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行始终与生死问题相伴随,如「了生死成佛道」,「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等等,都是以人类生命的生与死做为主题而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与修证的。然而,面对生死问题,许多信众并未真正了解透彻,不知生死的根源是甚么,不明了了脱生死的方法是如何,更缺乏向上的广大悲愿来人世度人,利济生生不已的无数众生。因此,就生死大事造一问题,往往都表现为消极的、自私的、情感性的与悲哀的。却绝少有积极向上的、普被天下的、用理智观察及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死和善用生死。
人从中阴身误入母胎的一刹那,就本著欲爱与烦恼而来,这种无明的行为招致_了未来的无尽痛苦,因此,处胎如狱及出胎後的生命的磨难都与最初的欲乐相违背;随著年龄的增长,由於自身心的爱欲发展,以及受制於家庭,被迫於社会而不得不进行与人本能相悖的努力,所以在苦乐相闾的求学与实践中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以获得生存条件。得意者被假相幻觉所迷;失意者压抑於身心的疲惫。在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之後,人终於认识到自我的失落与空虚,於是对生的欲乐、生的意味、生的追求,渐渐厌倦,退化了对生命的激情,不是自我堕落,就是寄希望於此生此世之外的另一个生命的美好世界。从《诗经》中的对乐邦的追求,与文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无不显示了「人本」解脱的思想。在未真正悟入佛法真谛的佛教徒,在起始阶段也就以此为动因,引发了信仰的种子,便走向了皈依、听闻、修持的三部曲。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之暂时脱离了以往的苦恼。从而世俗的热情被压抑,宗教性的情感在升腾,所以,一般的信众都是著於清净庄严美妙之相的,并未在心的底层透出本具的智慧之光。於是在一般的意义上就尽一切手段去了此生,了尽此生後,就去迎接死亡一刻的超生——生向天国与净土极乐世界。由此可知,死亡的好坏对一般的信仰者是如此的重要。但是却不知死不等於成道,往生净土也只是通过最好的学校以进修佛道,莲花的化生也仅是新生命的开始,真实的法身真性并未真开,故有待於继续修持以达成。进一步来说,命根断时,见佛往生,也不仅仅是指临终的时候。
当然,从解脱尘累的意义上,人亟须「死过一回」,不然的话就会迷恋其中而烦惑一生,所以人在真正的伤心过、悲哀过、痛苦过、彻底失望之後,方才能够真正的放下,才能遏制过分的、沈湎的欲望与幻想,就易消除暴戾之气,打破过於天真的梦想。以此为前提,人就容易在静静的角落裏与孤独中,以极平静的心情去反思自己,明智地观察人生,在冷冷清清、无人无我的天地裏,便易被古圣先贤们的闪光的言句,唤起本性中的道心舆悲心;因此,依著圣人们思考过的方式,再去作一番深刻的人生真理的检讨,导出比较客观的结论。於是乎有绝世闭户者、有山林隐居者、有愤世嫉俗者、有出家为僧者,以此种种类型来实施人生的超越与回归。但是,如果仅仅到此为止,只想为死的结果而了一切责任的话,就不算真正合格的佛弟子,就只能在自私的行持中自生困惑,囿禁於自我生命的小圈子裏,绝对无法显发生命的真智真能,也绝对没有利乐人世的真价值!
日前笔者到山林之下会见一位老居士,他离群索居已有多年了,精心经营二间精舍,刻意於中修行,还有几位怀著同样心境的行者也住在附近,但在这小天地_里,因为未能沟通心意,所以并未带来轻松愉快,反而处处成障,活得更累更沈重,一切为了「求死一的他们,却往往被生所困,因此,如果能够好好地了生——使生得光明、生得洒脱、生得自在、生得有意义,也就对死毫无恐怖与执著了。
「死」过一回,确能给人利益巨大,却绝不能长期滞留在死的阴影里。藉「死」而觉悟,悟知人生的苦、空、无常、无我,使心得以解脱,行得自在,使生命有了更深层的升华。在南海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居士,虽然学佛多年,未能明了真义,故常被「生」所累,因为丈夫、子女、家务、身体,甚至彩票等,都成了痛苦的根源,这些世俗的情执,日夜不停地萦萦於心怀,使不能安心於生活,受持於心法,於是就想早早死了算了,对於身心的健康,长寿以及佛法上的利他自利的功德,一点也没有兴趣。像这倦於对待人生的人,生命力受到了严重的窒息,又如何能真正相应於佛法呢?
我经常遇到一些僧人,因为没有真正明白佛法住世的真义,全然不顾寺院与社会责任,不认真学习教理与修持胜法,也不事劳动与教化,言之,则为出世方外人,唯为「了死」而自修,其余皆为剩事,这种没有「了生」而执著於「了死」的观念,其实不算真了生死。以这样的精神面貌,不但使教徒生活显得死气沈沈,更易引起社会人士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使佛法对社会的良好影响日益式微。
一个学佛者以出离心,解脱尘累,死尽偷心,反思自我,生发觉意,逆出生死,是整个成佛之路上的一个环节,走过了这段自心觉醒离欲的路後,就会站在人生新的起点上,高瞻远瞩,放眼天下,以智悲不二的广大心量,重生於娑婆世界,也即以死透之後的无欲清净的空明心中,显现佛性普利的美德,处处以方便利乐众生,广接有缘。这样,以净妙的无情大情来开发生命本能中的无上力量,方能真正成就无上的佛道。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 今天我们讲永嘉大...
禅与止观法门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记 禅与天台止...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讲述:净明山人 这部经是...
净土宗功课简例 净土行者的功课因人而异,应机而...
第三章 古德有关净土观法的开示 关於净土观修法...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
禅修与念佛 问:有的人24小时在修,结果不放下,...
佛教净土法要(第一卷) 净上白毫观修法 第一章 释...
禅修的功夫与证量 问: 网上讲的解悟, 和证悟,从...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师法已得,解行一致...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讲完了经题,也就掌...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修入圆觉,道惑...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在圆觉的法界里,文...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圆觉必因觉觉而...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当一个学佛者成为自心...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恒河沙佛所说的经,三世...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讲到修行,一定要注意...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宋智明 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