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胡小林

胡小林:《大乘起信论》浅释第一集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大乘起信论》浅释 永利讲解 (第一集)

  本集所讲经文:

  归命尽十方 普作大饶益 智无限自在救护世间

  及彼体相海 无我句义法 无边德藏僧 勤求正觉者

  为欲令众生 除疑去邪执 起信绍佛种 故我造此论(《大乘起信论》)

  今天跟大家在一起见个面,很长时间没见大家了。我觉得其他的话也不用多说,我们就在一起共同学习《大乘起信论》。我觉得如果老是座谈性质的、随便地说,想到哪说到哪,没系统。《大乘起信论》,我觉得我们以这个为蓝本,逐步地展开对大乘佛法的理解,这是一部非常好的论。我从二〇一〇年开始学,学到今天有八年的时间了,也希望把自己学习的点滴体会跟大家分享。其目的也没有别的:就是说,一个是把学习体会保留下来,以后有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外一个就是说,希望我们能够打好一个坚实的大乘佛法的理论基础。

  你们还很年轻,我都六十二岁了,你们还有很长的日子要走。而且大家在这这么笃心修学,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这个是非常难得的,我每当想起你们的时候,都很激动。大家很难得,在现今这个社会能够这么发心出来修学,第一是自己有福报的表现,第二个也是慈悲的一种表达吧。所以,我本来不想讲这些东西,想到你们,我觉得我还是要讲,希望大家做一个清清楚楚的、正知正见的佛教徒,这对大家的利益非常大,也是我一种想对得起大家的一种表达。大家舍家弃业来到这里,最后如果我懂了一点儿不告诉大家,我自己也原谅不了自己。希望大家能在我的学习基础上能够再接再厉,确确实实把佛法的大意,它的深意很深,大意,能够如理地思维;希望大家这一生都能有成就;希望大家有了理论基础之后,精进念佛,最后全能生到西方。

  生到西方以后,我们就会发挥不可思议的作用。这个不可思议的作用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能够把我们的智慧德相充分发挥出来,能够利益众生。去了西方利益众生,不是我们想这么做和不想这么做,去了西方,你自然而然就会这么做,你一刻都不会休息,去了西方,就会一秒钟也用不了就在十方世界现身,根据众生的具体条件利益众生。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这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本身具备的智慧德相全部都恢复了。他们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状态,比我们要好得太多。我们今天这种生活状态,实实在在说,是我们自己的不善的业力造成的。所以我们,因为不懂,所以才沦落到今天这种非常可怜的地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下边这问题就是,如何按照佛说的方法慢慢地走出生死轮回,最后能够达到一种大圆满,回到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每个人,今天特别是你们这些同事,远离社会的名闻利养、远离五欲六尘来到这,我觉得我们如果有志向学习佛法,就是要把佛法搞清楚。佛法搞清楚很难,但是只要搞清楚一点点,无论在哪一点上你搞清楚,它的利益、它所产生的作用都是无量无边的。你不可能全部通达明了,但是只要有一点点你明白了,最后都能指向、都能帮助你把生死问题解决。

  《大乘起信论》这本书、这个论就不多做介绍了,是马鸣菩萨造的,一共有两个译本,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朝的实叉难陀法师翻译的这本论。它上来就是开经偈,他自己的所谓偈子。他这个偈子不长,它说,「归命尽十方。普作大饶益。智无限自在。救护世间尊」,这是头四句,后边「及彼体相海」,我们先断在这。

  「归命尽十方。普作大饶益。智无限自在。救护世间尊。」是什么呢?是说作为佛来讲,他有体、他有相、他有用。那么「归命尽十方。普作大饶益。智无限自在。救护世间尊」是讲的佛的用,他发挥作用。发挥作用,这个作用在我们来看叫不可思议的业用,他也造业,他也发挥作用。他发挥作用的范围——「尽十方」,这个「十方」就是东南西北,大家都知道,上下。他存在的范围尽十方。

  「普作大饶益」,他在十方干吗呢?「普」,十方没有一个地方丢下的,无论在什么地方,就这个意思,普遍的意思。「作」,普作,在所有的地方从事着。「大饶益」,「益」就是对我们有利益的事情,「饶」就是丰富的意思,很多很多的利益。而且这个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利益我们的事情,它前边加了一个「大」字,这个「大」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字。我们在世间也能得到很多别人给我们的饶益,各种各样的利益,比如说给我们衣食住行,比如说给我们身体健康,这都是饶益,很丰富、很多的利益我们的事情。但是大吗?不大。为什么说不大呢?因为这些饶益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所以佛给我们带来的饶益,他的利益是丰饶的、富饶的,很多的利益,并且所有这些利益都给你带来解决生死的这个作用。所以你看,他做有利益的事情,而这个利益很多、很丰富,同时所有的这些利益最后都能帮助你解决生死。这叫「普作大饶益」。

  这是利他,他来到这个「尽十方」。他的存在范围,刚才我们说了,是十方法界。他干吗呢?利他,利益众生。它首先把这句话先讲出来,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归命他?我们归命他,他不在我们这,我们能归命吗,他根本看不见、摸不着他?尽十方,他一定在你身边,所以你归命他不是一种瞎的归命,不是一种忽悠你的语言。我让你出去晒太阳,根本就没有太阳,那不就忽悠你吗?他「尽十方」,无处不在,所以你归命他就指望得上,他就在你身边。如果有一方没他,我怎么归命呢,正好我是那一方的众生,我怎么归命他呢?佛无处不在,所以你归命他,哪哪都能看到他,哪哪都能指望上。你为什么要归命他呢?因为他存在,我看得见摸得着。另外,你归命他干吗呢?普作大饶益。这个「普」字就是无论空间上的哪一个地方、无论是哪一个众生、无论是什么时间,这是普的意思,全能得到他的大饶益,全能得到他帮助你解决生死的各种各样的利益的事情,你都能得到。所以这个「普」字用得非常好,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地方,都能得到他的大利益。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归命他。你有智慧、你很自在、你有很大的能力,但是这些东西跟我们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我们得不到利益,我们为什么要归命你呢?所以它这两句话就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要归命他。

  「命」这个字是不相应行法。其实有命这个东西吗?没有,只是我们身口意合在一起,管它叫命。我们的身、我们的口、我们的意(思想),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我们管这个东西叫命。换句话说,就是把我们的身口意都归向、投入佛的怀抱里边,都交给佛;换句话说,把我们的身口意完全按照佛的要求来改变。那么身、口、意为什么叫不相应行法呢?这个命是把这三个东西组在一起叫命,而这三个东西本身都是不存在的。你的身、你的口、你的意都是因为无明而产生的。这三个东西本来就是虚妄的,再把这三个东西加在一起就形成一个抽象的概念,叫命。而这个命是不存在的,叫不相应,没有这个东西。身口意有,尽管是虚妄的,但是它是存在的;这个命不仅是虚妄,而且是不存在的。我们往后会讲到这。我们凡夫因为不明白,所以把命看得特别重,就把我们的身、我们的口和我们的意看得特别重。正是因为把这三个东西看得很重,也正是因为这三个东西在造业,才导致了我们今天这种生死、这种苦难。所以要把我们错误的身口意归命给佛,按照他的要求去修正这身口意,最后能够成佛

  所以「归命尽十方」就是给我们提出一个方向,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身口意按照佛的要求来改造、来修正。那这个时候你让我归命给他,我能找到他吗?尽十方,他一定在,你在哪他就在哪。他在,他能利益我吗?他能帮助我们吗?普作,包括你,每个人他都「作」,每个人他都帮助。帮助我什么呢?饶益,这个听起来不错,利益我的事情。这个利益能大到什么程度呢?这个利益能大到帮助你把生死问题解决。所以我们要归命尽十方。归命这样一群人,他们叫佛,他们在十方普遍存在,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众生,他们给众生大的利益,而且各种各样的大利益。这是说利他。

  再往下,「智无限自在」。他自己什么特点呢?他帮助我们,我们知道了,普作大饶益,作为他自己,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呢?「智无限」,他的智慧是无限的,智无限。「自在」,这句话叫「智无限自在」。智无限是因,自在是果。我们今天之所以不自在,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无限;我们只要有了智无限,我们一定会自在。我们经常查字典,说佛有好几德,般若德,就是我们这里边说的智无限,还有法身德,还有自在德。这些德当中都是佛自己本身的生存状态。

  智无限,他的智慧是无限的。这个无限的智慧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两种智慧,一种智慧我们说叫作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这个根本智就是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一切法都是平等的,那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平等吗?不平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无量无边的、各种情况下的、无处不在的能跟所的这么一个环境当中,总是有能、总是有所。一切法平等,没有能所。我们总是生活在能所的世界当中,把一个本来没有分别的一法变成能法、变成所法。举例子说,能吃饭的我,所吃的饭,那么能吃的我跟所吃的饭就不平等。这是一个智慧上的障碍,我们看不到这个世界是没有能所的。真正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没有能,也没有所。因为我们有能有所,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把本来是一法的世界分成了二法,能法和所法。这就是我们说的根本无明。「不如实知真法一」,这叫根本无明。真正的法是一,没有能没有所。因为我们不仅不知道,而且你也没有体会到。现在我跟你说了真法是一,你说我知道了,你如实知吗?你真正地感受到真法是一了吗?你证得真法是一了吗,叫如实知。你不如实知,别人可以告诉你真法是一,你也可以理解真法是一,你也可以记得这一件事,但是确确实实你没有生活在真法是一的世界里,这叫作不如实知。因为这个不如实知真法是一,就把本来是一法的世界分成了一法以上。因为你不如实知真法是一,我们管这种现象叫作不觉悟;因为你不如实知真法是一,你没有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边,我们管这种现象叫作不觉悟。那么这个不觉悟一旦出现,一旦你真的不如实知真法一了以后,它立刻就出现能和所,就是能分别的我跟所分别的环境就出现了,这俩是同时来的。这是一个。

  我们通常管这种东西,有能有所的这种,叫作什么呢?叫作烦恼障。你不如实知真法是一,所以产生了能,这个能就是我们说的主观,就是人我就有了。那么能和所一旦分开之后,就有个对象产生,就是所。这个能在观察这个所的时候,因为他不知道真法是一,所以他观察这个所的时候他发现了有很多所,各种各样的所。各种各样的所,他不知道它们都是一——能跟所是一,所和所之间也是一,他在所和所之间又产生了分别。这种烦恼就是能在观察所的情况下,发现所不是一,发现有很多所,这种现象我们叫作所知障,他所知道的东西是错误的,是障碍了他看到这个所不是一。智无限,就是他没有这种根本障碍,就是烦恼障,他没有能也没有所,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所有的能原来观察的所,虽然能所不存在了,但是法还存在。但是原来所观察的这些法,没有了能所之后但是法还有,而法的产生、法和法之间的关系他看得很清楚,所以所知障没有了。他知道这个法是怎么产生的,善因产生善法,恶因产生恶法,他清清楚楚,所以他所知障没有。能知、所知不存在了,我们通常叫根本智;所知道的客观世界不存在了,清清楚楚了,我们叫后得智。因为有了能才会产生所,所以所是在能的后边,叫后得智,对这一块他也清楚。我们再往下后边讲,就会碰到这个东西。所以他的智是无限的,他既可以证得所有的本性的东西,同时他又可以证得这个本性由于生灭的因缘而产生的所有的法。

  举个例子,这个水它的根本性是湿,同时它有第二性就是它可以动。根本智就是证得了水的湿性;而后得智了解了水当有风的时候会产生波浪,当没有风的时候它会平息,这叫后得智。对水的有风起波浪、没有风平息这桩事情懂了,这叫所知障没有了。同时知道水的第一性不是动性、不是生灭性,水的第一性是湿性,你怎么知道的呢?你没有了烦恼障。没有了烦恼障,你得到根本智;没有了所知障,你得到了后得智;这两种智慧你都得到了,叫智无限。

  所以我们归命的这个佛他的智就是无限的,而且他自在。我们不自在。就和这个水产生的波一样,这个波自在吗?不自在。没有自己存在叫作不自在,自己是不存在的。这个波没有水是没有它,没有风也没有它,而且风一停波就灭掉,风一起它就产生,它是生灭的,它是依据于别人而产生的。别人有了,它才有;别人没了,它就没有了:它自己不自在。

  而作为佛来讲,他是自在的,他不需要依附任何人,他就能独立存在,不需要依附任何条件,他就能独立存在,这叫自在。正是因为他自在,所以他会带来很多很多我们很向往的能力。我们今天不自在,就和那水上的波一样是不自在的。而水自在,甭管你有风还是没风,这个水还是水。甭管这水动还是不动,甭管这水产生波还是不产生波,水的本性是不受影响的。风来了,波产生了;风没了,波灭掉了。但是水性不灭,它自己还存在,这叫自在。

  第四句话叫「救护世间尊」。你看,「归命尽十方。普作大饶益。智无限自在。救护世间尊」。大饶益,他产生这个大饶益和他自己的本身生存状态叫智无限自在。他发挥的作用呢?救护世间。「救护」这两个字,救众生出生死轮回,在这过程当中,他一直护持你走到涅盘状态,叫救护。你不认识佛法,我把佛法教给你,叫作救你;我把佛法教给你,我一路相伴,陪你最后走到涅盘,这叫护持。所以很了不得。救,是把你救出生死;护,护你一路成佛。这就是大饶益的具体体现。什么大饶益?这大饶益能不能具体点儿呢?就是救护。谁呢?世间。多少个世间?世间、出世间,也可以说十世间,十法界叫十个世间。狭义上来讲,就是我们六道轮回叫世间,六道轮回以外,四圣法界叫出世间,也可以,但都是世间。出世间跟世间,出世间是世间的一种,还有入世间,这个「入」就不用写了,就叫世间。糖和非糖,那就把是糖和不是糖都包括进去了。世间跟出世间他都救护,我们叫世尊,它叫世间尊,是一个意思。他是救护世间的最尊贵的人,最值得尊敬的人,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归命给这样一种人:普遍存在,对谁都给以很大的了脱生死的利益,他自己本身是智无限,自己本身是自在,同时他的工作就是救护世间。

  大饶益,普作大饶益,什么样的大饶益?救护世间是大饶益。这是果,这是发挥作用。为什么能够救护世间呢?因为他智无限自在。智无限自在是因,救护世间是果,我们再往后学就知道了,正是因为你智无限了,所以你才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业用。我们在临终的时候能看到阿弥陀佛来接我们、能看到放光、能看到他出声,甚至我们还能感觉到他来抚摸我们,像这种救护的方法,各种各样的利用我们的六根来跟我们联系的这种能力,我们叫作业用。为什么叫业用?因为你造业就需要六个器官,它只要活动,我们管六种器官的活动叫造业。这六种器官的活动叫作业,阿弥陀佛或所有的诸佛菩萨他们也在造业,为什么?因为他们造的业才能被我们六种器官接收到,但是他们造的这个业叫作不可思议业。他不是为了自己造,他不是因为有分别、有执着造业,他完全是为了救护众生而要造这个业。它同样都是业,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不为自己。不为自己而又能造业,并且这个业造得特别圆满,没有任何的欠缺,这叫不可思议业。我们造了业一定要受业报,他造了业不受业报,不可思议。

  为什么他们能够发挥出这个不可思议业用呢?是因为他们获得了净智。我们为什么造业呢?是因为我们有染智,有分别、有执着,所以我们造业。他是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他也在造业,这种业叫净业;我们有执着、有分别所造的业叫染业。那染业跟净业又对我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你是染业,你就会受到染业的业报。染业的业报又有什么不好呢?造成了你生死轮回。而他是净智产生了净业,这个净业是没有生死的,不仅没有生死,他发挥作用就是救护世间。所以染智跟净智最后导致的净业跟染业,而染业给你带来的后果,跟人家造了净业以后给别人带来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和佛之间的差别。所以根本的问题还是要把我们的染智变成净智。

  所以,「归命尽十方。普作大饶益。智无限自在。救护世间尊」。「救护世间尊」就是叫不可思议业用,「智无限」就是净智;自利叫自在,利他叫救护世间。所以因为有净智,所以他能自利利他。

  我们学佛就是要跟这种人学。我们今天之所以不自在,我们今天之所以没有做到智无限,我们今天更谈不上救护世间,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这个命——身口意不对了。所以我们要从不对回来,叫归。依呢?你看「归命尽十方。普作大饶益。智无限自在。救护世间尊」,这是什么?这是依。归来,从贪瞋痴慢归来,从自私自利归来,从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归来。依靠什么呢?依靠佛。归命,叫归依的意思。

  佛有体、有相、有用,体相用。我们前面讲的都是他的作用:他作用的范围在十方;他作用的内容是大饶益;他自己本身作用在他身上,这个作用发挥在他身上,智无限自在;他的作用作用在其他众生身上,救护世间尊。他不是光帮助别人,他发挥这个作用也作用在自己身上。这是他的作用。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体、有相、有用。水它有体,体就是湿。这个湿呈现出的相就是水,水是湿的样子。湿是什么样子?呈现出水的样子。那用呢?这个水可以喝,可以洗衣服。叫体相用。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体、有相、有用,佛他也有体、也有相、也有用。我们既然要归这个佛,归命这个佛,就是要归命他的体相用。这个用很重要,要不然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他呢?因为他对我们有用。但是你不知道,这个用它之所以这么好,大饶益、能够救护世间、能够自己智无限自在,是完全因为他的体跟他的相而产生的。所以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他这个用来找到他的体和相。

  所以它后边「及彼体相海」,和他的体相。我们归,归命佛的用,其实应该是归命佛的体相用。它先把用放在前面,它说归命佛的用,同时也要归命他的体跟相。因为用是体相的表现,他之所以用殊胜是因为他的体和相殊胜。

  体,我们跟佛都是一个体,叫真如体。体上是无二无别的,相上我们差太大了。因为相上这个差,所以他的相用——由相而产生的用就差别太大了。这个水跟这个冰都是湿的样子,叫相;但是冰它所发挥的作用跟水发挥的作用就差得太多了。但是冰跟水都是一个湿,它的体都是一样的。但是它的相状:冰是冷冰冰的一块,没有流动性,而水是一个融相,融的相。正是因为这个融相,所以它才发挥了它的作用。你那冰怎么喝呀?冰也没法儿浇地,冰也没法儿洗衣服,对吧?所以它这个相就限制了它的用,冰的作用要跟水的作用相比,就差很多很多了。

  那同样都是一个体,为什么水就能发挥这么多作用呢?为什么冰就发挥不了这么多作用呢?是在于它们的相。那我们这个相能改变吗?能改变。为什么呢?因为相所遵从的规律是因果规律:相好在于因好,因好了相就好,因不好了相就不好。冰跟水所遵从的规律是零度以下还是零度以上:零度以下,好好的水就变成了冰;零度以上,一点儿用都没有的冰,就可以变成水。你看,所以冰跟水的相到底是呈现出哪种相,是跟外界有关系的,是跟温度有关系的。

  那我们今天刚才学习了佛的用,这个用完全是因为佛的相而产生的。所以你要想发挥佛的作用,你得具备佛的相;你要想产生水的作用,你得产生水的相,你得变成水的样子,要不然你老是冰的样子,水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了,你老生存在冰的状态下,水的作用就跟你没缘了。如果你这个冰生存在水的状态下,水的作用立刻就全部恢复。我们作为凡夫,生活在凡夫的这个状态下,我们所有的普作大饶益、智无限自在、救护世间尊的这个作用就全都消失了,不是消失了,是暂时失去了。但是如果你把你自己变成了佛,你呈现出了佛相而不是凡夫相了,立刻佛所能发挥的作用你全部都能发挥出来。多长时间?一秒钟都用不了。冰只要化成了水,水的作用就全部恢复。多长时间呢?不用,你只要变成了水就行。

  所以我们首先归命的是用,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用的世界里边。如果这个东西对我们没用,我们就没信心了。你老给我谈相、谈体,叫谈玄说妙,老百姓、众生会厌倦,所以它先说这个作用。这个作用你比一比吧。他是尽十方;我们呢,就在这,这个外边都不属于你。他是普作,对谁、无论什么世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发挥作用,叫普作。我们行吗?不行。人家发挥什么作用?大饶益,帮助众生解决生死,这么大的利益,我们能做到吗?不能。我们再跟人家比比。人家是智无限;我们是烦恼障、所知障,障碍了根本智、障碍了后得智。人家是自在,生命是无限的,常乐我净,自在就是有我啊。我们有我吗?我们无我。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我们没有物质和没有精神这两个法,就没法儿产生我们自己这个色身;人家不靠这个,人家没物质没精神照样存在,人家没父母照样存在,自在。救护世间尊,人家的作用是救护世间。我们什么作用?起贪瞋痴,因惑造业,因业受苦,我们是干这些事。你看,因惑造业,因业受苦,惑业苦三这么轮环。因惑,惑在佛那是什么?智无限,智慧。我们是因惑干吗了呢?因为你迷惑,所以你造业。人家干吗呢?因为智无限,人家自在,自在就是造业。自己存在在所有该在的地方,叫自在。自自在在地造业,自自在在地帮人,不刻意。有缘的人,他就得度;没缘的人,我就守着你。春雨来到这个地球上,下了春雨,这个土地里边有种子,它就发芽了,没种子,它就不发芽。我不管你发芽不发芽,我是不是都自在?我自己都存在,对吗?不会说,有种子的我就下雨,没种子的我就不下雨,这叫起心动念。它不管这个,我反正就来了。所以自在。我们为什么不自在?我们干每一件事情都要起心动念,他干每一件事情都不起心动念。人家不仅不起心动念,而且把事情做得圆满;我们是起心动念,还做不圆满。

  所以,「归命尽十方。普作大饶益。智无限自在」。正是因为智无限,所以他自在;正是因为他自在,才能救护世间。你自己还在游泳池里边不会游泳呢,你怎么救众生出苦难,你怎么把在这游泳池里要淹死的人捞出来呢?不行。你得自己存在,自己有这个本事,你才能把在生死世间的这些众生救出来。

  所以,「归命尽十方。普作大饶益。智无限自在。救护世间尊」,这我们都能看见,我们都能理解。因为我们有迷惑,迷惑的反面是智慧。因为我们不自在,所以我们能体会自在什么样。因为我们生活在尽十方,你在东我在南,所以你说这些事我都能明白。我确确实实需要救助,我确确实实需要护持,这个我都能明白。您说的这点我们都需要,而且我们都能找到感觉,我们确确实实有想法,这些东西是好东西,对我们很大的鼓励。那你知道这些作用怎么来的吗?是因为佛有他的体、有他的相,所以才发挥出这个作用。所以它后边它就引申告诉我们,你不仅要归命这个佛的作用,你还要知道这个作用的产生是因为他有体有相。所以你要想享受他的这种作用,你要知道他的作用怎么来的,是因为他有他的体、他有他的相。所以你光归命佛的用是不行的,你要明白佛的作用是果——世出世间善因果。刚才我们讲的就是世出世间善因果,作用。但是他之所以能发挥出世出世间的善因果这个作用,是因为他有相;之所以他能呈现出这个相,他离不开体。

  所以我们归命佛,我们要学习佛,我们要从他的体相海、体相用上下手。所以我们归命的不仅是他的作用,我们要归命他的体跟他的相。换句话说,我们对佛的体,一定要明白他是什么体,我们一定要明白他为什么能现出佛的相,然后你就知道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作用了。所以归命佛,我们老说归命三宝——佛法僧,这个佛实际上是包括体、包括相、包括用的。「及彼体相海」,和他的体相。你别老想着用,这个佛是三位一体的。你别老想能喝这个水,喝这个水是因为它成水的相,同时它有湿的性,体相用。水的体是湿,水的相是融相,水的用是解渴,叫体相用。

  那学《大乘起信论》就是要把佛的体相用学清楚。学佛学的是什么呢?简单地说两个字,叫「学佛」,实际上是学佛的体,学佛呈现的相,学佛所发挥的作用。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对《大乘起信论》的一年一年的、一天一天的深入,你慢慢就有一种感觉,你确确实实,虽然你还没有发挥佛的体相海、体相用,但是你确确实实是这个苦难世间的最值得尊敬的人,你还没发挥人家的作用呢。你真把佛法,真把佛的体相用,咱别说了解透了,略知一二,你就不得了。我们觉得这种人,虽然今天在六道,虽然今天是凡夫,但是知道了还有一群人,他们是生活在那样一种状态下,而我跟他是同一体,我只不过是跟他呈现了不同的相,我只不过是跟他呈现了不同的用,我的该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的相用改变成他的相用,这件事我清楚了。这件事清楚了,叫作你开悟了,你有了生活的目标了,你有了前进的方向了。当你有了这个初发心的时候,立刻你就能感觉到,你只要有这颗心,立刻你就感召来十方诸佛菩萨对你的加持,这种加持是叫不可思议的加持。你有了这种想法,知道了这群人的生活状态,并且想变成他,这叫初发心。你有了这个初发心,立刻就感召来诸佛菩萨及诸善知识来到你身边。干吗呢?救护你。你自己想出来,他一定救你出来;你自己想成佛,他一定护持你成佛。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绝对不能退心!你一退了心,就相当于这蜡烛灭了,这屋里立刻就黑了。你只要有这颗心,无论再困难,它是亮的。它只要是亮的,他们就知道你,他们就找到你。这个亮就相当于大地上的种子,这个雨只要一来,它就能发芽,它就能开花,它就能结果。所以不退初心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跟佛的区别不在体上,我们跟佛的区别在相上。有了体并不一定有好相,有了好相一定有好用,所以我们一般把相放在最重要的──你不要担心水能不能发挥作用,你只要把水产生了,它的作用自然就有。所以我们现在学佛的很大问题,老是在用上打交道。你看,学了佛了,他智无限,为什么我不能智无限呢?为什么他自在,为什么我学了佛不自在呢?为什么他可以救护世间,为什么我不能救护世间呢?为什么他在十方存在,为什么我不能在十方存在?为什么他被别人称之为世尊,我怎么就被人轻贱呢?这些作用我们怎么全都找不到呢?是因为你没有呈现出他的相。这个水又能浇地,又能喝,又能洗衣服,这个冰就说了,为什么,我怎么就没这些作用呢?那是因为你没有呈现出水的相,所以你没有它的作用。所以相是非常重要的。相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生存状态。你的生存状态是在凡夫,你的生存空间是六道,你这样一种相就限制了你发挥作用。你所有能发挥的作用全是造业,你所有作用所产生的后果——业系苦相,你这个业维系着、牵系着苦相,你怎么会有那些相?

  所以学习佛法,在相上要下功夫,要恢复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华严经》说的,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看我们今天学完这个我们知道,德相就是我们说的相,智慧就是我们说的果。相是因,智慧是果。你看「智无限自在」,因为智无限你才自在,因为你自在你才能救护世间尊。那你为什么又智无限、又自在、又救护世间尊呢?全是因为你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你恢复了他的德相,自然就产生如来的智慧。

  「及彼体相海」。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恢复如来的这个相。我们能恢复吗?能恢复。所以所有的佛法都是落在这个相上,因为体没什么商量的了,大家都是一个真如体。就和那个冰跟水一样,都是一个湿体,这点没什么差别。而且,体叫自体,体是不能改变的。就是这个湿,你怎么改变?湿是不能改变的。不能改变的东西,不依靠别人而存在的东西,我们管它叫有自性。而这个水它有自性吗?冰它有自性吗?没有,因为它是依靠湿而产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冰相、水相全是虚妄。因为什么呢?它是依靠湿来产生的。我们的问题是着了相而没看到性。我们只看到了冰,只看到了水,而不知道其实背后是一个性,就是湿性。

  我们跟如来都是一个体,叫真如体。谁产生的这真如体?真如体从哪来的?什么时候产生的?谁帮助我产生的?如果你能回答出这个问题,这个东西它有时间产生,它有开始;它有借助于别的力量产生,它就没有自性,因为它是依靠别的而产生的。而真如,你找不到这个东西,谁产生的真如?什么时候产生的真如?所以真如有自性,真如是真的。水是假的,因为它是湿产生的;冰也是假的,因为它是湿产生的。真如是没有人产生,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爸爸妈妈它就产生了。

  真如要现相的话,比如说真如是什么样子?它只要一现了相,那相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比如说这个真如现这个纸相,它只要有了相,真如以外的这个东西就跟它不一样了吧?这是纸,它现了纸相,纸相外边是另外一相吧?不包括在真如里边,对不对?不是你啊,这是真如啊,真如以外的就不是真如了。那怎么叫如呢?如就是没有差别,谁跟谁都一样。那怎么是真呢?因为它的存在是依靠别人的存在才彰显出它来,没有它周边的环境怎么能把这纸给放出来呢?这纸是一定在另外一个地方里边放着。那你就会问了:纸以外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那既然它是真,纸以外的这个世界是真吗?那要是真的话,它为什么不是纸?如果不是真的话,真以外就有假。真以外就有假,这个假怎么来的?你就会追问,对不对?那谁创造了这个假呢?所以真如是不能描述的。

  真如是没有源头的,我们叫无始。真如是不能创造的,所以它叫无为法,不能作为而产生。物质跟精神叫有为法,它是能够通过造作给它造出来的。冰跟水是有为的:你给我零度以下,我就给你一个冰样子;你给我零度以上,我就给你个水的样子。是不是造作?那我的问题就是把房间里的温度控制在零度以上,就成水相;如果我要把房间的温度控制在零度以下,就成冰相。那么这个冰相跟水相是造作出来的,是我刻意设计的。那你说零度以上、零度以下这个湿,你能创造吗,说零度以下它是湿,零度以上就不是湿了?它不受这个变化。它叫有自体,它叫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动不摇。

  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这么一个体,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你用所有的词汇来描述它──什么时候存在?无始。什么时候灭?无终。那怎么叫没终呢?比如说一千年以后结束,一千年结束了,一千年以后是什么世界?还是真如的世界吗?还是。那既然还是真如世界就没死啊;如果不是真如的世界,那是什么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我们的相上下功夫。相好庄严无等伦。所以它为什么不说体无等伦?体,大家都一样,体上就没有什么等不等,都一样。相好庄严无等伦,相好,庄严就是用。你看他多庄严啊:尽十方、大饶益、智无限自在、救护世间尊。特别庄严,尊不就是庄严吗?但是他之所以这么庄严是因为他相好。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庄严无等伦,对吧?他不谈体,体没什么谈的,体就是废话了。所以我们要归命佛的相好,归命佛的庄严。这是佛。

  再往下,不仅要归命佛,佛是怎么成的呢?我们大家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了。他的体我们说了不讨论了,都是真如体,他的相太好了,他的作用太伟大了。我们怎么才能够呈现出他的相?我们怎么才能发挥他的作用?这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否则的话,你跟我说他体相用这么好,而没有办法能达到,这不是吊胃口吗?你来到这干嘛来了,就除了让我们觉得很自卑,我们永远达不到他。那你该到哪到哪去呗,反正我们就这样了。不是。

  他说,他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样,是因为他有一个方法。我们一听这个,就很受鼓舞。我们就会提:什么方法?我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我到哪去找这个方法?你自然就提出这三个问题。

  他说他有法,他是通过修法得来的。法,什么法?「无我句义法」。这个法就讲这一桩事情,什么东西都没有我。他是靠着这个法来呈现出他的相,来发挥他今天这么殊胜的作用。我能学吗?「无我句义法」,佛法僧的法,这个法是干这个用的。他自己通过修这个法,得到了刚才我们说的尽十方、大饶益、智无限自在、救护世间;同时他又把这个法,又来到我们这,把他正使用的这个方法又介绍给我们,让我们也依从这个方法来达到他的那个状态。这是法。

  法有两点:一个叫理,什么道理;第二个叫方法,修行的方法。所以一谈到法,就是讲理,并且告诉我们如何修行,「无我句义法」。你不能光归命佛,你要知道佛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叫大乘法、小乘法,讲的都是法。大乘法,通过大乘法,让你达到大乘的境地;小乘法,通过小乘法的学习和修行,达到小乘的境界。无我句义法。

  「无边德藏僧。勤求正觉者。」无边德藏僧(僧人),勤求正觉者。你要归命佛法僧,为什么呢?佛跟僧是我们看到的众生,一个是已经证了果的众生,走到了头了、学习完了、菩萨道尽了、成了如来了,这是一类众生。那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实际上我们就碰到两种东西:一个,我们是碰到了人,就是我们说活物、动物;同时,我们还碰到了很多事物,它不是活的。碰到了很多事物当中,这个事物当中分成了色跟心,就是精神的事跟物质的事。它这边讲的就是,我们讲了最尊贵的人,我们再讲一种人,你也要归命,谁呀?僧人。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我们身边会有很多很多的人,你可千万别找那贪瞋痴慢的人,你一定要靠着那些僧。什么僧呢?「无边德藏僧」。干吗呢?「勤求正觉者」。无边德藏,就是他呈现出来的相,德相。勤求正觉者,「勤」就是不懒惰、不懈怠,他的目标是要求正觉。你要在你的身边找到这种人:一个是完成修行的人了,叫佛;还一个是正在修行的人,叫僧。所以作为众生你就选择这两种人亲近,其他人就不用了。

  另外一个,你碰到的事物,你生活在这世界上还会碰到很多事、碰到很多道理、碰到很多方法、碰到很多精神跟物质的现象,你一定要抓住佛讲的法。「句」。名句文,名就是概念,因为有了这概念形成了句子,因为有了句子形成了文章,叫名句文。它在这边只讲了一个句子,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句子的下边的原材料是概念,叫名;这个句子所形成下边这个结果,叫文章。它们的意思是要阐述一个道理,叫「义」,义理。「无我句义法」,我们要学习什么东西?要学习这样的文章,它阐述无我的道理(义就是道理)。所以你要学习无我的文章,你要明白无我文章里边所讲的道理,叫无我句义。这都是法。

  蕅益大师说,佛讲经,文章很多,讲了很多法,为什么偏偏说「无我句义法」,而不说别的法呢?其实我们之所以成不了法身大士,或者换句话说,我们成法身大士之前有两个东西是障碍我们的。一个,首先你有无明。有了无明,我刚才上边讲了,就产生了能所,能观察的主观、所观察的环境。因为有了这个环境以后,就有了对象。这个对象是什么呢?我们叫六尘境界。有了能观察的我,有所观察的六尘。这个六尘我们叫法,六尘境界。我们在六尘境界当中,这个能它第一个作用是首先分别这个六尘,其实是不止六尘。执着产生六尘,分别产生了这个法,在法当中产生分别。这里边,之所以你对法产生分别,你是认为有一种前提——认为法是存在的,你才分别它,对吗?如果法不存在,你为什么要分别它呢?你就认为这个法,怎么样?有我,要不然你分别它干什么呢?所以法我就存在了,就是事物是真存在的。但是这里边你没有一个对能分别的这个法的这个能,没有上升到人我。有能分别的现象,有所分别的法。我们第一层迷惑,从无明往下沉,第一层,比无明还厉害的烦恼,在于认为法是有我的。有了我你才分别它:噢,这叫精神,这叫物质;这是好,这是不好。因为有了法我,所以你才产生对法的分别。分别都是对法的分别。这个分别法好坏之后,立刻你就会产生更深的烦恼,就是要拿到它、执着它。所以在分别的基础上就产生了执着。这个执着一旦产生,人我就有了。谁来产生执着,谁呀?我呀。我要这个干净的,我不要这个脏的;我要这个舒服的,我不要这个不舒服的:人我就出现了。

  所以我们一谈到「我」,一般讲的是人我跟法我。法我轻。小乘没有人我了,但是有法我,你看他执着五蕴。他不执着人了,他认为人是五种原材料堆积而成的,但是这五种原材料是真实的,五种原材料是真的存在。而这五种原材料堆积的人叫五蕴色心身,是不存在的,他人我放下了。人我放下了,执着就没了,所以小乘不执着,他没有觉得这是我的、这不是我的。但是他法我有。菩萨在这一点上跟他一样,也在分别法,菩萨也没有人我了,证得人空,在这个境界上,小乘跟菩萨是同样境界。

  所以我们一谈到无我,就两个无我:一个是法没有我;再一个,人没有我。你要有人我的概念,就有了六道;你没有了人我的概念,你就从六道出去了,从六道出去以后,但是你还有法我的概念,形成四圣法界。在四圣法界的境界当中,有法没有人。如果把法我再放下去,就说明你没有了执着,也没有了分别。没有了人就没有了执着,谁执着啊?但是你还有分别。如果把对法的分别再放掉,再认识到法也无我的话,是不是分别和执着都没了?分别和执着没了,就剩什么了呢?就剩无明了。

  无明、分别、执着,我们通常《华严经》上叫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叫无明,妄想叫错误的想。想什么啊?不如实知真法是一,这叫妄想。那就剩无明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品法身,那就是法身了,就是法身大士。是法身大士,你可以管他叫佛,因为他是真成佛了。真看到这个月亮了,虽然是初一的月亮,只是很细的一牙,但是是真月亮。这就是我们说的十法界的佛法界。佛法界分成四十一阶,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四十一类佛,这叫佛法界。叫九法界,九法界众生。哪九法界呢?六道,声闻、缘觉、菩萨,这是三个,加起来是九。菩萨法界,这个菩萨可不是法身大士,是地前菩萨,是圆教的没有完全把法我放下的菩萨。一旦他把法我放下,他就走到了法身大士,那叫佛法界。我们姑且不论佛法界,佛法界就成佛了。我们把前面九法界,叫救护世间尊,他救护的世间是九世间。谁救呀?前面的我们说的法身大士救,前面的我们说的真正地走到妙觉的如来救。所以我们说「诸佛菩萨」,这个「菩萨」可不是一般菩萨,是十法界的佛法界的菩萨,叫法身大士,他能救护。

  那我们这边的菩萨,就是没有证得法身大士的这些菩萨,我们叫初行菩萨或者叫初业菩萨。这些初业菩萨能不能救下边这六法界众生呢,六道轮回众生?能不能救声闻缘觉?能救。他救的方法跟法身大士救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他的方法法身大士都会,但是法身大士的方法,初行菩萨不会,因为他没证得法身。你比如说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宫来下、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佛、转法轮、般涅盘,八相成道。这八相成道谁能做到?十信位菩萨。十信,那要照法身大士的菩萨那差太多了。十信位菩萨,初信、二信、三信,走到十信位的菩萨,他只要信位圆满,按着别教来讲,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叫十地,他信、解、行三位菩萨都没有成为法身大士,我们叫作信位菩萨、行位菩萨、解位菩萨。这三位菩萨,信位只要完成十信位,他随着愿力,他就到了兜率天,他就能随着愿力投胎了,十信位的菩萨。那照着法身大士差好多呀,他得走完解行位,才能走到法身大士。他远远没到法身大士的能力,但是他信位圆满之后,他就能从兜率天宫来到我们娑婆世界,还在六道里边,在六道里边折腾。那释迦牟尼佛呢?那法身大士能够从兜率天宫来、投胎、入胎、住胎、成佛、转法轮、般涅盘吗?那当然行了。你信位菩萨都能干的事,我干不了吗?

  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见的佛有两种。一种是信位刚刚满的初行位菩萨,信位菩萨,他就有这能力,就是他投胎、入胎、出胎、出家、成佛、转法轮。那么我们说释迦牟尼佛第八千次来到这世界上成佛,那他肯定是佛通过兜率天,利用投胎、入胎、出胎、出家、成佛、转法轮来度化众生。所以我们当看到一尊佛的时候,在这世界上,我们确实不知道他的本位到底是哪里。他也可能是这个世界修完十信,然后到兜率天投胎下来;他也可能是佛、如来投胎下来的。所以叫本位难测。

  不扯远。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见的佛菩萨,有一个是真正的佛菩萨化身来的,还有不是佛的化身,是信位菩萨满了,他投胎来的,这两种。但是我们看的都是一尊佛,我们不知道这尊佛是如来来的,还是这尊佛是从别的六道轮回众生修满了十信来的,看不出来。对我们来讲都一样,也投胎、也入胎、出胎、出家、成佛、转法轮,都是八相成道。但是有些人八相成道是化身来的,有些人是真正乘着愿力来的。

  信位菩萨十信位修满了,那愿力就不得了了,「愿拔一切众生苦」,他这个愿力使他上了兜率天再回来。而佛菩萨从兜率天宫、投胎、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佛、转法轮,那不是靠愿力。靠什么?自在力,是众生有感我来。所以信位菩萨投胎来到娑婆世界是自己的意思:我有愿力,我要救众生,我可不能把这些老百姓放下。就和我一样,如果我修成信位了,我到了兜率天,我下来救你们,这不是靠自在力,换句话说,这不是靠法力,是靠我的愿力来的。

  基督里边的耶稣叫道成肉身,为什么会有耶稣这个人呢?是他的道力成就了他的肉身。你看,所以耶稣不是自在力,耶稣不是佛。那我们叫乘愿再来,你有愿说明你有念头,你有愿说明你有想法。有想法就不是佛,佛没想法,自在。我自己就该来我就来了,靠法力运行。你靠什么?你靠愿力,愿力总比业力好。

  所以「无我句义法」,其实佛讲法就是面对六道众生讲两个我:一个是人我要放下,第二个法我要放下。但是修学的次第是先把人我放下,然后到了四圣法界再把法我放下,法我放下然后再把无明放下。无明需要多长时间?放下人我十千劫,放下法我两大阿僧祇劫,放下无明一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再加十千劫,成佛了。这三大阿僧祇劫没别的,就是要把人我和法我放下。这两个我都没了,没有了人我,你叫证得人空真如;没有了法我,叫证得法空真如。法空真如和人空真如都证得了,你叫全真如,你就是法身大士了。小乘,人空真如证得,叫偏空,没证得法空;法身大士,法空也证得了,叫全真如。全真如,你就是佛了,只是还有无明的习气。无明的习气就不能靠起心动念来克服了,「无所分别无所取着。经于无量阿僧祇劫。惯习力故」,靠着惯性的习气慢慢慢慢停下来。「无明则灭」,无明怎么灭?无明不能靠起心动念灭。剩下的,人我可以靠起心动念,法我也可以靠起心动念,到了无明破了,就不能再起心动念了,「惯习力」,自然而然的。

  「无我句」,「句」就是文章,就是我们说的文字,「义」就是文字所承载的道理。所以「无我句义」,你既要有经书,你还得明白它的意思。而且所有的经书都是围绕这两点:人没有我,法没有我。你要归命这。换句话说,《弟子规》上说的要读圣贤书,不读那些乱七八糟的书。你要现在还对电视感兴趣,还对报纸感兴趣,还对其他乱七八糟的法感兴趣,把你的时间没有停留在无我句义,你就不是佛弟子。佛弟子要皈依佛、皈依法,什么法?无我句义法。所以这个法就告诉,除了活物以外的,你要干什么、接触什么东西。接触无我句义法。那除了人以外的这些东西我就接触了,我知道了,叫无我句义法。如果我要接触人,我跟什么人在一起呢?你要跟「无边德藏僧。勤求正觉者」。我们说依众靠众、亲近善知识,「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就要跟这些人在一起。

  无边德藏。这个僧人他有德行,为什么他的德行叫无边德呢?「藏」就是怀有的意思,这个僧人怀有无边的德。为什么学习佛法人的能力叫无边的能力?德就是能力的意思,就翻译成现在的话,德叫能力。水有融相,就是融的能力,是不是?水有能力吧?你放到杯子里边,它就成杯子相;你放到脸盆里边,它就成脸盆的相。这个融是一种能力,对吧?它能融。你冰就没有这个能力,它不融。所以体相海的「相」就是能力的意思,或者叫创造力的意思。那么为什么这个僧人他怀有的这个德行叫无边德呢?为什么我们身上怀有的能力不能叫无边能力呢?无边德藏僧,他的德行是无边的。因为他的这个能力是把他的自性发挥出来的能力。

  你看,水的作用是水的能力,水的能力是不是把湿性的最大作用发挥出来?如果这个湿选择了水,存在在水的状态下,是不是特别对得起这个湿?这个湿来到这世界上没白来,它可以浇地,可以喝水,可以洗衣服,对吗?那么这个水的这个德、这个能力是不是把它原本的湿性的积极作用全发挥出来了?那我就问你:水的作用有多少呢?只要你得到水,只要恢复了水这一德──水德,多少能力?那水的作用太大了,无边哪!谁能把水的作用穷尽吧?水是物质,它的作用尚且不能穷尽,那真如的作用能穷尽吗?那无边德藏僧,这些僧人们他所怀有的德是跟真如相称的,那你说这个能力、这个德它能把真如的作用发挥出来,就和水能把湿的作用发挥出来一样。水把湿的作用发挥出来,多少作用?无边。

  僧人们他们怀有的这个能力,把真如的作用发挥出来,能发挥出多少?无边。无边德,大家知道,德就是创造的意思,就是能力的意思。这些僧人他们所怀有的能力,是能把真如无边无量的德行、作用发挥出来。水这一个融相里边怀有多少作用呢?无边吧?那僧人这一个德相它怀有的作用是多少?也是无边。所以你只要说它成水相,剩下它的作用就不用再说了,肯定是无量无边。这个僧人一旦呈现出称性的真如相,叫什么?如来相。那他的作用可了不得,叫无边。

  「勤求正觉者」。勤,就不懈怠;求,他还没有成正觉。「无边德藏僧。勤求正觉者」,你看它为什么在这地方用「藏」呢?他还没有成为什么呢?正觉,他还藏在烦恼里边。尽管他今天藏在烦恼里边,尽管你看到的僧人还是凡夫,但是他确确实实是怀有无边德,只不过是这个德被他的烦恼隐覆住了。所以千万别轻看这些僧人,这个僧人实际上是怀有无边德的,只不过是埋藏在他今天没有成正觉的这个过程当中。

  那僧人有无边德藏在烦恼当中,我们呢?我们也有啊,我们也是如来藏,我们也有如来的本性,我们的如来也被烦恼藏住了,对不对?为什么偏要皈这佛法僧的僧呢?他跟我有什么区别?他不过也是无边德藏在他烦恼当中,我没有当僧人,我不是也是无边德藏在烦恼当中吗?大家都是如来藏,这点没区别,为什么我要皈依他呢?后边这句话说了,因为「勤求正觉」。人家虽然如来藏在烦恼当中,但是他生活的唯一目标——勤求正觉。你是如来藏,但是你没有勤求正觉,你没有想把如来给救出来。这些僧人是真想把这如来给解救出来,把如来藏别让它藏着,把烦恼去掉,把如来暴露出来,人家是干这个。你是有如来,你也是藏着,在今天这个状态下,你跟这些僧人没区别,不过人家,你看看,勤求正觉,人家的生活目标是为了要把如来从烦恼当中解救出来,勤求正觉者。

  所以你千万不要小看这僧人。你看他跟我一样,也吃喝拉撒睡,他也会生气,还有些人抽烟喝酒,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这个轻看僧人,他跟您的区别是勤求正觉。你没有这种远大的理想,你没有要求正觉的欲望。这里边这个「勤求」可是我们判断僧人的标准。「求正觉」跟「勤求正觉」这就差太多了,勤就是不懈怠,精进。求正觉者。

  所以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会碰到很多的教育,我们说叫法。我们一定要跟哪种教育呢?告诉人是无我的、法是无我的这种教育,要学习这种教育,要接受这种教育,要接受这种法。人呢?我们要跟勤求正觉者在一起。虽然如来无边德也藏在他那,我们也同样怀有无边德,也藏在我们的烦恼当中,但是他跟我们的差别在于人家已经在修行的道上了,已经在奔往正觉的道上了,我们今天还没有起步,甚至我们今天连学佛都没有学。你说那些不学佛的人他是如来藏吗?肯定是。那你能跟他在一起吗?不能,因为他不是勤求正觉者。所以你要跟勤求正觉者的人在一起。

  所以归命,身口意就全有了。你看,身口意的「意」,那「无我句义法」。你的思想想什么?想这个无我句义法。身体呢?「无边德藏僧。勤求正觉」,你身体该干什么?勤求正觉。「无我句义法」,这当中包括口业跟意业,对吗?「勤求正觉者」,这里边包括身业、包括口业、包括意业,这都是命的组成部分。所以身、口、意,你说这三者,你就紧紧地扣在这个佛法僧上就对了。

  所以《起信论》上来说,我们作为学佛的人,他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既有终极目标——佛,他们又有非常好的修行方法——无我句义法,他们又有很多好的同路人——勤求正觉者,学佛的人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老师,世间之尊;他们的同学,勤求正觉;他们所依存的法,无我句义。所以举目四周,观望六道,还有谁有这么大的福报,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归到这三类当中?这不是人上人吗?所以学佛的人最有福报。目标很清晰,同学很优秀,教育的法也是最好的法。既有方法,又有同学,还有目标。目标就是佛,方法就是法,还有同学,勤求正觉者。其实,佛怎么救护世间?就是靠法和僧,明白吗?所以救护世间尊就是靠法和僧。

  佛法僧是三个。要从体相用上来分,佛是什么?佛是体。相呢?是僧。用呢?是法。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他们这些佛菩萨来到这世间,都是以修行者的人出现的,都是僧人,剃头出家,他呈现出僧相。他的用呢?无我句义,给你讲法。他发挥什么作用?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有一天停下。这就是他发挥的作用。体相用,体,他已经成了佛了,他没有这个体他不会示现成僧相,他也不会讲出这法,所以佛是体;你看无边德藏僧,这是呈现出僧相;他的用是讲经说法。体相用。所以整个《起信论》,通篇围绕着就是体相用。

  目的是什么?我归命尽十方,归命你的体,归命你的相,归命你的用,你让我把我自己都交给你了,那我在这个世间上的生活除了这三件事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是的。我凭什么呀?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呀?「为欲令众生」,他为什么让你把命归给他呀?我把东西交给你,你能对我负责任吗?我得到的回报是什么呢?他为什么让你归命给他呢?「为欲」,他的目标,「欲」就是愿望,他为了这样一个愿望,「令众生」,就使得众生。「除疑去邪执」,「疑」就是怀疑。「除疑去邪执」,什么是邪执?执着有人,执着有法,邪执就是我们说的执着,六道众生执着。谁怀疑呀?小乘怀疑,菩萨怀疑。邪执一去,六道没事了;疑一去,四圣法界没有了。除疑去邪执。

  疑虑没有了,分别没有了,执着没有了,怎么样?信心就起来了。你之所以没有信心,是因为你没有放下执着,是因为你没有放下怀疑。除疑去邪执,才能够起信。信只要一生起,你的信只要一成就,你就是佛。但是你是佛的种子,你可不是佛,但是佛种。「起信绍佛种」,「绍」就是延续的意思。「起信」,十信位一满,这个时候我就管你叫一个种子。十信位没满之前,你那个种子也叫佛种,但是你那个佛种还没有成熟,是在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七月份的小麦种子。有吗?有种子。成熟了吗?没有。我现在就收了你,你能长出麦子来吗?不行。一旦到三伏天开始割麦子,麦子熟了,那是种子吗?还是。但是那个种子,我是不是只要收了就可以种出麦子来?那个种子叫佛种。你看,都是种子。十信位一满,这个种子就能够成佛了。换句话说,小麦一到割的时候,这个种子就可以种出小麦来了,尽管你没种,但是你只要种,它就能给你长出麦子。而在此之前的六道众生是佛种吗?是。能种出来麦子吗?种不出来。六道众生不行,有种子,但是不能种。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一直到九信,这九类信位菩萨,是叫成熟的佛种吗?不是,还差着呢,差火候。到了十信圆满,佛种,没问题了,熟了,它不用再长了,作为种子这个阶段,它的任务完成了。

  那这本书——《大乘起信论》,它的目的:「为欲」,就是要,「令众生」,使得众生,「除疑」,不要再怀疑佛法了,「去邪执」。什么邪执?认为人有我,认为法有我。疑去除掉了,是不是信心就生起来了?起信。邪执没有了,你是不是就成佛了?对,绍佛种。疑除执去,信心就起来了。信心起来,「信为道元功德母」,你定成佛无疑,不退转了。所以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叫不退转的世界,叫阿鞞跋致,讲的就是信位成就。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虽然你还没有成佛,但是你佛的种子是完成了,这个阶段任务完成了。从撒种、抽苗、灌浆、成长,到最后收割,这个阶段全完成了。这个阶段完成,叫作佛种性不退。「正因相应」,虽然还不是果,不是佛果,但佛因有了,是佛的因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最差最差佛种完成。那要是说从这再往上走,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刚才我们说了,三大阿僧祇劫加十千劫。那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是完成了十千劫的信位的修行,起码起码、最次最次。那不是凡圣同居吗?信位菩萨也叫凡夫。这在佛门当中有内凡和外凡:六道众生叫外凡;四法界众生的声闻、缘觉跟菩萨,在证法身之前叫内凡。凡圣同居。圣人是一定是法身大士;凡圣的这个「凡」就是我们说的内凡,声闻、缘觉、菩萨,就是没有证得法身大士的菩萨,我们叫初行菩萨,也叫初业菩萨。所以四圣法界,四圣法界也是凡圣法界。你这个「圣」如果要定在是法身大士,那你的「凡」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地前菩萨,没有登地的菩萨。起信绍佛种。

  「故我造此论」,所以我要造这个论。这个《起信论》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成佛还不行,先成佛种,这个它是有保证的。而为什么能够成为佛种呢?是因为你有信。为什么有信了呢?因为你除了疑,去了邪执。那你为什么会除疑去邪执呢?因为你有这部论,「故我造此论」。我这部论一造出来,「除疑去邪执。起信绍佛种」。我这部论的目标、作用就是让大家去除怀疑,就是让大家破除执着──对人的执着、对法的执着,然后生起信心延续佛种。这是《起信论》所达到的目的。

  《起信论》不管成佛,管你完成佛的种子。所以它前边一直在,藏通别圆、小始终顿圆,一直在按着渐教、渐渐修行来讲。它讲到信怎么修,这个信刚才我说了,十千劫才能修成。修完之后,这对咱们来讲太不可思议了,咱们一劫都受不了,十千劫。这是理论上,十千劫把信位修成,成了佛种。成了佛种我们叫什么?正定聚,你就再也不会退了。你说你这个小麦的种子都长出来了,你说你这种子还能干吗呀?你退不回去了。种子就是种子,下边的任务就是怎么发芽了,再继续长麦子了,对吧。

  他讲完这个《起信论》到最后,他说,我写《起信论》第七个原因,是希望众生能够对大乘法「如理思惟」。我写《起信论》第七个原因,是因为希望众生能够对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我写这《起信论》目的是为了让你们正确地认识大乘法,「如理」就是正确,明白大乘法的修行。「如理思惟」,正确地认识。「得生佛前」,然后你们最好是生在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究竟」就是彻底地,永远不会了。「究竟不退大乘信故」,什么意思?信是可以退的,明白吗?你只要没达到十信,你看那经教上讲,就退转,成了佛种退不了转了。那在一信、二信、三信、四信这当中是会退转的。「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就真的大乘的信树立起来了,不再退了。除此之外,什么意思啊?他话里有话,他不愿意给你泼凉水,如果你不得生佛前,你大乘的信肯定要退。靠自己的力量十千劫修成信位成就佛种,根本就做不到。对吧,不就这意思吗?「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得生佛前才能究竟不退大乘信故,换句话说,如果我生不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不能生在佛前,那我究竟不退大乘信就完成不了了。信完成不了了,你怎么成佛啊?你佛种子都不是,佛是由佛种产生的。那我们学大乘法,如果我生不到佛前,我就有可能完成不了究竟不退大乘信;完成不了究竟大乘信的话,我就成不了佛种;成不了佛种的话,那我就成不了佛。那我学习佛法的目的在哪里?

  佛法,你看他写这个《起信论》八个原因,成不了佛,生天也不错啊,当声闻、当缘觉也可以啊,总比在六道强吧。六道里边三善道总比三恶道强吧,出了六道,菩萨总比声闻、缘觉强吧,缘觉总比声闻强吧,四法界总比六道众生强吧,对不对?这些都能在《起信论》上得到利益,明白吗?所以学习《起信论》,它的最后一部分就是要念佛往生西方。「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真正彻底地不退大乘的这个信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佛前完成的,除此之外,只要你生不到那,你大乘的信就不容易成就,不可能成就。

  他前面给你讲了什么叫大乘、什么叫佛法、什么叫体、什么叫相、什么叫用、菩萨怎么救众生、佛怎么救众生,我们都有哪些修行的方法,啰啰嗦嗦、啰啰嗦嗦讲了将近一万一千字,就到最后一段,说你看到了没有?我不把前边给你讲太困难,你觉得生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没什么大事。他把前边这十千劫一给你写完以后,第一个感觉,明白了,佛是真难,别傲慢,成佛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生起恭敬心。他们这些人可真了不得,这么艰苦地修行,这么困难成就这么桩事情,自然对这些人就生起恭敬,自然你那种敬佩,那五体投地,这一段走下来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但是你就容易丧失信心:乖乖!这个我可修不了,这可不是我能干的。他最后一段说,我知道你看完这么一段以后,你是真不行,但是有一个好方法,你只要正确地认识到大乘有多难,如理思维,你就知道生到西方这个法门多么多么地好。

  「此中作因有八」,写《起信论》有八个原因,第七个,第七个它什么原因?咱们读一读,你看,第七个,他说,「七为令众生于大乘法如理思惟」,正确地认识大乘法,「得生佛前」。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法,对吧,是这意思吧?「为令众生于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信位就保住了,就完成了。所以《起信论》有这个作用,就是让我们对大乘法正确地理解、认识,同时能够生到佛前面,完成信位。

  十方法界众生能够成佛的,没有一个不是念佛去的。你看,全是走这条路: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起信绍佛种。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最次最次最次信位成就、佛种建立,然后三大阿僧祇劫完成佛菩萨的修行。「经于无量阿僧祇劫」,一个无量完成解行,再经过一个无量完成无明的破除。三大阿僧祇劫、五大阿僧祇劫都不重要,究竟不退大乘信这个重要。就是一条道往前走了,你别想再回来了,到那就回不来了。

  所以《起信论》就起了这几个作用:第一个,劝我们把我们的身口意、把我们的命归给佛法僧,目的不是别的,是让你们成佛,让你们成佛是要把疑给去除掉,要把邪执去掉,要把信心生起来。它就这三个作用,除疑、去邪执、起信。信只要一起来,一定能成佛。所以它一共分成五个部分,它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是围绕着「除疑去邪执。起信绍佛种」。

  这本书也不长,就一万两千字,大家能够每天读一遍,读个两遍还是读三遍,有时间多读,没事多琢磨。忍辱波罗蜜,一个是对众生要忍,一个是对苦难的环境要忍,一个是对这个理要认,这个「忍」字还有个认、认同的意思。对理要认,具体落实,「常乐观察甚深句义」。「常乐」,「乐」就是喜悦的意思,保持一种喜悦的态度。「观察甚深句义」,观察、研究、琢磨这么深的句义,这是忍辱波罗蜜的一种。忍辱波罗蜜一共分成三部分,「常乐观察甚深句义」是忍辱的一部分。所以大家没事就不要琢磨其他的,当然业务上的需要和家庭生活的需要,是要分心考虑点儿别的,一般的时候,行住坐卧除了念佛就是想这些意义,除了想这些意义就是念佛,久而久之就能契入境界。

  那今天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