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蔡礼旭 > 正文内容

只有一个学生是自己,其它的人都是老师

蔡礼旭  发表时间:2017-02-11   作者: 蔡礼旭  来源: 网络整理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刚刚讲到修养就在这个地方,智慧就在这个地方看出来。包含这个人跟你有过节,但是他讲的话,对的你还是能接受,他的优点你还是能欣赏,这个才显示出我们的度量,必有容,德乃大。假如我们不把这个好恶心放下,其实我们在团体当中,尤其我们自己还是领导者就很麻烦,为什么?我们的好恶没放下,身边的人会察言观色。领导看这个人不顺眼,其它的人可能无形当中就跟这个人对立。领导人很喜欢这个人,其它人察言观色,就谄媚这个人。所以“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领导者的心偏了,有好恶了,底下的问题就出来。所以修行,首先《大学》告诉我们,“身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要先把这个好乐的心放下来,好恶的心放下,用平等的心、用真诚的心、用慈悲的心对人,要先调这个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才能家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团队才能好。

其实我们很冷静去感受,今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家都还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团体里有谁不对了,我们身为一个领导者,我们包容,身边的人就学到包容;我们好恶,身边的人就学到好恶。而身边的人学到包容,对他们有利。所以其实我们常常想着要帮别人,我们习气不去掉,谈不上帮人,为什么?因为学习有一个很微妙的地方,是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我们的贪心、我们的傲慢一起来,身边的人一次就学会了;可是要学好的,学孝、学无私,他可能要学好几年。我们的好他还没学到,坏的全学去了。所以要先诚意正心、要先格物,才谈得上修身齐家治国,君子务本。大家听我这么讲,可能还不是很相信,很难体会,我举个例子。大家跟师长学了这么久,请问大家,师长身上的哪一个优点你完全学到了?师长所教诲的哪一句你时时放在心中不敢忘?那大家说学好容不容易?不容易。可是那个习气的感染很快。

所以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救人者先自救。我们可能会觉得讲一堂课,底下的人很激动,你讲的课我太受益了,我们就觉得我们帮上他了。帮人哪有这么简单!没有错,我们的言语可能利益他,问题是这个言语不都是跟老祖宗学来的吗?那也不是我们的功劳。再来,他因为听我们的课,跟我们有缘,信任我们,问题是我们讲完课以后,我们的言行跟自己讲的课不相应的时候,流弊就出来,问题就出来。请问他的信心会不会变化?我最崇敬的人居然是这样的人,传统文化不能学。可不能只看眼前当下的这一点感动、激动,得要看得远才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人真正把道做出来了他才能弘道,曾子讲的话。曾子没有说,口能弘道。我们的师公也教诲我们,“有庙无道,不能兴教”,中心盖得很漂亮,自己不能依教奉行,也没有办法把正法弘传开来。

这样的一个思考,是因为我很多年前在台湾,看到一件事情让我心里记忆非常深刻。台湾有一个作者专门在写修身、修道,在写跟传统文化相应的这些文章。畅销书!每次我们到书局,他的书都排在前五名,看他书的人太多太多。结果后来他外遇,把他的元配抛弃,当时候的女众,台湾的女同胞,非常气愤,在一个广场上烧他的书。其实我们看这个作家,他很对不起大众对他的信任,他也很对不起老祖宗的教诲,他把老祖宗教诲拿来经营他的事业,最后却毁了老祖宗这些教诲的形象。所以其实愈受到大众的尊敬,对我们来讲,我们愈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大家有机会今年到北方去,春天去的时候,找一个机会,找条河,快要融解的时候,当然要先做好安全准备,要去的时候先绑个绳子,先喝几杯姜茶,是怕掉下去。然后旁边的人准备好,你去感觉一趟,保证终身忘不了,你就把那个状态时时保持。当然这件事情,其实不只是这个作家要思考,每一件事情,其实在这个事件的每一个人都有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的地方。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比方这些女同胞,我们学习这些圣贤的教诲跟谁学?跟孔子、跟孟子学,跟圣贤人学,跟师长学。是不是跟这个作家学?这个作家也还没契入圣贤的境界。每个人学习都有进进退退,也很正常,干嘛跟他一般见识。而我们的信心怎么是建立在一个人身上?那太危险了,这个人一出状况就倒一片了。我们应该建立在哪里?建立在五千年的智慧,这个才是理智的。所以依法不依人,要依正法,依五千年亘古不变的真理才对。

昨天也跟大家有交流到,我们自己待人都是比较缺乏传统文化的根基,堪为人师,师长他们那是最后一代,我们都是还在补习、还在学习。所以有机会跟大众分享,我们时时保持一个学习的态度,只有一个学生是自己,其它的人都是老师。这个心态非常重要,不然不知不觉自己就觉得自己很厉害,好为人师。师长其实很爱护我们,知道我们这个傲慢不容易伏住,所以就跟我们分享到,师长讲课五十几年,从一开始到现在,师长说他在台上是学生,所有听课的人是老师。他还会去请教这些人,尤其是一些老的修行的人,还请教人家,我是不是有哪些还讲得不好、不圆满,请教于他人。谦受益,满招损。其实这些对我们的叮咛,对我们这一生的修学,都是非常关键的地方。只要师长重复讲的一些心态,都是对我们最重要的提醒。

这是刚刚跟大家讲到志要坚。心要细,这个细,它可能指的是自己心地用功就从身边的人事物开始,这也是细的意思。有个故事就说到,有一个孩子家里很乱,刚好有个长辈到他们家,就说这个家这么乱,你怎么不扫一扫?结果这个小孩就讲,我的手是拿来扫天下的。听起来有没有道理?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故事,我们身边的人,包含我们自己,都有这个情况,我是要治国平天下的。那没有根。结果这个长辈跟他讲,你一屋都不扫,你怎么扫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对身边的人都不能体恤,我们还能体恤远方的人吗?近处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小事不能调理,小事都做不好,未有能治大者;亲者不能联属,未有能革疏者,最亲的人都不能团结,还能团结疏远的人吗?一家子弟不率规矩,自己家的孩子都没有办法教规矩,未有能教诲他人者。一家生计不能全备,我们身为一个家的负责人,都不能照顾好这个家庭的生活,未有能赡养百姓者,自己家都照顾不好,要去照顾天下也不可能。所以这个心的细要细到务本,从根本做起。所以我们说要有远大的志向,但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心要细到时时从本上来反省、来立心。

什么是本?比方孝是本。还有没有?诸位学长,我们以前考试考习惯了,标准答案有几个?那个知识性的东西,标准答案可能只有一个;心性上的东西,标准答案有无量无边,只要你心悟到那,你就能体会到。好,孝是本,还有没有?修身是本,很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再来呢?格物是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还有没有?孝亲尊师是本,敦伦尽分是本。放下,对,放下是学习的本,你没有放下的功夫,谈不上学习,尤其放下执着,放下贪瞋痴慢。还有没有?真诚是本,很好,这个讲到了,真诚是本,起心动念是本。慈悲心是本。大家有没有看到,标准答案不是只有一个。这个再延伸开来,请问大家,团体什么是本?知见是本,人才是本,领导是本,他要带头,上行下效。包含夫妻什么是本?道义是本。朋友信义是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子,止于孝;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您看这几个字是不是本?好,这个是心要细到根本,细到根本它就有生命,它就开始提升,开始茁壮。

但是假如不务本,从末上那就麻烦,本末倒置,就像没有根的树跟花,好不好看?有,插在花瓶里的花,很好看,能看多久?没办法看很久。所以这个心细就很重要,有了远大的志向,接着要务本。而且气要和,因为现在这个时代,都要靠团体的力量才能成就事情,不可能靠单打独斗来做事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气才能生财,生人才,生钱财。不和气,人都跑掉了,都吓跑了。所以要以大局为重,时时想到不要增加团体的不愉快,不要增加团体的对立。现在要做事已经很不容易了,常常就为了团体里面彼此的闹情绪,我们还能做什么事?而大家想一想,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其实都挺脆弱的。这么讲有点怪怪的,其实我满脆弱的。脆弱,有时候你那个眼睛稍微瞪一下,他就难过三天。或者你一个礼失掉了,不跟他打个招呼,他在那里自己难过,在那里想我是做错什么,今天他怎么没跟我打招呼?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心情不愉快、不经意,就不知道多少的人都因为我们生烦恼

所以有一句话叫“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瞋出妙香”,一个人讲话没有任何火药味,都很柔和,出妙香,这样才能达到团体的和。而且不只是言语要柔和,面上要无瞋,脸上没有一丝毫的杀气,让人一看很舒服。大家出门前要照镜子,假如觉得有杀气,先深呼吸几次,调整一下,放轻松,拍一拍,这样比较有弹性,不会僵硬。然后你就想,我只要想到谁就很高兴,你就在镜子旁边,比方把师长的照片贴上去,赶快一看,心情愉快了,再出来。告诉大家,心情是真的还是假的?心情不好,请问心情不好在哪里?你拿过来我看看,假的,没有的东西,剎那变化的东西都不是真的。当我们把这些剎那的、虚妄的习性放下,人真正的慈悲心就出来了。我们看到师长,我们不管是在荧光幕上,还是我们有机会亲近师长,你看人家师长都是这样,和蔼可亲。很多人说,坐在师长旁边,一句话都不用讲,都觉得好像充了电一样,很欢喜。我们听到这段话就有目标了,修到像师长这样的修养,不用讲话,人家就充电了,多好!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