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宋智明 > 正文内容

垟山禅悟录 《宝鬘集》选讲

宋智明  发表时间:2021-05-16   作者: 宋智明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宝鬘集》选讲

冈波巴大师是藏区一位大成就的祖师,《宝鬘集》是他昭示行人趋向大道的各种真理与原则,讲《宝鬘集》也就是讲修行中所必须明白又必须身体力行的方方面面。

冈波巴大师虽是噶举派的祖师,但其法音行旨与禅宗却是一脉相承,别无二致的,只是大师在教法中以平实真切见称,故对我们具体的修行与心地的印证,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讲到冈波巴大师,我就会想到汉地的憨山大师,他们的悟证与教言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每一次的契悟与深入几乎都与两位大师有关,所以每一次的弘法也都以大师的精神为榜样。

我们学习《宝鬘集》,应知虽不是藏区的密乘行人,但佛法是平等一体的,以自心的觉智与悲愿,走进大师的心,再放眼法界,普度有情!

十项需要之法

(一)最初需要对生死轮回生死起畏惧之心,决心要逃脱,就象被屠失拴住的糜鹿一样。

这说明修行的最初因地,要以解决生死问题而发心。因为有烦恼故造业,有业故有生死的轮回,而茫茫的轮回使众生备受诸苦,所以对生死有畏惧的发心才会放下世俗的欲望与追求,才能真实地去学习了生死的法门,才能真切地感受脱离生死之苦的欢喜

最初的发心,从肉身的生与死,看到了生命的无常,进一步了知心念的生死而明白诸法如幻,如能透彻生即无生。死无所死的境地,那么,则是悟入不二的圆观,由自及他而发大菩提心,由自他不二而入清净悲智的妙行,于是生死无异于涅渠,本无来去,焉有畏惧?

不过初入佛法的人,没有一番对生死问题的刻骨铭心的探讨,没有畏之如被拴的糜鹿,则一切修行即无根本,不是偏于世俗的渴求,就是落于外道的神我。因此,最初需要逃脱的意志、攻破的决心、了脱的欢喜、寂灭的妙归。如此则念念归真,处处消妄,脚跟点地,精思妙观,则从了生死而达于无可了的境地。

(二)中间需要一个“死而无悔”的精进,像一个勤劳耐久的农夫种田一样。

“死而无悔”是真正学佛人的特质,因为为了生死而修行,当然不再为死而担心,所以无论遇到何等困苦艰难,都会有付出一切。牺牲私我的决心,精勤耕耘,绝不中途停顿下来。

中间的历程是相当漫长的,参学明师。修学佛法。开拓心量。遭遇魔难。承受世态炎凉等,如果没有“死而无悔”的精进精神,那么成佛利生的事业,绝对难以成就。所以应当像一个勤劳耐久的农夫种田一样,一直努力地种植自己的田园。

(三)最后需要一个乐陶陶、安稳稳“无可死者”之心,像一个具大威权、成大事业之伟人的心胸一样。

行到了最后,无学可学,无法可修,无烦恼可断,无菩提可证,恢复本来清净的面目,开显称性的功德妙用,其心是乐陶陶而欢喜充满,大定现前而安稳湛然,故有“无可死者”之心,则知常住真心,寂灭圆照。如此之时,就像一个具大威权,成大事业的伟人的心胸一样,无限广大,而安闲自在

这是成就者的心境,是行人回归本位的天真与豁达。唯有如此平常自在,方显自性的家风!

(四)最初此心要无一刻一分的空闲,就像是身上的要害处中了利箭之人一样。

因为生死心切,因为学智未备,法行未专,故将全部的身心。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修中去,所以没有一刻一分的空闲。

一个在生死业海中的行人,如能因为观见众生的烦恼与诸佛的妙德,知自心之困惑,明无始之重障,其心顿生勇猛,必将生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提道心,利用分分秒秒的时间,深入佛法,透彻真谛,消融诸妄,开显本明,如是用功方能相应。

因此,真迫切于生死的人,就像身中数箭一样,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拔出毒箭(妄想知见),疗治伤口消除习气,恢复健康(开显本妙功德)。如是一心用功,自然放下万缘,不管是非,不通世情,也许正因用心太专,别人就觉得不理解,认为你这个学佛的人是不是痴呆了,变得不通人情,怎么光顾得打坐修行,什么事情也不管了。其实这种现象就象科学家或哲学家进入某一实验或正在思考的状态是一样的,世人不理解只是未达其意境而已!

(五)中间需要一个心无旁骛的修观,就像是丧了独子的母亲一样。

修行至于中途,绝对不能思前想后或见异思迁。只许进不许退或变,唯有放下一切,坚定不移,心无旁骛,方能契入一心,顿断根尘,否则半生不熟,半死不活,难至无念之地,难入离念真知,故修行的中间最需要一个心无旁骛的修观,许多人修行不成就就是因为多了一个心眼,不能一门深入,所以往往到了关键时刻即打闲叉或改修他法,或另拜师父,使一贯之精修变成杂乱的散修,因此错过了好消息的因缘时节,故一无所成。

(六)最后心中要觉得(空荡荡的)无事可作,就像是牧羊人眼见羊群被强徒赶走了一样。

行到了极致,修无可修,身心本空,万境非有,灵明妙性,一真独露,菩提悲愿,自然显发,于是灵觉妙心,空空荡荡而宛具万法,所以于此心中,无任何事而可作,无为也!因无为故、妙性天真,万境自闲,所牧的羊去了,放牧的人也无事可做了:能所双亡,万有斯空,如是妙明,一片天然。复性工夫,至此为极,从此随缘度化,妙用无尽!

(七)最初于佛法生起决定的了解和信心时,那种感堂就像是饿极了的人得到美食一样。

对于佛法的决定了解与真实的信心是多么地重要!不了解的信仰与无信心的修学,都将是无序与苍白的。而对于那种得到决定了解与信心时的感觉,无疑是令人振奋与欢喜的,这就象饿极的人得到美食一样,快乐无比。

初入佛法,大都是盲目与模糊的,而佛法性相空有业力般若等无量义旨犹如大海,的确难以生起决定的了解,如真能决定于所了解的佛法,那么心智即得以开发,正见明朗现前,信心自然而生起,于是依持所解与所信而坚定地走向菩提大道。

(八)中间于自心生起诀窍的了解和证悟时,那感觉就像是力士(掘山)获得宝藏一样。

于自心中生起,则知法不从外来,了自心即是了佛法,悟自心的真理,也即自心智慧的开发。如能彻证本源,了一切法无法,无非自心现量,于是一切皆从自心流出,一切慈悲愿力功德妙用,均从自心起用,从此作得自己的主人,逐渐圆成无上功德。

这是学佛中间所契入的殊胜境界,也是极为关键的步骤,其时内在自然生起一种智慧与观照之力量,不仅仅能发现宝藏,而且有力量挖掘此宝藏,转成大用,此时堪称力士,乃是有力的行人真正挖得佛法宝藏的自信与承当。

(九)最后于不二双运之理,生起决定的证悟时,那感觉就是直捣骗子的老巢,拆穿他的骗局一样。

不二是佛法终极的妙理,“是一切理事的究竟,悟证不二的行人,已经消融了人生宇宙中一切相对的矛盾,已经超越了差别的概念,已经通达了万法至玄堂奥。唯有在相待的事理发展到极端时,才能泯入不二而又能圆照万法。

所谓佛法中的“二”有:心境、空有、事理、空悲、自他、净秽、真俗等等,如果真能圆摄圆融、圆觉圆照,那么对佛所说的一切法的本意,一切行的所归,一切境的因缘,一切德的道源,都能透彻无碍,就像直捣骗子的老巢一样,更不受惑,更声名狼藉祸端,更无多大危害了。

因此,佛说法均是方便接引,其主要目的是行人自悟自证,然后显现无量妙德,利济一切有情。如果真到不二之地,则“原来佛法无多子”,一切都在不言中,于是随机创发,方便利用,头头是道,处处无碍,圆光普照,大彻大悟而妙法广布了!

(十)在决定证悟了唯此无它的真性时,就像是乌鸦从大海中的船上起飞,心中踏实地无丝毫惧畏一样。

从船上起飞,则知有一块安稳之地,所以心中踏实而无丝毫惧畏。一旦决定证悟真性时,心中坦然明白,肯定无疑,湛然清澈,由此而处处逢源,时时朗照,心身安稳快乐,更无余事。所以生死如昨梦,成佛也有余,空花幻影,世事佛事,皆如水中月、镜中形,于自性明照体中,了然无痕,妙明豁达,从此于实相妙心中,任运来去而无相,随缘生死而无生死苦,妙用施化,大道无形,普贤愿海,尽未来际。

十项不必作之事

(一)若能证悟心性本空,就不必在闻思上费力了。

听闻与思维乃是有漏之慧,是在未契悟本性前的学习方法。因此,是带妄求真。即迷趋悟的一个方便,由听闻与念经生起正信正见,并以此为引导正修,再由修持而了妄即真,即迷而悟,开显不二之本空心性,于是智慧活水从源头而流显,自能以无分别心而化解一切烦恼问题,即境而了,即事而空,不再需要通过学习与思维而了解。因此,证悟之人不必在闻思上费力了。

(二)著能悟知自心明体本无垢染,就不必在净除罪业上费力了。

悟知明体的人,即知本来清净,所以罪性也即佛性,一净一切净,更不会在垢染罪业上起执着,而能于染污处不染,清净处非净,两边不住,中道不留,一切现成,一切无碍。

但是如虽已悟知本明,仍时时被习气所侵,不能时时明照无碍,则应消融习气而恢复广大的明体,先要见地彻底,次要行证圆满,方能成就究竟之道圆显无尽功德。

(三)若能住于空性真道就不必在积蓄资粮上费力了

空性乃真空不空之性德,真道乃寂光常住之妙道所以真空不空而圆具,真道非道而遍摄,如是法界一性,万有一体,本来现成,原即圆满,若能住此空性真道。而起悲智的妙用,也就不必在积聚资粮上费力了。

初学佛者以祖德与智慧二大资粮为本,而证悟到本性后,即是大福德由本性而启照用,即是大智慧,顿然而具,显然而发,何用积聚呢

(四)若能常浸润在本来面目中,就不必在方便道上费力了‘’

如果一个行人一直浸润在本来面目当中,即么根尘之中,心境之际,行住坐卧喜怒哀乐语言思维一切均是真性之大用,故古人云.“搬柴与运水,皆是禅性的妙机大用。”如是道不

拘于方便,行无碍于方所,智不滞于一端,愿非立意于一时,则妙明真照无所不通矣!

所以未达于真性者,宜应持咒观心。念佛诵经,即借方便道而入真性道也。如已达真性,一切皆是本来面目,一切作为,皆合于悲愿故,自在殊胜,更无必要假借方便而趋向也。

(五)若能悟知妄念即是洁性,就不必修持或争取无念了。

悟知妄即是真性,对于修道者十分重要,其时不厌不断,不执不离,清净本然,天真湛然,而法性呈现于任何一刹那之念中,念即无念,一切处无非道场,故修即无修。如是根本不着意于修某一宗一派之法,不执世间与出世间的差别,不落烦恼与是非的境界,于是三业即秽而净,即俗而真,平等不二,念即无念,故无须争取无念,所以念光恒照,又即清净如虚空。修个什么?如何无念?如能悟知,当下即是。

(六)若能悟知烦恼无根,就不必依赖任何对治法了。

一切粗细烦恼均从无明迷惑分别知见中来,已了悟本性,则知烦恼无根,分别心尽则烦恼亦尽也,于是即烦恼而成菩提——觉智常照于雾露,透出虚空之妙明,所以烦恼非实有故,不必依赖任何对治法门而去对治烦恼了。

(七)若知名闻美音实如梦如幻,就不必斤斤于立破成败了。

立破成败,只是因缘业感的使然,即使圣人也不能破坏因缘之法则,故缘起性空与性空缘起乃佛法的根本原理,既知如此,一个证悟本性的人,随缘随机为人,处处慈悲利乐而不着丝毫个人的情见与得失。因此心中一片灵明之光,恬然自显,不会再被名闻美誉等所动,即使祖师位、法王位亦不为所动,深知一切地位美誉如梦如幻,根本无实,因此不必斤斤计较于立破成败~心中了然无滞,由此可知我们不必故意去成立什么——如宗派,机构、法门等等,也不必有意地去破斥什么,对于恶名声于心不动,于美誉也不沾沾自喜,即不有意去成为什么,更不计较事情的成败,如是的人亦是真正不败的伟人。

(八)若知痛苦即是成就,就不用另求快乐了!

痛苦即是成就,妙哉斯言!一般行人总是要离苦得乐,寻求适心快意的境界,其实真正的成就是以空悲之心在为众生受苦中而了苦无苦,不被痛苦所束缚所困扰,其心仍旧清净洒脱,自在无碍。如能如此显现苦即无苦,那么妙乐已在心中充满,所以也就不必去另外寻求快乐了。苦乐相生,苦元无依,了达不二,方至妙乐。

(九)若能悟知自心本来无主,就不必修转识往生法了。

无生即已了识,无识焉执往生?虽是无生,亦不妨往生,只是不须修往生之法,自性中本有妙用,可往则往也。

这句话也很重要,有的人说:“我们明心见性的人,是不是还要修往生法呢?”假如你悟知自心本来无生,本来清净,无来无去的话,那就不必修转识往生到净土这样的法了。因为当你死的时候一片圆明,一片清净,一片空灵,当下就是净土。显相不显相随你的智慧,你要显也可以,当下就显现净土,不显也可以,一片清朗,什么都没有。要转世你一观,显现一下,哪个地方和我有缘,我就到哪个地方去。此时一个学生问:“到那个时候就知道吗?”师答:“知道,那个时候比现在明朗的多,更加明朗。”现在你就知道一、二分了,有的事情就明白了,到那个时候就更加明白。在法界里哪个地方和你有缘。那个地方很殊胜,那个地方就放光,就会有相应的显现,你就到那里去度众生了,我们现在也是一

样,哪个地方该去,一觉(不觉而觉,这是起用了)那个地方就放光。很亲切,你去了就很殊胜。如果觉得那个地方黑暗复杂,有不平和的东西,那就是说你的机缘还没有到,那个地方就不必要去。你现在就知道,这个是本性上的功用。

(十)若一切所行皆是为了利他,就不必寻求自利了。

利他即是自利,这是菩提道上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使吃饭睡觉穿衣等一切自身的生活行为,也是为了利他而作,因此菩萨称性起用,根本没有自己。

不寻求自利,其实自利己在其中,因为自他不二,一体圆明,众生的无障快乐,正是自性的功德表现。所以利他的圆满正是佛道之成就。

许多修行人,光为自身的利益拜师求法,持戒修持,不知自利的开始,也是为了利他作准备,而于心中无利他的精神,则修行必难以成就!

十项任何皆好之法

(一)心己入法的人,舍弃事务也好,不舍弃事务也好。

心已经入法的人,做事情也好,不做事情也好,在他的心里都一样。有人说:“我没有事情多好,可以一心用功了!”或者说:“做点事情多好,我锻炼锻炼”。不必要这样去区分,如果你有执着的话,怕做事情,那你偏偏要去做事情,如果你做事情做惯了闲不往,那你偏偏不做事情,闲一闲,看看自己怎么样,这样反而透过来了。

(二)已经完全断了惑的人,修行也好,不修行也好。

断了迷惑的人,无明烦恼已经没有了,你修行也好,不修行也好,都没有障碍,于自性中无增无减。

(三)已经斩断贪执欲乐的人,修持无贪法也好,不修也好。

就是说已以斩断了贪执欲乐,比如说,男女的欲乐,饮食的欲乐都不贪了,你离开这些也好,不离开也好,都没有关系,不一定要修持无贪法,但是你修持也没的妨碍。

(四)现量证悟法性之人,独自在山洞中睡觉也好,在众人丛中作管带也好。

已经现量证到法性了,你一个人在山洞开睡觉,打打坐,也一样,如果在大众里作管带照顾自性,利他自得也好,法性遍于一切,所以无可不可,不作固定的抉择。管带就悟入时时照顾自性而不入分别知见,所以即境即心,了然无痕。

(五)现证诸法如幻之人,独自住山也好,十方去游历也好。

如果你证到如幻的法性中了,那么,住山与游历都是好的,有的人有偏执,我觉得住山好,到外面去游历,总是有麻烦,这样的话你偏偏要出去走一走,走了再回来,就又不一样了,所以不要固定。因为修行人有习气,他住山住惯了,到十方游历不习惯,偏偏要去透过这个不习惯。反之如不习惯于山林的寂静,那么也不妨住山,去体验一下无为的风光。

(六)于身心己经自在之人,舍弃欲乐也好,依伴欲乐也好。

就是说身心已经得到了自在的人,他舍弃欲乐过一种清淡平静的生活也好,依伴欲乐——有歌有舞。男女等等也好,也没有障碍。因为真正的自在是在即欲离欲或无欲而欲之中。

(七)具足(真正)菩提心之人,在寂静处修行也好,在众人丛中作利他之事也好。

一个人真正具足菩提心的人就不会偏空了,无论是在寂静处,即一个人都没有的地方修行,还是在众人中作利他的事业,他的菩提心不会受影响。不会退失。因为菩提觉性始终无改,静中非静,动中不动,湛然周圆。妙明无方。

(八)、具足真挚坚固的信心,无变化动摇之人,和上师住在一起也好,不住在一起也好。

如果具足了真挚的。坚固的信心,在任何情况下没有变化不会动摇的人,和上师住在一起一样,不住在一起也一样,上师死了和不死都一样。没有什么动心,这个不动心不是从上师那里来的,是你内在的,不是因为对上师有信心,我才不动,因为自心已与上师不二,契入上师真正的道意,所以才会不动摇。

(九)见闻广博,深知佛法精进的人,得到成就也好,碰到魔障也好。

见闻广博,深知佛法而精进用功的人,他无论是成就,还是碰到魔障,对他来说没有区别,都一样,但是有的人就怕魔障,怕那些事情,因为魔由心生,实无其境,心能空净,诸魔自除。

(十)已得最胜证悟的瑜珈士,具有一般的神通也好,没有神通也好。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有高深证悟了,他肯定有神通。”这不对,往往有这种认为的人,反而有障碍,因为已经得到了最胜证悟的瑜伽士,他相应了,这时有神通也好,没有神通也好,其实真正证悟的人。他不可能有天眼通,天耳通等而下之神通的执着,但他有一种直觉的神通,本性上妙显的神通,有的事情境界他自然会反映出来,真正的智慧是神通真正的慈悲是神通,真正的对机说法,帮助别人,不留痕迹,恰到好处是神通。对人说话。做事情正好符合这人的情景、机缘是神通。如果故意显示,我看到什么了,听到什么了,故弄玄虚,反而引起别人的不安和执着,这不是神通,这是障碍,障碍别人,也障碍自己。

十项任运成就之大乐

(一)一切众生心之自性常住法身,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悟道的人知道自他不二,自己和别人没有区别,那么一切众生心之自性,就是常往法身,也就是诸佛的常住法身,也就是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常住法身,无二无别,所以你的大乐任运成就。这是真正的明白。真正的悟。

(二)本元法性离一切诸相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已经悟到本元的法性,离一切诸相戏论,戏论,就是分别。取舍。比较。妄评等种种知见,知道本元的法性没有这些诸相的戏论,所以大乐任运成就,这样就不会和人做无谓的辩论了,不会和人无故地争论法的意义和世界上的种种事情,任何人讲来讲去,你坦然无诤,知道这就是一种大乐。对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戒律、任何境界,你都不会争论,你已经了知这些都是戏论,无论怎么讲都无妨,比如:张三、李四讲你的事情,讲他人的事情,讲来讲去,就用你的智慧去化解掉,不要去争论,不要执着这些无意义的概念游戏。

(三)离边越意之悟境,离一切宗派偏见之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离边:离二边,即离空和有、正和邪、内和外、是和非、高和低等等。离开一切的两边,没有是非的执见,没有善恶的执着,没有高低的对立,没有明和暗的实感,总之,没有这些分别,我们学佛的人这一点是最起码的,要体会到,无论这个人怎么狂、怎么坏,你心中要没有这个分别。对一切你都能了知,但是不着意,不落这个分别,叫离边。越意:是超越你的意识、意境、思想。你没有固定的思想境界,没有你的意识分别,没有你的刻意的观念,这些都没有,那么,这就是悟境,这是真正的悟境。有这个悟境的人,离一切宗派、偏见之戏论,不会在净土宗、禅宗、密宗等起宗派偏见,比如:到某个地方去争论分别,我是什么心中心法派,或者我是禅宗,我比你高明,你们净土宗比我低,这就是戏

论,绝对不能这样讲,要平等对待,又要超越宗派。所以我常讲,大宗无派,无高无低,甚至法也是方便之桥梁,也不能说这个法好,那个法不好,没有这样的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你碰到修净土的人心里也没有烦恼,碰到密宗的活佛也是一样,这就叫大乐。因此,在这许多宗派的人里面,你是一个自在的人。

(四)心离作为之觉受,无一切缘想之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心离开作为的觉受。比如:我讲法,我办善事,我建道场帮了别人,一旦有了这个觉受的话,你就开始执着了。所以说,要离开这有所作为的觉受,无一切缘想的戏论,不要想到张三、李四,不要总是想看这个事那个事,不要总是想着自己要出头,这个事情非我不可,我一定要这样去做,那就有缘想的戏论,如果你没有这些戏论的话,你就大乐任运成就了。

(五)无为无作之行,离一切取舍之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无为无作之行,就是你所有的作为都是无为无作的,这一点很重要,你是不是开悟就看这一点。开悟的人,当然也要观察缘起,但是所做的一切都是无为的,做事情等于没有做一样,不是自己在做,离一切取舍之戏论;没有取也没有舍。不要认为这事好,这一定要得到,认为不好的,一定要扔掉,这种心没有,比如:我觉得这个人好,我和他交朋友,那个人不好,我就看不起他,甚至见都不见他,这就是取舍之心,也是戏论,这些应该是没有的。如果没有这些的话,你就大乐任运成就。大乐是我们修行的一种功德,常乐我净中,第二个就是乐,常就是法性,就是我们的本性,它永远存在不生不灭,常以后就有乐,有乐之后,这个法身大我。报身示现的大我就遍一切处了。然后达到了永远的清净,没有污染,自在的很,整个法界就是你的显现。

(六)与法性及智慧无有分别之(佛陀)法身,离一切能所之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这是自己的体会,体会到你的法性以及你当下的智慧,无有分别,那么这样的没有分别和佛陀的法身就是一致的,你的当下也就是佛陀,也就是佛的法身无二无别。在这个当下,你没有能和所,不是说我去观一个佛,我和佛合为一体,如果这样一想的话就有能所,你根本没有想到我和佛有什么区别,所以说,离一切能所之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七)法性、智慧、法身三无差别,离一切能所之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法性:这个了了分明。一念不生的就是法性。智慧:在了了分明上自然能够显现真理,显现诸法事物的一种观照,能够了达一切缘起,这是智慧。法性、智慧、法身三者没有差别,离一切能所之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八)自然之悲心流出报身佛,离一切生死变动,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这个悲心不是有意的,是自然的流露。比如说,这个人苦,但是你心不动,你不会以为是苦,但众生需要你帮助的话,你自然会帮助他,这就是自然的悲心,自然的悲心是内在的非常亲切,没有分别,所以,自然的悲心流出的是报身佛,这个报身佛就是因为你自然的悲心有了不同的显现,有了这个光明,众生见到你的话,就不一样,他会非常尊敬你,他会感到你的光明,感受到你的智慧,感受到你的悲心,这个是无形无相的,同时又是具正德相的,这就是报身光明,比如说,众生和你有缘,他感受到你的光明的时候,可能在定中看顾到你的加持,在梦中梦到你的形象,这是一种相上的示现,实际上是你自然流出的大悲,在众生的心里面得到了一种感化,转化了众生的一些执着,使众生得到了真正大悲的利益,圆光普照,智慧无碍,这个时候 就叫做报身佛,所以说你的内心离一切生死的变动,无生也无灭,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九)转*轮者。离一切我见诸戏论相,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宏扬佛法就是转*轮,传法,度众生就是转*轮,离一切我见,就是没有我的知见,没有一切戏论的相,汉有高低,汉有觉得我在讲法,讲得好,对众生有利益等等一切,或者说,别人讲的不如我等等,这里面没有这些我见,如果转*轮的人有我见的话,就有烦恼,就有是非,就有障碍,就有斗争所以,如果离一切戏论相而转*轮,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十)不可限量之慈悲所出生之度生事业,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就是说这个慈悲心不可限量,充满在整个法性当中,遍一切处都是你的慈悲,比如:你的眼神慈悲,你的动作慈悲,你的走路慈悲,你的吃饭慈悲,你的睡觉也是慈悲,一切处都是慈悲,由这个慈悲生出的度生事业,其实他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没有时间的限制,你任何时候都是在度众生,你放光的时候,是因为你这个慈悲心,比如,那些亡灵、鬼什么的,一见到你就得度了,任何时候都是这样,睡觉的时候,入睡眠三昧,已经在度众生了,一些众生进入这个境界,或者与你有缘,一旦感应的话,他已经得度了,甚至你自已都没有意识到,当然真正有道的人只有无分别的觉受,没有意识,当别人在思念你的时候,恭敬你的时候 ,他已经得到你慈悲的利益 了,一想到你,他就没有烦恼了,清凉了,已经得到 利益了,所以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无可限量,这样的大慈悲心,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以上十种是我们要体会的,不等于说你做到了,即是见性开悟的人,也要去体会它,才能完全的成就,完全使你在大乐之中,大乐体现在任何时候。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