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上午,“云南南传佛教2020年讲经交流会”示范讲经举行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帕松列龙庄勐大长老进行示范讲经
觉悟佛教网西双版纳讯 2020年9月15日上午,“云南南传佛教2020年讲经交流会”示范讲经在西双版纳总佛寺举行,开启本次讲经交流会盛大序幕。大会礼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会长帕松列龙庄勐大长老进行示范讲经,参加此次讲经交流会的讲经法师以及40名信众共赴法筵。大雄宝殿二楼内正法宣流,法喜充满。
帕松列龙庄勐大长老在示范讲经中,以
智慧为导向,以信众为旨归,引用巴利
三藏中的《经藏》、及《法句经》中的《道品》等众多经典,并充分结合现实事例,以通俗晓畅、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别开生面地向与会大众演说了“走向吉祥
圆满人生引发的思考”。
帕松列龙庄勐大长老说到:非常难得机会,我们在西双版纳总佛寺举办云南南传佛教2020年讲经交流会,这是我们南传佛教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个时刻,代表着我们南传佛教僧团建设、人才培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大家都知道,民族团结、宗教和谐是我国各族人民的
生命线,作为多民族共居的云南省,每一位教职人员都承担着这条生命线的安全与稳固的责任。作为全国唯一的三语系佛教共存的地区,中国南传佛教在云南独有,佛教传入云南上千年的历程中,与民族文化、民俗、少数民族建筑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云南佛教显著的多民族特点。这些背景也赋予了我们每一个南传佛教教职人员应当承担的宗教、民族、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当今中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实现中国梦的步子更快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南传佛教能否紧跟时代步伐,实现自身价值是很严峻的考验。
帕松列龙庄勐大长老开示说: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总会发生很多的波折,作为承载事情的人,就会产生一些
烦恼,什么是烦恼呢?
烦恼一词在现代词典里的解释很简单,就是烦闷苦恼。但是解释起烦恼的由来,那就不容易了。佛教里也说有八万四千种烦恼,生起烦恼也可以说成是生病了。烦恼有身体产生的,也有心里产生的。身体和心又是相互影响的,身体上的大病是有害我们色身的;心理上的大病不但有害我们的色身,而且有害我们的慧命,所以我们非要设法把它治好不可!
我们的烦恼从哪里来?
念不定,
正念不在,而生执着,这是烦恼的根源。“心随境转”,这个心就不是善心,不善心升起的时候提醒自己这是与不善相应的,改变自己的心,一直住在清明、安定里,心就会改变环境,这就是“境随心转”。如果你希望树木成长,给叶子浇水是起不了作用的,必须灌溉树根。所以,想从烦恼里
解脱出来,就需要认识烦恼的根。
佛教里讲,一些不善的根源都是源自于:贪嗔痴。这叫做三毒。由此而生出的都是不善的心念。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称“三毒”,它是
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本。痴毒独起,称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称为相应无明。有这些在,人生路程就被黑暗笼罩着。
贪,贪是由于‘爱’生起的。人因爱美色,爱钱财,爱名位,爱享受,为了满足‘爱’,虽然美色如虎狼,钱财如蛇蝎,名位如陷坑,享受如利刃,但还是要贪求这些。本来这个贪不一定完全是坏的,比如我们贪求知识的广博,学问的渊深,或是贪求了生脱死,
证得无上果,把贪用在这一方面,不能完全说它不对,不过,像学问、知识,希求了脱
生死,证无上
佛果的心,不是损人利己的,不是自私的,反而是人生无价之宝,我们所说的贪是损人利己、自私贪婪的欲望。
当一个人嗔心生起的时候,再好的东西都可以把它毁坏。人们往往为了一时冲动,压制不住嗔怒之火的时候,‘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就像火一样,可以焚烧一切,等到后悔的时候,就晚了。
愚痴,是对于顺境逆境,苦乐诸受,而生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它的存在造成生命是黑暗的状态。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做错了,还理直气壮,这种在理上不明白的状态,而产生的行为就是愚痴的表现。
在每个人体内,都有一股很强大的能量,叫做惯性能量。Vasana这个字,在佛教中就是习气,即是惯性能量的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惯性能量,它让我们说出并不真的想说的话,或做出我们并不真的想做的事。这些惯性能量会伤害我们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我们大部分的行为都是在惯性推动下产生的,这个惯性有的是过去的
业力推动形成的,有的是现在这一辈子形成的。过去业力的积累大多是贪嗔痴多生多世的积累,不灭除贪嗔痴,很难改变这个惯性。惯性的力量是可怕的、可喜的、无悲无喜的。业力化现出来比较粗重的东西就是情绪和冲动。而好的惯性培育出来的力量,是需要日积月累、平静坚持才能产生恒常的作用。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从被惯性奴役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变成惯性的主人,利用惯性为自己服务。培养、改变既有的惯性需要从几方面来实行,环境的改变、管理情绪、制定计划、要有推动监督的外力。
帕松列龙庄勐大长老接着开示说:要让自己能够清净身心,领悟八正道,为自己先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才能修得一种寂静的状态。佛教的
修行是非常讲次第的,有一个次第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可以说是任何修行的基础。那就是八正道。
“正道”是佛教的修行次第,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要用八正道树立人生的方向,即:
(1)
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
四谛的真理。
八正道的修行,都必须以正见为前导而修之,才是正确的修习道圣谛。若是正见一法没有正修,产生了偏差,所修其余七种正道都成为偏斜之道,已经不属于正道。一切修习解脱道的佛门
弟子,对这个大前提必须留意,时时修正错误的知见,修习的八正道才能与四圣谛相应;否则终其一生努力修行都未必有好的结果。
对我们修行的目的、生活的环境、社会环境、国家环境都要有正确的见解。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对粮食安全这一问题始终怀有危机
意识。我们佛教一直以来,提倡珍惜
福报,只取所需而不是一味的想要,这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不仅仅是相应了国家的号召,而且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不仅自己要做到,还要带领信众一起做到。承担时代所赋予的责任,认清时代变化,这也是我们需要提升的正见。
(2)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
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叫“苦谛”;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谛”;断灭一切世俗
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
涅槃”,叫“灭谛”;而要达到最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须长期修“道”,叫“道谛”。
国家对宗教界人才培养和教职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条标准: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我们要按照这四条标准来要求自己、带领教职队伍加强自身建设。在自身和时代要求上找差距,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各项能力,才能更好组织和凝聚广大信教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才能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的使用和传播,对网络舆情要及时监测,发挥佛教正面的作用。
(3)正语。正确的话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
说话要符合
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是做人的美德。少批评、多赞美,是避免口业的好方法。我们不希望得到别人的伤害,同样的我们要做到不伤害别人,要从口上做起。其实,在发表不善言论的时候,就应该觉察到了,这已经是嗔心在作怪了。
(4)正业。正确的行为。
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
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正命是不以经营军械和杀伤武器、屠宰动物、人类、麻醉饮料和毒品为谋生手段。虽然佛陀只说了这五种,但是我们知道,还有许多其他错误谋生的方法。我们要知道,这是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对印度社会说的,背景是当时印度社会的构成,大部份是由农、牧民和商人构成的,由于当时谋生的方法有限,所以佛陀才说了上述五种。我们要清楚,在任何一个时代,真正的快乐,来自清净安宁的生活。但是很明显,没有某种程度的物质和经济的保证,道德和精神上的进步,就不能取得成就。所以要清晰的认识到,如何获得养正命的正财,这也是很关键的修行的环节。
(6)正
精进。精进意味着燃烧掉烦恼习气,而非时间多少。
在八正道的之处是关键的正见,建立了争取的方向,不懈怠的努力进行,向着目标前进才是正精进。有一些人每天很忙,但是不知忙什么,积累下来,烦恼很多。这就需要反思,站位点是不是不正确,每天的辛苦反而是背道而驰。
(7)正念。觉照,同时也意味着深入地观察。
念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修
行者将思想固定在某个对象上,专注的观察它,就成为念。《清净道论》认为,念是一种心理过程,通过不忘的忆念,以保持思虑的稳定、不飘荡。因为念的稳定,使得修行者可以执善的念头与行为,放弃恶的行为,形成一种精进、不放逸的力量,这就称为正念。
(8)正定。正确的
禅定。
依照佛所教导,正确地修行禅定,成就初禅乃至四禅,乃至无上
菩提。修持八正道可以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四个圣者果位。佛在《长阿含经》中说:“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今我法中有八圣道,则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外道异众无沙门果。”为什么外道没有沙门果呢?因为他没有八正道。没有八正道就不可能有沙门果,所以说外道想
成佛是不可能的。有的说外道也能成佛,这种
说法是不正确的。虽然有
佛性,但是不按照
佛法去修,他不能成圣果。所以这个八正道对我们今后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它指导了我们正确的修行,也指导了我们能够正确地获得真正的吉祥的修行生活。
修行要达到心能转境,当我们面对八风,即尘世间煽惑人心的八件事:利、衰、毁、誉、称、讥、苦、乐,都能心静,对所有事情不喜不怒,淡然处之才能没有烦恼。
如果能按上面八正道的次第修持,按出世间法引导自己的心,那么的心就能平和。生活中要常提起“舍”的念头,要有五种自信
善法:无贪、无嗔、无痴、无惭、无愧;要不断自断,广种福田,即孝田、慧田、敬田(敬
三宝、敬父母、敬国家),这样才能走向吉祥圆满的人生!
帕松列龙庄勐大长老表示: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是我们僧人的家务事,也是我们每一个佛教徒的责任。在家居士要护持正法,
出家僧宝要弘扬正法。要按照佛法的智慧和
慈悲的引导,依教奉行。
帕松列龙庄勐大长老引用巴利三藏经典高宣妙法,充分彰显出正信正行的佛法智慧,赢得了大众的由衷赞叹和热烈掌声。
为在云南南传佛教界倡导学习研读巴利三藏经典,讲经说法、弘扬正信正行的良好风尚,发现和培养一大批中青年弘法僧才,逐步引导云南南传佛教形成读诵、研习、讲授、实践经典的良好风气,对于更好推进云南佛教中国化进程、做好教规教义阐释工作、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佛教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讲经交流会是南传佛教的首届讲经交流会,意义非凡。来自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普洱、保山、红河推选的33位法师,以“研读三藏 融入时代”为主题,依据巴利三藏经典,围绕“如何坚持南传佛教中国化方向”“如何发挥南传佛教在助力脱贫攻坚上的作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阐释南传佛教教规教义”“如何精进修行,践行南传佛教优良传统”“如何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南传佛教僧才”进行五场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