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蔡礼旭 > 正文内容

劝诫方法—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蔡礼旭  发表时间:2017-02-09   作者: 蔡礼旭  来源: 网络整理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劝诫的方法是“谏不入,悦复谏”,悦是喜悦的悦,对方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讲,就是要抓住时机,审时度势。复是劝一次没有用要再劝,这是耐性问题。讲话的方法要“号泣随,挞无怨”,纵使被误会,你还要坚持劝下去。所以,你要帮助别人、劝导别人,先要做到不怕委屈,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有委曲求全、百折不挠的态度。

一个成年人思想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以纵使劝谏后,对方不能接受,也不要有怨言,因为我们是在做该做的事,问心无愧。而劝父母不能说他不听就算了,以后不劝了,这种态度就失去为人子女的本分。别人对不对并不重要,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有没有做对,有没有尽到本分。

唐太宗的父亲李渊带着军队南征北讨,李世民都跟在身旁。有一次,李渊决定率领军队朝着既定的路线行走,李世民认为这条路很可能会遇到敌军的埋伏,如此就会全军覆没。他就劝导父亲不可走这条路,但是父亲不听。结果隔天早上出发之前,李渊听到帐外有人放声大哭,就走出来看到李世民坐在地上,一边放声大哭,一边说“父亲,这样去肯定会全军覆没”,他愈说哭得愈厉害。父亲一看,儿子还真难得,坚持要劝诫他,后来他改变了路线,因此军队才免于危难。《弟子规》说的“号泣随”就是指这个历史故事。

一份孝心拯救了一个军队,这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确实要很谨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回想一下这几十年,假如我们在某个关键时刻抉择错了,或许就没有这个福分在一起听闻圣贤教诲。所以,人要时时谨慎,还要时时感恩,因为在人生的过程中,有很多亲友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提醒、引导和规劝。

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能接受别人的劝言,这个雅量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等他被拍马屁拍习惯了,再来教他接受别人的劝告,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弟子规》教导我们要“闻誉恐,闻过欣”,听到别人称赞我们,我们要受宠若惊,要警惕自己做得还不够;听到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要欢喜接受,还要感谢别人,这样才能“直谅士,渐相亲”,所有肯劝告你的朋友就会围到你的身边来。深圳的李老师教到这一段时,我跟邵老师正好在杭州讲课,等我们回到深圳之后,刚好要吃饭,邵老师就指出一个女学生某个动作不大好要改正。话才讲完,女学生马上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说:“谢谢邵老师指出我的缺点。”邵老师很惊讶!从此以后,给这些小孩指出缺点,他们不但没有生气,还会感谢你,给你深深的一鞠躬。当孩子从小就能接纳别人的劝告,对他一生的帮助是无法衡量的。

在劝人的时候,也要看对方的水平,进而调整言语。《论语》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程度以下,你不要用上等人的言语、态度跟他讲,他会听了一头雾水。掌握这个原则,劝人的效果就会提高。

假如你的存心好,时机也没错,态度、方法也正确,还是没有效果,这时怎么办?人的生活行为都有一个惯性,不只是人,万物都有,在物理学中叫做“惯性定律”。譬如你要推动一杯水,一开始力量太小不会动,力量要慢慢加大,大到突破了它的静的惯性“静摩擦力”,一旦突破了就动起来了,转变成“动摩擦力”,就不用那么费力了。所以,你劝别人改变行为,也要有一个过程,假如你的推动还没有产生效果,说明你的力度还不够,这时你继续努力,等到有一天突然改变了,他就慢慢能自我要求,你就不用再推了。可是这需要一段过程,不能认为没用就不推了,那就前功尽弃。所以,我们要观察,当时机还没到,要用耐性去推动,而耐性中要包含着你的真诚与关怀。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