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宋智明 > 正文内容

如何参究本性

宋智明  发表时间:2021-05-16   作者: 宋智明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如何参究本性

问; 我在索甲仁波切的书里着到, 他说修行人要向内看, 向内看是不是看自己的心性?

师: 对!看源头。这个内是轻轻地看着它:哪里出来的东西? 其实这个内就在当下,但是我们平时习惯向外,所以我们要向内。向内是因为化解向外的习惯,向内能看的就是智慧,显现的就是我们流注的心,心的流注,心的作用在这个当下流注。那么源头在哪里? 自己去体会,不能给现成的答案。

插说: 我体会到什么都没有。

师: 什么都没在, 没有在也不行,没有也没有的时候,灵知了了。如果没有在,还在落处。分别也没有,也没有不分别的时侯,你很清醒, 很明白;什么也没有, 什么也没有又很明朗,这个时候就是源头。

插说: 就是自然的觉照。

师: 对!这个时候,你如果有妄想可以看,你还在做功夫。如果你妄想也没有了,能看的心也没有了, 所看的妄想也没有了,瓷叫能所脱落、双亡就本性显现。这个本性是不可说的,他既不是空也不是说有,但是就是明白, 就是灵知了了,这里面佛祖讲的名词, 讲的概念, 只是方便说, 到这里只有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可以有证悟的功德

什么叫功德? 这里面他不再烦恼,没有妄想, 没有身体, 世界的执着。他知道,这里面的一切境界是他的显现, 不是真实的,他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家, 找到了自己的主人,非常的安稳, 清净。他这个清净他知道不是修来的,是本来清净, 本来不用修的,本来没有烦恼的。他是这样的体会,这样的体会是悟证到我们本性的境界。

问: 老师你在网上说修行人要做到一念不生,这一念不生很难的。

师: 这个不说难和容易,本来就是一念不生的,但一个人对于思想概念,对于种种的现相,如果有执着的话,他做不到一念不生。当他离外相, 离内相, 离分别的时候,就是一念不生。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每天有一念不生的时候,象睡醒的时候, 不经意的时候, 念佛念佛, 念到突然念不出来的时候,他都在一念不生当中,只是不能回光返照,不能再把一念不生的境界再脱落,他不知道再把它化掉。他会停留在这地方,或者再去寻找这个地方,第二念马上就起来了,很短暂的就跳过去了,是这样子,很多人会到这里。

问: 知道一念不生,但第二念一会儿就出来了。

师: 是的。如果你明白的话,这个出来也是本性的作用,本性不在一念不生上,也不在生上,即生而无生灭,生灭就是本性。如果你悟到的话,你不要再在生灭的以外来找一个不生灭,生就是无生,无生就是生,两者是不二的。

很多人再回头找,找自己原来的体会的路:我原来体会到的么,空的境界, 无念的境界. 总想到那里我才算。其实他会错过,错过目前。目前就是,目前说话的, 目前起心动念的就是。但是不要在上面头上加头,不要再去分别,知道他是我们本性的作用就是了。

如果你再去回找这个找的心,就是打妄想,不要再去回找原来的境界。任何境界的回忆,都是六尘的缘影,当时可能是真的,但是你回忆它就是缘影,就是一种思想的回顾,他不真实了。真实只能在当下,任何离开当下的东西都不真实,无论你曾经是怎么好, 怎么殊胜,都不会是真实的。

插: 一切都是虚幻的。

师: 也不作这样的见,也不作虚妄见,也不作真实见,这个一真一妄就会相待,空和有会相待,开悟和不开悟会相待,你不要作这个相待。想无可想, 行无可行。但是终日吃饭没有咬着一粒米,终日走路, 没踩着一步。意思说你终日行而无行,终日说而无说,你就在当下。

在这个上面不要加一点东西,不要对立起来,这个就是要扫荡, 化解。这就是智慧的现量。智慧起什么作用呢? 当你开心的时候, 有落处的时候,这个智慧马上就显现,把你这个落处马上化掉。当你没有分别, 没有落处的时候,智慧是稳在当下,也就是说归在本体上不动的,象镜子它是有照用。但是没有东西的时候,它就在体上,照用归到寂上。如果有形象出来的时候,有人来了它就照,从体上起照。

那么这个照和体是不二的,他本来不动,但是它有这个功用, 智慧的用,就是能够照你的执着。智慧是破执着的,智慧是能够解决问题,能够在你的生活中起用, 起明了的作用,这就是智慧。智慧能够通达一切, 能够化解一切, 能够显现一切, 能够分辨一切,这是智慧。但是智慧不离本性,就是镜子不动的体,他没有离开,这是照和不照的问题。

插: 体用是不二的。

师: 对!是不二的。如果你对所照的东西,不留痕迹的话,那么这个智慧是圆活的智慧。如果你对所照的形象迷惑的话,智慧会被形象所埋没,埋没就会失去他的体性,体性虽然在,但是失去了,你找不到了。

问七: 直觉是不是本性的流露?

师: 直觉有两种直觉:一种是前五根,人自然有一种直觉出现,象我们无意识碰到热碰到冷,他会反映,这个是指神经根上的直觉,当然它的体性也是本性,但是它上面有执着,就是说是无意识的直觉,一种是本能性的直觉,本能性的直觉是不通过大脑, 不通过思想概念,他能够直接现量的显现这个世界,而且有智慧的这个直觉是本性.

一个是凡夫的直觉,一个是悟道人的直觉,要分开的,不分开,大家会搞迷糊了。因为每个人都有直觉,特别小孩子时候,他的直觉特别明显,他看花的时候,他没有花的名称时候,他知道这个就是花,而且花在他心中可能是很庄严的, 非常纯权, 原始地呈现在他直觉上。但他这里面没有本性的现量和智慧现前,但是他和本性很近。但是人到了成长以后,留下了很多这些概念知识、社会的经验,那么他的直觉受到了染污。

那么什么是本性呢? 本性叫全体,就是说他要突出根身之间的相对之外,就是说这种直觉叫现量直觉,叫缘影的直觉。我们举摩尼宝珠作例子,它里面也有光,比如他有五色在里面的时候,他也是里面的光照出来的,但是你没有认识到它的体性之前,会着这个相, 直觉它的用, 会有执着性的, 会有限制性的, 会有被动性的直觉,是受被动的。比如说,你一碰到冷被冷所动,碰到热会被热所动,是有被动性的。那么如果把五色去掉,认识它的体性是透明的, 是空的,然后再现起五色,他是主动性的。

什么叫主动性? 它是有体性的,它是在真空上显现世界。也就是说,我们世界有一种规律,世界的规律,人是受制于世界的规律的:因果规律, 业力规律, 自然规律, 我们的社会制度等等,种种的颜色, 种种的形象,我们受制于它的。我们要符合它去生活,但是开悟的人,他的直觉他来看世界,或他来规律于世界,他不是被动于世界,他是规律于世界,而世界不能规律于他,就象洞祖师所讲的: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插: 镜影的问题。

师: 对! 镜影的问题,他和凡夫的直觉不一样,凡夫的直觉是被动直觉,他是主动的直觉,是不同的。

插问; 那凡夫的直觉就不是智慧。

师: 对!不是智慧,他是无意识状态。

问八: 有的人天天讲话,或者说话脱口而出,不经过思量的,认为是本性的流露。但是有时候脱口而出以后话就伤人了,那缺少智慧了。经过思量讲话,但他起的效果很好,恒顺众生了,或者众生生欢喜心了,我觉得妄想也是真心显现,真妄不二,我想与其脱口而出,还是不要脱口而出伤人。

师: 这里面有四个层次

有的人就是说很直心,脱口而出,其实没有头脑,没有思维,就是没有正确的规念,不知怎么去讲话,这是错的,这就是修行修笨的人,修愚痴了会这样的,产生了一种愚昧,比较笨的一种状态,什么都不想, 什么都不管,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个是修偏的人修错了。

第二种呢? 是正确的发心, 正确的知见, 正确的思想,就是依八正道来做人, 来说话,他是符合因果, 符合缘起,是一种向上的人生,这是第二层,这是必须有的。

第三层, 进入空, 进入无念, 进入没分别。没分别, 就是超越了相对性以后,在本性现量当中,他的用还不会用, 就是说偶然用一下,也是本性的用,但不一定很会用,他还要会照用, 还要锻练, 还有开发方便, 开发功德,这是第三层。

有的悟道的人为什么要养道, 还要觉照, 还要开发,就是这个过程。但是他的体性已经空灵, 无住, 已是智慧充满,是照体的智慧。就是开悟的人,先照自已,照体就是清净, 透明不动这个体性。先照自己, 但照境界的能量还不够, 力量还不够。

那么第四层呢? 他就能起大用, 妙用现前,能够照一切境界, 说一切法。虽然不作慧见,但是他全部对机又符合真理,一切法都具备,能够善于观察,借种种方便,甚至神通妙用在这里面开发,这是第四种层次。这是活泼泼的人生,就是圣人的妙用。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