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
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一直弘传至今。
但其说或不能一,致后学不得其归,独天台三观法门理冠群经,超乎众说,禀教得旨,其益难思,故后学不可不以此为舟航也。
晨语:独称天台能合净土真意,解决异说。说明圆顿观门,正合佛旨。
夫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自我如来恢扬,至于智者妙悟,所谓空则一切皆空,假则一切皆假,中则一切皆中,俱破俱立,俱非破立,圆融绝待。难议难思,统诸部之玄门,廓生佛之境智,极万法之源底,显净土之圆修,念佛三昧非此法门,则有所未尽也。
晨语:天台宗空假中的止观,能尽念佛三昧的玄妙旨趣。修净土宗者,应先悟圆理,再起圆行,方能证三昧的妙德。
四明大师发扬妙旨,以论后学,今悉用其语,求生净土,虽不外乎世间小善及彼事想,若非以大乘圆妙三观法门,释彼十六观经奥旨,使人开解起行,何由必生。
晨语:净土的事相因天台妙观才能发挥它的理体秘藏。所以四明大师解释观经全用圆妙三观之旨,使净土宗升华到了极致。
十六观者,初观落日,所以先标送想向彼佛也。初心行人虽了根尘皆是法界,而心想羸劣,胜境难能可贵现,是故如来设异方便,即以落日为境,想之令起观中之日。圆人妙解,知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日之心,缘于即心之日,令本性日显其前,斯乃以法界心,缘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岂不即空假中,此犹总示。
晨语:次第说明十六观。先总论观中之日的三观妙旨。心中之境与境里之妙心,了悟不二,体其圆观,则当下即入三昧。
若别论三观成日劫者,以根境空寂,则心日无碍,以缘起假立,故累想日生,以其心日皆法界,故当体显现,日观既成,则三观同在一心,非一非三,而一而三,不可思议。
晨语:别论日观的三观方法。深深圆悟,当体显现,方知一三不异。
日观既尔,余观例尔,应知十六皆用即空假中一心三观,以为想相之法。
晨语:列皆三观的说明。
次观清水,复想成冰,良以彼土琉璃为地,此地难想,且令想冰,冰想若成,宝地可见。如上且以所见落日及冰,以为方便,次观地观树观池,及以总观楼地池等。已上六观皆所以观彼土之依报也。
晨语:再观水、观地、观树、观池,以及总观楼地池等。是为依报六观。
至于观花座者,为三圣之亲依;观宝像者,类三圣之真体。欲观于佛,先观于座,真佛难观,要先观像,乃至普观往生,杂观佛菩萨等七观,皆所以观彼土之正报也。
晨语:再观正报的七种次第境相。
后三观者,明三辈九品之人自此而生彼也。既然修因不同,是故感果差降。今亦观者,为令行人识别三品优劣,舍于中下而修习上品往生故也。
晨语:最后三观明三辈九品的差别,以在明观法之后,策励上品的往生。
然诸观皆用经所示相,忆持在心,为所观境,仍了自心本具此法,托境想成,发明心目。又经题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则当但观彼佛也。
晨语:心具托境而显的理趣,而十六观以佛为中心,所以观佛即观一切。这是摄十六观入于一观的方便。
欲观彼佛者,则当先观彼佛如虚空量,端严微妙广大色身,一一身分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之中一一世界海。彼世界海中,一切十方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僧众,一一微妙广大,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晨语:观佛身的方法:由观佛、再见佛身,再见佛心,再生于佛前,最后得证无生忍。
又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故知十六妙观以观佛为要,八万相好都想难成,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想若成,八万皆现,此为要门也。
晨语:白毫观是净土观中的最妙的观法。也是束归一切观门,显于白毫晶莹之德相,此透明晶莹德相,正暗合于本性光明,故以此成为妙观。
若修前诸观,心得流利,观已宏深,则可称彼毫量而观,使八万相好自然皆现,疏中令观劣应毫相,乃为未修前诸观者,及为虽修观未成者,故于佛身别示初心可观之相,为三昧门也。
晨语:说明次第观入与观劣应相入的方便。无论从何而入,都归入白毫妙严之中,而证三昧之德。
又慈云法师但令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花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棱,中表俱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此想若成,则三昧现前矣!
晨语:说明慈云法师的观法。如此妙观,早已摄诸密乘的妙观,故知大圆满法也正在其中。
是故观佛三昧经云:若人至心系念,端坐观念色身。当知心如佛心,与佛无异,虽在尘劳,不为诸尘之所覆蔽,作是观者,是真念佛。是知观佛功德,其事如是。
晨语:引观佛三昧经为证。
又彼世尊相好光明微妙广大,众生狭劣想念难成,佛令于真身观前先令想像,佛必坐座,又先观座,座观若成,,则当想像。
晨语:为了初机观修的方便而作次第说。
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晨语:引经证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原理,也是妙现成就的真因。
夫法界身者,报佛法性之身也,满足始觉名为报佛,究显本觉名法性身,始本相冥能起应用,然非众生能感,则诸佛亦岂能应?能感如水,能应如日,是故始觉合本,犹白月升天;应入净想,如影现百川。有感有应,此二道交,是为入众生心想之义也。
晨语:心佛互相呈现,此是真心妙显的境界,乃是自性功德开发的妙用。所以始本合一,法报圆证,此三昧门,岂非无上大法?
又法界身者即佛身也,无所不遍故,以法界为体,若能得此观佛三昧,则观解心契入佛体,佛体入观解心,斯乃始觉解于本觉,是故本觉入于始觉,有解有入,此二相应,是为入众生心想中也。
晨语:内观佛境证得三昧的人,必有观解一悟智;契入证成 。所以说明三昧证入的相应之理。
当知今之心观非直于阴心观本性佛,乃托他佛以显本性,是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心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二义相成,是今观法。
晨语:从应身佛入我想心,再证入佛心全是本觉,即与禅密一致,即证三昧而成就。
又经中云是心作佛是心是化者,所以示今观佛,当明修性不二之旨。
晨语: 明示性修不二的宗旨。
言作佛者,此有二义,一者净心能感他方应佛,谓诸佛法身本无色相,由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修佛法身故,能见佛胜应色相;二者三昧能成自己果佛,谓众生以净心想,成就观佛三昧,故能使自己终成作佛。此之二义,初作他佛,次作己佛,当知果佛从证,非是自然,即是而作,全性成修,显非性德自然是佛也。
晨语:作佛二义:净心的能感与三昧的证成。
言是佛者亦有二义,一者心即应佛,前言性本无相心感故有,则心佛有无条然永异。今泯此见,故则众生之心全是应佛,以离此心外更无佛故;二者心即果佛,既心是果佛,故知无有成佛之因,以众生心中已有如来结加趺坐。岂待当来方成果佛?此之二义,初是应佛,次是果佛。当知果佛本具,非从缘成,则作而是,全修成性,显非修德因缘成佛也。
晨语:是佛二义:一者心即应佛;二者心即果佛。所以果佛本具,非从缘成。这与禅与大圆满相一致。
若以作是显于三观,则空破假立,皆名为作,二边之观也。不破不立,名之为是,中道之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 俱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则能破三惑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
晨语:如以二边观,中道观,次第观、圆融观的四层观法,以显究竟本具果佛之理,则知天台圆理也即大圆胜慧也。
故知作是之义一心修者,乃不思议之三观,为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文出此中,义遍初后,是故行者当用此意修净土因。
晨语:以“作”与“是”显于三观。由此可知修净土已修一切三昧;证念佛三昧则已证成禅密等一切功德!
或曰:何不依经所说唯以事想直生净土,乃显慧观之门,使初心难入耶?答曰:观慧事想乃至人中微善,但得一心,皆可生于净土,但粗妙之不同耳。粗则唯彼事想,妙则专乎心观。疏云:良以圆解全异小乘,小昧唯心,佛从外有。是故心佛其体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诸佛性,托境修观佛相乃彰。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而生,岂离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其旨明矣!
晨语:问答粗妙的不同。唯事则粗,慧观则妙。为何在事相上再提倡慧观的重要性?净土若无圆融三观,即成人天善因,纵能一心而生,但得下品粗境。
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尘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诸法,以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是故今家立于唯色唯香等义。
晨语:全体法界之义。色与声即中道也。
又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圆常大觉之体,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四三昧通名念佛。
晨语: 此理若悟,则知念佛法门已摄法界圆常大觉之体,果佛与性德相应不二也。所以能圆悟此义,一切佛法,一切修证,都在其中了。
若此观门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性周遍,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
晨语:悟归一心,只是初心托境而观,以开发本有功德。这是心性妙观的妙法。
又仁王般若经云:佛问波斯匿王,汝以何相而观如来,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中际后际,不住三际,不义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界,乃至非见闻觉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观如来身,佛言:应如是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此义益明矣!
晨语:引仁王为证。这不二的实相妙观,正是净土法门的要诀。如是观佛则为佛所许可。
又云:若其然者,何不直观彼土真身之妙,而又此经教人先修像观耶。答:娑婆教主称赞乐邦,务引众生出离五浊,教观彼佛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之法身,而先之以花上宝像者,开示方便使观粗见妙也;继之以丈六八尺之像者,随顺下凡使观小见大也。盖粗妙异想,悉从性而起修,小大殊形,咸自本而垂迹,能观之性初无差别,行观之境宁可度量?
晨语: 问答阐述观粗见妙的殊胜方便,这正是净土宗引导众生归向西方,发愿往生的妙理。如能即境观心,逐渐深入,则圆妙真境必能开显!
是故圆顿之谈一音普被,开示其次第而非渐,随顺其根器而非偏,并启观门全彰实相,像教之源岂不在兹。此是念佛三昧单提直截之旨,始终不二之谈,大乘圆顿之道,如日月普照天下后世,使知真妄之心即一而不同,而理有所诣也,可谓不离日用,解行观慧悉皆具足,学者可不尽其心哉!
晨语:归结妙旨。圆顿非渐非偏,观门全彰实相,说明念佛三昧单提直截的宗旨。
圆会此旨,真是庆快平生。因净土法门已圆摄禅密,就不必节外生枝,向外驰求,只要一心观修净土法,证成念佛三昧,则一切三昧均已圆具,可知净土实佛为拟度末法众生的大慈悲航,真不可思议也!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 今天我们讲永嘉大...
禅与止观法门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记 禅与天台止...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讲述:净明山人 这部经是...
净土宗功课简例 净土行者的功课因人而异,应机而...
第三章 古德有关净土观法的开示 关於净土观修法...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
禅修与念佛 问:有的人24小时在修,结果不放下,...
佛教净土法要(第一卷) 净上白毫观修法 第一章 释...
禅修的功夫与证量 问: 网上讲的解悟, 和证悟,从...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师法已得,解行一致...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讲完了经题,也就掌...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修入圆觉,道惑...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在圆觉的法界里,文...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圆觉必因觉觉而...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当一个学佛者成为自心...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恒河沙佛所说的经,三世...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讲到修行,一定要注意...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宋智明 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