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云:“由田意殊胜,及定召异熟,得永离地业,定召现法果。”
(一)对于殊胜的福田、功德田所作的业;
(二)造业时发心非常猛厉;
(三)指相似的现法受,当修道步步升进,欲得圣果之际,往昔的业会于此时纷纷现前果报,比如修行人快要证得不来果而超出欲界时,宿世、今生所造的欲界之业纷纷成熟,就会后报先受、重报轻受。这就如同一个人即将永别曾经久住之地,前往他乡安居,这时该地的所有债主都会前来索债。
①佛。②比丘僧团。(以下五种是对单个补特伽罗而言。)
③灭定:不论是世间或出世间的灭定,当安住灭定之时,烦恼寂灭,相续中非常清净,出灭定时,补特伽罗就好似从涅槃中来一样。
④无诤:入无诤定时,对无量众生都不生烦恼。
⑤慈:入慈定时,对无量众生都生起不共殊胜的饶益心,相续中缘无量众生而不舍离。修无诤定与慈定,相续中缘无量众生,明显积累了不共殊胜的功德,所以出定之后即成殊胜的功德田。⑥见:即见道圣者,因其已断见道应断的一切烦恼。
⑦修道生:即通过修道,断尽一切修道应断之惑而成就的无学道圣者。对以上七种功德田作损益之业,就会在当生现前果报。
昔日,不败佛出世之时,一修道人在佛前出家,后来成为三藏法师。一日僧团之中出现争吵,而此三藏法师幸灾乐祸,由他鼓动,诤论愈演愈烈。这时另一持经藏的比丘出来使诤论平息,三藏法师见此,顿时嗔心生起,骂道:“哪位女人息此诤论。”因在僧团之中造了恶口之业,这位三藏法师现生就变为女人,而且后五百世都堕为女身。
顺后受报的例子:有一屠夫七生以来常操屠业,却不落三涂而生于人天,这是由于七生之前曾经供养辟支佛一食,以此福力七生不堕恶道,但过七生之后,这七生所造杀业必次第成熟而感恶报。
或有人疑:既然因果之理真实不虚,为何有人一生行善,反遭坎坷;有人一生造恶,却安享福禄。
答:因为我们流转生死,不只今生一世,过去已经历无量世。今生行善遭祸,祸是前世恶业之报,并非今生行善感得,今生所行之善,必于将来产生安乐;今生造恶享福,福是前世善业之报,并非今生造恶感得,今生所造之恶,必于将来感受痛苦。所以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如局于一生,似有不足信之处,但放眼三世,则善恶报应必无错乱。
又修行人虽入佛门,以为修行可使人生圆满幸福。但不可一概而论,修行人亦有多类:一种虽然表面信佛修行,但未遵循因果之道如理取舍、断恶修善,反于佛门之中滥用僧物、侵损常住、说大妄语、破僧和合、辱慢师长、追求世法……因其所行与佛法背道而驰,以造恶只能感受苦报,焉得三宝加持?岂可反说因果不实、佛法不灵?
又有一种,虽然身入佛门,但泛泛悠悠、懈怠散慢,心无几时能安住于佛法上,凭此微弱善力,难以抵挡无始恶习,既然阿赖耶识上的恶业习气种子未曾伏得半分,又欲远祸得福,以一杯水救一车燃火之薪,岂有可能?最后一种,法融于心,勇猛精进,因与佛法已得相应,所以宿世积业提前受报,使本为召感恶道、当受重苦的猛业,由于修行的力量,重报轻受,以轻微的病苦等即得消尽。如人欲冲出重兵的围困,必经一番艰苦的厮杀,一旦突出重围,自然永得太平。所以修行愈增上,反而种种苦报愈快现前。
《金刚经》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修道之人,难免违缘障碍、身心疾苦,但遭遇逆境之时,应作消业想,生欢喜心,因借此身心小苦消得多劫重罪,故应欢喜。如此心不退转、尽管径直行去,自有业障永尽、得享大乐的一日。
1.《阿毗达磨俱舍论》论名的涵义 阿毗汉译为对,...
《俱舍》的品目 世亲论师是犍陀罗国人,到迦湿弥...
自古以来,佛教学派繁多,但总不出于大、小二乘...
佛教起源印度,那里潮湿闷热的环境令人难以支持...
《俱舍论》与俱舍师中国佛教史话之四十三 方之...
俱舍论略史及纲要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
略谈《俱舍论》四念处与道次第的关系 虽然,四念...
今天我们把序文讲一下。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俱舍论》与俱舍师 中国佛教史话之四十三 方之...
《阿毗达摩俱舍论》(略称《俱舍论》),是世亲...
《俱舍论》云:由田意殊胜,及定召异熟,得永离...
今天我们把序文讲一下。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1.《阿毗达磨俱舍论》论名的涵义 阿毗汉译为对,...
《阿毗达磨俱舍论》是释迦佛亲自授记、摄受眷属...
佛教起源印度,那里潮湿闷热的环境令人难以支持...
《阿毗达摩俱舍论》(略称《俱舍论》),是世亲...
俱舍宗简介:《俱舍论》与俱舍师(方之) 《俱舍论》...
《俱舍论》与俱舍师中国佛教史话之四十三 方之...
佛教典籍简介:《俱舍论》 《俱舍论》 《俱舍论》...
业与戒《俱舍论》中戒学的形而上学讨论 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