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三要
陈兵
学佛与研究佛学不一样,我的职业是研究佛学。虽然学佛有三十多年了,但是没有学好,所以不能指导别人。我只能提供学习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参考。
我所讲的学佛“三要”,是根据宗喀巴大师的观点。宗喀巴大师把佛法最重要的东西归结为“三根本”,他有一个偈颂:“道之主要三根本”,有哪三根本呢?首先是出离心,然后是菩提心,第三是清净正见。这三要当然是讲得非常好,现在的学佛人也应该作为学佛的核心。我讲的三要跟宗喀巴大师所讲的有点不一样,我是根据现代人学佛的条件,主要强调这么三大问题——第一是正见,第二是菩提心,第三是信愿。
第一要:正见
大家知道,八正道是以正见作为第一,菩萨六度以般若度为导首。每一度里面有了般若才叫“波罗蜜”,没有般若不叫“波罗蜜”,属于世间法。所以智慧、正见是佛法最重要的东西,是佛法的生命。一般讲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它首要的要素就是智慧。太虚大师把佛教的要素概括为智慧与慈悲,智慧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
(一)智慧的三个层次
从学佛的角度讲,智慧主要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闻慧”。“闻慧”是指听到佛法的道理以后,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作为一种知识,懂得了它讲的道理是什么。闻慧指的是一种知识,研究佛教的人和学术界的人士,很多都是有闻慧的。他看了很多佛教的书,知道很多佛教的教理。但是,要理解了以后才能叫做闻慧。因为所谓智慧是一种经过理解的东西,是自己的东西。但闻慧在修行的时候往往用不上。信仰也不一定用得上。有闻慧的人不一定信仰佛教。
第二是 “思慧”。“思慧”是对“闻慧”所知的道理经过自己理性的思考,以及在生活当中按照佛法所讲的方法修学,修学以后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佛法所讲的道理有了一个真切的、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一种确信与理解。这种才叫做“思慧”。“思慧”是自己的东西——虽然是佛讲的,但是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认同这个东西,而且确实是这样,决定不动摇的时候,这个才可以叫做“思慧”。
第三是“修慧”。“思慧”就可以用来修行了。但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了切身的体会,而且自己有了受用以后,从修行当中得出来的这种智慧叫做“修慧”。这包括加行位,一直到见道位、修道位所证得的智慧。汉传佛教诸宗,华严、天台、三论宗,还有法相唯识宗等,这几个宗派都是强调学佛要先得闻、思慧,闻慧与思慧合起来可以叫做正见。
修行就是要先得正见,天台宗尤其强调要“大开圆解”。“大开圆解”的思慧与一般的思慧不一样,专指的是对于天台宗与华严宗所讲的圆满佛教——圆教的义理有非常深切地了解、理解,变成完全是自己心中所发出来的一种见地,流出来的一种智慧,这才叫做“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以后,才可以开始修行,才开始修证,叫做“由圆解起圆行”,这是完全正确的。藏传佛教,主要是格鲁派,特别强调像汉传佛教的这几个教宗一样,必须首先学习教理,得到闻思正见,闻思慧以后,才可以开始修其他的东西。所以得到清净正见是学佛的的第一步。正见一般来讲指的是思慧,不是说仅仅是了解了、知道了佛法讲了哪些东西,仅仅了解了佛教的哲学。
(二)汉藏佛教对正见的区分
说到正见,佛教有好多乘、好多宗,汉传佛教有八宗,藏传佛教有十几个宗派。各个宗派、各个乘的见地都不完全一致。正见也有深浅之分。
1、汉传佛教的四种正见
按照汉传佛教总结的方法,各宗的见地,可以按照《涅槃经》所说的几种四谛——四谛是佛教诸宗、诸派、诸乘教理的纲宗。按照各宗不同的教理,可以分为四种四谛。
第一种四谛:小乘的“生灭四谛”。指的是汉传佛教讲的小乘的教理。“生灭四谛”大体上讲,是根据因缘所生法则,来观察人的生命、生死轮回。当我们观察这个现象的时候,可以发现,造成人生各种痛苦的因缘是人自心的烦恼与无明。因此,要从三界生死轮回中跳出去,消灭人生的一切痛苦,达到永恒的幸福——涅槃,只要把心中烦恼与无明的根子消灭以后,就自然达到涅槃了。消灭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以三法印为指导原则,在禅定中观心,然后熄灭自心的烦恼,慢慢证到涅槃。因为它把烦恼看作一个实有的东西,要把烦恼消灭。既然烦恼有生有灭,所以这个叫做“生灭四谛”。
第二种四谛:大乘始教的“无生四谛”。虽然“无生四谛”的四谛——苦、集、灭、道,其概念也和小乘是一样的。但是二者理解不一样。按照三法印的思路,进一步地思考,就可以看到,所谓的苦——人生的痛苦非常多,但是不管哪一种痛苦,都是无常、无我。没有一个实际能够永远承受痛苦的主体,所以苦实际上是无生的。而心中的烦恼、无明,也没有它的实体。如果有实体的话,这种烦恼无明就会常驻在人的心中。比如说一个人的贪爱——贪爱是造成人生死轮回的一个最根本的烦恼。但如果贪爱有实体的话,他就会永远都在贪爱,永远都在想跟异性做爱。实际上人都不可能这样,所以贪爱是没有实体的。如果说嗔恨——生气发怒有实体的话,那么一个人就应该从生下来到死一直都在生气,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人。所以你用正见去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所有的集谛所讲的烦恼,是本来无生,空无实体的。通过观察烦恼、苦没有实性,然后再到修道。实际上也是没有能修、所修道,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修道的人,这个实体你是找不见的。
我们现在是凡夫,证到初果的时候,变成了另外一个状态。到证到阿罗汉果,证到菩萨位、成佛的时候,不断地在变。这中间没有说发心求道的某某人,比如说我陈某人,到成佛的时候还是我陈某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所修的道与能修的人本性都是空。最后证到的涅槃,本性也是空,也是无生的。涅槃并不是什么——比如练气功的人所理解的,是一种能量的聚集,或者是一个什么实体。它就是与本来空性相一致,这个境界叫做涅槃。所以用这样的智慧来观察,苦实际上没有可舍的,集没有可断的,道没有可修的,涅槃(灭)没有可证的。大乘就是用这种智慧,在六度万行当中不断地观察。只有拿这种智慧观察,才叫做六度,才叫做波罗蜜。这样观察的话,这样修证起来,它的效用、效力就要比生灭四谛大得多,因为它见理见的深刻。但是“无生四谛”还是不圆满的,因为从推理讲,它还没有推到尽头。所以,还有比它更深的,叫做“无量四谛”。
第三种四谛:大乘的终教的“无量四谛”。这是大乘比较圆满的一些经典讲的,它从大乘菩萨道的角度来讲,修行不仅仅是把个人自心的烦恼断掉,证到涅槃。修道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从整个菩萨道的历程来看,苦有无量无数,不仅有凡夫三界之内的生死之苦,而且出离了三界的罗汉、菩萨,在成佛以前,也还是有苦的,他只是把三界内的苦断了。比如说一个罗汉,他再也不会轮回,永远享受涅槃常乐。但是他想度众生的时候,他的本事、福报等都不够。不够的话想度人,还是苦恼的。菩萨也是这样,有的东西他还不懂,不是整个宇宙里面什么都知道,怎样去度众生的方法他也并非完全知道,有时候度众生也会不成功,这也会让菩萨感到头疼。还是有他的苦恼。所以菩萨要断除的烦恼比小乘要多得多。天台宗讲,小乘断的是“见思惑”,大乘菩萨还要断“尘沙惑”。
“尘沙惑”就是在度众生的时候,有无量无数需要知道的东西,就像恒河里面的沙子一样多。有无量无数的众生,每个众生有他不同的业缘、不同的根性,度不同的众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宇宙那么大,众生那么多,永远也掌握不完,这叫尘沙惑。最后还有一个最根本的“无明惑”,在整个宇宙里面,只要有一件事情不明白,不知道,那就是无明,因为你还有一个不知道的东西存在。一直到十地菩萨,还有最后一品无明没有断尽,一直到成佛才能断尽。所以,苦有无量相,集有无量种,道有无量条,最后证得的涅槃境界也是无量大,所以这个叫做无量四谛。就是大乘的四宏誓愿偈说的:“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尽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集中体现了“无量四谛”的精神。“无量四谛”比“无生四谛”深了一些,但是还不圆满。还有比它更圆满的,就叫做“无作四谛”。
第四种四谛:大乘圆教的“无作四谛”。指的是大乘最圆满的了义经,像《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这些经所讲的教义。“无作四谛”认为所有的众生与佛都是同一真如的显现,本来没有丝毫差别。佛的一切功德在每一个众生身心里都圆满具足,一点儿也不缺少。众生只不过比佛多了一点儿东西,多一点儿无明而已。就是不明白自心的佛性,这一点儿无明。但是无明究竟是什么东西?你说它是一种物质吗?是一种精神吗?它什么东西也不是,你要找它找不见的。它不过是自心的一种疑惑,就像人的眼睛,忽然让芥子翳住一样。或者像太阳让虚空的云雾挡住一样,太阳的光芒并没有消失,只不过让云雾遮住,看不见它了。所以只要一念回光,觉悟到自心的佛性,当下就与佛没有差别。所以修起来根本就没有什么阶级、地位可言,也没有什么修与不修。因为本来成佛,也没有什么再成佛。禅宗与密教里面的大手印、大圆满也都是这种见地。
以上是从思慧的角度所讲的大小乘佛法里面的见地,可以分为这样四种。这四种里面,无论是哪一种,如果真正地通过自己的深思,把它理解了,变成自己的见地以后,都可以修行,都可以断烦恼、出离生死。当然,它们四种见地中,深浅与圆满、顿渐的差别是有的。见地越圆满,你修起来就越快。比如“无作四谛”修起来肯定要比“无量四谛”这些要快一些。
2、藏传佛教的四种正见
藏传佛教也有它的判释方法。藏传佛教的格鲁派,有它的“四宗见”, “四宗见”包括小乘。专门就大乘而言,宁玛派红教也有它的“四宗见”义,它把全部的大乘佛法分为四个宗,四个宗的见地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见:“唯识见”。藏传佛教把唯识见放在最低。唯识见就是印度的瑜伽行派,中国的法相唯识宗。西藏也有唯识的传承,是从印度直接传下来的。“唯识见”大体认为,每个众生都有“八识”或“九识”。古唯识认为有九种识,唯识今学认为有八种识。“八识”——无始以来就含有“有漏”与“无漏”的种子,就跟植物的种子一样。因为种子与习气的不同,八识一个方面,由自己的心识活动变现为主体性众生的根身(身心),另一部分就变现为我们所使用的外部世界,就是器世界。整个世界实际上都是心识变现的。众生为什么轮回?为什么在生死当中沉浮?归根结底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了解这些在根本上是自己的心识变现,而认为在自己的心识之外有一个实体,就是“心外见法”。现代科学都是这样看的。科学的根本立场就是在意识之外有一个不依赖于我们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实体。这个实体,一般的西方科学家认为是假设的,假设以后,通过实验去验证。所有的众生认为——从生下来以后不久就认为,自己外面有一个外在世界,绝不认为这个外在世界是自己的心识变现的。认为外在世界不是自己的心识变现,这个在法相唯识宗看来就是最根本的无明。它把无明妄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分别所起,二是俱生。
“分别所起”:就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你接受了一种思想,一种哲学观或者一种宗教的世界观,或者经过自己的学习在生活当中形成了一种世界观,很坚决地认为心外是有实体的。整个世界或者是物质性的,或者是其他东西,总之,跟自己的心是两样东西。
“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是众生,从一生下来就有这种法执,从无始以来就有这种法执,无始以来所带来的。所以,根据唯识见修行的方法主要是观察万法唯识,一切都是自己心识的变现。完满的唯识见认为心识并不是一个实体,万法唯识仅仅是为了破除众生认为心识外有实体的这种妄知。并不是说八识是实有的实体,八识也是缘起性空的。这可以说“万法唯识,心亦无心。”心识也没有它的实体。“心亦无心”就是“中道观”,最后还是要归到中道,与实相和为一体。
唯识见是在印度佛教大乘的中期、在寺院中形成的。当时的寺院非常大,那烂陀寺当时的僧人就有一万多人。在国王的供养之下,形成很好的研究与学习的条件。又因为当时的外道很多,外道的思辨也非常的精密,经常要跟佛教来辩论,所以佛教的大师就要把理论弄得非常精密。但是,太精密了一般的老百姓就接受不了,光是唯识的教理,一般文化程度的人,大概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学透彻。这是唯识见。
唯识见的修行方法跟中观见是一样的。用“万法唯识、心亦无心”这种见地,到众生中修六度万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唯识宗的精神非常积极,下决心不畏生死,即使自己还没有证道,也要跟众生一起,追随着众生行菩萨道,不害怕要奋斗三大阿僧祇劫,所以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第二种见:“中观见”。属于印度的“中观派”与中国的“三论宗”,还有西藏的格鲁派等,西藏佛教诸派都讲自己属于中观见。中观见在西藏主要又有自续派与应成派。
“中观见”大体认为,根据缘起法则推论的话,世间的万象,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的和合,所以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空。不但有为法是这样,就是出世间的无为法——比如佛、涅槃、佛的净土也是没有自性的,也是空,也是如梦如幻。总之,一切法都是空,空亦复空。空的境界,空的这种观念本身也是空,因为它还是有依赖的,依赖于认识空的这种心。众生正是因为迷于缘起性空的理,所以起了各种戏论——就是各种概念游戏,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自己通过概念分别所得来的认识是绝对正确的。比如大家公认的知识,认为什么东西是绝对正确的。“男人”(概念)就是男人,“女人”(概念)就是女人,“马”就是马,“牛”就是牛,绝对就是如此。地就是硬的,人绝对是不能进去的。这种见解就叫做戏论。
从哲学上讲,戏论又可以归纳为四种。第一种只说有,认为任何东西都是实有的。比如唯物论就认为物质是实有的,有它的自性。另一种又偏向另外一个极端是“无”,认为一切都是“没有”。就像龟毛兔角一样,根本没有什么东西,是人的一种幻觉。还有就是“亦有亦无”,“亦有亦无”既是有,亦是无,这是折中论,是自相矛盾的。还有一种是“非有非无”,是诡辩论,不给你一个肯定的看法。从哲学上讲,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只能有这样四种,这四种都是戏论,跟一切现象本来的面目都不能相应。都是人用自己的一些概念符号来分别的结果。我们的概念,包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得来的感觉,实际上它都是人主观认识的一种符号,并不是所认识的东西的实体。但是人都误认为自己通过各种感觉渠道得来的信息,再加上语言的抽象,认为自己形成概念以后所认为的东西绝对就是如此,这是造成生死苦恼的根本。所以中观见的核心就是要人破除这种执着,行以中道,中道就是既不偏到有,也不偏到无,或者不偏到“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任何一边,要与本来实相相应。
但是唯识见与中观见,在藏传佛教的噶举派、萨迦派与宁玛派看起来,这种见地属于一种教宗。用汉传佛教禅宗的话来讲,它在“法界量里”(语出《圆悟克勤语录》:一日,克勤禅师与张商英谈起华严宗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当谈到理事无碍法界时,克勤禅师便问:“此可说禅乎?”张商英道:“正好说禅。”克勤禅师笑道:“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还是落在理事等名相差别当中),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房,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你所思考的那个真理,那个真实,还只是你的一种思维概念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哲学思辨,还是一种思考。但是真实是很具体的东西,它并不是你的思考。你不管怎么思考,也不可能与真实完全一样。你的思考是你的思考,真实是真实。所以“法界量里”,是不可能看到本来真实的。用这种见来修的话要修很长时间,因为它并不是完全圆满的。比它更圆满的两种见,一种叫做“大手印见”,第二种叫做“大圆满见”。
第三种见:“大手印见”。这种见主要是由噶举派(白教)传承的,这一系是从印度的萨罗哈——龙树的师父传下来的。“大手印见”大体上认为一切法归根结底都是“心”。心本来无生,也没有它的实体,没有实体的这种真实,本来如此。无生的实体很自然地具有一种认识真实的智慧,这种智慧叫做“俱生智”或者“自然智”。就是《华严经》中所讲的“自然智”,这种自然智是本来就有的,不是说经过修行修出来的,是每一个众生的心识中本来就具有的。
这种“俱生智”也就是我们每个众生的本来心性,这种本来心性从来如此,从来没有什么改变,它本身就是佛。这也叫做“俱生法身”,是我们每一个众生共同具有的法身。不管你证到也好,没有证到也好,这个法身都是从来如此,没有丝毫改变。所以,修行并不是说要用有为的方法去修,用有为的方法修,你很难达到它的本来。“本来”本来就与佛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本来)也不要修,叫做无修无证。无修无证的意思是要本来的心性、本来的俱生智自然地显现。在这种显现中再不要有意地去造作,去思考。像大乘一般的那样修止观,只要让这种心性显露,持续不断地保任即可。也不用去断烦恼,因为烦恼是不可断的,烦恼本来是没有实体,就是本来心性的显露。
一切法都是本来心性——又叫做明体。明体所放出的光明,佛也是光明、烦恼也是光明、众生也是光明。所以这种法修起来是非常轻松愉快,不用断除烦恼,也不用像后期禅宗一样的去参话头,是以宽松、坦然、舒适为原则。所以这一系法学术上叫做“自然乘”,自然乘就是它的修行方法是很自然的。但是这个法,修行一入门就要求有这种见,这种见与前面两种见不一样的,这种见就不是思慧了。如果仅仅是思慧的话,很难进入“大手印”。一进去就要像禅宗所讲的,见到本来心性。见到本来心性以后,也就是无修无证,什么东西都在里面。这种见是“见中有证”,实际上是一种修慧。
第四种见:“大圆满见”。“大圆满见”与“大手印见”差不多,又叫做“本来清净见”,但是要比“大手印见”更圆满一些。贡嘎上师讲“大手印”是因,“大圆满”是果。
“大圆满见”认为我们当下这一念,这个心识,本来就与佛没有什么两样,本来就具有佛所具有的一切功德——三身四智,每一个众生无欠无遗,没有一样是缺少的。任何人的心性都平等地具有这些圆满的功德,所以叫做“大圆满”。
修起来,“大圆满”也跟“大手印”一样,一进去就要见到本来心性,见到本来心性以后也是用无为的方法,“无作无修”,保任所见到的本来心性,然后一直到成佛。“大手印”与“大圆满”都认为凡夫只要进入这个,都可以即身成佛。
大圆满还包括“妥嘎法”等,修了以后,可以使肉体化为虹光,再高等达到“大迁转身”。“大迁转身”就是身体由光所构成的,虽然看起来形状跟人一样,说话等都跟人一样,但是你要摸他的话,是空的,没有实体。像这种光质身体可以生活于任何世界——在人间也可生活,天上也可以去,佛的净土也可以去,永远保持青春的面容。据记载,莲花生大士与无垢友都证到了“大迁转身”,以后证到的就很少了。
“大手印”与“大圆满”基本上见地跟汉地的禅宗差不多。“大圆满”三个字,就跟禅宗“法眼宗”的罗汉桂琛禅师的见地相似——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一切现成”,意思是本来就是佛,一点儿都不少。
从“大圆满”看起来,就是佛跟众生,包括修菩萨道,一直到成佛,还有佛的灭度,都是空中幻影,都是如梦如幻,都是在自己本来不变不动的心体上,所幻变出来的现象。禅宗也是这样认为的,见地基本上一样,修行方法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藏地的一些金刚上师也把禅宗叫做“大密宗”,因为他们把“大圆满”判为最高的密法,像诺那活佛、贡嘎活佛都认为禅宗是“大密宗”。藏地很多喇嘛上师对汉传佛教的教宗不大瞧得起,认为汉传佛教唯识没有传承,中观没有传承,但是对禅宗都很佩服,因为跟他们最圆满的见差不多。所以这两种见——“大手印”与“大圆满”得起来就不大容易。
正见的获得,像前面所说的四种四谛,以及唯识见与中观见,一般来说,都要先学习教理,经过“闻思”,才能够真正的树立。当然,也不一定要读很多书,主要是抓住它的思路与实质,精读一些最重要的经论。如果有明师的指导,得到这个见要来得快一些。现代人的知见非常多,所以,如果想通过教理树立正见,要达到像天台宗所说的“大开圆解”,据我自己的体验,一般要十二年以上。对佛法没有一点疑惑,就像从自己心中流出来一样,任何东西都可以解释,这个叫做“大开圆解”。
但是如果一般在佛教中要求不高,就是为了过好现实生活,进一步为了人天福报,或者积集菩萨道的资粮的话,正见也是很容易得的。宗喀巴大师总结了,什么叫做清净正见呢?就是“业果非无我非有”。我在《生与死》这本书中解释了这个观点。一方面要相信因果,凡是造了业必定要有因果报应;另一个方面,要确信我们凡夫是执着、所认为的那个自我是没有的,是假我。一般我们认为肉体是我,或者认为身体内有一个灵魂是我。从理论上分析,这些都是没有的。得到这种正见就会持戒。没有正见的话肯定没有正戒,因为没有持戒的道理。我为什么一定要那样做呢?我为什么不杀生呢?出家人为什么一定要不淫欲呢?只有得到清净正见以后,你才确定必须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所以正见是正戒的前提。
正见也是修定的指导。如果没有正见去修定的话,那叫做“盲修瞎炼”,一般花的功夫越大,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大。那跟一般人炼气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正见是一个人处理世俗生活的指导,因为我们佛教徒还在世间做人,首先要把人做好。怎么做好呢?还是要根据正见的指导,这个在佛经中有很多非常具体的指导。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必须是首先得到正见。正见也不是说一下子就得到了,是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体会,最后才达到圆满。可以从“生灭四谛”进入“无作四谛”,从“唯识见”进入“大圆满见”,这需要一个过程。最好先从学习教理,从中观见进去,以中观与唯识作为“二轮”,像车的两个轮子一样,然后进入禅宗、“大手印”与“大圆满”。这是佛学第一要。
正见在现代社会为什么重要呢?因为现在社会知见非常多,人的思想非常混乱。尤其在当代中国,是一个价值非常乱,人的世界观也非常混乱的时候,大多数的人只信一个“钱大爷”,而且科学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对于学习佛法,很多地方还是有矛盾的。所以,在这种时代,学佛要学得好,首先要解决正见的问题,要不然你就不可能修,修起来也是疑疑惑惑的,我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修?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第二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小乘不一定要发,大乘必须要发,它是进入大乘的第一步。过去汉传佛教对于发菩提心不是非常重视,尤其是禅宗,因为禅宗是属于“顿见”,一进去就要明心见性,真的明心见性以后,菩提心也就有了,所以不大讲。藏传佛教诸宗都把发菩提心作为最根本的,在一些比较严格的教派中,单是发菩提心这一行就要修十二年。按照一定的仪轨要修十二年,坚固以后才可以修其他的东西,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利益众生”,因为这种誓愿、这种心愿是成佛的种子。如果这一生没有种下这种种子的话,不管你怎么修,绝对不会有佛果,也不可能进入菩萨位。因为只有真实地发菩提心以后,才有可能进入菩萨位。
在汉传佛教有世亲菩萨的《发菩提心经论》,这部经论把怎么发菩提心讲得非常清楚。这个内容我就不具体讲了。总之,要观自己与众生生死流转的苦,观六道众生的苦。然后观诸佛的功德,观自性的功德。要反复地想,诸佛当初也是跟我一样的凡夫众生,他发了菩提心最后能够成佛,我要发了心最终也必然能够成佛,必然像那些菩萨一样,具有他们的功德,这样反复地思考、观察,慢慢发起。
在藏传佛教中,又有两种印度传来的发菩提心的方法,他们也都有一定的仪轨,照着仪轨反复地观察。无非也就是从观察众生的苦,从自己最亲的人的苦观起,然后推及到其他众生。
这一行在大乘佛教中非常重要。《华严经》讲: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这个人等于已经成佛了。《华严经》为什么叫“华严”呢?因为莲花是花果同时,它的莲花与莲蓬是一起长的。发菩提心的时候就等于已经成佛,正好就像莲花开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你真实地发了菩提心以后,实际上你的心和你的行,跟佛的化身一样,你干的事情就是佛菩萨所干的事情,想的就是佛菩萨所想的事情,而且这种种子,已经是佛的种子,就像小麦的种子,无论怎么样,放在哪里,那都是小麦的种子,它不会变成大米的种子。真实发了菩提心,你心中佛的种子就已经坚固,已经形成了,无论什么时候你的种子也都还在。你如果没有修好,来世堕入地狱,然后再轮回,但是你菩提心的种子在,必定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发芽。如果没有这个种子的话,即使你修成一个阿罗汉,自己出离生死,将来还是要到人间再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要比修禅定、断烦恼、布施等重要地多。
因为发了菩提心以后,你整个的人生目标,整个精神状态会发生一个质变,会从一个凡庸的小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变成一个具有“大心”的、勇猛精进的菩萨。虽然功德还没有跟菩萨一样,但是心是一样的,精神境界已经提高了很多,提到非常高。这本身就是人生最高的一种享受了。我觉得我学佛最大的收获就是发菩提心。因为我自己反思了一下,自己在学佛以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跟一般的小知识分子一样,所想的不过就是将来怎样出名,写点文章发表,在学术界、文化圈确立一定的地位,顺便多挣点儿稿费而已。这种人活着确实没有什么价值的,但是发菩提心以后就不一样了,你的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
我觉得在现代社会中,要修禅定,要很好地持戒,确实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菩萨戒,要一条一条的持下来是比较困难的。四禅八定,尤其是大乘的禅定,名目非常多,一百多种,甚至千种万种都有,繁忙的现代人是不可能修成这些定的。因为一般的四禅八定在身体中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都是要在心中没有任何牵挂,什么事情也不干,而且在男女方面一点欲望也没有,这样才可能进入四禅。现代人能具备这样条件的是非常少的。所以佛当时在《优婆塞戒经》中,也不叫在家人修四禅八定,只让他生活中修观,在行住坐卧中用正见观心。我也花了很长时间修禅定,修了多少年也进不去,也没有什么所得。而且越修烦恼越重,因为禅定没有一点儿断烦恼的作用,修的好可以压服烦恼,烦恼是越压服越强盛。而且修出禅定、修出气功、修出神通以后,会增益我慢。本来你是没什么本事,成为一个大气功师以后,能给别人治病,一下子就会骄傲起来。本来不贪财的人就会贪财,本来不贪色的人就因此贪色。所以汉藏两地佛教诸宗的祖师都不主张学佛的人去追求神通,去追求四禅八定,都是强调要修能够了脱生死的智慧,这是佛法的核心。四禅八定这些虽然不好修,但是有一样东西在现代社会特别好修,那就是发菩提心。
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特别混乱,尤其是当前我们这个社会,众生的烦恼、业障非常重,社会的黑暗现象非常多,众生身心的毛病也非常多,东西方都是这样,任何地方都是教你发菩提心的课堂。随便翻开一个报纸,上面不是讲今天谁把谁杀了,要么就是抢劫、拐骗……这些事情在生活中到处都在发生。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应该透过这种现象发起改造众生、改造社会的菩萨心愿。这是一个学佛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你不能改变,但是你有这种心愿改变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作用。
发菩提心确实是非常好修,只要你随时注意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观察你周围的人,你自然会升起大悲心、同情心,和拯救他们、改造他们的心愿。现代人不是没有时间学佛,很多人是有很多空余时间的,但是他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吃喝、聚会、聊天、上网、打麻将上,一天到晚干那些无聊的、毫无利益的事情,那是非常可悲的。所以发菩提心这一行在现代社会最好修,修了以后,功德最大。真正真实发起的时候,那已经入了菩萨位,护法神肯定会来护持你,你不会请、不供养,他也会来护持你的。
菩提心分为愿与行两种。愿菩提心的“愿”要如理而发。如理就是要根据“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种理而发。要发可能做到的,不可能做到的,发了以后永远也做不到,那是虚愿。你看诸佛菩萨的愿都是如理而发。比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佛的愿、观音菩萨的愿。佛菩萨有很大的能力,但还是因缘和合。佛菩萨一厢情愿就可以救度你。像阿弥陀佛发的愿,你最低还是要念佛,至心十念念佛才可以往生。你要自己不念佛,别说一个阿弥陀佛,就是百亿个佛也不能度你。没办法,因为这不如理。就是在佛果位上要度众生,也还是要根据缘起,要跟众生有缘。众生的因与佛的缘,两者要结合起来。
至于行菩提心就更重要了,行菩提心很具体地讲就是要制定你这一生,或者目前一个阶段,要为弘扬佛法、要为菩萨道很具体地做哪些事情。根据你自己的才能,你自己的条件。人的能力有大小、智慧有高低,但是菩提心都可以发的一样大。任何人,即使没有文化,也可以去开导,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周围同样没有文化的人。可以把他诱导到行善的、学佛的道路上来。佛经中讲,任何人都可以布施,就是穷到一个乞丐,身上只有一件破烂的衣服,还可以从衣服上抽下几根线,遇到受伤的人给他包扎伤口。再穷的乞丐,吃剩下的饭,还可以布施给蚂蚁,这是《优婆塞戒经》中讲的。所以世上不存在有一个人们不能修、不能行的菩萨道。尤其现代社会到处都是道场,就要很具体地发一个愿,依据我自己的能力,我今生要修菩萨道,要干哪些事情。这种愿心,这种菩提心,最好是要根据诸佛菩萨的愿发。要发最好要有一个庄严的仪式,写成一个愿文,很庄严地宣读这个愿文。这是我讲的第二要。
第三要:信愿
我讲的第三要是“信愿”,就是往生西方净土的信愿。汉传佛教的人,多数都是修净土法门。这是自唐代以来,诸宗的祖师共同总结出来的一条道路,大家都是这样走的,而且越到后来修净土的人越多。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你学通了教理以后才可以明白。像印光大师在普陀山闭关看佛经,看了好几十年以后才专门弘扬净土。五十多岁以后,人家把他写的文章拿到报纸上发表,大家才知道他。
这是历代大德根据佛教的整个状况所指出的一条学佛的道路。学佛的最终目的最后还是“了生脱死”,最低的是跳出三界的生死,跳出三界后,生死自在了,再不被生死系缚,才可以说你怎么度人。但真正跳出三界、了脱生死这件事情是很不容易的。在佛住世的正法时代,有很多人的人听到佛说法,在短期内就证到了阿罗汉果。据记载,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好几千、甚至有好几万人证到果位,那时候证到阿罗汉果是相当容易的。在正法时期的印度,还是有很多证到阿罗汉果的人,但后来佛教慢慢衰落,众生的根器越来越差。因为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人的烦恼是会积累的,越积累越多,自然修学佛法的人要即生证到阿罗汉果就越来越不容易。
汉传佛教到现在传了1800多年,在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即生能证到阿罗汉果的人,大概不上二十个,那么长的时间不上二十个。我曾经碰见过广东云门寺的龙山法师,他是陈海量的弟弟,他修行很好,教理也很通达。我问他现代人有没有可能证到果位?他说那是妄想。这话虽然说得有点儿绝对,但很客观地看,即生证到圣果的人,就是在唐代也是很少的。像禅宗门下,六祖最杰出的弟子有四十八员,如果说四十八个都证到了果位,那也只有四十八个。其他禅师的门下一般只有一、二十个,最多的八十多个。一般都是好几万人跟着禅师学禅,真正能开悟的也只有那么一些人。到近代以后,证到果位的人是有的,只是个别人而已,大部分人都是道前凡夫。就算证到初果也还有七生七死,在人天中再生死七次,这也只能保证他还会信佛,不会犯五戒,不会再堕落,还要受好多苦。所以说到来世再修,再了脱生死,对现代人来说尤其虚幻。来世你变成另外一个人,谁能保证你来世怎么样呢?
按照佛法来说,保证来世还能信佛,必须要修到四加行位。四加行中,“顶不堕恶趣”,到了顶位才能再不堕到三恶道中;修到暖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定中,一般在家人要修到“暖位”很不容易。所以,你自己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即生出离,还是应该借助于佛的力量。因为佛就是修这个,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众生,佛已经修成了,有很大的力量。佛经中讲有很多净土,但是只有西方净土是有四十七部大乘经讲到的,别的净土只有一两部经讲。并且西方净土是大家都不怀疑的《华严经》这部经也讲到的。而且确实是有这回事,历代一直到现在,各地往生的事例经常是有的。据统计,台湾这几十年往生净土的,比较确定的有四百多,大陆有二百多,这个统计是不完全的。就说这是一件比较现实的事情,而且修起来也不苦。只要真实信愿、念佛、修净业三福,任何人都可以修。即使修到阿罗汉果,也还是要往生净土,到那个地方上大学,修成度众生所需要的本事。因为度众生需要很多的禅定、三昧等,修成这些后再回到这个世界度众生,所以《华严经》中,普贤菩萨是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他还是要往生西方净土。藏传佛教也是这样,最后多数人还是求生净土,尤其是宁玛派,是让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修学密宗实际上也是一样的,最后有个归宿。说到底信仰宗教,当然也要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但最根本还是解决死后一个究竟永恒的归宿问题。
所以净土实际上包含了整个佛教的精神。在很浅近、很明白的表达中都包括了,菩提心愿、出离生死等要求都可以通过净土得到满足。
修学净土最重要的,不是念多少佛的问题,念佛是大乘佛教中一种修定的方法,像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这都是修定的方法。修定的目的不一样,有的是想消灭罪障、有的是见到佛以后发神通、发禅定,并不是说念佛就一定能够往生净土。往生净土主要取决于往生的信愿,首先要信经中所讲的确实无虚,确实有那么一回事儿,深信不疑。稍微有点儿怀疑就不能往生,因为这样就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合。
其次是要有愿,这个愿望要非常真切,任何时候都不忘记这个愿,就像树一直朝某一个方向长,一旦被风吹倒,就必然朝那个方向倒。你平时老是想着西方,临死的时候也必然向着西方。这个愿望要非常坚决,不因为其他的原因所动摇,不求到其他的净土去,也不求升天,也不求再转生到人中弘扬佛法。因为往生净土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将来再到人间来弘扬佛法,但是弘扬佛法要有那样的福德、智慧,没有这些福德、智慧的时候,连自己都度不了,何况能度别人呢?所以最好先到那个地方去上大学,有了学历、学成本事以后再回来度众生。
所以藕益大师讲: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往生净土的关键主要就是信愿,这是根据阿弥陀佛本愿中第十八愿,在康僧会的译本中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临终十念求生,若不见佛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夏莲居的汇集本中是这样讲,临终只要十念念佛,就可以往生。因为阿弥陀佛发过这样的愿,这样的愿不实现,他不能成佛。既然他已经成佛了,那这个愿必然能够满。根据康僧会译本,任何时候至心十念,想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必定能够往生。
根据《阿弥陀经》:“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愿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当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为什么是“若”呢?若就是好像、等于,比如说你现在发愿的时候,就等于你现在往生了。为什么等于现在往生呢?只要你发一个愿,真正从内心深处发出一个愿,我死后或者临终时,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其他地方再怎么好我不去。这时在西方净土的莲花池中就会长出一朵莲花苞,这个莲花苞就是你自己心识的一部分,你的菩提心、信愿行的种子已经在那个地方了,就等于说你所谓的“灵魂”的一部分就已经在那里了,所以说“若已生”。你其他的修行不过是让那朵莲花苞长大而已。所以命终往生那是必然的,念佛多少只能决定那个莲花开得早晚或者开得大小。
日本的净土真宗根据这个更进一步发挥(当然对于净土真宗,汉传佛教一直有看法。此处旨在强调信愿之重要)。他认为如果工作忙的人,一天只要十念念佛,只要信愿坚固,也可以往生。甚至不持五戒的人,像渔民、猎人,他没有办法持五戒,不杀生就没办法养活自己了。真宗认为只要信愿坚固,照样可以往生。(当然此说也有依据:经中讲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忏悔发愿亦可往生;《净土圣贤录》中就有一个屠夫,一生杀猪念佛,临终做了一首偈子就往生了)。真宗说有一个真宗的信徒,是个农民,有一次他出门好几天,回来晚了,半夜在路上没有地方住宿。他看见旁边有个阿弥陀佛的庙。他想这到家了,他进门后,首先就跟阿弥陀佛握手。握完手后把自己的臭靴子放在阿弥陀佛的供桌上,然后就在供桌下呼呼大睡,以真宗的观点看,这个人绝对信愿成就,必然往生。因为他把阿弥陀佛看成自己的亲人,他把阿弥陀佛所在的地方看作他的家,有这样的信愿的时候,必然往生。如果把阿弥陀佛看得很远、很高,跟自己就有一定的隔阂,你的功德再大、禅定再好,那也难以往生,所以往生决定于信愿。
如果正见、菩提心、信愿这三者坚固的话,可以说你即生已经跳出了生死,不过是在这个人间暂时留着,修行大乘道而已。可以不必考虑修到最后能不能出离生死。这种信心是应该有的。因为你只要菩提心成就、信愿成就,你即使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有业障没有消除,神通没证到,智慧没有开,但是你临终到西方去,在那里学习,学成大菩萨以后再回来,那是必然的。那对人的精神也是一种非常大的安慰,这三种东西成就,我认为对现代人来说是不困难的,尤其后两种非常容易。越是条件不好,越是贫穷,越是苦难多的人,修后两种,更容易成就。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佛在经中讲过,夫妻不和这是曾经邪淫的果报。...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美...
谁学佛以后,都想改脾气,为什么改起来那么难,...
《成佛正道》系列丛书-为什么学佛 上能下弘大和...
留一点时间,让天真烂漫的微笑从心底流露出来...
不论是否信佛、皈依,最好不要饲养宠物。 一、佛...
个人听闻佛法比较晚,之前只是有机会就会到处去...
【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大乘起信论浅释》 ◎马鸣菩萨造 美国万佛圣城...
佛教主张因果,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
我们学佛就是学着警觉嘛,学着觉悟嘛! 你这一生...
对佛法略知一二却不肯修行的人,往往喜欢一味去...
【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虚诚大师曾经告诉自己的弟子说:“你们要养成良...
在学佛路上,我们最难避免的是什么?是遇到问题。...
学佛要方方面面兼顾好,例如现在外面有人在上班...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美...
学佛之人,夜间不可赤体睡,须穿衫绔[1]。以心常...
学佛人要了解人间八个“不”,一定会看破放下:...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因缘和合,有因就有果,有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