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谬解第三
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
晨语:净土是佛的果地功德所现,而净土宗门是由天台宗、唯识宗、法相宗、华严宗以及禅宗等大德共同弘扬推崇的,目前在西藏密乘法中,更加推崇净土,且有净土即大圆满的说法,因此可知净土法门实可适合一切法门,圆满一切功德,是甚深的境界。所以现代弘净土的人应以圆融广大的心智来体现,方不负佛祖的深恩!。
作为净土祖师,一是要证悟本性;二是要圆通三藏经论;三是要通晓各宗派的要义;四是要开显净土的妙德;五是要有引导的次第方便;六是应对机说法,使行人能不断上进,真正能往生净土。
因为净土在诸宗之上,更圆更深,是属于“果法”,所以弘净土者往往会根据一己的体会去宣扬,或编辑古人偏浅、偏专、偏事、偏境的方面,而忽略了深、广、理、智的四大方面,使行人受滞于常途,迷惑于事相,而不能真正相应佛智。
寻门未得,异见多途,遂将禅宗六祖大师坛经说净土处,暗地搏量随语生解,便谓本无净土,不必求生,而不知我大师非但所说随机,实乃义符经旨。纵随其语但言净土不必生,亦不说无净土。净土既有,生理昭然,何故初机执指为月?若依大师所云,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又云: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言净土远近但随众生善根不同,而佛土焉有远近之异,是谓不必求生也。然要众生永断十恶八邪,具修十善八正,又令妙识心地性王不离此身,但迷悟有异。若悟则能行慈悲喜舍,能净平直等善,即是观音势至释迦弥陀,若迷则分别人我,邪心虚妄尘劳之殊,即是须弥海水之境,龙鬼地狱之党。
晨语:谬解的所由,详参六祖的用意,知为悟道人说心地功夫,使转境显德,则西方即在目前。若力未充,仍须往生而成就。
今详大师旨意,但能心净则随处皆净,实与维摩会上,佛足按地变秽为净,其诸大众各各自见坐宝莲花,义实无二,则经所谓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其说明矣!大师之辩岂不称可佛心深符经旨?但圣人说法遮表不同,其有位未至于此者,不可引彼遮诠而自诳也。况一大藏教或说遮诠一切皆非,何必求生,或详表诠,一切皆是,必当求生。此二法说同出佛口,义无有殊,岂可偏执遮诠之说,顿弃表诠求生之义耶?若果直谓于土不必舍秽取净而但净其心者,则大师亦当谓人但净心而已,不必令人断诸恶业而修善行也。今既令人断恶行善,则必舍秽取净,其义益明。
晨语:心净土净乃悟道圣人自然了达的境界,这是遮诠而表心德。如果力量未到,则应表诠以示往生。这里须悟得彻底,有体有用,生而无生,转心转境,皆得自在。
故佛说遮诠之时。正欲显于表诠令求生;说表诠时,正是依于遮诠知无生。故知曹溪令人因心先净则报境自净,不令求生,遮诠也;庐山令入佛报境净则因心自净,教必求生,表诠也。然佛祖说法因果不二,非前非后,二义未尝相离,虽使人所入不同,而法体本一。奈何今人才闻遮诠之说谓是,便谓表诠之谈为非,自生退障,良可悯伤!不知大师作此遮诠不必求生之说,正是显于表诠令求净土故也。
晨语:禅悟者是了境即心,所以心净则佛土净;净土行者以报境的清净来引发因地自心的清净,那么往生也即生于自心的清净国土之中,能不能圆解二者的不二,则一切佛法皆在其中了。
又如释尊一代圣教诸部历谈,无非一味,而于显说法中,定多赞显说,于密说义中,必特称密说,各宗当部而置别谈。然佛岂无别谈妙于此者?盖欲应机使众会受持,得以一志无犹豫也。今像季中扶宗树教,岂无抑扬之时。六祖既欲弘一行三昧,理宜杜绝诸乘;庐山特欲阐念佛三昧,使之横超直截,正当圆摄群机,后学岂可妄生二见,宜详审之。
晨语:这里论一代时教的真正密意,也说明祖师弘法的风格不同,一一参透,方到无疑。
又谓东方西方之人,心净无罪,不净有愆者,正谓东方恶境粗强,佛已灭度,不能心净,如俗在家,火宅万煎,纵修普失。譬如小石入水即沉,故必求生西方。弥陀圣众现在,境胜行深,逃子既回,佛亲诲益,如出家在寺,善缘具足决不退转故。生彼国心净无愆,如彼大石乘船入水不沉故也。又东方西方理本一体,彼佛国土非但境胜,其佛现在能除愆罪,心必清净,圣地可阶,故必远胜娑婆,须求生也。
晨语:娑婆秽土与西方境界在所显上确然不同,如能舍秽土取光明清净的境界,又能常随佛学,故必然殊胜。此中密意有更进一层的法旨,未到悟入难以了知。
若是根胜如曹溪会中者,尚能入生死大海,寻声救苦教化众生,何必求生?其或道力未充,妄效先觉,自不求生,教人亦不求生。譬如救溺无船,彼此俱溺,可奈何哉!
晨语:求生与不求生要看证悟的深浅,及自证与普度的不同。
又我大师实弘禅宗之六祖,所说岂非阐扬少室之禅,乃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若依此语,则谓不必持或修禅矣!而不知心若平则我待物无不平;物我既平,岂可杀他自养,盗彼自利,分男女相而行非行,语不真实,而更饮酒使醒醉异时。心平既无此犯戒之相,则一切戒皆在其中,岂可全不持戒与劫杀人等而云心平,是知作此心平何劳持戒之语,正是显于大戒也。
晨语:心平的大戒境界。正是心德圆显于平常之中,无戒之可持,已持于圆满之大戒。
禅字乃是梵语,此翻静虑,或翻正定,或翻一行三昧,岂有行直之人其影虑而不静,其住定而不正,其行有不一者,是知何用修禅之语,正是显于深禅也。
晨语:无禅的深禅境界。证入性体,湛寂无妄,虚明朗照,一切禅不用修而已圆具。
大师行超天人之表,道隆像季之间,恐后学著法泥迹,于戒体中,说何劳持戒之语;于禅境中,说何用修禅之言。例此则知亦于必当求生净土法中,而说不必求生之语也,后学犹转泥迹,谓实不必求生,愚之甚也。
晨语:后学泥迹的原因,皆因不知祖意,无慧目也。所以了悟不必求生,净土果已证于当体,污染已尽,净德圆彰也!
盖大师所说反劝也。诸祖所谈顺赞也,非顺则无以启进修之路,非反则不显圆顿之修。反劝顺赞,悉应当时之机,无有实法。如云逢佛杀佛,岂真杀佛乎?若杀佛之语是实,则文殊仗剑,亦是真杀佛乎?苟随古人之语,不求古人之心,谓实不必求生者,正所谓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药矣!
晨语:应悟逆顺说法的原由,则知妙语背后的真意。所谓不随古人语生解,而应求古人之心而悟也。
是故大师称彼三谛圆妙之理,于有生中说无生,于无证中说修证,二边叵得,中道不存,合教乘圆顿法门,坦然明白。如揭日月于昏衢,无不蒙照,而谓禅宗于念佛三昧净土旨趣有所未尽,可乎?若夫河西绰公,长安善导,信源禅师,智觉慈觉,岂非继其后者,皆能远禀遗音,力弘斯道。道珍、怀玉、行业厥彰,圆照诸师其验益著,况今禅林为病僧念诵,及荼毗十念,称佛名号,俾其往生,事载典间,余风尚在,更奚惑焉?
晨语:归结三谛妙理而知禅即净土,净土即禅,乃是圆顿法门,因此举历代大禅师,皆以所悟证的道力弘净土,所弘净土因从悟证来,所以更加圆融广大,功德悉备。所举禅宗祖师的事迹,应一一体究,方知禅净不二。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 今天我们讲永嘉大...
禅与止观法门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记 禅与天台止...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讲述:净明山人 这部经是...
净土宗功课简例 净土行者的功课因人而异,应机而...
第三章 古德有关净土观法的开示 关於净土观修法...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
禅修与念佛 问:有的人24小时在修,结果不放下,...
佛教净土法要(第一卷) 净上白毫观修法 第一章 释...
禅修的功夫与证量 问: 网上讲的解悟, 和证悟,从...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师法已得,解行一致...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讲完了经题,也就掌...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修入圆觉,道惑...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在圆觉的法界里,文...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圆觉必因觉觉而...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当一个学佛者成为自心...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恒河沙佛所说的经,三世...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讲到修行,一定要注意...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宋智明 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