中锽,声出于外不相留碍,就是罣碍不住呀!像这个钟声,敲打了之后,声音都传出去了,那个钟不可能把他箍住,那个声音箍不住的,就是这样啊。   这个跟出家不出家没有关系,没有关连。你以为出家了就没罣碍啊?罣碍可多啦!恐怕比在家人的罣碍还要多。重点不在你有出家没出家,重点是你有没有悟净圆觉。   你要怎么样子能够达到悟净圆觉?我再讲一遍,先把业障消除。第一步,这个第一步没有做,下面就不用谈了。第二步就修入解脱门,入解脱门成功了,就可以修这三个。因为这三个是出菩提路的修行方法,能够出菩提路的时候才能修。好,我们到这里,谢谢各位。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