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和坐走 培养孩子的恭敬之心
饮食、坐走都是生活中常会出现的情景,我们有好的食物,一定让长者先吃。在几十年前,吃饭一定要等爷爷奶奶,要等父亲回来,为什么?因为家庭的生计都是父亲辛劳工作的成果,当子女的要尊敬、要感恩父亲的付出,当然要请父亲先吃。在这个礼仪当中,能时时提升人的孝心跟恭敬之心。现在的人把食物拿出来,谁先吃?小孩还没有拿筷子,用手抓起来就吃了,大人对此机会教育都没有掌握住。
“坐”,我们把意思再延伸一点,比如你坐车,一定要有秩序,要排好队,不可以争先恐后。上了车除了让长辈、让老人坐,让病弱妇孺坐之外,也要往后走,把通道让出来。不要一上车,后面还有很多位置,我们挑前面坐,这就不能给人方便。假如后上来的是老人家,你忍心要让他走那么远吗?所以我们要处处为老者着想,处处为弱者着想,把恭敬礼让落实好。
生活也要通权达变
我们在一起吃饭时,大家都互相夹菜,还有人夹给对面的,你这样一夹过去,所有人都很紧张,还要帮你看衣服是否被菜汁弄脏了。而你拼命给旁边的人夹菜,如果这个菜他不喜欢吃,你夹了他又不得不吃。通权达变就是我们有这个心意,夹一点菜给旁人仅是表示礼节,之后每个人想吃什么就自己夹,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无论您是跟师长坐,或是跟长辈坐,而长辈正忙着,可能在吃饭时还要跟很多朋友进行沟通,当然这时我们就可以主动服务,帮长者把菜夹好,因为可能他夹菜的时间比较少。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伺机而动,要观察适当时机。
坐也好,走也好,晚辈都应该是后坐后行。我们在海口、在深圳,这些孩子学完之后,在坐电梯的时候,都会按着电梯门请老师先走。但是我们会跟他说:“坐电梯还是你们先走”,为什么?怕小孩控制不好那个门,会造成危险。虽然这是个原则,但也要会变通才行。
要成就孩子的孝敬心
有一个小朋友学了《弟子规》以后,跟妈妈一起去拜访妈妈的朋友,到了那里,他母亲在打行动电话,他就跟母亲说:“妈,你坐”。他妈妈说:“你赶快坐。”他又说:“妈,你坐。”他妈妈说:“叫你坐就坐,为何不听话?”他说:“妈,你没坐,我不能坐。”学圣贤学问首先要老实,孩子这样老实,就容易有成就,我们当长辈的就是要成就孩子的这种学习之心,所以孩子让你坐,孩子给你夹菜,你都要欢欢喜喜接受。
当孩子知道要先尊重长辈,他这一分恭敬心就会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孩子一看到菜,先夹给长辈吃,他的德行就在这夹菜当中提升了。我们有个学生才七岁,以前都是爷爷奶奶给他夹菜,他读了一个星期的经典后,他就主动给爷爷、奶奶和父母夹菜,全家人一看心生欢喜,就对中国文化有了认同感,因为现代人都很现实。所以,我们把孩子教好,孩子也会带动家长。
人情练达皆文章
“教儿教女先教己”,真正要让家庭教育能有很好的进展,就必须要从家长开始提升,这个很重要,因为上行下效。今天孩子在学做《弟子规》,然而父母没学、没做,比如《弟子规》说:“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结果爸爸回到家,把袜子一丢,躺下来看报纸。孩子就会觉得:叫我做,爸爸都不做!假如你是妈妈,怎么办?应该立刻走过来对丈夫说:“儿子在学《弟子规》,我们这样做不对,我们要做得比孩子更好,要做孩子的榜样。”然后做母亲的又要挽回孩子对父亲的不满,对儿子说:“爸爸工作一天很辛苦,你赶快帮爸爸一个忙,把袜子拿去放,你看爸爸这么累。”用这样的方法处理问题,儿子也会很乐意接受,就把袜子拿走了。先生看到这一幕会如何?确实人情练达皆文章。
称呼应当恭敬
“称尊长,勿呼名”,称呼长辈,不要直接把名字叫出来,这也是保持一种恭敬之心。我称呼两个姐姐,都是称大姐、二姐。突然有朋友或者同学问我说:“你姐姐叫什么名字?”当我把姐姐的名字讲出来,全身不舒服,好像觉得有点不尊敬。我们不要小看这种称谓,叫久了愈叫愈亲,譬如说“姐”、“哥”,真的在这种称谓当中,人与人会愈来愈亲密。假如直呼名号,比如夫妻平时以姓名相互称呼,叫久了气氛就会愈来愈冷淡,甚至于会愈来愈火爆。对长辈,我们应该以叔叔、伯伯、阿姨来称呼。出社会,我们也以某经理、某董事长来称呼,人家听了会很舒服,也不至于冒犯他人。
现在的孩子,无论在家、在学校都要落实这样的态度。比如在学校,我们当老师的在孩子的面前不要直接说:“礼旭老师”,或者“某某老师”,因为这样也是直称其名,应该称呼“陈老师”、“蔡老师”,这是做示范给孩子看。虽然我们大人之间称呼可以亲昵一点,但是小孩还要从小学习谦恭的态度,我们为人老师应该注意这些细节的
部分。
现在西学东进,西方人称呼自己的父母,直接叫名字,觉得这是平等。是不是真正平等?平等不是这样讲的,平等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心,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纵使我们是父母,也不能把子女当作附属品,因为他往后是属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但是人生的历炼平不平等?人生的智慧平不平等?不可能!所以,长者必然要有教导晚辈的义务,而晚辈如何能真正学到这些宝贵的经验?必定要从他的恭敬心中才能获得。假如他没有恭敬心,就不可能听父母、听长者的话,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不是长者去希求晚辈尊敬,重要的是要成就他们的人格和学问。
我们也有些朋友学西方,让女儿直呼他的名字,没有叫多久就感觉孩子跟他讲话很没有分寸,所以称呼绝对要尊敬。
现在也有取外号、绰号的习惯,这样好不好?你不要看小孩在那里取外号,你还跟着他一起笑,那就不对了。
当孩子乱给同学取外号,甚至于还给老师取外号,他就没有恭敬心,这个时候要适时把孩子的毛病导正过来。“将加人,先问己”,你是否希望人家取这种外号取笑你?假如你不愿意,也绝对不能做。
对尊长 勿见能
“对尊长,勿见能”,我有一个国小六年级的学生,她补习四科,我就想只要她上课认真听,不需要补那么多,于是把她找来沟通。我说:“你补四科太多了,不然先补两科好了。”这个小女孩说:“老师,不行,我们那条街的人全都补四科。”你看孩子去补习的目的在哪里?别人都去了,我不可以输给人家。现在的小孩子学那么多才艺,目的在哪里?人家会钢琴,我不会不行;人家会跳舞,我不会不行。假如都是为了跟别人攀比,好面子,那孩子这些才艺学了之后,不单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学杂了会不扎实,还可能沾染虚华的风气,学了之后,常常想跟人炫耀。
所以,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假如孩子是学艺术的,我们应该引导他要有志向,学了艺术要能造福社会。所谓“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每个人应该奉献他的能力跟才华来利益团体。譬如李叔同先生做的曲子,现在还能不断陶冶人的性情,你要学音乐,也要像李叔同先生这样,要立定高的志向,要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用音乐改善社会风气。我们这样去引导,他又有志向,相信他的学习一定会跟其他人有所不同。如果只是为了炫耀而学这一门才华,绝对会遇到瓶颈而不能突破,因为当他喜欢跟人比来比去,他就会患得患失,情绪化会很严重,因此就会逐渐失去提升的能力。但是如果他有志向,就会不断鼓励自己前进,所以志向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在路上遇到长辈,我们要主动过去打招呼,这是见面的礼仪。见面之礼,我们可以用鞠躬。大人之间,现在一般都握手。其实握手是西方的礼仪,中国一般是鞠一个躬。当然遇到长辈,我们就要“疾趋揖”,要主动去鞠躬。你不能大老远看到爷爷了,还悠悠哉哉地走,那不恭敬。面对长者,我们可以行鞠躬礼,而对平辈就很自然鞠躬。我们看韩国的连续剧“商道”,看到他们见面时都鞠躬,感觉很舒服。连看到不顺眼的人,他们也会收敛一下,跟人家行个礼。
我们跟长辈打招呼了,长辈假如没有什么事,等他离去了,我们就可以走了,这是“长无言,退恭立”。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很少有机会回家,一个学期回去没几次,当我一进门,看到爸爸、妈妈,这叫“遇长”,我们就称呼“爸爸,妈妈”。打完招呼后,把行李放下,赶快过来。因为父母有一段时间没有跟你谈话,对你的情况不十分了解,一定会有许多的担心。这时你坐下来,陪伴他们看书也好,喝杯茶也好,这个时间绝对不能省。很多人就说:“我妈妈都没什么话跟我说”,因为你只打一下招呼就走了,她那个话刚到口边要讲出来时,你已经走了。其实当你很有心,静静的陪伴父母坐上一会儿,他的灵感就来了,自然有很多话跟你沟通。所以,与长者交谈也要有耐性,陪他们坐一下,父母确实没有话说,我们再“长无言,退恭立”。
有一次,我从海口回来,下午先去看望爷爷,晚上才回到家。我有四个多月没跟父母一起交谈,晚上回到家,我把什么都放下,先跟爸爸、妈妈谈话,一谈就谈了两、三个小时。在谈话的过程,我把自己生活、工作情况,仔仔细细跟父母报告,让父母放心我在那里所做的事。
我父亲在听我讲话的过程,有三次流着泪水。我回海口继续工作,当我给家里打电话时,我父亲就跟我说:“你
在那里好好做,不要担心家里的事,爸爸会处理得很好。”父亲还安慰我的心,希望我不要牵挂。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这是叙述古人坐在马上或乘坐在马车上时,见到长辈的礼仪。而现代我们坐在车上遇到长辈,应该赶快下车,如果在车上打招呼就很不恭敬,必须赶快下车行礼问好。推而广之,可能你正好在忙,比如在打电脑,长辈来了,应该放下工作,先向长辈问好,处处不要忘失了这个恭敬之心。如果车子正在高速行驶,能不能把车窗摇下来大声叫“叔叔”,这就有安全的顾虑,所以学礼要学灵活。
古人很重情义,由于有这分情义,才写得出非常感人的诗词。李白写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提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碧空尽,他送朋友是等到朋友已经完全看不到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对朋友那分情义、相惜之心就在送别当中流露出来。现在的孩子能不能写出这样的诗?很难!因为现代孩子没有恭敬之心,比较焦躁、烦躁。所以,我们要在这些礼仪当中,长养孩子对人的恭敬。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当长辈站着时,我们做晚辈的就不能坐,等长辈叫我们坐,我们再坐,这是进退之礼。学礼仪也要学得灵活,不可以学呆了。比如看到人要行礼、鞠躬,刚好你在电梯里面,人很挤,突然看到你叔叔来了,要不要给他鞠躬?可能旁边的人都被你挤到了。
我们有位老师学了“长者坐,命乃坐”之后,他到一个单位去联系事情,跟他谈话的负责人是一个女性。这个老师是晚辈,但是长者没有说要他坐,他就继续站着,而且他长得很高,使这位长辈必须把头一直仰着跟他说话。突然这位长辈觉得头很酸,她说:“你坐下来吧!我的头快受不了啦!”当我们看到长辈已经仰头而望,就不要等他叫你坐,你要很自然的坐下来。
有一个小女孩子两、三岁,有一天跟她父母还有外婆到公园里游乐,她父亲坐在那里看报纸,小女孩坐在一个板凳上。当她外婆走过来时,小女孩突然就从板凳上站起来,结果没有站稳而摔倒。她的外婆跟爸爸都觉得很奇怪,赶快把她扶起来问她:“你为什么要站起来?”小女孩说:“长者立,幼勿坐。”因为外婆走过来了,她要赶快站起来。她父亲听了很汗颜,外婆走过来,他无动于衷在看报纸,他三岁的女儿已经站起来了。真的后生可畏,面对这些学圣贤书的孩子,我们也要跟他们一起好好落实《弟子规》。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这是讲话的礼貌,在尊长面前讲话时,声音要放低,不然会影响到长辈他们的谈话。现在的孩子对于什么时候应该讲话,什么时候不应该讲话,这个分寸的掌握比较缺乏。往往一群孩子玩在一起就控制不住,大吼大叫都快闹翻天。这时我们长辈要适时去制止,不然等他们都已经习惯,就很难导正。当你发现孩子讲话很大声,影响到长辈谈话,要赶快说:“你们要小声一点。”孩子就小声了,但能保持多久?三分钟后又控制不住了。有些长辈说:“算了,算了,不要管他们了!”这样对不对?不对!教育要有耐性才行。
中国很强调中庸之道,其实中庸之道就表现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穿衣服要不要中庸之道?穿太多了很热,穿太少了会着凉。吃饭吃太多了会得胃病,吃太少了会挨饿。讲话也要强调中庸之道,“尊长前,声要低”,这是对长辈的尊敬;“低不闻,却非宜”,讲话使长辈听不清楚也很失礼。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跟长辈讲话,要让长辈听清楚我们在说什么,而且眼睛要看着长者,就是“问起对,视勿移”。我们跟现在的小孩交谈,他的目光可以专注看着你多久?能十秒钟就不错了。孩子对人讲话眼睛都不专注,代表他的心没有恭敬、很浮躁。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太缺乏礼节的教育,久而久之我行我素。因此,这些小细节都需要为人长者耐心教导,慢慢让他能循规蹈矩,处处替人着想。
“近必趋,退必迟”,遇到长辈要快步上前,不要让长辈等太久;跟长辈谈完话,我们要离开就慢慢退几步,然后再走出去。长辈跟你讲完话,你不要立刻就说“好,再见”,马上就要离开,这样好像是告诉长辈,我恨不得立刻就走,不想再多留一秒。处处注意到别人的感受,所以要“退必迟”。
蔡礼旭老师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所...
“口和无诤”,不要去要求他人,讲话“怡吾色,柔吾...
“见和同解”。我们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有没有跟...
教救失,往后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请你不要...
而我们都在谈,人生追求幸福快乐。什么是苦?什么...
很多朋友说:我又没钱,如何种财布施的因?财布施绝...
父母在教诲我们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去领受。父母...
所有的问题都是心可以解决。一个人的孝心开了...
所以这个心境,孔老夫子告诉我们,“正己而不求于...
所以谁是最有福的人?肯接受智慧,肯接受圣贤教诲...
问:命运是谁定的? 答:自己。 这个道理一定要...
言忠信 蔡礼旭老师 人与人相处,使用频率最高的...
蔡礼旭老师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所...
“福田靠心耕”,当一个孩子从小所培植的就是一种...
我这样教导外甥之后,他就知道不要用坏脾气来威胁...
我刚刚提到“正己化人”。有个妈妈,她的孩子七岁...
从小教孩子做家事很重要,这是培养孩子做人做事的...
这个时代太多的讯息是错误的。知识爆炸,知识便利...
刚刚跟大家提到,海南整个监狱系统开始学习《弟子...
经典所谈的道理统统是相贯通的,从不同的角度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