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白话佛经 > 禅宗七经白话解(观辉居士) > 楞伽经白话解 > 正文内容

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一章 辩证不二观如来

楞伽经白话解  时间:2022-02-06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一章 辩证不二观如来

本章有六节 一 如来非果非因 二 无我并非无自性 三 如来与五阴非异非不异四 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 五 如来与尔焰非异非不异 六 三藐三佛陀佛陀 离一切根量

第一节 如来非果非因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①,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

[注]

① 三藐三佛陀三藐三,意为无上;佛陀,对先知先觉,大彻大悟的人的尊称,能知三世十方事。佛陀又有多种名号,一切智,救世主,大导师等等都是人们对佛陀的美称。三藐三佛陀意译为正遍知大导师。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三藐三佛陀,使我及所有修习菩萨行的人能正确理解如来自性,善于自自己获得正觉,并且引导别人也能获得正觉。

佛说:你随意问,你要问什么,我即为你说什么。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①,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注]

① 如来应供等正觉 对待禅定中的景象,不加分别,譬如看到一块颜色,不去分辨它是红是黄、会对增长功德是有利还是无利,不想它似什么东西,心如止水,寂而照之,离一切想,所有见闻觉知,便是如来。稍有少想,都不是如来。应供,从字面解,意思是应当供奉,其深层含义是把如来境界当成自己追求的崇高目标。等,即是等无有异,等正觉,即是对见闻觉知的所有景象,舍弃一切主观妄识,能等无有异地觉知其本来面目。用当今哲学界的话说,就是认识客观事物达到主客观高度统一的境界。

白话解

大慧菩萨提出问题: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是所证的果还是能证的因?是意识造作影像还是所造成的影像?是言说还是所说的内容?是感觉还是所感觉到的对象(色声香味触)?这些词句中的两个方面,是相异还是不异?

经文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这些辞句,不是果事也不是因。为什么呢?说它是果事或说它是因,都不正确。

经文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

白话解

若说如来是所作的果,因为没有固定的作法,作法无常,所以所作的果无常,即是说如来无常。那么一切作法的果都可以说是如来。我和所有的佛都不取这种说法

经文

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盘大之子,以无所有故。

白话解

若说不是所作的,无因即无果,无果即无得,一切方便法门都无所得,这些方便法门等于找兔角,等于要盘大生儿子,全都落空。

经文

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白话解

如果认为不是果、不是因,即是说不是有,亦不是无。非有非无,便跳不出一异、俱不俱、有无、常无常这四句的巢臼。执着于四句,是世间言说。跳出四句的错误;不执着四句,才是智者的选择。对于一切有关如来的句义,都应当这样理解。

第二节 无我并非无自性

经文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

白话解

我说一切法无我,应当知道,这个无我,并不是什么都无自性。一切法有其自性,无他性。例如牛马之性,马有马性,马无牛性;牛有牛性,牛无马性。其实我说“非有非无”,并不是说什么法都无自性。

经文

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

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白话解

同理,一切法不是无自相,不是有自相。妄想执着“无我”相是“无”的愚夫,不能了知无我的真实义。

对“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都应这样理解。

第三节 如来与五阴,非异非不异

经文

如来如是与阴非异非不异。

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

白话解

同样的道理,如来与五阴,两者之间,不能说他们一定相异,也不能说他们一定不相异。

若说如来与五阴不相异,因为五阴的活动变化无常,则如来也是变化无常的了。

经文

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

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

白话解

若说如来与五阴相异,因为一切施设的方便法门,都将落空,都不可能入如来地了。

譬如两支牛角,都是牛角,他们相似,说它们不异。它们长短有差别,说它们有异。把这道理推广到一切法,都是一样,非异非不异。

经文

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

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白话解

譬如牛的右角跟左角的形状不完全一样,长短也不完全一样,颜色也不完全一样,它们不是不异,都是非异非不异。

同样的道理,可知如来与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它们之间,也都是非异非不异。

第四节 如来与解脱 非异非不异

经文

大慧,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

白话解

同样的道理,如来与解脱,两者之间,不能说他们一定相异,也不能说他们一定不相异。证入如来地,可说是解脱。离了色相的缠缚,便是解脱。因此可以说,如来就是解脱。

经文

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

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白话解

若如来与解脱相异,即是说如来还不离色相,是无常的色相所成,那么,如来也是无常。

若如来与解脱不异,则获得解脱的每一个修行人的思想境界及其功德应无分别,而事实上获得解脱的修行者的境界及其功德,各各不同。所以说,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

第五节 如来智与尔焰 非异非不异

经文

如是智及尔焰① ,非异非不异。

大慧,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

[注]

① 尔焰 梵音尔焰,意思是思想认识境界,在这里,专指对禅定中现前景象的见闻觉知境界。

白话解

智慧跟所知的思想认识境界,非异非不异。

如来智慧与所知的思想认识境界,不是恒常不变,也不是变化无常;不是意识造作影像,也不是所造成的影像,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不是感觉,也不是所感觉到的对象;跟五阴不是不同,也不是不异;不是言说,也不是所说的内容;不是同一,也不是相异;不是同时生,也不一定不是同时生。

第六节 三藐三佛陀佛陀 离一切根量

经文

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

白话解

因为不是同一,也不是相异,不是同时生,也不一定不是同时生,如来应供等正觉远离一切六根、六尘引起的见闻觉知。离一切见闻觉知,则离一切言说。离一切言说,则不会生起妄识。不生妄识,则无什么要灭。无可灭,便说是寂灭境界。寂灭境界,便是自性涅槃。

经文

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三藐三佛陀。

白话解

在自性涅槃中,无所谓什么是果、什么是因。无果无因,即是无分别智,便不会对境起攀缘。不起攀缘心,便舍离了一切虚伪习气。舍离一切虚伪习气,便证入了如来地。证入如来地的修行者,可称为正遍知大导师,是伟大的正遍知大导师。

经文

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①。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②。

[注]

① 三藐三佛陀佛陀叠用两个佛陀,起强化语气的作用,可理解为最最正确、最最伟大的大导师。

 根量 六根、六尘及其所引起的六识,都是根量。

白话解

最最伟大的正遍知大导师,都远离一切根尘,有见闻觉知而六识不生,洞悉一切而自心不动,不分辨它是何事何物。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

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

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

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

白话解

世尊把辩证不二的如来观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智者悉离诸根量,如来非果亦非因,

觉与所觉非一异,离相所相莫妄分。

诸阴缘起与正觉,说一说异莫能见,

既然不见一异相,何必硬要作分辨?

经文

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

非阴非在阴,亦非有余杂。

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

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

白话解

一切非作非不作,究竟非果亦非因,

如来非阴非异阴,更非其余杂乱论。

诸性非有亦非无,勿堕愚夫妄想见,

执有执无皆有过,千法万法离二边。

经文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

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

若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

沈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

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白话解

因有而后立个无,因无而后确立有,

若知其有不须想,若知其无无所受。

若然于我或无我,计着言说量留连,

沈溺有无二边见,误已害人祸不浅。

远离有无得解脱,正智观察悉如如,

如是证入如来地,正观不毁大导师。

问答

问:远离一切根尘,见闻觉知而六识不生,洞悉一切而自心不动,不分辨它是何事何物。

这几句话很深奥。可以详细解释一下吗?

答:在如幻三昧中,当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之时,便说是远离一切根尘。这个时候,不是没有六根,因为六根是人们的觉知功能,不会消失。也不是没有六尘,因为六尘是内外事物在心中的反映,也没有消失。所以有见闻觉知,而这时的见闻觉知是没有分别心的。

佛法五蕴解释每个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一个人的六根与六尘称为色蕴;根尘接触的第一刹那,说是受蕴,是身受;接着第二刹那是想蕴,是心想,有时说是心受:再接着是行蕴,即是思量,是第七识的作用;然后才是识蕴,即是确立了一个识相。说起来,说了这么多语言,过了许多刹那,而一个识相的产生,合起来还是一刹那。只是为了说的方便,把他说成几个刹那。

修禅进入如幻三昧,圣者只有前面说的第一刹那在活动,即是只有身受,没有心受。身受心不受,是圣贤的境界。一般凡夫做不到。

声闻圣弟子只有一受,是身受,心不受。这是阿含经说的。

不参与修禅实践的人,是很难理解这些道理的。

问:修禅到了圣贤境界,还会有相的活动吗?

答:有。本事经说:“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是无余涅槃。”这就证明圣贤进入无余涅槃时,还有相的活动。

凡圣的分界,就在于面对幻相,心动不动。

凡夫心动,生灭轮转。圣者心不动,即见如来。

阿含经说止观,六祖坛经说寂照,说的都是这么回事。寂而不照是死禅,照而不寂是野禅。

如果说禅定中没有相,证明这人还未知道什么叫如幻三昧。未懂如幻三昧不懂禅。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