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问答 > 问答分类 > 忏悔问答 > 正文内容

修持方法问答——忏悔

  发表时间:2019-07-23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对自己的过错或罪恶进行反省并决心改正,谓之忏悔,这是一个梵汉并举的词。忏,是梵语Ksama(忏摩)的省音,意为悔过。忏悔原为僧团每半个月举行一次的诵戒仪式。在仪式上,让犯戒者披露自己的过失。南朝梁·萧子良《净住子·涤除三业门》说:“忏悔之法,当先洁其心、静其虑、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肃其容,内怀惭愧,鄙耻外发。”指出忏悔时必须至诚恳切。忏悔有一定的程式,往往都要念长短不等的“忏悔文”。中国的忏法始于梁武帝的“慈悲道场忏法”,后又有“观音忏”、“法华忏”、“金光明忏”等。有注重程式的“事件忏”,也有注重谛观的“理忏”。忏悔可以拔除罪苦。如《心地观经》卷一谓经:“发露忏悔,罪即消除。”(李明权《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佛教相信忏悔吗?

  是的,佛教确切地相信忏悔的功能。

  佛教相信,除了重大的如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妄称自己是圣人)等的已遂罪,必须随业受报之外,其他的未遂罪,以及过失犯戒与威仪犯戒等罪业,均可依照佛所规定的方法忏悔。

  忏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束;是在自觉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沥,从此之后再不复犯;只要能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往事已过,不复追究,心地便会从罪恶感中得到解救,恢复平静,这就是忏悔的功能。犯罪之后,必须坦诚地发露(以情节轻重,分向众人、向三数人、向一人、乃至自对良心,吐露所犯的罪行,恳切悔过,决志不复再犯),否则,这一罪恶的阴影,势将永藏心底,也就成为他日感受报应的种子;忏悔之后,这一罪恶所感的种子,也就随即消失。

  不过,忏悔的目的,是在自净其心不复再犯,如果常常犯罪,常常忏悔,又常常再犯,那末,忏悔的行为,便会失去应有的功用了。同时,佛教的忏悔决不同于耶教的祈求上帝赦罪,佛教不相信有任何神只能够赦人的罪。佛教的忏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复清净。(圣严法师著《正信的佛教》)

  问:年轻时曾做见不得人之事,为此寻死未遂。学佛后仍疑神疑鬼,总觉他人在背后指点,羞愧难当。思及此事,无法念佛,生活非常压抑,请问该如何?

  答:根据你的说法,这确实是魔障,必须有善知识开导,把情结解开。在外国遇到这种事情,可以看心理医生,但在美国可用催眠术把症结解开。过去、今生我们遇到的缘不一样,如果将前后事实都搞清楚,这个情结就能化解。当然佛法比这些心理医生更高明,所说的更透彻,但是遇不到善知识就比较困难了。

  佛法讲极重的五逆十恶罪都可以忏悔。《观无量寿佛经》讲的阿阇世王,杀父亲、害母亲,跟提婆达多合作破坏僧团,五逆十恶罪造全了。阿阇世王临命终时至心忏悔,念佛求生净土,结果往生了,品位是上品中生。我们透过这样的学习,真正了解忏悔功德不可思议!(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48)

  如果业力是不会消失的,忏罪又有何用处呢?

  在佛陀开示因果教法时,为了确立大众对因果之信念,并未开示忏罪之法门,只说业力固定及有因必有果报。在佛陀开示大乘教法时,才教示了忏罪之法门。要忏罪净障,必须具足四力:(一)境力——靠依止境而忏罪。我们以三业作不善,其对像不外乎圣众与凡俗众生,所以在忏罪时,亦依赖圣众及众生,例如供养三宝及为有情众生作利益事业等;(二)追悔力——畏怕所作不善之果报而生追悔曾造不善业因的真切心;(三)对治力 —— 以忏罪为动机所作之修持;(四)誓愿力 —— 决心不再作同类之不善业。若四者具足,就等于把业因种子烧坏了及把它与好比水份及养份的烦恼外缘隔绝了,令其不得成果。这并非说 ‘种子’消失了,而是说我们令它不得成长及成熟。所以,大乘之忏罪概念与小乘之因果业力概念毫无矛盾。(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问:忏悔分为理忏事忏两种,何谓理忏?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实相即无相无不相)如何念法?(林宽修)

  答:事忏者,是在佛前,或延高僧代为,或自己依照种种忏法,如大悲忏、净土忏、梁皇忏、水忏等,恭敬自作。倘俱不能,但具真诚,向三宝发露己罪,立誓后不再作,亦无不可,此名事忏。理忏者,向心观察,因罪从心起,观到妄念皆空时,即是实相现前,心罪两空,此名理忏。念实相即是观照实相,非是用口念诵也。(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