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十善业道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2004年9月19-25日讲于上海玉佛寺)

(壹)缘起

各位师父们、居士们:

今天是上海玉佛寺举行第三届“觉群佛教文化周”的第一天,我承蒙玉佛寺方丈觉醒大和尚的邀请,来这里讲《佛说十善业道经》。昨天到了以后,承蒙玉佛寺师父们和居士们的热情接待,在这里,我首先对觉群文化周的开幕表示祝贺,并对师父们、居士们对我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祝贺师父们、居士们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我到上海已经是多次,最有意义的就是两次。第一次是1992年,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在龙华寺召集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第二次是在1995年,在沉香阁举行的应慈老法师思想文化研讨会。在这个文化研讨会的前一天,恰恰是玉佛寺方丈真禅大和尚的八十岁诞辰,我参加了大和尚八十诞辰的庆祝会。同时,为庆祝大和尚的八十诞辰,在上海举行了佛教音乐演唱会。

在庆祝会议上,我同真禅大和尚谈了话,真禅大和尚同我谈的内容,就是关于人间佛教如何建设的问题,关于佛教的音乐如何发展的问题。我回到重庆以后,在12月份就听说真禅大和尚已经圆寂了,我表示非常沉痛的哀悼。真禅大和尚在玉佛寺时期,做了很多好事,譬如关于讲经说法、佛教文化的创办、佛学院对于僧才的培养,以及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兴办等,这些内容都合乎人间佛教的精神。

我又想到:解放前我在汉藏教理院读书,我们的院长,也是我的亲教师——太虚大师曾经在玉佛寺住过,而且在玉佛寺圆寂。同时,他的弟子震华法师、苇舫法师、福善法师都在玉佛寺住过,福善法师受太虚大师的指示,开始编辑《觉群》月刊,就从这里开始。

真禅法师圆寂以后,僧俗二界共同推举觉醒法师担任了玉佛寺的方丈,觉醒法师担任方丈以后,继承了真禅大和尚的遗志,以五戒十善净化内心,以六度四摄广度群众,这就是人间佛教的中心思想。几年以来,玉佛寺以实际行动,为全国实践人间佛教做了模范,譬如:兴办教育,以教育建寺;提倡文化交流,以文化兴寺;除此以外,进行禅修活动、各种佛事活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创办,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做了大量工作。这些活动,就体现了人间佛教的思想。所以,我感觉真禅大和尚之后,后继有人,加上玉佛寺的青年法师,还有全体的师父们、护法的居士们,共同努力,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上海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建设,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地位,而玉佛寺能够推动这些工作,也就把人间佛教的思想传播到全国,传播到海外,这个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很高兴。我的亲教师太虚大师,加上太虚大师的弟子——福善法师、震华法师、苇舫法师,我都亲近过,印象很深,所以我到了玉佛寺以后,看到今天的形象、今天的成绩,感慨很多。

从今天开始讲《佛说十善业道经》,共讲七天,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

(贰)题前概述

在讲经之前,我先讲一个题前概述,这个概述就是把《佛说十善业道经》的内容和精神首先提一下。共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的宝典,倡导人生佛教,就是以这个为根据;二、业报论是五乘共通的教义;三、净土宗的三福业和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以人天乘为基础;四、五戒十善与中国儒家的伦理比较;五、道德与和谐为今时人类的亟需。

一、《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的宝典

太虚大师的“三依三趣”

人生佛教是太虚大师提出来的,我在汉藏教理院读书时,太虚大师亲自给我们讲了《真现实论》、《人生佛教》、《菩萨学处》,还有《今菩萨行》。太虚大师在他的《判摄佛法》一文中,提出对佛法的判摄,有三个要点: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实际,三级三宗;行之当机,三依三趣。其中“三依三趣”:第一个依,依小乘趣向大乘;第二个依,依天乘趣向佛乘;第三个依,依人乘趣向菩萨乘。

依小乘趣向大乘

在三依三趣中,他只取了第三个依,因为第一个依是小乘思想,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和时代。假如你专门修小乘,在水边林下专修,求自己解脱,那么社会上的人,他就认为你这个佛教是消极的、保守的,难免会有这种讥嫌。可是佛教本身,并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救世的,所以这一个依,他没取。

依天乘趣向佛乘

第二个依,依天乘趣向佛乘,那是印度后期密教的思想。密教的思想,它的形式,主要就是即身成佛,以天人身作为本尊,修各种密法而求得即身成佛。于是乎,就有设坛、修供、念咒、修三密相应。那么像这一个修法呢,在中国汉地,历史上是大乘佛教盛行,显密是融通的,假如专门流于这种形式,普通人就认为是神话、迷信。所以第二个依他也不取。

依人乘趣向菩萨乘

他所重视的、倡导的是第三个依,依人乘趣向菩萨乘。人乘,那就要修五戒十善,明因识果,止恶行善,结合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发四无量心,修四摄法,修六波罗蜜。以四摄六度,达到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净化社会,维护和平。同时太虚大师讲:佛法的内容,一是契理,就是与佛教的真理相合,不能违反原则;第二要契机,要针对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根基不同、对象不同,来弘扬佛法、净化人心。

太虚大师临终托遗志,朴老提出人间佛教

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太虚大师圆寂已经将近六十年了,但他这种思想,是契理契机的,是与时俱进的。他自从提出人生佛教以后,就开始不停地在各地宣讲、弘扬,边讲边叫弟子整理,编辑成册,一直到他圆寂前,才全部整理成功,共有好几册,我亲自看到过,是福善法师整理的。

1947年3月17日,太虚大师因病在上海玉佛寺圆寂,在圆寂前四天派人把赵朴初老居士找到身边,把新编好的《人生佛教》送给他并说:“这本书,经过多年编辑,现在才成功,我把它交给你,希望你好好学习,好好弘扬。我不久以后要离开上海,到无锡、常州去。”什么叫无锡、常州?无常。四天以后,他就圆寂了。赵朴初老居士就知道这是太虚大师的遗嘱,授意他继承发扬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于是在一九八三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赵朴初老居士正式提出来:今后中国佛教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人间佛教。中国的人间佛教,就从那时开始。

那么《佛说十善业道经》正文的内容,第一讲业报;第二明因果。业报里面讲因果,一共有五段:第一段,明世出世间业果;第二段,证明十善业道;第三段,明十善业道的功德;第四段,明十善业的胜行;在明十善业的胜行里面,就结合菩萨行,阐明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等等。这就是人乘,由人乘到菩萨乘的阶段和内容。

记得我曾于1995年在上海沉香阁,参加应慈法师的思想文化交流会。应慈老法师是研究《华严经》的座主,真禅法师就是依止他学习。应慈老法师的重要思想有四点:(1)教宗华严、行在禅那,即理事圆融,事事无碍;(2)般若不明、万行虚设,就是说没有般若不能修大悲行;(3)禅净同源;(4)出世而入世的菩萨行,就是要有莲花精神。应慈老法师的思想,也贯通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当然这个内容不能多说,我只提一下。

太虚大师提倡建立菩萨学处

太虚大师另外还有关于《今菩萨行》、《菩萨学处》的著作,提倡建立菩萨学处。这个菩萨学处,一方面是对于沙弥、比丘的培养,有律仪班、教理班,毕业以后,结合菩萨行专门兴办教育、文化、医务、慈善工作;另一方面是关于居士的,有结缘三皈、正信三皈,内容遍及于工、农、商、学、兵,居士可以办工厂、农场、经商、搞金融工作,也可以搞政治工作等等,但是必须以五戒十善建立佛教的正信,以这个思想来宣扬于社会,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净化人群,维持社会的稳定。所以他这个菩萨学处思想的确很伟大,之所以伟大,就是结合人间佛教来讲的。太虚大师讲的《佛说十善业道经》、《人乘正法论》,就专门提这个思想。

所以说《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的宝典,这一点大家不要忽略,其中包括了佛教的最高原理、佛教最基础的修行

二、业报论,是五乘共通的教义

何谓业报

什么叫业报?业就是一种行为,报就是由行为产生的结果。五趣众生,包括人,在没成佛以前,没有谁不受业报的支配。从三界五趣来讲,善道与恶道显然受业报的支配;从修行人来讲,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没有成佛以前,都受业力的支配。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以大乘教义讲,菩萨见了道以后,进入初地,断了分别的烦恼障、所知障,但是分段生死还没有断。什么叫分段生死呢?就是分阶段受报,一辈子一辈子的分段受生,如地前菩萨和六道众生。初地到七地的菩萨虽然还有分段生死,不过他与凡夫不同,他来投胎一方面本着业力(烦恼障现行),另一方面本着愿力,而愿力大于业力。

七地以后进入八地,就转入变易生死。什么叫变易生死呢?进入第八地,俱生烦恼障的现行被彻底伏除,但其种子还在;俱生所知障时常还要现行,种子仍在。八地至十地的菩萨,在定中逐步断除对于所知境界的疑惑,现行和种子时起时伏,要起变化,故称为变易生死。

所以这一个业报论,贯通于五乘。初地菩萨尽管悟了道,但还有分段生死。七地以后的八地菩萨,俱生二障种子没有断,还有变易生死。必须要分分断分分证,经过十地,在金刚道全部断除二障种子及现行,才能圆成佛果,彻底了脱生死。

因、缘、果

这个业报具体讲,就是因、缘、果三个字。我们的人生、生物的生命、自然界的生命,一切一切,都离不开因、缘、果三个字。一切生命、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在因、缘、果之中,都因这个定律而循环。其中又包含以下几个道理:

第一,有因必有果。

第二,根据性质不同,善因得乐果,恶因得苦果。

第三,经过时间的变化,先种因,后受果。就是顺现受、顺生受、顺后受。顺现受就是条件成熟了,现在就受果报,常言说现世现报;顺生受,就是说你这世以后,二世成熟了受;顺后受,就是二世没成熟,再下一世,乃至于若干世,条件成熟后还是要受,叫顺后受。有这么一首偈子:

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而且在受的时候,你是跑不掉的,不管你权位再高、钱再多、方法再巧妙,也跑不掉,不管你到哪里,山里、长江大河或是空中都跑不掉,任何地方都跑不掉,这就是“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啊,我们得了人身,就不要忽视人身、空过人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我们绝不能懵懵懂懂过日子,不能造业过日子,不能在污染中过日子!我们应该以佛法启迪自己的智慧,要讲良心、讲慈悲,内心净化,从而身、语、意三业净化。应该过智慧的人生、善良的人生、清净的人生,那么这种人生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不会空过。

业力不可思议

第四,业力不可思议。在科学来讲,物质不灭,能量不灭;在佛法来讲,业力不灭。

业就是指你的行动,身业、语业、意业的行动。你只要有这个行动,就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相当于唯识学讲的种子。你有那个因就造了那个种,这个种子就是潜伏的力量。有了这个种子为因,再发生助缘,就可以结果。春天播种子,加上水、土、阳光、人工的这个缘,到了秋天就结果。我们人生也是这样子的,你种了这个因,在生命识中、阿赖耶识中,就潜藏了这个种子,时间一到,助缘来临,就要感果。所以业力不可思议,它是有规律的,虽然很复杂,也看不见,但是你不能说看不见你就不相信,它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作为佛教徒,不管出家、在家,首先要相信业报,相信因果。赵朴初老居士提出五项建设,第一项就是信仰建设:作为佛教徒,要信三宝、信因果、信有行持就有功德。其中对于业力、因果的信仰一定要坚定,不能动摇,若动摇了的话,那么道风说不上、持戒修善说不上,所以这个业报是五乘共通的教义。

三、净土宗三福业与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是以人天乘为基础

净土宗三福业与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是以人天乘为基础。净土宗是提倡念佛的,念佛就是正行,助行除了礼拜、赞颂、忏悔以外,还要修三福业。

净土宗的三福业

第一个福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人天善。

第二个福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守戒,威仪要整齐庄严,以戒为主。佛家就是讲要以戒为主,有戒才有德,有德才能有福,这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那么这个中心就是要清净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要达到清净,才能取得解脱,这叫做解脱善。

第三个福业: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念佛的人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利有情愿成佛果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首先不能够离开众生,要救济众生,予乐拔苦,广做救苦救难的事业,现在来说就是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这是行菩萨道。要深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中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种什么因就有什么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若到,一切都报。

凡是念佛的人,你们都应该知道这个三福业,不是说一天到晚专门念佛就行了,还必须要与生活、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就是要修三福业。其中人天善是基础。

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

西藏宗喀巴大师讲《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了三士道。三士道以前是道前基础,讲依止善知识,熏习正法。何谓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的中心就是讲归依三宝,明因识果,修五戒十善,念人生无常。没有下士道就没有中士道,没有中士道就没有上士道。为什么?没有基础!像我们修高楼大厦一样,百层高楼,你若地基不稳固,一层都修不起来,万丈高楼从地起啊!这就是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

三福业与三士道的精神是共通的,都是根据佛说的法,从大乘经典里提出来的。不管你修密也好,修显教也好,修禅宗也好,修净土宗也好,学教也好,都不能忽略这个问题,也不能轻视这个问题。

四、五戒十善与儒家伦理的关系

东方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儒释道三家,即儒教、佛教、道教。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都是代表东方文化,讲究心理建设,着重道德和理性,与西方文化讲物质文明、偏于科学的发展是有区别的。

儒家道德

儒教讲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中国过去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从春秋战国以后一直流传下来,在近代慢慢遭到破坏。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完全被推翻,不讲孝不讲义,人就没了根本。没有道德,如何保持社会稳定?所以,儒家道德是我们民族的根本。

道家境界

道教,讲顺其自然、清净无为、返璞归真,要去掉人的虚伪性,不能矫揉造作,如老子《道德经》所讲。这是种天人境界,比较超脱。

佛家解脱思想

在佛教本身来说,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表面上是相同的,但是意义很深,范围很广。拿佛家的五戒“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对比:不杀就是仁,有仁心,为仁爱;不盗就是义,为正当的行为、廉洁的行为;不邪淫就是讲礼,要有礼节;不妄语就是讲信,要讲信实;不饮酒使头脑清醒,保持智慧。

所以佛家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是相关的,但是意义深度、广度有所不同。佛法讲慈悲,这个慈悲就遍于一切生物——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对于一切众生,不能杀害;对于一切自然,也不能破坏。这个意义很宽广。所以对于仁义的范围,从这方面来比较就有差别了。至于讲智慧,佛法讲根本智、后得智、胜义智、世俗智,要做到二谛圆融,那就不是世间的聪明智慧所能比拟的。

由于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以五戒十善的道德来感化人心,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相应,所以得到民间普遍的信仰,也辅助了中国社会的稳定,提高了人民道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佛相传的教诫,也是佛教的道德。

至于老子的思想,讲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清净无为,根据佛教的内容来判别,它是一种天人思想,还未超出轮回。哪怕你禅定功夫很高,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定力消失以后,还是要堕下来。从这方面来比较,佛教的解脱境界、菩萨精神就较高。

五、道德与和谐为今时人类之亟需

我记得在中国抗战紧张的时候,大概是1937年,那时我们中国受了封锁,不管海面,还是陆地,都受到封锁。为了体现佛教徒的爱国精神,太虚大师就在这个时候,组织佛教国际访问团,访问了缅甸、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后来还准备访问泰国,因为日本的势力,当时已经渗透到泰国去了,就没去成。回到重庆时,重庆有四十多个团体,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欢迎太虚大师率领的国际访问团归来。在这个时候,有人就提出问题,提问题的这个人,是当时中央的一个要员。

太虚大师答问:佛教最重要的教义

他说:大师啊,佛教精深博大,你是佛教的泰斗,佛教研究得很深,我今天请问你,佛教最重要的教义是什么?太虚大师答复他:佛教最重要的教义是业报、业感缘起。后来太虚大师在长安寺演讲,讲了一个题目:《佛教最重要的一法与中国最亟需的一件事》。关于这篇文章,在《太虚大师全书》里就能查到,并且当时我也亲自听了演讲。

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业报

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业报、业感缘起。业感缘起是五乘共法,不管你学显学密,学禅学净,你要通达业感缘起,你要相信业感缘起。以业感缘起建立正信正见,明因识果。如果人人都晓得止恶行善的话,就可以建立道德。所以佛教最重要的一法就是业感缘起、业报。

中国最亟需的是道德

中国亟需的一件事是什么呢?道德。就当时来说,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社会逐步混乱——贪污腐化、奸商囤积、损害百姓,缺乏道德,所以道德是最重要的。太虚大师在20世纪40年代讲了这个问题,到现在将近六十年,那么我们今天的社会怎么样呢?同样亟需道德!说明太虚大师讲的话,代表佛法的真理,既有历史的价值,也有时代的价值,到今天仍相当重要。

我们国家,在经过“文革”以后,民族的根本——道德,被破坏了。现在党中央很英明,提倡德治,以精神文明建设来补救,但是由于后遗症太深,影响太坏,我们的道德还差得远哪!因此,家庭、集体、社会、国家,这个国家和那个国家,缺乏和谐,没有和谐精神。

现在中央提倡:以人为本,要协调各方关系,其实就是提倡“道德”这个内容。人与人间的和谐、生物的和谐、自然的和谐、环境的和谐,都产生于道德。

所以《佛说十善业道经》里,讲五戒十善,讲因果,在今天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佛教提倡的道德,并以这个道德产生和谐的力量,这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包括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亟需的。现在的世界,战争潜伏,时常发生恐怖事件,无辜的老百姓,包括妇女儿童,都受到灾害。无缘无故地被绑架、被杀害,这是人类最残酷的事情。人心失掉慈悲善良,人类失掉和谐相处,就会发生很多灾害。

和谐的基石是道德

中国的《易经》讲:天、地、人三才。人在天地之中,顶天立地,人的行为及言语,其影响是很大的。天代表阴阳;地代表刚柔;人就代表仁义。有仁义,天地之阴阳、刚柔都是和谐的;失掉仁义,天地之阴阳刚柔都不平衡,就有灾难。所以在天为阴阳,在地为刚柔,在人为仁义。若不讲仁义,仁义变了,天地就变,灾难就产生。和谐就是仁义的发挥、仁义精神的表现,而和谐的基石就是道德。所以大家要晓得这个道德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佛弟子,不单是自己要深信三皈,严守五戒十善,明因识果,对家庭、亲戚、儿女、朋友,也要施法,使他们都受到感化,这就是道德的力量。讲道德的人多了,国家就会和谐,世界才会和谐。《佛说十善业道经》就是提倡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佛陀的遗教,是让所有出家、在家弟子,都要奉行并且发扬的。

(叁)经题与译者

一、释经题

这个经题,就是《佛说十善业道经》,佛就代表说这部经的人;所说的内容,是十善业道。

佛者觉也

佛,即佛陀,为梵语、印度语,翻译成汉文,就是觉者、觉悟了的圣者。觉的反面,就是迷。迷就是愚痴、疑惑,为什么呢?

第一个迷,就是世俗人迷六尘境界。具体讲就是迷于财、色、名、食、睡五欲境界。喜欢财哪、色哪、名哪、食哪、睡哪,这就受迷了!我们看社会上的人往往都属于迷。你贪着外面的境界,就难免迷惑。

佛法修行就是讲内心修养,返观内心,不要执著六尘境界。攀缘执著,就难免迷;迷后,就有烦恼;有烦恼就要造业;造了业就受生死痛苦,不能解脱。

《道德经》说迷

老子的《道德经》有这么几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色令人目盲”,你看那五颜六色,眼花缭乱,迷得眼瞎了。

“五音令人耳聋”,你听到外面的声音,过去讲五音——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调,你专门沉湎于中,你的耳朵都要听聋,就受了迷,耳朵不明,听不清楚。

“五味令人口爽”,你喜好吃,爽吃爽快,收不住,食欲就来了。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你喜欢打猎,田野之中,打鸟啊,打走兽啊,追逐啊,慢慢就疯狂了,失掉理智,变得凶残、暴恶。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你得了好东西、好货物,贪恋它,内心就受了阻碍,失掉理智。

以上是《道德经》里的这么几句话,我觉得讲得好,可以解释这第一个“迷”的内容。

世间人三迷

第一个迷于六尘境界,攀缘追求。

第二个迷于因果,不懂因果的道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这些人不相信,不相信就贪恋眼前,造业无边。

第三个迷于解脱,迷于真实。什么解脱呢?尽管在修善,但只求世间福报、人天富贵,他不晓得根本的安稳,必须要解脱。有些念佛的、修行的,也只想要来世好,不知出离生死求得解脱,这就迷惑了。

所以佛陀是觉悟了的圣者,他悟到了真理,他观察到六尘境界是变化不可靠的,他观察到了事物的因果道理,观察到了生死轮回的道理,必须要修解脱行,这叫觉者。

善与恶的定义

善与恶是有分别的。善者,性质是远离垢秽,纯净无染,他的作为,在现在,在将来,都有好处,都是顺利的。恶者,性质是属于染污的,他与烦恼心所相应,贪、嗔、痴、慢、疑、恶见,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他与这个相应;他的行为对于这一辈子、下一辈子,都没有好处,都不顺利,这叫作恶。

善心,以清净为志行,既顺于解脱善,也顺于菩萨善。太虚大师有几句话:害他终害己,而致自他俱害,故名恶;利他终利己,而致自他俱利,故名善。这是一个很准确的定义。

第一,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利的就是善;第二,对自己不利对他人有利的是大善;第三,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利的是恶;第四,对自己有利而对他人完全不利的是大恶。共有这四个标准。

太虚大师又有个定律: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后受,不作不受。自己造的业自己受,大家造的业大家受,造了因,后来就要受果,这是必然的,你不造这个因,就没有这个果,没有做,就没有这个事情,这是因果的四大定律。

十一个善法心所

关于这个善恶定义的总结有三点:凡是做了善,第一,内心清净,与十一个善法心所相应。十一个善法心所是什么呢?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研究法相唯识里面的百法就知道十一善法心所。内心清净与十一善法相应,而不与烦恼相应,称之为善。

第二,对于他人,对于社会,不管家庭、集体、社会、国家,行了善都有好的影响,没有坏的影响。

第三,在时间上,你有这个善的行动,不管现在和将来都好,所以佛法的因果通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要站得高,看得远,要以慧眼观察因果,在时间上于现在和未来都有好处。

以上讲的是善与恶的内容和定义。

何谓业

至于业的定义是什么呢?业是一种造作、一种行为,分三种:第一是意业,属于心里的一种意识活动,主要是第六意识,思心所发动,就可动身发语;第二是身业;第三就是口业。

有业,有行动,就有一种力量潜伏下来,遇到缘,要发生现行。业力虽然是无形的,但是能力的存在,不能够否定。所以造业受报,只是时间问题。

何谓道

道,就是一种道路。我们走路需要有通行的道路,走的是条什么样的道路呢?三善道或者三恶道。我们绝对要走三善道,不能走三恶道,要关闭三恶道之门,开启三善道之门。

可怕的三恶道

假如走入三恶道就可怕了。地狱的痛苦最深,有八寒八热、刀山剑树、五无间地狱。你们读一下《地藏经》的《地狱名号品》就会了解,地狱很多,痛苦很深,真是堕入地狱不得了,你不相信吗?

民国初年,有名的国学家章太炎,有一天在睡中有人请他,请他做什么?到阴间去做判官,判案。他经历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很痛苦,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又要工作,怎么办呢?去请教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教他念《金刚经》,后来才摆脱了,不再到阴间去。这个事情章太炎写有笔记,当时上海的《佛法日报》都登载了。你能说没有地狱吗?

饿鬼道也是很多的,你们读《地藏经》里有几十种鬼,人死之后,没投生以前,都在冥间游荡,其中有一种是饿鬼,由于生前一文不舍,片善不修,诽谤三宝,死堕饿鬼。饿鬼是鬼道中的一种,很苦,咽喉很小,饥火交燃,目犍连救母亲,就是说这个故事。目犍连尊者,在地狱中,因为端起饭供养母亲,母亲不能食,结果请示佛后,在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会,供养三宝,修法,结果才使母亲得到解脱。地藏菩萨在前生中,有两世入地狱救母亲,其中也说到饿鬼的问题。

鬼是有的,有慧眼的人才可以看到鬼;但另外一种人,阴气下降,业报要到来的时候,也能看到鬼。鬼道很痛苦,都希望超脱,所以阳世间多修福,进行放焰口,设供,超度先亡祖宗、亲戚朋友,都很好。

畜生道是到处都可看得到的,空中、水中、陆上,都有若干畜生,如果堕入畜生道,也是很痛苦的,得不到自由,还要遭鞭打,遭杀,遭迫害,定业难逃。昨天晚上我看了一本书叫《科学时代的轮回录》,其中记载了一个因果轮回的故事,这是一个老居士曾经亲口给我讲过的。

毒死嫂嫂遭雷劈,业报现前堕畜生

大概是在1946年,当时我住在重庆合江,正讲《心经》,听讲的居士中,有一个老资格的、曾经在清代末年中了举的老居士,叫刘天锡,他说了一件事情给我听。

他说,1931年时,在合江附近和贵州铜仁县,有个姓徐的浪荡子弟叫徐光远,整天不务正业,同他的侄媳妇通奸。后来被他姓常的嫂嫂发现了,徐光远和他的侄媳妇害怕事情暴露,就暗中放毒药把他嫂嫂毒死。毒死以后他嫂嫂的两个儿女就怀疑是他干的,就质问他,但这个人很虚伪,做了不承认,还对天发誓,说:假如我做了这个事情,我遭雷劈!

他发这个誓是在4月22日,8天之后,5月1日,事情就发生了,本来天气很晴朗,后来天气陡变,一下子黑暗下来,接着就刮风、打雷,雷光闪闪,雷声起处,就把这个徐光远和通奸的侄媳妇抓起,抓到外面的坝子上,遭雷击。雷把他们打了,其中女的死掉,男的还有点呼吸,还可以说话。当时他就对人说:我现在很悔恨,不应该违背良心做这个事情,毒死嫂嫂是我们两个干的,不但现在遭雷击,我们马上就要投生到铜仁附近一个姓石的家庭,变牛,说完就死了。

后来他家里的人就到铜仁的石家去访问,看见一头初生的黄牛,这头牛生下来就可以跳。这头牛怪得很:屁股后面还有一头小牛粘在尾巴上,这头黄牛是雄性,那头小牛是雌性,眼耳鼻口都有,很奇特。生下来以后,本来石家要把它卖给屠宰厂,后来有一家人把它买下来,认为奇货可居,就把它带去到处展览,有一次就展览到合江。

给我讲这个故事的老居士刘天锡,他亲自去看过。就在沙滩边,用布棚围起,谁要去看,就交200文铜钱,当时就像是看西洋镜一样,后来县长又把它弄到县衙里,照了相,当时的《佛教日报》、《佛教新闻》都载有这条消息。

因果报应通三世

从这一段公案来看,因果报应通三世完全可以证明,现有现报,不但有现报,来世也有报。所以恶业不能造啊!造了恶业,就有业力存在,缘到了就起现行,感恶果。我们要走三善道,千万不要走三恶道。

三善道,上品善升天,中品善生人,下品善感修罗,修罗嗔心重,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

何谓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经,梵语修多罗,译成汉语就是契经:一契于佛说的真理,二契于众生的根基。契理契机,称之为经。

二、译者

实叉难陀译经

翻译这个经的人叫实叉难陀,他当时是于阗国的人,于阗国就是现在的新疆和田县。他精通大小乘经论,受武后(武则天)的邀请来到中国,到了长安以后,译出19部经,其中包括《八十华严经》、《大乘入楞伽经》、《佛说十善业道经》。武后喜欢《华严经》,崇拜《华严经》,《华严经》译成后她亲自题写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另外宋代的施护三藏也曾译过这部经,他译的名称叫《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肆)释经文

一、序分

传统上经文全文要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第一是序分,说明说法因缘;第二是正宗分,讲经文内容;第三流通分,就是最后的结论。

分这三分,我们要怀念晋代的道安法师,他在那个离乱的年代,讲经弘法,对振兴佛教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师父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僧佛图澄。

佛图澄现神通降服石勒

佛教在东汉明帝时,正式传入中国,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此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不断地兴起,又不断地灭亡。其中后赵这个国家有两个暴君,石勒、石虎,这两个暴君,杀人都不眨眼。

这个时候,佛图澄就从西域来。佛图澄是一个神僧,善于咒术,同时也能够预知吉凶,他来了以后,群众很欢迎他。石勒听后不相信,就把佛图澄召到宫中,说:别人喊你神僧,你把神通显给我看看。佛图澄为了感化他,当时就盛一钵水,对着水画符号念咒,这水里面刹那之间就生出青莲花。石勒说你再显一下,接着他就在地上画一条龙,念了咒以后,龙马上就飞向天空,弄得石勒眼花缭乱,很佩服,于是就把他留在军中。

佛图澄善知吉凶,听到铃声,就知行军利不利,是打胜仗还是打败仗,后来石勒起了一种坏心:佛图澄这么厉害,这个人不能留啊!就打算杀他。在这个情况之下,佛图澄就离开他了。

道安依止佛图澄出家

佛图澄在当时的京都长安讲法,这个时候道安就依止他出家。因为道安法师貎不出众,佛图澄为了锻炼他,就派他到农田耕种,进行劳动。在辛勤耕种之下,道安法师能够经得起锻炼,后来为佛图澄所赏识,就正式给他剃发出家。

道安出家以后,学习经论,由于智慧很高,很快就通达经论,也通达世间的学问,于是就在长安弘法,依止他学法的人数以千计,庐山慧远大师就是其中之一。慧远大师是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学问很高,博通经史。在此过程中,道安法师对佛教振兴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卓越成绩。

首先,开始建立各种制度。佛教刚传到中国时,生活、讲经说法、参禅、授戒等各种制度都没有建立,道安法师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规范,建立了制度。所以从道安法师开始,中国的僧伽制度初具规模。到了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比较具体化了,但是道安法师是这方面的创始人,功劳很大。

出家人都姓释的来历

第二,统一出家人的姓。原来僧人的姓名,出了家以后还是用的俗姓,张××、王××、李××,道安法师根据佛说《阿含经》的“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尊释种”,就是说各条大河最后归入大海,就没有河的名字了,都是大海,各种姓氏的人出家,跟着释迦牟尼佛姓,释迦以种族为姓,都姓释。于是从道安法师开始,出家人就统一姓释。

道安法师分科判教

第三是分科判教。他当时对于翻译过来的经典进行归类、整理,在讲经之前把经文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使经文内容很突出,层次很清楚,一看就明白。当然以后各祖师有更详细的分科,但最早是从道安法师开始的。

经文根据内容,分为三段:甲一、甲二、甲三。甲一就是序分,内容就是说明因缘,为证信分,这一段就证信经文是正确的,是佛说的;甲二为正宗分,宣说经文内容,就是正文;甲三就是最后的结论,为流通分。

现在根据经文的甲一、甲二、甲三,从序分开始讲。

六种成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这一段序文里面,根据传统的讲法,包括了六种成就。“如是”代表信成就,“我”代表闻成就,“时”代表时成就,“佛”代表主成就,“娑竭罗龙宫”代表处成就,“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代表众成就,即听众的成就。

从六成就来看,说明佛典是有根据的,内容可靠可信。有听的人、闻的人,闻的人是阿难,以阿难为代表。有时间,这个时间虽然没有明确标出,但是根据各个国家历法不同,同时当时佛说法,也没有一定的处所,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所以时间没有明确标定。

佛就是说法主,娑竭罗龙宫是地方,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就说明有很多听众:比丘、菩萨、群众、人非人等。这些均说明这部佛经是有根据的。

佛经的内容是真是假,除了这六种根据以外,还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根据佛说法内容来判断。佛最初说四谛法,讲《阿含经》,同时也讲大乘经,大乘经的内容一是般若,二是瑜伽。般若讲缘起性空,瑜伽讲唯识法相。

三法印是三乘共通的思想

那么,三乘共通的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称之为三法印。所谓印者,即是佛教的心印、中心思想,以此印可分辨佛教与外道的差别、与世间学问的差别。

判断经典真假的标准

过去曾经有些人根据考证学,说那部经是真的、这部经是假的,那部论是真的、这部论是假的,引发了许多争论。根据考证,根据进化论的眼光来对待佛经,是不正确的。殊不知,佛经是佛陀自证境界,超越了世间法,超越了时间空间,不能用世间法的眼光在时空的范围内衡量佛法,最重要的要看这一部经典是不是讲“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是不是讲“缘起性空”,是不是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违反这些内容,违背佛教的规律,那就不是佛说的,肯定是假的;不违反这些内容,符合佛教的大小乘共通的基本教义,就是佛说的。

现在各个大学有研究佛学的,各个社科院也有研究佛学的,他们只是在研究学问,但不是实行者。他们中有些是根据历史的进步、历史的变化来看问题,有些是根据某种立场来看问题,所以你们读佛学院的、信三宝的,去新华书店等处买佛教方面的书,阅读时千万要注意这个问题。

在解放初期至“文革”期间也办过佛学院,为何从佛学院出来的人成就很少、变化很大呢?大家想想历史原因,就是这些教师根据某种观点、某种哲学思想来对待佛法,假如学生听他们的话,服从他们,学生自己也就变了。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啊!佛法要建立信仰,建立道心,如不依教奉行,如何建立信仰和道心?戒律松驰,道风淡化,不能说是没有原因的。所以在佛学院或不在佛学院但都属于研究佛法的人,要注意这点,非常重要。

佛入涅槃时与魔的对话

“如是”,就是说这一部经的内容,叫“如是我闻”;“我”代表阿难,“我”是一个代名词、一个符号,不是真正的我体,是假名安立的;“闻”是亲自听闻。佛临涅槃时,阿难请示佛,经首句该如何写,佛就告诉他写“如是我闻”。这里再讲一下历史。

佛在八十岁入涅槃,一般说来是19岁出家,30岁成道,说法49年,80岁入涅槃。在入涅槃之前,佛知道要走了,机缘已尽,于是移居双林树下。此时,据说魔王的心情迫不及待。因为有佛住世,有僧众出家,邪魔不甘心,所谓正邪不两立,就像水火不相容一样。佛初成道时,魔就来干扰,被佛战胜了,佛要入涅槃,魔王波旬出现,对佛说:

“佛,你说法这么多年,因缘已尽,你应该入灭了。”

佛说:“你讲错了,佛要住世,一劫多劫,是佛的悲愿,也是众生的法缘。”

魔就退了。不久魔又再次出现,说:“佛,你应该入灭了。”

佛自己也知道因缘要尽了,他对魔说:“你不用说了,去吧。”魔就隐退了。

佛遗教三经

此时阿难尊者知道佛要入涅槃了,就感情冲动,痛哭流涕,因为阿难随佛很久,年纪较小,经常接近佛,听佛的教授和教诫,形影不离。后来阿耨楼陀尊者就对他说:阿难,因缘已尽,哭有何益?现在唯一要做的是有什么问题赶紧向佛请示!

佛最后说法有几部经典,即佛遗教三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佛学院都开有这门课程,是必须要学习的。佛遗教三经的内容就是关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应如何守戒等方面,是很实际的。

依四念处而住

阿难此时问佛:“佛,您在世,我们依佛而住,有依止,您入灭后,我们依何为住?”佛告诉阿难:“要以四念处而住。”

这个四念处大家不要忽略,是学佛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四念处就是时时刻刻保持正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身不净”,要经常观察自己的五蕴身是不干净的,是脆弱的、变化的,所以不要围着这个色壳子整天打转转,贪这贪那。

“观受是苦”,就是说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外境,所领受到的都是痛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悲欢离合等等,都是痛苦,因为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今天钱多,明天不见得钱多;今天地位高,明天不见得还高;今天家庭团聚,到了有一天也要分散,谁也不能保证永远不分离。所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有一句偈:

积聚终消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当别离,

有生无不死。

观一切法是苦的,无常故苦,认识到这一点,对外境的攀缘追逐,就可以看淡放下

“观心无常”,这个“心”是什么心?妄心,众生心,有漏心。心是刹那刹那变化的,事物也是随着心在变化。《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因为这个“心”是变化的,故不可得,一切事物也是无常变化的,刹那即逝。

“观法无我”,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其中没有一个实际主宰的东西,没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大家想想,俗语说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十年变化许多人。哪件事情没有变化?哪件事情是主宰?我有变化,一切法有变化,故要建立无我观点。

以上这四种观点就是佛教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作为学佛的人,如果没有这个观点,信仰就建立不起来,道心不够稳定。所以佛对阿难说:我在依我而住,我不在依四念处而住,要保持正见,有正见才有正念。

以戒为师

阿难又问:“佛在我们依佛为师,佛是我们的导师,佛圆寂后我们依止谁为师?”佛答复:“以戒为师。”《四十二章经》讲:“佛子离佛数千里,当念佛戒。”能实行戒,佛就在,就是依佛而住。这里就说到戒律的重要。《华严经》讲:“戒为无上菩提本。”

戒的三个含义

戒有三个名称,第一名为波罗提木叉。“以戒为师”就是“以波罗提木叉为师”。此戒以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乃诸善法中之最初门,故称波罗提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学等。能够依止戒律,遵守戒律,就能得到身解脱、心解脱、慧解脱,三业就可清净。身解脱不为业障所累,心解脱不为烦恼所障,慧解脱不为无明愚痴所蔽。

戒的第二名为尸罗,意为清凉。能够守戒,内心的烦恼火就可以熄灭,得到清凉。消除内心的热恼,由热恼转为清凉,这是尸罗的意思。

戒的第三名为毗尼,意为调伏。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依法依律,就可以调伏烦恼,调伏一切障碍。

以上对戒的三个解释都说明戒的功德很大,意义很深。故有几个譬喻:能守戒持戒,戒如良医良药,可以治病,人生最大的苦是病苦,戒是良药;戒如甘露,甘露洒下来可以得到清凉,观音菩萨的甘露水可以消除众生的烦恼,消灭一切灾难;戒如船筏,由生死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必须乘船,如果没有船,不守戒是达不到的;戒又像暗夜中的明灯和火炬,有火炬,有明灯,在暗夜中行走就可以走光明正道,不至于有危险,可以保证安全。

如是我闻的来历

阿难又问:“佛,您灭度后,我们要结集经典,佛所说经典的头一句应如何说?”佛回答:“如是我闻。”意思是:这是我阿难亲自听到佛说的,以此证明这部经是佛说的,是阿难亲自听到的。

默摈的含义

阿难最后提的问题是:“佛灭度前,大众和合无诤,佛圆寂后,假如僧团有恶性比丘,即不遵守戒律、纪律的比丘,该如何办?”佛回答:“默摈。”意思是大家孤立他,使他从中得到教育和转化,以德来感化。僧团中有比丘违反了纪律,并不是说马上就开除,赶出山门,而是尽量转化,先孤立他,后大家帮他转化。所以后来百丈建立丛林清规,班首拿块香板,实际是警示,不一定真打。

所以“如是我闻”这句话,是佛教授阿难这么写的。“如是”代表信成就,“我”代表闻成就,“一时”代表时成就,“佛”,代表释迦牟尼佛。佛,梵语佛陀,此云觉者,是觉悟了真理的圣人,这里的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教主。

为何提倡人间佛教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提倡人间佛教、人生佛教呢?大家要了解一个内容:释迦牟尼佛,过去多生累劫以来,都是以人身修菩萨行,在经典中,有《佛说本生经》、《佛说本事经》。《本生经》讲述佛过去生中行菩萨道的一些经历,如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等,都是以人出现;《本事经》讲述声闻、独觉、菩萨,在过去生中修行的事迹。所以佛在修行因中,修菩萨行,是以人身出现。

此生示现成佛,还是以人身出现,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宫,为净饭王的太子,后来出家修行,在雪山,在菩提树下静坐成道,成道后说法,都是以人身出现。所以佛诞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而且是因机施教;同时听法的人都是比丘、菩萨众,占绝对多数,百分之九十多,其余才是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其中心点是教化众生,以人为主。

中国的《易经》讲三才: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顶天立地,天地的变化是随着人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家哲学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过去是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尽管派别很多,但是其思想的根源就是《易经》。《易经》是最早的,《易经》的思想是很伟大的。孔子讲仁,孟子讲中庸,离不开《易经》;道家讲道,讲天人相应,也离不开《易经》;各个学派的中心思想均以此为基础。

和合哲学不新鲜

我从报纸上看到,目前有一种提倡和合的哲学,“和合”二字就是佛家所讲的,佛教讲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持,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种团结精神超出一般的团结,非常高大,意义很深,能够化解一切矛盾,消除一切鸿沟,使人与人、人与生物、人与自然环境相处都和谐。所以和合哲学也不是新鲜的,它来源于佛家思想。

人在天地中间,顶天立地,一切事物的变化,以人为枢纽,因此我们要根据佛的本怀、佛教的传统,上弘下化,这就离不开人间佛教。提倡人间佛教,就是既不违背传统,又适应时代,以人为本。温家宝总理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都要协调,这就是和合哲学。

海龙王请佛说法

经文中的“佛”是代表释迦牟尼佛,释迦是种族名称,牟尼是名。释迦翻译成中文就是能仁、慈悲的意思;牟尼代表寂灭、智慧,经常在定中,静中思虑,很有智慧。佛具足大悲大智,这是佛的功德,代表主成就;娑竭罗龙宫是处成就,娑竭罗是印度语,译成中文意思是咸海之下的龙宫。

龙的种类有天龙、空龙、陆龙、海龙,就是天上有龙,空中有龙,陆地有龙,海里有龙,此处的龙指海龙。陆地上原来也是有龙的,中国历史书上记载得有,《山海经》讲:“深山大泽,适生龙蛇。”根据考古,也发现过龙的骨头。

龙是畜生道,但有福德和威力,龙腾致雨。《海龙王经请佛品》有一段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其中海龙王也参加听法,他闻法欢喜,佛说法以后,他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从陆地到海底,化作了三道宝阶,从海面通向海底的龙宫,佛和大弟子们就从宝阶走下到龙宫说法,讲《佛说十善业道经》。根据历史记载,大乘经典《华严经》也是从龙宫取出来的。

当时听众有哪些呢?有八千大比丘众。八千是个数字,大比丘就是有所成就的阿罗汉等。

比丘就是乞士

比丘是印度语,译为汉语就是“乞士”,乞求的人,这是根据<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经文摘自《乾隆大...

  • 《十善业道经》白话文

    《十善业道经》白话文参考 编撰:王亮居士 我是这样听说的: 一天,佛在娑竭罗龙宫...

  •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一、绪论 (一)、学习本经的意义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

精华推荐

  •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经文摘自《乾隆大...

  • 《十善业道经》白话文

    《十善业道经》白话文参考 编撰:王亮居士 我是这样听说的: 一天,佛在娑竭罗龙宫...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