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新闻 > 港澳台佛讯 > 正文内容

第四届近现代汉传佛教论坛在法鼓山举行

港澳台佛讯  时间:2019-01-16   作者: admin  来源: 禅风网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觉悟佛教网台湾讯 2019年1月7日晚,在法鼓山方丈果晖法师“解行并重”的经意示解与“好愿在人间”的新年关怀中,为期三天的第四届近现代汉传佛教论坛在台湾法鼓文理学院拉开了帷幕。本届论坛围绕“近现代汉传禅宗与禅修之挑战与发展”之主题,来自全球各地20余位学者与会发表,并展开了密集而热烈的讨论,以来自全球五十余所高校的国际青年佛教学者寒期班的118位学员和法鼓文理学院学生为主体的200多名听众参加了论坛。

本次论坛共有两个圆桌论坛、两个专题演讲、三场论文发表和五场主题报告。论坛由财团法人圣严教育基金会、法鼓山中华佛研所主办,法鼓文理学院协办。

圆桌论坛主题分别为“近现代汉传佛教研究:意义、主题与方法”和“现代禅修教育的挑战”。

圆桌第一场,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法国多学科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汲喆做了“近现代汉传佛教研究:意义、主题与方法”的报告,他首先对“近现代”和“汉传佛教”两个概念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近现代汉传佛教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汉传佛教在近现代的特殊境遇,并介绍了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

他认为理解现代社会的时候,“现代”或者“近现代”不是时序概念,而是一种服从于“变迁的律令”的时间制度。真正关心佛教命运的人,不能不研究近现代佛教。与此同时,汉传佛教在社会变迁中展现出的难得适应能力及在近现代中国宗教场域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汉传佛教已经成为东亚现代性的内在组成部分与理解当代华人精神与道德生活的重要介质。然而,汉传佛教在全球化的格局中需要重新定位。在报告中,他还介绍了制度研究、群像研究、空间研究、文本共同体研究、非佛教文献的利用等研究方法。

广州中山大学龚隽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宣方副教授、台湾法鼓文理学院杨蓓副教授分别就东亚视阈中日本的位置、佛教对世俗生活的作用、加强区域性研究、汉传佛教之外的资源对汉传佛教的意义、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汉传佛教与现代人的关系等方面作出回应。

圆桌第二场,法鼓山僧团的释果光、释常襄两位法师报告了台湾法鼓山在师资养成、教育管道、学禅修者及禅法传承中面临的挑战,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包胜勇教授介绍了大陆禅修教育在传统与现代的演变过程及面临的挑战,马来西亚继程法师坦言自己在教禅修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前述挑战,并分享了自己随顺因缘、在现有的条件中尽力而为的心态。

在专题演讲中,陈金华教授带来了“从『黄土禅』到『蓝海禅』:禅宗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历史渊源与现代背景”的演讲,他以“安史之乱”为引镜,提出古代史与现代史连结的意义。他认为安史之乱之后,佛教经历了从国际主义向农耕文明“黄土禅”的蜕变。武周遗产是历史上佛教国际化的例子,今日在实现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汉传佛教本身固有的商业精神和国际性格是中国成为下一波世界中心所需要具备的普世价值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德国海德堡大学Sarah E. Fraser(胡素馨)教授带来了题为“新禅宗风格在当代艺术:水墨艺术的表演性”的演讲,她独辟蹊径从实践法门理解禅画,探讨了现代艺术及未来运用禅的方式时,一批新近东亚艺术家以非墨原料创作出水墨效果的作品,由此她认为在禅或道的相关作品中已经出现了新的阶段,中国艺术家除了借用禅的语言之外,还以新的材质来构成禅的形式,创造出全球观众都能看懂的作品,创造出他们独特的中国文化与艺术来站上国际舞台。

在三场论文发表中,来自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及中国大陆等地的九位学者报告了他们对禅修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反思、禅修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与传播、禅寺与禅修的田野研究与性别考察、禅法义理思想等议题的思考与研究。

在五场主题报告中,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释果镜以圣严法师的念佛禅七为主,总结历代祖师参究念佛中念佛的人是谁、把阿弥陀佛当成话头、一直念佛三种形式,讨论了“念佛与参禅不二”的挑战和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包胜勇副教授以自己从2002年起在缅甸恰宓中心进行的近2000人次的国际禅修者记录资料为基础研究,勾勒了本世纪初以来中国大陆赴缅甸禅修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和趋势,并结合禅修发展脉络,提出传统禅修在面临现代社会变迁与人的需求之中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俞永峯副教授梳理了圣严思想形成的因缘,提出圣严法师禅法经历了教授禅法初期、实验时期、改良两种禅法的时期、以禅法为教育的最后阶段四个时期,指出圣严法师圣严法师对禅佛教的建构,是对前人教法的重建及对现代社会的回应基础上逐渐、自然的演变形成。

宣方副教授透过对传统宗门话语、禅者觉悟经验及当代禅师对禅的论述分析,省思了传统宗门意识之间、禅者自身证法与教法之间、现代禅师与传统典籍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了热烈讨论。

汲喆教授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禅在中国大陆的话语与实践的演变,他提出,一方面禅象征宗教以及法师对世俗性活动的参与;另一方面禅又不被看成宗教,而被视为哲学、文化与生活方式。“禅”作为将多个不同话语和实践领域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词,对其表象的探讨为重构当代中国佛教史提供了一种新的取径。针对以上议题,不同学者就念佛与参禅之争、传统与现代禅修交变、禅与教、儒与佛、汉传与藏传和南传之间的关系、政教关系、修行法门与政治经济学的关联、禅修与心理等问题进行了丰富而多元的讨论。

在会议尾声的综合座谈中,与会学者表示希望有更多时间深入讨论,虽然议程紧凑但是收获很多,未来希望有更多台湾学校与学生的参与和更深入的交流;与会学生表示收获很多,增强了对汉传佛教研究的信心;与会法师希望关注学术与实修之间的关系,开展更多宗教比较研究。最后,会议组织方宣布,下一届近现代汉传佛教论坛将以“跨越边界:汉传佛教的传播”为主题。(文、图:禅风网)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