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入门专题 > 什么是佛教 > 正文内容

认识佛教(3)

什么是佛教  时间:2022-03-15   作者: 觉悟佛教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七、佛法的修学次第

(一)信解行证

前面是佛法修学的依据,以及行门纲领的介绍,现在再谈谈佛法教学的善巧。‘善巧’:是指方法非常的好、非常的巧妙,如果我们不知道,就很难学到佛法真实的大利。佛法修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信、解、行、证。’

第一、‘信’,能信就是缘成熟了。我们常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缘?就是他能信。能信,表示缘成熟了;不能相信,就是缘没成熟。所以佛度众生,一定是度能够相信的这些人。佛家跟其他宗教不相同,其他宗教信了就可以得救,佛法‘信’是表示可以入门。‘信’了之后一定要‘解’(理解)。佛法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解’就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理解之后,才修行。所以‘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础上。在理论没弄清楚、方法也不懂的时候,怎么能‘行’呢?这种‘行’就是‘盲修瞎练’,不是真正的‘行’;真正的‘行’,是有理论的基础、正确的方法。‘行’最后的目的是要达到‘证’,‘证’才是真正得受用。什么叫做‘证’呢?简单的说,就是把自己所信、所解、所行的,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得著、统统融合了,这就是‘证’。譬如我们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就是我们所想的、所行的,我们所行、所想的就是经,经跟生活融化成一致了,这是‘证’,这个叫真如,佛法可贵的地方是在此地。

 

所以一定要知道修行的次第——‘信、解、行、证’。‘信’,第一、要相信自己。这是佛家讲‘信’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信神是宗教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自己’,不是信外面。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来成佛、信自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信自己真性被染污,只要我们把染污去掉恢复自性,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如果常常觉得:唉呀!我罪业深重;烦恼、恐怕自己不能成就。这种人就注定不能成就了。为什么不能成就呢?他不相信自己能成就,佛菩萨再大的神通、智慧、道力帮助他,也不行。佛菩萨是帮助能站得起来的人,他自己站不起来,佛菩萨对他无可奈何。所以说第一个是信自。
 

第二、信他。‘他’是指佛法。佛在经典跟我们讲这么多道理、方法,我们相信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自己决定能成就。所以先信‘自’,后信‘他’。蕅益大师又把他扩充为相信‘理’(道理),相信‘事’。‘事’从那里来?‘事’从‘理’上来。‘理’是清净心、是真如本性(真心),所有一切万象都是从‘理’显现出来的。这些现象怎么会显现出来呢?这里有因有果,而且因果是连续的、循环的。前面一个因结了果,果又是因,因又结果,如此循环、重叠无尽的。这些事实我们都要能够明了、能够相信。从这里建立信心,然后求‘解’——求一切通达明了——,这样子自己修行才没有疑惑,才会有快乐,才没有障碍。

学佛最重要的是亲近一位老师,接受老师的教导,依照老师讲的方法来修学,这是古今不变的正途。在中国古代,佛门教学,首先是五年学戒。这个‘戒’不是三藏里面的律藏,而是遵守老师的教诫,就是要遵守老师的规矩。这个学生将来是成功、是失败,老师要负完全的责任,这就是师道。现在,实在说已经看不到了!为什么呢?老师不负责任,学生也不认真学习,师道真的没落了,这是时代的悲剧!学生对老师没有尊敬心,老师对学生也没有真正的照顾,也没有真正成就他的愿望和关怀。五年学戒,是中国人所讲的‘师承’。学的是什么戒呢?简单的说就是培养戒、定、慧三学的基础。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没有别的东西教给你。像禅宗拜师一样,这五年中老师叫学生干什么?分配一个工作,叫他老老实实去做——这个简单的修行方法,绝对不能改,天天照做。所以学生就觉得枯燥无味,感觉在道场做了五年工,什么都没学到。其实他学到的东西太多了,他自己不知道。学到什么东西呢?烦恼少了!叫他这个不准看,那个不准听,限制很多,如果统统都能遵守,这五年下来,便是福慧双修。‘福’是什么?天天都在寺院里面做工,就是修布施!因为出家了,身上没有钱布施,天天做工,用劳力修布施波罗蜜、修供养。每天这个不能听、那个不能看,六根都给堵起来,收摄起来,心得定、心得清净,这是‘慧’。所以老师是在教你修福、修戒、修定、修慧,他教得一点痕迹都没有。

这种教法,在教下也是一样的。就以法华宗而言,一旦到天台宗道场去修行,拜师之后,老师也是将常住工作分一样给你,或是叫你扫地、或是叫你挑水、或是叫你去厨房打杂,然后叫你背经。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主,老师便把法华经给学生去念,念五年,念到会背。工作的时候,经就放下;没有工作的时候赶快读经,其他什么都不管,专门打杂。这样做五年,是真正的修学,绝对不是说把初来的人,当做佣人看待啊!不晓得这是真正定、慧等学,是奠定修学的基础。五年下来,学生福慧都有了,再让他参加讲堂听经,听个一年、二年,他开悟了,明心见性了。

我们今天看高僧传,便可看到古人这种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寺内没多久,就证果、开悟了。而现在人,在一个道场,住上三、五十年,或住一辈子都不开悟。就是去读经,把三藏十二部统统都念了,还是不开悟;顶多只是得到一些佛学常识——看得多、记得多——,对于断烦恼、开智慧,是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亲近老师,老师指出一条路给你走,在刚刚走的时候,一定感觉枯燥无味,但是这个阶段过去之后,那种欢喜是不可思议的,那是真正得到了东西的喜悦!

今天我们修学,犯了严重的错误,一开头就想‘广学多闻’。而古德是从‘断烦恼’学起,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统统断了,就是定、慧完成了,然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一条正路,不能越级。现在人修学所犯的过失,就是不先断烦恼,就开始广学,还希望学得愈多愈好。清凉大师说这种修学的方法叫‘有解无行’,只在解的层面下功夫,对自己真正的功夫疏忽了;不去断烦恼,不去修清净心,其结果是增长邪见。他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啊!
 

(二)戒定慧齐修

那么学佛从那里学起呢?就是从念一部经下手。要不要懂意思呢?不要懂!因为烦恼未断、福慧不具足,所理解的都是邪知邪见,都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要老念这一部经?诸位要晓得,念经跟禅宗参究修禅定没有两样;跟密宗三密加持没有两样,只是方法手段不同而已。念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诸位要晓得,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读经的时候,心里面不会乱想,当然‘诸恶’就‘不作’了。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没有比这个更善的,因此,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所以说念经的时候,戒律圆满了,不要一条一条修了。念经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念的时候,从头到尾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慧——修慧。所以念经是‘戒、定、慧’三学齐修。如果我边念边研究,那就把佛经当作世间书,戒、定、慧三学都没有了,这个不叫修行。所以读经是修行的基础、是修行的根本,大家千万不要轻视。修行入门,如果是选用经典,就从这里下手。如果一天念一个钟头,你就修一个钟头;念两个钟头是修两个钟头,当然修的时间是愈长愈好。

 

我在台湾以及达拉斯的道场,有不少同修,无量寿经一天念十遍。他们大概已经念了二千遍以上,因此,经文很熟,念一遍大概只要半个小时到四十五分。一天念十遍,差不多有五、六个小时在修戒、定、慧。每天有这么长的时间修行,修上几年,心自然就定了。心定以后,再去看经,眼睛都放光了。为什么呢?一看,意思就全部明了、全部懂得。佛经——是佛从清净心流露出来的,我们自己的心清净,自然跟佛相应,那怎么会看不懂呢!今天我们看不懂佛经,就是佛心是清净的,我心是散乱的;散乱心跟清净心不相应,不能起共鸣,所以佛讲的我们听不懂,道理就在此。所以真正要能懂得亲近一位善知识、一位好老师,就要相信他不会骗你,他教给你的方法,一定不会错的。

 

老老实实选一部经:修净土的选无量寿经;修天台的选法华经;修华严的就选华严经。你修那一宗、那一派,就修他本宗主修的经典,一门深入。先把本宗的经典老老实实的念五年;换一句话说,在五年当中一定要把烦恼舍掉,恢复清净心,这是学佛的起步。实在讲五年修得清净心,在从前是可以,现在不行了。因为从前的人,心地染污少、染污的程度也轻,五年清洗就差不多可以洗干净了。现在的人染污太严重了,况且从前的人十几岁才受到染污,才会有是非、人我,才有贪、嗔、痴、慢。现在的小孩两三岁就有贪、嗔、痴、慢,他从那里学来的?从电视上学来。家里天天在看电视,他不得不受污染,天真活泼的童年没有了,所以现在人真的不幸福啊!像我,生长在农村,到十三、四岁才懂事;所以我的童年时间很长。童年不懂事,是真快乐!世间什么苦乐我们都不知道,整天就晓得玩耍。懂事,就不快乐了!为什么呢?会看人颜色,这难为了,所以说这个时代的人比不上前人,人不能做了,太苦了。修学到自己心地清净了、智慧开了,就可以参学,就什么都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接触,因为自己已经有定,不会被外在环境所转。自己有了主宰,见得愈多、听得愈多,愈能增长智慧、增长定力。定、慧是怎样增长的?不为境界所动,这是增长定力;样样清楚明了是增长智慧,所以那个时候参学,定、慧更能往上提升。这是古人教学的方法——先修戒、定、慧,先修根本智,然后再参学,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佛在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要先修‘无知’,五年学戒,就是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再接触社会的时候,什么都知道——‘无所不知’。真正修行是用这样的次第、方法,来达到目的的。

古大德,不仅仅是遵守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的这些规矩,更以儒家的基础,作为修学的基本,这是因为中国佛教把小乘舍弃了,以儒家来代替小乘,特别是以孔老夫子的德行,作为我们入佛门的根基,就是论语上讲的夫子五德——温厚、善良、恭慎、节俭、忍让,即‘温、良、恭、俭、让’。在这上面再建设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而达到真正究竟圆满。这样的架构,在整个大乘佛法,无论那一宗、那一个法门,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不能离开这个基础,违背这个原则。换一句话说,按这个架构,次第修学,无论修学那一宗、那一派,没有不成就的。由此,我们可以说:从五德、六和上打基础,是中国大乘佛法的特色。

 

除此之外,佛法在教学上还有一个非常进步的作法,一直到近代才被人想到——进修教育。佛当年在世,他的声闻弟子——在身边还没有毕业,还不能独立,要跟佛在一起,不能离开佛的弟子。已经有成就的是菩萨;菩萨要帮助佛教化一方——代佛弘法——到各地方建道场、讲经说法、推广佛教。但是每一年有一定的时间,又回到佛的面前来,这就好像暑假一样,学生放假了,老师没放假,老师还要进修——回到佛陀面前,接受再教育,这三个月叫‘结夏安居’。结夏安居就是把在四方从事教化的学生,统统召集回来,听佛讲经说法,使他们自己定慧、德学更增长。而且还在一起研究讨论教学上的各种情境和难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作为彼此参考、改进。这种教育方法,在我们中国历代是很少见的;这种暑期进修教育,是非常值得称赞的。结夏安居,在台湾还有少数地方有这个形式,但是已经没有这种精神了。与这个类似的像寺院,或是居士团体,举办夏令营、冬令营、佛学讲座、打佛七、打禅七,也类似进修教育,是值得普遍提倡的。说到断烦恼、修戒、定、慧、了生死,在我们这个世间,确实是非常少见,说出来,也不可能被人接受。但是进修教学法是非常殊胜、非常有效果的。现在的人观念不一样,总是一开始学,便要学得愈多愈好;殊不知,其结果一个是有限,一个是无限,相差实在太大了。几千年来用这种方法,不知道多少人成就了。反观现在新的教学法,充其量只能帮助一个人得几个佛学博士学位,得一点名闻利养,实在讲,要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恐怕很难很难,这是我们应当要深深反省的。

 

八、佛法的教学艺术

再谈佛法的教学艺术。佛当年在世到处讲学,跟周游列国的孔老夫子没有两样。在印度的时候,佛这个大团体,那个地方邀请,就到那个地方去;讲一个时期之后,别的地方邀请,又去了,所以都不是久住。佛不是一个人去,是带著一千二百五十人,所以邀请也很不容易,那真的要有财力、有物力。佛法传到中国来,才有寺院、丛林,才有固定的住处,因为佛教是中国帝王迎请到中国来的。在印度,社会大众对托钵的僧人很尊敬,都恭敬供养;而中国人当托钵是‘要饭的’,这是最令人瞧不起的。僧人,是皇帝迎请来的客人,皇帝又拜他做老师,那有让皇帝的老师到街上去讨饭的道理呢?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之后就变成中国化了——不再托钵、不再树下一宿了——,盖好房子给他们居住,而且宫廷派专人侍候供养僧人,使僧人不要再为了生活那么辛苦!到唐朝的时候寺院发展成丛林,百丈大师跟马祖(不是妈祖庙的妈祖),是丛林制度的二位创始人。马祖是禅宗道一禅师,俗姓马,是禅宗第八代祖师,六祖惠能大师的徒孙。‘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丛林中的一切规矩都是百丈大师草拟的,他们两个人建立了中国丛林。丛林是什么呢?就是佛教大学。是真正有规模、有制度,把佛教教学制度化了;不像从前是私人私塾式的互相传授,规模很小,也没有一个制度。从马祖之后,中国佛教走上了制度化——变成大规模的学校。丛林很多都变成了专科大学,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是外国没有的。丛林的教学、讲学、教材、教法,没有一样不是达到最高艺术境界。我们从经典、音乐、雕塑、佛像、建筑、供具,以及其他种种,只要稍微留意,都能够发觉这些完善的教学。那么到今天这许多非常美善的教学,现在也都失传了。现在的佛门梵呗,实在讲,都已经变质了,都不如从前的完美。佛教在这一代是非常缺乏人才,不只是缺乏艺术人才!佛教艺术人才要有高深的佛法修养,如此,他所表现的东西才是活的,才有真正的内容。像世间的艺术一样,如果不充实哲学的内容,他创造的东西就不能尽善尽美。所以一幅画、一首诗,或一首曲子,一定要蕴含高度的哲学修养在其中,才能显现出真善美慧。今天佛教梵呗词句都是古人做的,意境都很高啦,因为唱的人心不清净,所以唱出来音也不清净。也因为心灵没有达到证悟的境界,所以唱了不但不能引发灵感,反而显得俗不可耐啊!甚至于还不如基督教的圣诗,那样能够感人,这是佛教之衰!佛教人才的缺乏,不是佛教没有内容,不是佛教没有真实的东西,实在是缺乏真正的修行人。以绘画、雕塑艺术而言,诸位如果到大陆看过敦煌壁画、云冈石窟和最近在北京房山发现的石经,便可以体会到中国佛教艺术的伟大和壮观!石经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代表作,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发现的,比我们现在的大藏经,内容还要丰富得多。晚期翻译的经典,有些还没有收入藏经,石经全都收进去了。石经是用大块的厚石板,两面雕刻,每个字,有大姆指这么大,字体非常之美,整部大藏经雕了四百年!这样的工程,实在不亚于万里长城!最近被发现的是一部完整的,一共有几万块石头,分藏在七个山洞里,大概还没有完全拿出来,所以只开放两个,我们进去参观,真是叹为观止!不能不佩服古人之用心——怕佛教经典遗失,用这个方法保存佛经传给后人。他们对后世的子孙真正是尽到了责任。

 

佛教寺院的体系好像学校和博物馆的结合体。我们现在是博物馆跟学校分开,它是博物馆跟学校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特殊的结构体系。佛教所有的一切艺术,都具有高度的教学艺术,不能够把它看成是单纯的艺术品;它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很高的灵性智慧,这是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来、领会不到的。以佛菩萨的造像而言,有很多人看到佛教这么多的神像,便以为这是低级宗教、是泛神教;人家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他不知道、也不了解佛教所供养的诸佛菩萨不是神,是代表法门的。世间有无量无边的事、无量无边的理,用一个形像、一种方法是无法完全表达的,所以用许许多多不同的艺术品来表达。佛教艺术在教育上特殊用意了解了,便不会把佛教当作是神教;真正清楚了,佩服之心便油然而生了。

 

一切诸佛是代表我们的性德;一切菩萨、罗汉是代表修德。不修,性德虽然有,但不能够显现出来,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显现要靠修德。菩萨代表‘修’,佛代表‘本性’。因此,佛门供养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这一尊佛代表真如‘本性’,菩萨代表从‘性’起‘用’。本性是空、是体,起用是有。体、相、用;‘体’是空寂的,从‘体’能够现‘相’,现‘相’就有作用。菩萨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体’。所以在华严经里面佛不说法——‘本体’当然没有话说;菩萨就说法了——起作用就有得说。从‘相’上有得讲,从‘作用’上有得讲,从‘本体’上一句话都没有。本体不但不能讲,念头都没有,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便是从‘本体’上说的,所以佛代表‘体’,供一尊佛。‘用’为什么供两尊呢?无量无边的‘相用’分为两大类:一个是知,一个是行;就是解、行。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学说就是从佛教来的。佛家讲‘解行相应’,他老人家把名词换成‘知行合一’,搞起他的哲学了,其实他的哲学完全从佛法脱胎而得的。‘解’、‘行’;就是‘理’、‘事’。通常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即是代表‘本体’。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供养两尊罗汉——阿难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代表实‘行’。也有供奉释迦牟尼佛,旁边是文殊、普贤。文殊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普贤菩萨是‘行’的代表。换句话说,不管有多少,总不外乎‘解、行’两大类。净土宗供奉阿弥陀佛——代表本体。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代表‘行’;大势至菩萨智慧第一,代表‘解’。所以佛像的供法都有他的意义,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不会供两个佛三个菩萨!

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个部份,但是诸位要晓得,每一个部份都是究竟圆满的,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释迦牟尼佛是从名号上说的,名号都是显德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这是教我们对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待人。‘牟尼’是清净的意思,寂默就是清净,是对自己的。对人慈悲,对自己要求的是清净!这是释迦牟尼佛代表的,这是我们性德本来具足的。阿弥陀佛是梵音翻过来的,‘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啊。什么无量呢?一切都无量,没有一样不是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道力无量、寿命无量……。无量的无量当中,寿命是第一,没有寿命,一切的无量都落空了;要有寿命,所有一切无量才能真正得到享受。那么这个无量的无量,要怎样才能够真正获得呢?无量就是自己的自性,真如本性。六祖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一样都不缺啊!);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这就是无量的意思。那么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个无量呢?就照观音、势至这两个人的方法去修行。观音教我们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教我们一心念佛。他教我们‘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一句佛号就能成就。但是单是一句佛号,那就是小乘,加上观音行就变成大乘。观音行就是大慈大悲之行!对别人大慈大悲,对自己一句佛号专念,就一定得到‘无量寿’,一定开发性德,无量无边的功德便能统统现前。所以供佛便要了解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代表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代表宇宙之间的一种真理。

在佛教的建筑方面,供佛的大殿,我们从外面看它是二层,里面看是一层,这都有意义的。从外面看,真俗二谛;里面告诉我们,真俗不二,万法一如。这个意思就是说:外表是有差别,实质是一致的(没有两样的)。佛教正规的建筑,一进山门,第一个见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养四大天王——护法神——当中供著弥勒菩萨。这样的供奉方式,使人一进山门,第一眼就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的是布袋和尚像,看他那笑咪咪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发脾气不能学佛,一定要欢欢喜喜。再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所以也代表(教给我们)平等心、喜悦相——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里都欢欢喜喜、平平静静的,不要跟任何人计较。有这些条件才可以入佛门学佛。所以弥勒菩萨面对著大门,告诉来者:要有我这个条件,才够资格入佛门。

 

旁边的护法,分东、南、西、北四大天王。东方天王,代表负责任,叫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主持一个家庭的事务,我们叫持家。主持一个公司的事务,是总经理、董事长。主持一个国家的事务,是帝王、是总统。要怎样去做呢?一定要负责尽职。每一个人在这社会上,都有他一份的职责,能把自己本分的职责,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个社会和谐,国家一定富强。持国天王教给我们这个事理。

南方增长天王。单单把我们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很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啊!时代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准也要天天提升。你看!佛门不落伍啊!佛门真是讲进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他不是跟著时代走,是领导时代走啊。怎样把持国、增长,做得很圆满呢?后面两位天王教给我们实践的方法。

 

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这就是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今天所谓的观光、旅游、考察,到处去看看。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采纳;缺点,我们警惕、改进。我们能够‘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来建造自己的社会、建造自己的国家,那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这叫真正的护法!所以这些塑像供在那儿,是在给我们上课的!你要一看就晓得,并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朝这理想目标精进!能这样做,佛那里是迷信、那里是崇拜偶像呢!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著道具,这道具也是表法的。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著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圆满。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著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都是一样的意思。代表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世界现实的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才能够从容应付。龙表的就是这个意思。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千变万化的世界,种种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污染。所以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要不受染污。要对现实社会能够完全理解,才有智慧、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来应付、处理,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天王殿教导我们这些啊!不单是神明,对他烧几炷香,他就保佑你平安哪!那就大错特错了!

由此可知,佛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佛前供一杯水,有什么意义呢?表法的呀!水是干净的、清净的,代表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平、一样静。看到这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平等。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就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供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呀,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能想起‘希望得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要修什么样的因’。所以佛门一切设施、供养,处处都是提醒、教育自己啊。佛菩萨不闻、也不吃,什么都不要啊!再者,‘灯’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没有一样不是教育。现在学佛的人,对这些教育意义,统统不知道。为什么要烧香?为什么要供这些东西?都不知道啊,所以信佛统统都变成迷信。社会上有人批评学佛的人‘迷信’,更有人说学佛的人都是神经病。他说得没错啊!多少学佛的人真没有弄清楚啊。如果自己清楚了,再跟他们讲解清楚,相信他们也要学啊。我就是这样清楚地把佛法介绍到中国大陆,他们说:‘这么好的东西,我们都不晓得。’他们也想学佛啦!

 

总而言之,佛法是以真实的智慧、无量的大觉,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真正的快乐,这是离苦得乐。佛以无尽的悲心,教化一切众生。自古至今,无论是显教、密宗,或是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在佛教史里,每一个朝代,依照这些理论、方法修行的,成果都非常殊胜,这是真实不假的呀。这一代是衰落了、迷失了,真正的佛教不知道了,所以成果比较少、比较暗淡!要知末法时期,众生业障比较重,所以念佛法门特别的殊胜方便。念佛的殊胜,就在它简单容易,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也不需要任何仪式。无论什么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所以这一个法门,在近代成就的人特别多。台湾,这个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这四十年当中,我最保守的估计(一点不会夸张的),真正依念佛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至少有五百人。这是很了不起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成佛了。这么个小地方,有这么多人成佛去,真正是宝岛啊!中国大陆宽律法师写了一本近代往生传,记载大陆上念佛往生的,大概有一百多人,当然一定还有漏掉的。这是讲净宗成就的殊胜。净宗要成就,诸位一定要记住(这再特别提醒诸位同修),五经一论是理论的依据;经典上明白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重要的方法。只要依据理论,掌握方法,我们没有不成就的,这是说修行果德的殊胜。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迷、邪、染’,这是恶业!是本来没有的。‘佛性正知’这是至善,是本来有的。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本来无的,当然可以把它断掉。‘罪业’是迷、是邪,是本来没有的!当然一定可以消除;‘佛道’是本有的,所以佛道一定可以证得。在理论上我们找到了根据,证实业障确实可以消除;所以我们就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心中的旧习、恶习扫除;再用苦行来坚定我们的志向;用真诚恳切的心念佛,时间久了,自然得念佛三昧(即是一心不乱),这个时候身心自在,万境如如,这是功夫现前成就。往生西方,实在讲,自在往生啦。什么叫自在呢?想那一天去就那天去,想在这个世间多住个几年也不妨碍,这叫自在啊。人家能够得到,我们为什么得不到?不是我们得不到啊!是我们的功夫不够。那么也许大家要问:‘那要念多久功夫才够呢?’我老实告诉你,根据古来的经验,许许多多的人,三年就够了,就自在啦。那个时候,你住在这个世间不必害怕了,心安理得。假如遇到第三次世界大战,原子弹在头上爆发,你那时笑咪咪的:‘嗨!我到极乐世界去了。’不受苦、不惊不怖,真得自在了。这才是经上讲的:‘惠予众生真实利益。’

 

欧阳竟无大师说:‘当知佛法,方便多门,不拘形式。’正面教学有利益,就用正面的;反面教学有好处,就用反面的。所以佛法教学手段上是变化多端:可以用正,可以用反;可以用顺境,也可以用逆境,但是它只有一个目标——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如果打骂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打骂也可以是教学的手段;像禅宗的棒喝,那叫真正的慈悲。反之,一切虚妄的、感情的、迷惑与执著,统统都不是佛法,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希望各位学佛都能远离迷惑、执著,朝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正确目标迈进。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净土法门法师讲于美国迈阿密

 

附录一

达拉斯佛七讲话(一九九三年)

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等何幸得人身?何幸得闻大法?尤幸者,竟闻如来无上至圆至顿之净宗妙法,则此身诚大幸之至者也。

我等生命充实,净定安乐,实皆得自净宗。净空自学佛以来,无日不思上报四恩。而报恩之唯一途径,即是将自己一生真实受用,尽心尽力广为一切大众推介宣扬,这是我发心弘经的原因。晚年尤深感迫切需求,才以专修专弘净宗经论为己任。

今日道场,新厦启用,举行佛七法会,粗具规模,在韩瑛董事长领导之下,欣欣向荣,从此光明遍照,恒利一切众生。诸佛欣慰,龙天称庆,诚令人礼赞无穷尔。今年三月,华藏图书馆组团前往祖国参学,即以极浅近语句,向大陆同胞简介佛法:

一、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二、释迦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知觉名佛、菩萨;不觉名凡夫。

四、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

五、佛教修行纲领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并依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此目标。

六、修学的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六度;遵普贤愿;归心净土。佛之教化能事毕矣。

经云:‘佛所行处(指佛陀教育普遍推行的地区),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淩弱,各得其所。’这一段经文,说明了佛陀教育的真实利益。

梅光羲居士说:‘欲弘佛法于今日,必须提倡净土;欲弘净土,必须先弘大经。果能人人持诵,则因果自明,身心自净(心净则土净)。劫运自转,太平自至。’

今世乱极,人各望治。欲求普济全球,救劫难于眉急,化乖戾于无形,务令一切众生,人人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欲达此目的,唯有极力提倡大觉教育,以古今中外圣哲之金言教训为依归,以期建立共识。佛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也。于是有汇集群书,采撷格言的想法。如:佛教大藏经、中国四库全书、荟要、史鉴,群书等,皆可摘取编成菁华录流通。务令一切众生能读、能解、能行,则不辜负古来圣哲垂化之婆心也。采撷要领:

一、取明白易晓之短句,不取长文。

二、取急切实用之教诲,不取不切实际之玄谈。

三、必利于自身之修养,家庭幸福,事业成败之教训。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和平,各民族、各学派、各宗教,共存共荣之诸目标为撷取之标准。

四、分类汇集编订一册,译成各种文字流通世界。介绍中华文化精华,促进世界大同,为吾人理想之目标也。

五、他如西洋学术菁华:伊斯兰、新旧约、金训格言菁华,若能普遍流通全球,必能建立共识、共存、共荣、和睦大同、互助互惠的美满世界。

净宗学会同学,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期望此处新厦能作新大陆专修专弘之净宗道场,效法印祖芳规,实践缘起所列之愿行。经常举办佛七暨净宗讲习,解行并重,定慧等学。然佛法并非消极,佛法非退屈。治世御难,济乱扶危,大乘学者分内事也。愿在同一理念中,弘法利生,努力精进,以求全球人民离苦得乐,家家幸福美满,社会祥和繁荣,国家富强,世界大同。佛光普照寰宇的宏愿,早日实现。则佛祖应化大事因缘,无过于此。愿共勉之!

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净业沙门释净空于达拉斯
 

 

附录二

净宗学会缘起

大觉世尊,愍念有情,示成正觉,随机演教,虽有大小权实之异,要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成佛而已。然末世众生,业障深重,智浅福薄,知识难遇,未能直下畅佛度生本怀。于是特开普度一切众生,当生成就之净土法门。昔南昌梅大士云:果能受持,如说修行,不但拔将来之苦果,实已获现前之福利,非真修净业者,不觉其妙,非曾涉教海者,莫窥其深。又云:欲弘佛法于今日,必须提倡净土。

‘净宗学会’者,乃夏莲公大士于大战后所倡导之专修净土专弘净土之组织。净土法门法师,弘扬大乘三十年,深知此宗所依,确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生成佛之第一法门,是以近年来于台、港、星、马、美加各地,极力宣扬,又印大经及注解三百余万册,流通十方,深望此一组织能普遍推展至全球各处,愿诸大善知识,皆能弘演正法,明三世因果,示六道轮回,表佛性真常,赞净土超胜;读诵大经,劝进行者,求愿往生,圆成道果,誓志宣化,普令群萌,同归净域,为本会建立之唯一理想目的。

 

本会莲友,修学理论,咸共遵修《净土五经》、《净土十要》,尤以《无量寿经》(夏大士会集本),《弥陀要解》、《普贤行愿品》三种为必修所依,行有余力,始得研习与本宗相应之大乘经论。学会特重行解相应,心口一如,是以行门咸共发愿,尽未来际,遵修观经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三福者: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六和者:一者见和同解,二者戒和同修,三者身和同住,四者口和无诤,五者意和同悦,六者利和同均。三学者:戒学、定学、慧学。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十愿者: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日常功课,敬依《净修捷要》、《宝王三昧忏》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疑虑,不间断,不夹杂,求生净土,广度有情。

黄念公无量寿经跋云:‘苦乐忻厌,生佛感应之理,阐发尽致,显密性相,事理因果之义,赅括无遗。是以志向大乘者在所必读,有心救世者在所必弘也。慨自世风日下,人心陷溺,同业共感,劫运空前,群感切肤,咸思挽救。然而劫由业成,业由心造,欲?劫运,须正人心,世风未转,劫运难?,苦因不拔,苦果难出。本经菩萨修持以下,直至三十七品,剀切指示浊世致苦之由,与出苦之方,深悲极慈,重重诲勉。其间历经众生以三毒五恶之业,招辗转痛烧之报,俨然为今日灾劫写照,欲令众生观果知因,洗心易行,改往修来,离苦得乐。若仅知持名,不明纲宗,既昧往生正因,难收感应效果。是以本经于礼佛现光之前,又复揭示,“佛所行处,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淩弱,各得其所。”以上经文,盖法不异佛,佛不离法。此经诵持处,即佛光照摄处。果能受持读诵,必获开慧灭业,延寿增福之效。普遍流通,实有移风易俗,矫正人心之功,是以前清开国,特重此经,宫庭课诵,著为定例,故得人知自戒,上下相安,会疏有云:“此经乃七难消灭之真言,天下太平之秘诀,实为确论,非讆言也。”’华藏同修莲友深感莲大士念公之启示,决志依教奉行,启建“华藏净宗学会”,礼请净土法门法师主其事,常年共修净业,共习大经,以资提倡,上报四恩,下济三苦,是诚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敢不宝此际遇。愿我缁素同修共勉之。

己巳元旦净业学人韩瑛和南于华藏佛教图书馆

 

附录三

兴建“中华民族百姓宗祠”刍议

祭之旨在不忘本,所谓返本报始也。古礼首重祭礼,诚属心性极则之理而表现于吾人日常生活中者也。真一切行门之大根大本也。祭有三:

一曰祭祖先,旨在教民诚、信、忠、敬,爱人如己,事死如生,情至厚也。人心厚,方能继孝思,笃人伦,醇风俗,进而隆国运,开太平;是为令我中华文化复兴光大,普照大千世界;一切众生之类,咸得和平安乐,福慧自在之基始也。是以净空早暮礼佛次,必祈我‘中华民族百姓宗祠’早日涌现自由宝岛之深愿也。

年初,港九佛教领袖洗尘法师来台访问,师有意于适当地处兴建佛教丛林,此诚大好事也。欲佛陀教化大行于世,非丛林不为功。欲中华文化复兴光大,非祠祀不足道。二者诚相辅相成,势必并行,且必先祠祀。于是建议洗师发心兴建‘中华民族百姓宗祠’。净空深以为宗庙乃我中华文化之根本。夫宗庙毁则礼乐崩,礼乐崩则仁义废,仁义废则伦常道德不复存在矣。而欲世之不乱,难矣哉!今世乱极矣,人各望治,而终不可治,其故安在?何不思之!世苟不治,则纵有丛林之举,亦不过徒增一斗争之场所尔,智者不为也,敢请先以‘中华民族百姓宗祠’思之。

今世界各国正致力于建设,皆物质建设也,即使至于极,仍是富而不乐,欧美列强,可为殷鉴。其故即在缺乏精神建设之所致也,而精神建设必以宗庙为其根本。是‘中华民族百姓宗祠’不可不急急讲求也。

‘中华民族百姓宗祠’之构想,略如次:

(一)建设宗旨在令我国民,人人得以追往古,继孝思;以至情内固民心,外结侨情,暨为大陆十亿同胞敬爱祖先之心之所归依。是其恩泽所及,上至百姓宗祖,下及其万代子孙。佛曰:‘其功德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信哉言!

(二)择善地,建祠堂,合百姓为一家。民吾同胞,万众一心,强根固本,在此一举。

(三)祠堂形式,采取历代建筑艺术。譬如正殿取汉宫图样,掖庭采隋、唐格式,其余殿堂,或取明、清,或法近代。其中阶道亭台,亦复如是。或即仿历代建筑,一式一样,则可集我历代建造艺术之大成也。此可聘专家学者,精心构图。壁尽浮雕,皆是前贤事迹。务令登其堂者,入其室者,宛然面对祖宗,面对先贤;肃然必有闻其音容也。其敬祖先、爱同胞之深情,油然生焉。是教之返本报始也。

(四)祠堂正殿供奉黄帝,以历代开国帝王陪享。殿足容万人,以利祭典。余厅、堂数百间,则为各姓宗祠环绕。各姓宗祠神主牌位,质地相同,格式一样,可统一制造。色分三等,譬如紫色金字表忠孝,黄色金字者表平民,黑色白字者表奸佞。是亦寓褒、贬之意,以期收劝恶奖善之功也。

(五)祠堂内设‘陈列馆’、‘图书馆’、‘讲堂’、‘研究室’等多所设施,专供国内外同胞进修之用。祠堂中除年节祭典外,并常设有‘国史’、‘伦理’、‘经学’、‘子学’、‘文学’等各种专门学术讲座。使祠堂学校化,祠堂家庭化。又附设有‘招待所’、‘餐厅’等设施,以利接待行人也。

(六)祠堂外有广大园林,园林中有塔数百。皆为百姓纳骨之塔,如赵氏之塔,李氏之塔等等。塔之建造,各各不同,斯为百姓先人骨灰收藏之所在也。如是处处塔林、碑林,先贤造像、石雕、亭台楼阁,随处可见,花前树下,天乐盈空,法音宣流,疑是西方佛国也。以其中处处皆有扩音设备,亭阁并有闭路电视,故随处可闻音乐,可听讲演,电视中则讲者之神态亦一览无遗也。即使是观光游客,亦收机会教化之功尔。园林有地三百甲,具足真、善、美、慧,其为我五千年历史文化一时呈现吾人眼底,令其即时了知中华文化之博大光辉,其启发我人之自尊、自信、自强之心,诚具有不可思议之功效存焉。此之谓将中华文化从根救起也。建设事功毕,则奉献国家,请由政府特派奉祀官以统理之。然后兴起丛林,吾深信必有神运焉。

次曰祭天:天者天理也。有事必有理。祭天旨在教民即事以明其法尔自然之理也。天理明则良知现,良知现则道义生。心生道义,行顺理智,此祭天之本义也。

三曰祭诸神:诸神即指万物万事之谓也。祭之旨在教民敬事爱物,以成百艺,是为生活之艺术感情之表现,并非迷信也。如地神、山神、海神、树神、花神、五谷神,乃至门神、灶神等等;无一不是教人敬事爱物之意也。实即国父 孙中山先生所谓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勤俭之道,从此生矣。其立意之精美,则非浅智所知也。

三祭备,真善美满之人生乐趣,始得与物同享。佛法曰:‘离苦得乐’;是祭之道不亦大矣哉!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