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斥责迷惑的固执——指学习儒、道的人
译文
儒、道二教,认为人、畜等生灵都是由虚无大道而生成养育,这里所谓「道」,本性自然,从中衍生出混元之气,混元之气衍生出天、地,天、地又衍生出万物。所以智愚贵贱的差别,贫富苦乐的不同,都是由上天和不可捉摸的命数所安排决定,因而一切生灵死后,其元气又复归天地,返回虚无的大道。
由于外教立教的宗旨,只在于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价值轨范去修身践行,而并不在于穷究一切存在的原由,所以其所谓万物,也不论及一般知觉现象之外的存在。虽然二教也以大道作为设教的根本,却不具备如佛教一样的,能察知一切存在,由顺境到逆境,由开端到毁灭,由染发薰习而心缘下转,由净法薰习而背尘合觉的起灭过程。由于修习儒、道二教的人,不知儒、道之说只是方便的权宜之教,而固执地认为了义之教。下面我举例几条,加以质询:
对那些主张万物都从虚无大道而衍生的人而言,大道即是
生死贤愚的根本,祸乱福庆的始基,作为基址与根本的大道既然恒常存在,那么由其衍生出的祸乱与凶愚等现象,也不应该是人力可以清除的;同样,由其衍生的福庆与贤善等现象,也不可能通过积累善行来加以增益。这样说来,怎么可以用得上老庄的教义?
再则,如果大道养育凶残的虎狼,孕育出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夭折颜回、冉耕这样的贤人,祸及伯夷、叔齐一类的节义之士,那怎么能称得上是至尊名号呢?
再则,又认为一切万物都由大道自然生成,而不是由于
因缘假合而成,那么一切彼此没有因缘关系的事物之间,也应该可以自然生化,如说石头可以生草,草可以生人,人可以生畜等等。
再则,既然万物生化都自然而然,没有时间的早晚与先后的顺序,道家所谓的神仙就不应该靠炼丹采药以求长生,太平之世也不应该靠贤良之士来帮助扶持,仁义之德也不应该靠
教化与修习来养成,那么老、庄、周、孔何以要创教立义来作为后世的轨范呢?
儒道二教又说,万物都从混元之气辗转而生,那么像初生的婴孩,其忽然生起的
意识,并未学习过思虑运作,怎么能够产生出爱恶骄恣等情感的变化呢?如果说忽然生起的意识自然就能随念爱恶,那么儒教所提倡的五德、六艺,也应该可以随念而理解,为何还要有待于不断修习才能完成?
再则,如果
生命是禀承元气而忽然产生,人死是元气消散而忽归寂灭,那么鬼神之事又如何解释?而且世上有了知道前世和追忆往事的现象,据此就可以推知,现在的存在,是由前世的不同因缘,辗转相接而成,并不是禀承元气而忽然生起的。
再则,验知鬼神具有灵知不断的现象,可以推知,生命死后,并不是元气消散而忽归虚无,所以古代的典藉上有许多记载祭祀求祷的现象。况且死而复苏的人说到阴间情况等事,或死后感动妻子儿女,对生前恩怨以报复等现象,从古到今也时有发生呢?
原典
斥迷第一[注释:「第一」二字,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并在「斥」字前有「一」字。]习儒道者
儒道二教,说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大道生成养育[注释:此句意出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之义,表明一切有情都依赖于道而生成、发展。],谓道法自然[注释:道法自然: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法地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指自然本性,非造作之义,不是泛指一般之自然界。],生于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故智愚[注释:智愚:频伽精舍《大藏经》本均作「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命[注释:时命:皆指定数、天、时、命都是儒家学说用以指示超人力的力量 。如《论语》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中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都是此义。],故死后却归天地[注释:天地:儒家以天地而喻道大,作为一切存在的归趣宗极。],复其虚无[注释:虚无:道家以虚无喻道之清虚广大,作为一切存在的归趣之本。]。
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注释:依身立行:泛指儒、道二教修身立命的各种轨范与践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所说万物,不论象外[注释:象外:指超越一般的知觉现象的存在。佛教学者一般以为,儒家所论,不出天地之外,且罕言性与天道等形上学的存在;道家虽主张清虚玄远,但也提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思想,所以都不以论议象外作为自己学说的本旨。],虽指大道为本,而不备明顺逆起灭[注释:顺逆起灭:这是指佛教说的
十二因缘。由无明起行,辗转而产生出生老死等现象,称无明顺起;反之,通过
智慧断除无明,由无明灭而行灭,乃至生老死等现象灭,
证得圣果,即所谓逆生死而还灭无明。]、染净因缘[注释:染净因缘:对此佛教大小各乘,
说法不一。
小乘一说认为,十二因缘中,由无明缘行,乃至缘生出老、死等现象,是谓染因缘;反之,由智慧断灭无明,乃至行、老、死等现象随灭,是谓净因缘。小乘另一说认为,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染因缘;灭谛与道谛为净因缘。
大乘,尤其以《大乘起信论》为代表的法性宗认为,阿赖耶识由真妄和合而成,若迷之时,染法有力,心缘下转,沈沦
三界,叫染因缘;悟时净法有力,背尘合觉,成四圣位,叫净因缘。],故习者不知是权,执之为了。今略举而诘之:
所言万物皆从虚无[注释:「虚无」二字,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无。]大道而生者,大道即是生死贤愚之本,吉凶祝福之基,基本既其常存,则祸乱凶愚不可除[注释:不可除:此指祸乱等现象非人力可以剪除。]也,福庆贤善不可益[注释:不可益:此指福庆等现象非通过积善可以增益。]也,何用老庄之教耶?
又,道育虎狼,胎[注释:胎:此作动词含孕之义。]桀、纣[注释:桀、纣:均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暴君。桀为夏朝十七世国君,名履癸,谥法云,其为政无道,暴戾顽狠,贪虐荒淫,后为商朝所灭。纣为殷商朝三十世国君,名受,谥法云,其为政暴虐,残义害善,后为周朝所灭。],夭[注释:夭:短折之义,在此作动词用。]颜、冉[注释:颜、冉:均是孔子的门徒,古代著名的贤人。颜,即颜回,字子渊,《论语》中记载他「不迁怒,不贰过」,可惜年轻就不幸病死。冉,即冉耕,字伯牛,在孔门中以贤著称,也染疾而终。],祸[注释:祸:凶祸,在此作动词用。]夷、齐[注释:夷、齐:均为殷周时期有名的贤士,传说周武王伐商纣,他们谏之不从,商灭后,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于首阳山下。],何名尊乎?
又言,万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缘者,则一切无因缘处悉应生化。谓石应生草,草或[注释:「或」字,频伽精舍《大藏经》另本作「应」。]生人,人生畜等。
又,应生无前后[注释:前后:在此系指一切现象自然生化的时间先后。下文中的「早晚」亦同此义。],起无早晚,神仙不藉丹药[注释:丹药:即炼丹,道教法术之一。源于古代方术,指在炉鼎中烧炼矿石药物,以制「长生不死」丹药(即金丹),后来道士将此方术加以扩充,除将上述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称作「外丹」外,又将人体拟作炉鼎,以炼体内的精、气、神,称作「内丹」,此「丹药」即二者统称。],太平不藉贤良,仁义不藉教习,老庄周孔何用立教为轨则乎?
又言,皆从元气而生成者,则欻[注释:欻:忽然之意。]生之神[注释:神:此指人之精神。],未曾习虑,岂得婴孩[注释:婴孩:古代称女曰婴,称男曰孩。]便能爱恶骄恣焉?若言欻有自然便能随念爱恶等者,则五德[注释:五德: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六艺[注释:六艺:指儒家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必备的技艺。]悉能随念而解,何待因缘学习而成?
又,若生是禀气而欻有,死是气散而欻无,则谁为鬼神[注释:鬼神:鬼,通指阴魂;神,通指阳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其通常用来指称相互对应,性质相异的一对超感知的精神现象。]乎?且世有鉴达[注释:鉴达:此指可以了知、通达之义。]前生,追忆往事,则知生前相续[注释:生前相续:指前世是由不同因缘辗转相接而成,不是前后相断,没有联系的。],非禀气而欻有。
又,验鬼神灵知不断,则知死后非气散而欻无,故祭祀求祷,典藉有文。况死而苏者说幽途[注释:幽途:泛指阴间等鬼神之域。]事,或死后感动妻子,仇报怨恩,今古皆有耶?
译文
有外道诘难说:如果人死后变为鬼,那么从古以来的鬼,应该填塞街巷,必然会有人见到,但实情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对此可以回答说:人死后轮回于
六道之中,不一定都变为鬼,鬼死后也可以再变成人,岂有从古以来的鬼一直积存下来不变呢!而且天地之气本来没有灵知之性,人禀承无知的元气,怎么能忽然生起有灵明觉知的意识呢?草木也是也是禀元气而成,为何又没有灵明觉知之性?
他们又说: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等现象,都是由天命所决定,那么天赋予万物的命运,怎么会有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以至于祸多福少的道理呢?如果多少的比分由天主宰,那么天怎么如此不公平?况且还有无品行而出身高贵,守品行而出身低微,无德而富足,有德而贫寒,不守道义的人吉利,遵行道义的人逢凶,仁义者短命,残暴者长寿,以至于有道的人丧亡,无道的人兴盛等现象。如果这一切都是由天所主宰,天要兴旺无道而衰亡有道,那里还有善良谦让的人得奖赏,荒淫骄盛的人受惩罚的道理?
再则,既然祸乱反逆都是由天所决定,那么圣人立教,指责人而不指斥天,归罪事物而不归罪命数,是不合道理的。那么《诗经》讥刺人伦废坏的乱政,《尚书》褒扬古代治世的王道,《礼记》崇尚差别尊卑、各安其位的礼制,<乐记>激励助教化、美风俗的音乐,难道也是奉敬上天的意志,顺承造化的安排吗?据此可知,专门修习这种教义的人,还不能穷究人物的根本。
原典
外难曰:若人死为鬼,则古来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见者,如何不尔[注释;以上诸句,疑脱胎于汉代王充《论衡·论死篇》中:「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满堂盈廷,填塞巷路,不宜徒见一两人也。」外难,即指外道对内教的诘难。]?
答曰:人死六道[注释:六道:又称六趣,佛教认为:
众生因其
业力的不同而流转轮回于六种不同的境界,分别指
地狱道、饿鬼道、
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不必皆为鬼,鬼死复为人等,岂古来积鬼常存耶?且天地之气本无知也,人禀无知之气,安得欻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禀气,何不知乎?
又言,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皆由天命者,则天之赋命,奚有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乃至祸多福少?苟多少之分在天[注释:天:系指超自然人力的造化力量。],天何不平乎?况有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逆吉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道者丧,无道者兴。既皆由天,天乃兴不道而丧[有](按「有」字据金陵刻经处《华严原人论合解》补)道,何有福[注释:「福」字,频伽精舍《大藏经》本作「边」。]善益谦[注释:益谦:文出《周易》谦卦中之彖语,其彖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谦,即谦退之德,儒教、道教都崇尚谦德之美,认为谦者受益,故谓之「益谦」。]之赏,祸谣[注释:「谣」字,频伽精舍《大藏经》本均作「淫」。]害盈[注释:害盈:文出《周易》谦卦之彖语,其彖中曰:「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盈,即骄盈之气,儒、道二教反对骄盈之气,所谓盈满之咎,认为盈满者必受害,故谓之「害盈」。]之罚焉?
又,既祸乱反逆皆由天命,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不当也。然则《诗》[注释:诗:即《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种形式,其风、雅中对善则美誉,对恶则讥讽,如对人伦废坏的乱政予以讥刺,故谓之「刺乱政」。]刺乱政,《书》[注释:书:即《尚书》,其有典、谟、训、诰、誓、命等几种形式,都是记载褒扬古代三帝三王治世化民的事迹,故谓之「赞王道」。]赞王道,《礼》[注释:礼:即《礼记》,其记载了许多古代的礼仪典章,目的是垂范后世,别尊卑,使君臣父子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职、不敢僭越,故谓之「安上」。]称安上,<乐>[注释:乐:指<乐记>,此文载在《礼记》一书中。古人认为音乐歌舞能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升沉兴衰,可以助教化,美风俗,故谓之「移风」,]号移风,岂是奉上天之意,顺造化[注释:造化:天之异名,指造作变化万物的一种力量。]之心乎?是知专此教者,未能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