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蔡礼旭 > 正文内容

教孩子诚实守信

蔡礼旭  发表时间:2017-01-25   作者: 蔡礼旭  来源: 网络整理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信是会意字代表人言

信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言,表示话说出去之后就一定要遵守。我们经常听到的格言、教诲,如“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显出老祖宗重视做人的态度,也苦口婆心要求后代子孙要遵守这些格言、教诲。

信是仁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儒家着重提倡的道德规范之一,孔子对信的论述很多,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敬事而信”、“谨而信”、“言必信”、“民无信不立”等等。《易传·系辞上》说:“人之所助者,信也。”佛家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交流、沟通,信用第一。

信用是立足社会之本

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孔子也说:“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就很难在社会立足。《论语》也提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假如没有信用,真不知道他人生还能做出些什么事?现在商场上讲不讲信用?有些似是而非的想法、观念,说无奸不成商。我们这样守信用,这么老实,是不是会被欺负?假如只有你的孩子讲诚信,别人都不讲诚信,他能不能活下去?他一定会活得很好,因为他会当总裁,他会当总经理。假如你是客户,你要找什么样的人合作?当然是找诚信的,无信之人可以骗一时,但是无法骗长久。因为现代人受功利主义影响太大,都急功好利,小人冤枉做小人,把自己的福分折损了,后来就无法赢得他人的信任。

父子之间要诚信

父子之间一定要讲诚信,假如你随便答应孩子,后来又反悔,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会下降,所以父母对孩子要言出必行。

古代春秋有一则故事,曾参的太太有一天要出门买菜,她的孩子吵着要跟去,他太太就对孩子说:“你不要吵,不要跟,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儿子就不吵了,也不跟了。结果曾参的太太从市场回来,看到曾参正在磨刀,他太太很紧张,就跑过来说:“我跟孩子开玩笑的,哄哄他的,你还当真?”曾参对他太太说:“假如你骗孩子一次,可能你这一辈子讲的话,他都不会相信,所以还是得按照你的承诺去做。”所以,为人父母,“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人往往在高兴的时候都会随口承诺,这种做法很不恰当。或者很多大人在打麻将时,无论孩子要什么,都是“好,给你,拿去”,以后孩子就知道了,当父母在打麻将的时候,是他最好要东西的时候。这些一定要注意,不然孩子学到的不是老实,而是察言观色。是否发觉到现在的孩子眼色观察的能力特别强?这样不好,因为人如果不老实,人生会有很多问题产生。

我们自己守信了吗

我们要反思,我们长这么大了,父母之命、父母交代我们的事,有没有“行勿懒”?我们面对亲友所答应的事情,最容易跳票的是跟谁?跟最亲的父母,跟先生、太太。对我们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结果我们反而很容易对他们不守信用,什么原因?因为对客户不守信义就没有钱赚,对父母不守信义还可以找找借口,所以人要省思。我们对父母更要守信用,才是正确的态度;当然对父母守信,对一切人也都要守信。

始吾已心许之 岂以死背吾心哉

“凡出言,信为先”,我们要言而有信,对自己讲出来的话,绝对要放在心上去履行。古代人非常信守承诺,在春秋时代,有个人叫季札,他代表吴国出使鲁国,他在出使的过程中经过徐国,徐国国君请他吃饭。在吃饭时,徐国国君一直盯着季札腰带上面的宝剑,季札看到国君的眼神,就知道他很喜爱这把宝剑。但是按照礼仪来讲,代表国家的使者都必须佩戴宝剑,所以季札就在心里想,等我完成任务以后,再将这把剑送给徐国国君。

季札出使鲁国之后又经过徐国,他就要去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可是国君已经去世了。季札就到他的墓前给他行礼,行完礼,把他的宝剑挂在墓旁边的树上。他的仆人一看,就对他说:“主人,你这样做太过了,你也没有答应要把剑给他,纵使你已经答应要给他,但他已经死了,根本不必要再把剑挂在那里。”季札就说:“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我的心已经起念要送给他,怎么可以因为他死了,而违背了我心中的承诺?古代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动念上修。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自己觉得很惭愧,有时失信,第一个念头还会想如何去解释,比起古人,确实感受到有一定的差距。有差距才有进步,我们时时去体会圣贤人做人的存心与分寸,自然就能“德日进,过日少”。

读书人言行不一是文化废弃的根源

我们回想一下,当初文言文被废除,原因是在于没有人阅读文言文吗?不是。反而是读文言文的人带头把它废除了,所以书读多了并非有用。《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些中文硕士、中文博士是用它来增长浮华,用来获得自己的名闻利养。当他没有力行,他对那些道所理解的就是空的、虚的。当他去教中国文化时,接受教育的人心里是怎样的感受?说一套做一套,这就不是弘扬文化,而是毁谤文化。

确实文言文会遭遇如此的浩劫,问题不在那些废除文言文的人。那些废除的人只是导火线,真正的原因何在?是读书人言行不一致。假如读书人都能把《大学》、《中庸》、《弟子规》表演出来,接触它的人会不会将其毁掉?不可能!甚至会起而效法。我们看看几千年来,这些奉行圣贤教诲的人,都得到万民的拥戴。

海口出了一位名臣,明朝的海瑞,我们都听过“海瑞罢官”。我到一个地区去,很习惯去参访当地历史上留名青史的人。因为有他用自己的心所写下的历史,有他用真诚心对于国家和社会所做出的奉献。我们可以去“见人善,即思齐”,也可以了解到他在当地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一走进海瑞墓,看到了两行字非常震撼。海瑞说到:“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从他这两句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他非常清廉的德行

我看到海瑞这样的气节,又看到他一生的事迹很感动。海瑞到一个地区去做官,他还没到,当地的贪官污吏还有恶霸,都赶快溜之大吉,因为他们知道海瑞是刚正不阿。只要海瑞所到之处,人民都是普天同庆的欢迎他。一个真正把圣贤教诲做出来的人,有没有可能被人反对?不可能的。海瑞最后在南京任职时去世,中国人非常强调落叶归根,家人把海瑞从南京移回海南。当他的灵柩在南京城移动时,所有的人民都自动穿着孝服,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样悲伤。我们从这里看到,得道者多助,真正力行正道的人一定会赢得民心。

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文言文会被废除,不要怪别人,怪我们所有读圣贤书的人没有好好把它表演出来。所以只要我们现在学一句做一句,相信一定可以扭转世人对于文化的误解,而且会更进一步起而落实学习效法。我们生起了一个要为家庭、为社会、为祖宗而付出的心,我们就要时时信守自己的承诺。

守信用一定要童叟无欺

守信用一定要童叟无欺,不能挑对象。不是做生意才童叟无欺,应该是对待一切人,只要言出都要必行,不然你就要先考虑清楚再答应。所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只要答应了,就不可以后悔。汉朝有一位太守叫郭伋,在他路过自己所管辖的区域时,有几十个小朋友都围过来跟他问好,小孩子很天真地对郭伋说:“太守,你下一次什么时候再来?”郭伋对孩子也很恭敬,孩子的话他没有怠慢,他在心里开始计算下一次再回到这里巡视的时间,然后就跟孩子们讲了那个日期。

等到他与小朋友们相约的这个日子,他就提前一天赶到这里,他的随从以为大人要进城,就直往城里去,郭伋说:“不行,我已经跟孩子们有约在先,所以今天我们就在郊外的野亭子住一晚,等到约定的时间到了,我们才进城。”第二天,郭伋一行赶到与孩子们相约的地点时,这些孩子果然也在那里等他。汉光武帝知道这件事后,对郭伋非常尊敬,还称赞他说:“贤良太守信之至”,他的信用已经到了极至,没有缺陷。郭伋最后活到八十六岁,无疾而终。所以,我们对于信用的承诺,要不分年龄、贵贱、行业去落实,我们的人生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诚信可免祸消灾逢凶化吉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假如不守信用,还要找一些欺骗的言语来掩饰自己的失信,那就会造成“倘掩饰,增一辜”,到最后别人又了解到你不愿意承受自己的失信,你的名声就会愈来愈差。当你确实很想守信,但刚好在你生命的旅途中出现了很大的困难,而让你无法实现诺言,这时怎么办?世间事有一个字可以解决,就是“诚”。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能坦诚布公,当对方真正了解到你的情况,又了解到你的诚意,对方也会退一步,这是你的真诚心帮助了自己。可是假如你继续掩饰,对方就会愈来愈愤怒,到时就难以收拾。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亲人背负了很多债务,他想到自己有责任去偿还亲人的债务,但他很紧张,唯恐对方对他的态度不好。他的朋友建议他,就坦诚跟债主们谈:“你们现在做恶劣的报复,你们得不到好处,我也得不到好处,我现在是诚诚恳恳来还钱,我一个月可以还你们多少。”在朋友的建议下,他跟债主们很坦诚的沟通,结果债主们很愿意接受他的坦诚,事情就这样顺利解决了。所以,处世做人的方法,不要想得太复杂,应该是用诚信去对待。

信是信义 谨守道义、恩义、情义

做人做事不但要讲信用,而且要有信义。信用就是言而有信,信义就是做人做事要有道义、恩义、情义。虽然父母没有跟我们说“你要孝顺我们”,但是我们心里时时想着要孝顺父母。像君臣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虽然没有对你说“你要效忠我”,但是我们心里时时想着要忠于职守。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与道义,虽然没有付诸于言语,可是却时时不敢忘记。像朋友之间,在相处过程中,他可能载送我们一程很长远的路途,下车的时候,我们也很感激说:“谢谢,谢谢!”朋友会说:“用不着感谢,我们是好朋友,不必如此客气。”这种朋友的道义是时时放在心上,不需要言语的承诺。

寿昌弃官寻母

古代的孝子,心里时时记住做人的恩义、情义。宋朝有个读书人叫朱寿昌,他母亲不是父亲的元配,而父亲的元配对他母亲很排斥,就设计一些方法逼他母亲改嫁,所以在他七岁时,母亲就离开他了。等他长大以后,念念想着要接母亲回来奉养,但是一直未能如愿,经过了五十年的寻找,都没有找到母亲。那时他也有了很不错的官职,可是在他的心里却一直想着自己这一生不能奉养母亲而难过。于是,他下定了决心,把官职辞掉,对家人说:“这次我去找母亲,假如没找到,我就不回来。”

朱寿昌走在路上,突然下起雨来,他就停在当地避雨,刚好遇到很多人,朱寿昌就礼貌的向人打听有没有看到像他母亲这样的人,恰巧他的母亲就在此地。这是孝感天地,因这分孝心感得上天降下雨来,成就了他这分孝心。由于他母亲改嫁,又有很多弟妹,他把母亲和弟妹都接回来奉养,共享天伦之乐。

《诗经》也提到这种对父母的思念,对父母的情义。《诗经·蓼莪》说:“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一篇虽然是讲植物,说有些植物子株跟母株都连在一起,不能分开,而孝子看到植物的这些现象,就会思念到要陪伴父母。从这些诗词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古人对于父母的存心。

庭坚为母涤溺器

宋朝的时候,有个读书人叫黄庭坚,他虽然官做得很大,但是每天回家一定要亲手帮母亲洗便桶,纵使仆人再多,这件事他也不愿意别人来做。黄庭坚天天亲手帮母亲洗便桶,就是念着父母的恩义、情义,这也是为人子的道义,所以他每天要是没有做件事,心里就不踏实、不舒服。其实,为人子者能做到奉养父母,内心就会很踏实,奉养父母是最大的福田。

假如我有一杯水喝 我的母亲一定有一碗饭吃

有一次看电视,看到艺人许效舜的一段谈话。许效舜在台湾九二一大地震的前一天,到集集去拍飞鼠的外景。当地人带他们上山,到了山顶一看,本来有很多飞鼠的地方,却一只飞鼠都没有。这使当地人非常警觉,觉得这很怪异,就赶快下山。当大灾难要来的时候,动物都能警觉到而赶快逃离。这次灾难过后,研究人员去观察,没有一只野生动物受害。因为动物的欲望很少,每天只要吃饱就好,不会想去伤害别人,所以大脑比较清晰,对这种天地之间的波动比较敏感。所有的动物都知道了,只有人这一种动物不知道。可是到了半路,就发生集集大地震,随行的朋友都去世了,而许效舜却安然无恙。在那次专访中,许效舜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假如我有一杯水喝,我的母亲一定有一碗饭吃。”当我听到这句话,我就明白为什么他能逃过这次劫难,是由于他的孝心。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