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大涅槃经序
凉州 释道朗
译文
《大涅槃经》这部经典,是法身的玄奥殿堂,是真正觉悟的真实称谓,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深远明镜,是一切佛教流派的最高宗旨。它的本体微妙地存在于万物之上,周遍流行于无穷的世界之内,任法之自然而动,根据时机而行事。任法之自然而动,就依凭虚寂之洞照来驾驭万物,借助语言工具来实现教化。根据时机而行事,顺应各种情形而显现为像,按照众生的情识而施行言教。乃至于形相充满十方世界,而内心没有思虑,教化遍于天下,而自己没有情欲,置身于尘埃蝼蚁之中而不为下贱,超过一切圣贤而不为高明,功德利济万物而不矜恃,光明胜过万日而不自居,与太虚浑然无间、并存同寿,与法性契为一体,寂灭无形。
法性是诸法的最高本体,最高本体归根到底,是没有变化的,所以生灭变化不能改变它的永恒常在。生灭变化不能改变它的永恒常在,所以它恒常不动。悲伤不能减少它的快乐,所以它永远快乐。对五蕴之我的执着产生于妄想,虚幻之我起源于因缘和合的假名,因缘和合的假名只是一种名词概念,所以最高的我是超越名词概念的存在。超越名词概念而存在,所以能处在自由自在的神圣地位上,而虚幻的我不能改变它。
不清净产生于空无的清净,所以真正的清净如清水明镜能朗照万物。如清水明镜能朗照万物,所以不清净不能改变它的清净。因此这部经典的每一章都宣说「常乐我净」为义旨的总纲,开示达于常乐我净的境界为涅槃的本原。其作用能揭示前所未闻的佛法秘要,开启人们的心灵大门以达到洞照,消除四种极大罪过的疮毒,拔掉五种无间报应的赘瘤。揭示佛法秘要,就能使众生情智通畅,觉察自己神妙的真我,打开心灵天门,领悟潜在的微妙智慧之光,看到发光的神妙之珠就在自己体内。然而四大罪过、五大恶业,以及诽谤大乘佛法,这是所有病患中的□痟,是产生疣赘的最大根源,所以《大湼盘经》这一名称的含义,就是断除了产生疣赘(业报)的根源。
这部经典以《大涅槃》为题目,此题目统摄了各种妙义,言词简约而义理完备。义理的名称确立,就能观照三乘的优劣及最高境界之所在。然而要实现冥冥运化、没有迹象,玄妙契入、不用语言,完全顺应于虚寂之境,那么理就不能凭空运化,因此这部经典开示真诚的语言为教化之本,广泛应用各种比喻来领会义理,建立护持佛教正法为步入佛道的开始,察知佛法秘义为穷究佛道的本原,解除了千年来人们思想上的滞碍,打消了人们对佛法的种种疑虑。
至于佛理的微妙曲折、至精至微处,则有诸菩萨弘扬如郢匠那样的功夫,像大船一样渡济众生,高广宏大,反复论说,周到细密,从而使幽途化为平坦大道,宗旨目标豁然彰明。所以诵咏此经文而不感到疲劳,谈论其义旨而不觉得困倦,甘于玩味而不知满足,听其声音而不知厌倦。当初可以说微妙佛言的咏诵是在东土兴起,高妙的佛理开始传播于中国,佛的声音震响于世俗愚聋,佛的真容照耀着这个时代。然而那些少见寡闻之士和执着偏见的人,不考量自己的愚昧之见,竟然评论高深无比的佛教圣典,从而陷入是非的争论,为求一时的快心而讥毁诽谤佛教,先觉者不能使他从迷惑中返回来,众多圣贤不能使他意志得到改变,即将沉蔽于八邪之网中,长期陷于九流的深渊里,难道不悲哀吗?难道不悲哀吗?
印度僧人昙无谶,是中印度人,婆罗门种姓。天资聪慧出众,领会与洞察力清明而深邃,论辩机智清晰有力,佛典与俗书综习会通。随着佛教的流传运化,他先到敦煌,停留了数年。大沮渠河西王,德行高深,建立王者大业,虽然日理万机,却经常想着弘扬佛道,护持佛法。正值华夏西部开始安定,此经与昙无谶自远方而至,如果不是与先前有感应,怎么会有如此巧合呢?
昙无谶到达此地后,在玄始十年,即辛酉年十月二十三日,河西王劝请昙无谶翻译。昙无谶手执梵文经书,用汉语宣读。此人神情坚毅,对于佛法特别敬重。在翻译时十分谨慎,毫无遗漏和隐瞒,搜寻研核佛经原本含义,务必体现佛经的旨义,唯恨梵文本佛经已散离,残缺不完备。才识平庸疏浅的我,有幸遇上这样的时运,日夜感慨交集,欣喜知遇良深,姑且标示此经的地位,叙述其风格,哪里谈得上已揭示了此经的宏大宗要呢?
这部经典的梵本正文有三万五千偈,译成此地汉文约计减为一百万字,现在所译出的只有一万多偈。如来入灭后,后人不考虑自己愚昧疏浅,抄录此经,分成几部分,随意增减,并杂入当世语言,从而使此经丧失原本含义,如同将乳汁倒入水中。虽然是这样,但此经胜过其它诸经,足有千百倍。佛涅槃后的最初四十年,此经在阎浮提传播流行,昌明于世。四十年后,就隐没于地下,直到佛教「正法」时期即将结束前的八十年,才得流行于世,大降佛法雨露。从此以后,此经又隐没上千年。在「像法」的末期,虽然有此经,但人们对佛法的情感淡薄,没有敬仰信奉之心,于是使各种错误的见解相互争论,大大堵塞了佛教的道路,应知道这是遗存佛法即将沉灭的象征。
原典
大涅槃经①序
凉州 释道朗②
《大般涅槃》者,盖是法身之玄堂,正觉之实称,众经之渊镜,万流之宗极。其为体也,妙存有物之表,周流无穷之内,任运而动,见机而赴。任运而动,则乘虚照以御物,寄言蹄以通化。见机而赴,则应万形而为像,即群情而设教。至乃形充十方,而心不易虑,教弥天下,情不在己,厕流尘蚁而弗下,弥盖群圣而不高,功济万化而不恃,明踰万日而不居,浑然与太虚同量,泯然与法性为一。
夫法性以至极为体,至极则归于无变,所以生灭不能迁其常。生灭不能迁其常,故其常不动。非乐不能亏其乐,故其乐无穷。或(惑)我生于谬想,非我起于因假。因假存于名数,故至我越名数而非无。越名数而非无,故能居自在之圣位,而非我不能变。
非净生于虚净,故真净水镜于万法。水镜于万法,故非净不能渝。是以斯经触章,叙常乐我净③为宗义之林,开究玄致为涅槃之原。用能阐秘藏于未闻,启灵管以通照,拯四重之瘭疽④,拨无间之疣赘⑤。阐秘藏,则群识之情畅,审妙我之在己;启灵管,则悟玄光之潜,映神珠之在体。然四重无间,诽谤方等,斯乃众患之□⑥痟⑦,创疣之甚者,故《大涅槃》以无创疣为义名。
斯经以大涅槃为宗目,宗目举,则明统摄于众妙,言约而义备。义名立,则照三乘之优劣,至极之有在。然冥化无肤,妙契无言,任之冲境,则理不虚运,是以此经开诚言为教本。广众喻以会义,建护法以涉初,睹秘藏以穷原,畅千载之固滞,散灵鹫之余疑。
至于理微幽蟠⑧,微于微者,则诸菩萨弘郢匠⑨之功,旷舟船之济,清难⑩云构⑾,幡⑿覆周密,由使幽途融坦,宗归豁然。是故诵其文而不疲,语其义而不惓,甘其味而无足,餐其音而不厌。始可谓微言兴咏于真丹⒀高韵初唱抄赤县,梵音震响抄聋俗,真容巨曜于今日。而寡闻之士,偏执之流,不量愚见,敢评大圣无崖之典,遂使是非兴于诤论,讥谤生于快心,先觉不能返其迷,众圣莫能移其志,方将沉蔽八邪⒁之网,长沦九流⒂之渊,不亦哀哉!不亦哀哉!
天竺沙门昙摩谶⒃者,中天竺人,婆罗门种。天怀秀拔,领鉴明邃,机辩清胜,内外兼综。将乘运流化,先至炖煌,停止数载,大沮渠河西王⒄者,至德潜着,建隆王业,虽形处万机,每思弘大道,为法城堑⒅。会开定西夏,斯经与谶自远而至。自非至感先期,孰有若此之遇哉?
谶既达此,以玄始十年,岁次大梁⒆,十月二十三日,河西王劝请令译。谶手执梵文,口宣秦言。其人神情既锐,而为法殷重。临译敬慎,殆无遗隐,搜研本正,务存经旨,唯恨胡本分离,残欠未备耳。余以庸浅,豫遭斯运,夙夜感戢⒇,欣遇良深。聊试标位,叙其宗格,岂谓必然窥其宏要者哉!
此经梵本正文,三万五千偈(21),于此方言,数减百万言,今数出者,一万余偈。如来去世,后人不量愚浅,抄略此经,分作数分,随意增损,杂以世语,缘使违失本正,如乳之投水下。章言虽然,犹胜余经,足满千倍。佛涅槃后,初四十年,此经于阎浮提(22),宣通流布,大明于世。四十年后,隐没于地,至正法欲灭余八十年,乃得行世,雨大法雨。自是以后,寻复隐没,至于千载。像教之末,虽有此经,人情薄淡,无心敬信,遂使群邪竞辩,旷塞玄路,当知遗法将灭之相(23)。
注释
①大涅槃经:或称《大般涅槃经》或《大本涅槃经》,是官一说如来常住、涅槃常乐我净、众生悉有佛性乃至阐提(善根断尽的人)成佛等义的经典。印度僧人昙无谶于北凉译出,四十卷,十三品。此经传入南方后,慧严、慧观、谢灵运等加以改编、文饰,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世称《南本涅槃经》,而将昙无谶原译本称为《北本涅槃经》。此经译出后,受到佛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习,展开了对涅槃佛性的热烈探究。有关此经的注疏有梁宝亮等集《大般涅槃经集解》七十一卷、隋慧远述《义记》十卷、灌顶撰《玄义》二卷、《疏》三十三卷、唐法宝撰《略疏》十五卷、隋吉藏撰《涅槃经游意》一卷、新罗元晓撰《涅槃宗要》一卷等。
②释道朗:传记不详。吉藏《大乘玄论》卷三云:「河西道朗法师与昙无谶法师共翻《涅槃经》,亲承三藏,作《涅槃义疏》释佛性义,正以中道为佛性,尔后诸师皆依朗法师《义疏》得讲涅槃,乃至释佛性义。」(大正四十五·页三十五下)
③常乐我净:称为大乘涅槃四德,即大乘佛教主张的进入涅槃后,所具有的四种性质或才德。「涅槃」,又译作泥洹、灭度、寂灭、不生、解脱等,意为断灭了烦恼业报生死而得解脱。小乘佛教认为涅槃即是灭却烦恼之有余(依)涅槃或厌身灭智。大乘佛教认为涅槃诚然是依于智慧,远离烦恼障、所知障,不滞于生死之迷界,且因悲愿而救济众生,故虽在迷界中活动但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这样的涅槃具有「常」(永恒不灭不变)「乐」(恒乐无苦)「我」(绝对自由自在的佛身)「净」(绝对清净无烦恼污染)这四种品德。所以《大涅槃经》云:「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槃也。」(大正十二·页五O二中)
④四重之瘭疽:四种最重罪过,即淫乱、盗窃、杀生、妄语。瘭疽,一种疮毒,常生于指尖,多由创伤受感染而引起,甚者剧痛,俗称虾眼。
⑦无间之疣赘:无间,即无间业。有五种极大恶业,决定受极苦之果(地狱)而无其他果报相间其中,名五无间业或名五逆,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疣赘,身体上的赘肉,比喻解脱中的累赘、障碍。
⑥□:病。
⑦痟:头痛病。
⑧蟠:弯曲。
⑨郢匠:《庄子·徐无鬼》云:有郢国之匠,技艺高超,运斧成风,能削去鼻上之粉而不伤鼻。这里比喻菩萨以高妙佛法,消除众生的烦恼。
⑩清难:疑为清汉,即天河,喻高远。
⑾云构:形容屋宇高大壮观。喻大厦也。
⑿幡:通翻,反复。
⒀真丹:又作「震旦」,古印度对中国的称谓。
⒁八邪:违反八正道的八种思想行为。即:一邪见、二邪思维、三邪语、四邪业、五邪命、六邪方便(邪精进)、七邪念、八邪定。
⒂九流:亦作九入、九孔、九漏。指人身上与外界接触沟通的九个孔窍,即两耳、两眼、两鼻孔、口及大便、小便处(大正二十二·页五八二上)。是人沉于欲海的九个孔窍。
⒃昙摩谶:又译作昙无谶。《高僧传》卷二记云:昙无谶,中天竺人,初学小乘,兼览五明(印度佛教教授学徒的五种学问。包括,㈠声明,声韵学和语文学;㈡工巧明,即工艺、技术、历算之学等;㈢医方明,即医、药学;㈣因明,论理学;㈤内明,即佛学)。有白头禅师授以树皮《涅槃经》本,乃改习大乘佛教。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善咒术,为王所重,西域称为「大咒师」。后往罽宾,携《大涅槃经》前分十卷及《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由于此地流行小乘,不信《涅槃经》等大乘经典,乃到龟兹。北凉玄始元年(公元四一二年),河西王沮渠蒙逊迎接他到姑藏。谶学汉语三年后,在惠嵩、道朗协助下,译出《涅槃经》前分十卷及《大集经》等诸经。后在于阗寻得《涅槃经》中分、后分,续译之,此即《大涅槃经》。此魏太武帝闻其有方术,遣使迎请,蒙逊不与,且派人杀之,时为义和三年(公元四三三年),谶年四十九岁。
⒄沮渠河西王:北凉沮渠蒙逊于玄始元年(公元四一二年)称河西王。
⒅城堑:城墙与护城河。此处喻为佛法的护持者。
⒆玄始十年,岁次大梁:即公元四二一年,此年岁星在大梁,为辛酉年。
⒇戢:通「辑」,聚集。
(21)三万五千偈:据未详作者的《大涅槃经记》云:此经「梵本都二万五千偈」(大正五十五·页六十上)。又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云:义净在印度亲见此梵本经目「其大数有二十五千颂」(大正五十一·页四上)。又据由梵本译出的藏文本经后也说:「经文二万五千颂」。由此可知,此经原本似为二万五千偈。
(22)阎浮提:又译为剡浮洲或阎浮提鞞波,新称「赡部洲」。据称是须弥山南方的一大洲,此洲有阎浮树,故名。
(23)将灭之相:指佛教进入「末法」时代,佛法的精神将消失,只有教义文字,而无修行和证悟。
19大涅槃经序 凉州 释道朗 译文 《大涅槃经》这部...
12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释道安 译文 我从前在...
20长阿含经序 释僧肇 译文 佛教的最高真理是离开...
附录 《出三藏记集》总目录 卷第一 〈出三藏记集...
16法华经后序 释僧叡 译文 《妙法莲华经》是诸佛...
10 首楞严三昧经注序 未详作者 译文 「首楞严三昧...
18毘摩罗诘是(堤)经义疏序 释僧叡 译文 这部经典之...
编序 敲门处处有人应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是佛...
6阴持入经序 释道安 译文 「阴持入」是人世间深重...
源流 由于《出三藏记集》是一部综合性的经录,包...
25大智释论序 释僧叡 译文 一切事物都是生灭不已...
26中论序第一 释僧叡 译文 《中论》有五百偈,是...
27中论序第二 释昙影 译文 千变万化的事物无不有...
28百论序 释僧肇 译文 《百论》是通向佛心的途径...
29十二门论序 释僧叡 译文 《十二门论》是实相学...
30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 未详作者 译文 拘夷国的...
31比丘大戒序 释道安 译文 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法...
源流 由于《出三藏记集》是一部综合性的经录,包...
解说 本书选译了三十一篇序文,其中一篇是僧佑的...
附录 《出三藏记集》总目录 卷第一 〈出三藏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