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讲】
第四条「正杂得失」之文
第四文:善导和尚判正杂二行得失之文。
这第四文是顺着第三文来的。第三文分判正杂二行,说杂行可回向得往生。在第四文中,更加明确地说明杂行之难,而劝导应当进入正行:
《往生礼赞》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不违教故,
随顺佛语故。
这是第一段。《往生礼赞》是善导大师的一部著作,分为六时礼赞,有日三时、夜三时,说明如何礼拜阿弥陀佛等,配以赞偈。这第一段说明专修念佛「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为什么呢?举出了四个理由,也叫「正行四得」。下面说杂业之失: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何以故?
如果你舍掉专修念佛、乐行杂业的话,「百时稀得一二」,一百个里边难得一两个往生,一千个里边难得三五个往生。为什么呢?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忆想间断故,
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原文当中,列出十三条,叫「杂行十三失」,这里引了九条。下面第三段,举出善导和尚当时所见所闻:
余比日自见闻: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总分三段,第一段说专修之得,第二段说杂行之失,第三段是比较,劝我们专修念佛。现在依文解释。
百分之百往生
「若能如上」,《往生礼赞》上文是问答的形式,设问:「我愿往生极乐世界,请告诉我怎样往生?」然后自问自答:要发三心、行四修决定往生(总之,专修念佛一定往生,同时承接上面的五种正行)。
「念念相续」,上面说「念念不舍」,这里说「念念相续」,意义一样,总之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今天也念,明天也念,天天相续;上午也念,下午也念,有空就念,起心动念就念,这也是就凡夫能做到的。有人说:「那哪能做到啊,我经常想不起来呀。」是尽你能做到的。本来净土法门是为凡夫,也是鼓励你,提一个要求,要多念的意思。
「毕命为期」,是说我们一直念佛,不改变法门,直到命终。不是说「哎呀,我念佛已经念好了,现在可以修别的法门了。」念佛什么时候念到好啊?念到极乐世界才叫念好了──念到极乐世界还没念好,极乐世界的菩萨还要念佛,菩萨不念佛,叫什么菩萨呢?「孺子必忆母」吗,孝子一定忆念母亲,菩萨一定要念佛。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那就是百分之百往生了,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有人问「这样能不能往生、那样能不能往生……」只要念佛,决定个个往生,当然千即千生,万即万生。只要念,决定往生。
无外杂缘得正念
「何以故?」为什么这么容易呢?底下说了四点。
第一,「无外杂缘,得正念故」,是因为没有外杂之缘、内心有了正念的缘故。
这一点要解释,有人以为什么叫「无外杂缘」呢?(我当初也是这样理解的)「我在家里念佛,你们不要来敲门,你要来敲门,你就是杂缘,把我打乱了;电话也把它停掉,不然一打电话来,也乱了。」好了,门关上了,亲戚朋友不来了,电话也不接了,但是偏偏不作美,有一只小鸟跑到窗户上叫来叫去,「把我的心都叫乱了……」我们总认为没有任何打扰叫「无外杂缘」,不是这样子的。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什么叫「得正念」呢?正念就是念佛,正念坚固,知道:我念佛一定往生。
比如说,有个人不会读经,只会念佛。看见别人读经,如果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他的心中就动乱了,他就想去读经了,他回到家里就要流眼泪了,「哎呀,怎么办哪?人家都会读经,我也不会……」他心中就有了外杂之缘,读经这个缘引起他心里边的杂乱,他想去读经了,他不想专念佛了,这叫「外杂之缘」,失掉了正念,是不是?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他虽然会读经,读经也是告诉我们念佛必然往生,我念佛,往生无有不足,我虽然无有智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说「念佛一定往生」,阿弥陀佛告诉我说「念佛一定来迎接」,我不识字,又有何憾?这样心中正念坚固,「你会读经,我不会读经,我也不羡慕你」,这叫「无外杂缘」。
同理,我没有钱,人家有钱,他有钱到寺院里建了个大佛,建了座宝塔,做很大的功德,一般的人心中又担心了:你看看,人家用那么多钱做功德,他往生可能有分。我穷光蛋,一分钱拿不出来,我可能没分吧?如果这样想,就叫做「外杂之缘失正念」。心中应怎么想?我虽然贫穷,很惭愧,不能报佛恩,不能供养三宝什么,但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如我这般贫穷之人,若专念彼佛名号,决定往生,无有不足,「我也不羡慕你,我只为往生极乐净土」,这叫做「无外杂缘得正念」。其它可以依此类推。总之,见到别人修种种殊胜之行,我虽然做不到,心中没有遗憾,没有不足,这叫做「正念坚固」。不然的话,稍一疏忽,心中就动摇了,何况小鸟会动摇你呢?何况电话会动摇你呢?念佛一定往生,不论行住坐卧嘛。在善导大师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电话机,如果有,他肯定讲「也不论打电话不打电话」,既然不论行住坐卧,那么种种因缘都可以,本来这个法门是士农工商、任何职业、任何环境状况都可以念佛,所以,只管念佛,决定往生,心中无有胆怯,心中正念充足,这叫「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
第二,「与佛本愿得相应故」,这在第三文里边已经说到了,「顺彼佛愿故」,你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就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了,什么叫相应呢?刚好吻合。佛的本愿说「念我的名号来往生」,我就专念弥陀名号,刚好,佛心凡心成为一体。佛心是让我们罪恶凡夫称念名号往生净土,我凡心就念彼佛之名号、愿往生,刚好,这就吻合了。就好像有人做买卖一样,我刚好想卖这个东西,你刚好想买这个东西,这桩生意就做成了。我想卖这个,你不想买这个;你想买的,我没得卖,两个人谈不拢。阿弥陀佛刚好要救你,要你念佛,你刚好要被弥陀救,念弥陀名号,这叫做「一心」,成为一条心,这叫相应。
有人讲「我念佛,念念念,念到心里边很清净,就跟佛相应了」,这是一种解释,但不是善导大师的解释,那样是相应不来的。像孩子跟妈妈怎么相应呢?孩子才一岁,饿了要喝奶,妈妈就喂他奶喝,这叫做母子相应。这孩子不能理解妈妈什么职业、什么智慧,他不可能理解的,要那样的话,孩子永远不能相应了,这是一种慈爱的相应。一样的道理,如果要让我们也发四十八愿,要我们懂得经典,要我们开悟,跟佛相应,我们做不到。阿弥陀佛要救我们,我们被佛救,这叫相应。母亲带孩子,喂饭给孩子吃,如果孩子不愿意吃,用手来抓,勺也飞了,碗也碎了,就不相应了。他张开小嘴巴来吃,就相应了。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说「念我的名号来往生」,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你自己不愿意念佛,修别的行,就好像这小孩一样,妈妈喂他这个吃,他不要,他抓别的,抓到嘴里,说不定不是吃的,那就不相应了。
释迦教导专修念佛
第三,「不违教故」,「教」是教导,不违背教导,不违背谁的教导呢?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释迦牟尼佛在哪里教导呢?在《观经》里边教导我们说:「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观经》虽然讲到种种修行,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福有十一条,这十一条是散善,就它们本身的性质来说,都算不上极乐净土的正行,而是通于一般的修行。那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在《观经》里讲这些呢?后面我们会详细讲解,这里略微提一下,就是为了引导一般圣道法门的修行者进入净土门,用他们习惯的修行方法把他们诱引进入净土门,既已进来,就不再强调这些,所以到最后十三定观也好、三福九品也好,就统统不交待给阿难了,「阿难哪,我讲这部《观经》,虽然讲了十三定观、三福九品等等,但是,要点是你要持无量寿佛名号啊!」就引导我们进入专修正行、正定之业,这叫做「不违教故」。释迦牟尼佛不是教导你要杂行的,而是先用那些来引导你,进入专修念佛,专持无量寿佛名号。如果你不专修念佛,就是违背了佛的教导。
诸佛证诚之语
第四,「随顺佛语故」,什么叫「随顺佛语」呢?随顺诸佛证诚之语,这是在《阿弥陀经》当中,六方恒河沙等诸佛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讲的『罪恶凡夫众生专念弥陀名号一定往生』,一点没错,你们众生不要怀疑。释迦牟尼佛一佛所讲,或许要怀疑,我等诸佛一个接着一个出来证明,决定无误!应当信顺。」如果我们专修念佛,就顺了诸佛证诚之语。
弥陀誓愿为核心
上述四个缘故,说明决定往生。为什么呢?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讲,「无外杂缘得正念」,正念坚固不动摇,同时是「顺彼佛本愿」,顺了阿弥陀佛的心意,又不违背释迦牟尼佛教导,顺了释迦牟尼佛的心意,又是随顺诸佛证诚,顺了十方诸佛的心意,那你怎么不往生啊?
如果反过来,又违背释迦牟尼佛的心意,又违背阿弥陀佛,又违背十方诸佛,那你还想往生啊?那肯定千中无一了。
这四点理由的核心是第二点,「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为什么呢?因为第三点「不违教故」,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也是来讲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本愿,你能够与本愿相应,自然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第四点「随顺佛语故」,诸佛证诚之语也是证诚阿弥陀佛的本愿,你能够信仰阿弥陀佛的誓愿,专称弥陀名号,自然随顺诸佛证诚;第一点「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你了解彼佛誓愿不虚,称念名号必然往生,心中无有胆怯,无有担心恐惧,自然正念坚固,外杂之缘不能动乱。所以,得到第二点,四点全部得到。要点在此。
杂行之失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五三。」舍掉专修念佛而去修行杂业的人,一百个当中稀有难得一两个往生,一千个当中稀有难得三五个往生。
往生是大事,愿求往生净土,当然都愿意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专修念佛。
可是现在这个时代,信息传播比较发达,大家结的人缘也很多,往往有很多来劝我们念佛的人说:「你应当学这个法门、学那个法门,单念一句阿弥陀佛是不能往生的。」如果我们不了解教理,心中就会动摇不安。他所说的是不是正确呢?他所说的与善导大师的教导恰恰相反,善导大师在这里说: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百即百生,杂行之人千中难得三五往生。所以,往生大事个个要慎重,不能听到人家怎样说,就改变宗旨。
念佛法门,一方面因为简单容易,任何人,不识字的老太婆、老太公,任何时候,行住坐卧、平时、临终都可以念,所以获得了大众的欢喜接受,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这样,也容易被人破坏说「你就念一句佛怎么就能往生?」我们一听,心中往往就动摇了。
我们知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所以往生决定,善导和尚判为正定之业,是因为「与彼佛愿得相应故」,与佛的誓愿相应。为什么杂行之人反而「百时稀得一二」呢?因为,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总是「我修行的法门越多、读的经越多,往生的把握就越大」,一般人都这样想,这种想法很符合凡夫的情见,但恰恰违背了净土宗的教理,为什么呢?「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这四句与上面四句正相反。上面说专修念佛是「无外杂缘得正念」,这里说杂行之人「杂缘乱动失正念」,专修念佛的正念就丢失了,心中以为「我光念佛,或许往生不定吧?不能那么容易吧?」本来心中就有这样的疑惑,人家来一说,「哎,某某,你就这样单念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吗?我这里有更殊胜的法门!」你就很容易被他牵转,这叫「杂缘乱动」,外面的种种缘,让你丢失了内心正念,这是因为内心不了解弥陀誓愿的缘故。如果我们内心正念坚固,就不会被外缘所动乱。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阿弥陀佛以专修念佛作为他的本愿,而现在行杂行杂修,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所以难得往生。
「与教相违故」,与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相违背。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部经当中教导我们「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无量寿经》)、「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观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唯专修念佛,得生净土(《阿弥陀经》),此是释迦牟尼佛大圣慈悲之教导,若专行之人,与佛教导相顺,若杂行之人,与佛教导相背,违背佛的教导,往生困难。
「不顺佛语故」,即是不随顺《阿弥陀经》当中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为我等证诚,「罪恶凡夫,但念弥陀名号,专行不二,决定往生」,如此,专修念佛之人为顺佛语,而杂行之人不顺佛语,十方诸佛不证诚,所以,往生很困难。
第五点,「系念不相续故」,愿往生之人若行杂行,或念佛,或不念佛,中间就有间断,不相续。「相续」就是说:前念念佛,后面接着还是念佛。从信心来说,「相续」就是:今天我接受这个法门,从现在开始不改变,完全仰靠南无阿弥陀佛,在任何状况下都不动摇、不改变,这叫心的相续。那引导到外表行为当中,也一定是专念弥陀名号,有空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起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会改变去念其它的经咒。
第六点,「忆想间断故」,忆想极乐庄严、阿弥陀佛而有所间断。因为杂行的人,心中必然忆持其它的与极乐不是直接相关的修行方法,不然就不叫杂行了。这样忆想极乐就有了间断。
第七点,「回愿不殷重真实故」,「殷」是殷切,「重」是珍重。修杂行一定要回向发愿才能往生,可是,既然修杂行,虽然有回向发愿心,愿生极乐净土,但这回愿之心不殷重真实。或许有人说:「我非常真实地愿往生,我非常恳切地愿往生。虽然修杂行,我也是这样的心。」──或许是这样。但这里善导和尚告诉我们说:杂行之人回愿不殷重真实。为什么呢?因为杂行的行体,比如说种种其它的善法(散善、定善),种种的修行功德,而这样的修行功德和六字名号相比,凡夫所作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生灭法、有漏法。因为我们所修行的功德不真实,你靠这种不真实的功德要回向去往生,当然也就不真实。而念佛法门就不一样,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成就无漏、无生、涅槃、真实的功德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发出超世的悲愿,为我等所修殷切、珍重的名号,以这个名号的功德回施给我们(叫回向给众生),愿我们往生极乐净土。那么,从法藏菩萨的角度,就是殷重、真实。我们凡夫虽然没有殷重、真实的心,领受南无阿弥陀佛回向过来殷重、真实的名号功德,而愿生净土,当然就是殷重、真实。
昨天也打过这样的比喻:比如说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去,一种方法是你自已用木头作一个小船,自已驾驶小船过海,一种方法是乘坐大海轮过海,那么,这二种方法虽然都能运载到对岸去,哪一种方法真实呢?当然坐大船真实,坐小船就很有风险,即使驾船的人再怎样真实想过海,他的结局,可能一千个里面只有一两个能过去,或者船会漏,或者我们没有体力,或者不善驾使,或者风浪太大,或者不识航向,或者海上起雾等等,使得我们即使再怎样想过海,也不是真实的。那么你真想过海──哪有一个人真愿意过海、很真诚恳切地愿意过海,有大船他不坐呢?那一定会愿意坐大船。如果大船不坐,舍而坐小船,就知道你是在那里开玩笑,你好像不是真愿意过海。
既然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真实功德可以快速、稳定、万不漏一地往生净土,而你呢,口说愿生净土,却不选择万修万去的六字名号,而选择千中无一的杂行杂修,以此可知,你内心当中并不是殷重、真实愿生净土。
第八点,「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贪」是指贪心,「瞋」是指瞋恨心,「诸见」是种种的见解,我见、身见、边见……总之是邪见,「烦恼」,贪瞋诸见,自然有种种烦恼来间断。若行杂行之人,就一定被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所以,行杂行之人都要强调心中要如何真实、要如何清净,因为他是靠自已的修行功德去往生,如果有贪瞋烦恼的话,就会破坏修行的功德,所以,一定会间断。而念佛之人难道就没有贪瞋烦恼了吗?有。虽然有,但是不能间断──念佛之人虽然有贪瞋烦恼,但是不能间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不顾贪瞋烦恼,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如何对治贪瞋烦恼去往生,而是仰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去往生。就好像我们乘船过海一样,虽然我们眼力不足,也不善游泳,但是,对我们不构成障碍,为什么?我们乘托船的力量去过海。那如果靠自己过海,就要善于驾驶,善于游水,如果做不到,就不能到达彼岸。所以,行杂行之人是行难行道,一定要熄灭贪瞋烦恼。
第九点,「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善导和尚告诉我们说,杂行之人是无有惭愧忏悔心,所以,难得往生彼净土。什么是惭愧心呢?就是知道「我某某人,修行的力量非常薄弱,靠自我的力量不能出离三界六道」,所以心发惭愧,「我某某人很差,知道自已修行浅」。什么是忏悔心呢?知道自己罪业深重,无量无边,内心真实忏悔。为什么说杂行之人没有惭愧忏悔心呢?你看杂行之人,他每天也拜佛,拜佛的时候,在佛的面前也说「我某某很惭愧呀,我某某很忏悔呀……」似乎也有惭愧、忏悔心啊,这是比较而言的,比较专修念佛的人,他就是没有惭愧忏悔心。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真有惭愧心,知道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脱生死轮回,那么,一定会仰投佛的愿力,仰投佛愿就一定会专修念佛。你一方面说「我很惭愧不能修行」,另一方面把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六字名号推到旁边,靠自已的力量使劲修,这叫做有惭愧心吗?这叫没有惭愧心;什么叫没有忏悔心呢?如果你真实体会到自已罪业深重,无量无边,靠自己的力量绝对没有办法出离六道轮回,那么你一定会投靠南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念念称名常忏悔,念念称名消除一切罪障,可是现在,口中说忏悔,而内心里边怀着一颗骄慢的心,并不是仰投佛愿、乘佛愿力,而是妄想靠自己浅显的、薄弱的、微少的、有漏的修行功德欲出离生死,所以,此人是无有惭愧忏悔心。
打个比喻,好像一个人来到大海边,看见大海茫茫无际,他想过海,然后他在海边说:「我很惭愧啊!我没有力量游得过去啊!哎呀,我确实力量很差!」说完这话,他就跳进大海使劲游水,想到彼岸去。那么,这个人是真正懂得自己没有力量游过海吗?他是在那里谦虚一番,然后自己再下去游水。
「大海」代表我们的生死轮回,我们说:「哎,我很惭愧啊!我没有力量出生死轮回,我要靠佛。」话说完之后,又不去专修念佛,然后自己去修行了,妄图靠自己杂行杂善的力量超越无量劫来的生死广海──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要了解自己的根性,应该来专修念佛。
如果是专修念佛之人,就会系念相续,忆想不间断,回愿殷重真实,贪瞋诸见烦恼不能间断,是有真实惭愧、忏悔心。这可以翻对而知。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原文后面还有四句,《略要文》中没有录,这里补充来说明。
十、「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杂行之人他不是相续念报彼佛之恩,他都没有体会到阿弥陀佛有什么恩德,所以他要杂行杂修,如果知道阿弥陀佛的恩德(「你专称我的名号,如此简单易行,决定往生我的净土,乃是我所成就不可思议六字名号的功德,令汝等罪恶凡夫往生极乐净土」),他就决定不会舍掉弥陀,去念其它的佛菩萨,或其它的经咒、修行其它的法门。
我再提醒一点,我们不是排斥其它佛菩萨(佛弟子绝对不可以那样),也不是排斥其它法门,绝对不可以。只是说修行净土法门,有诸佛的通规。诸佛都告诉我们要专念弥陀名号。
你想想看,如果某某人对你有恩德的话,你会不会经常想念他?一定的。比如说你落水了,他把你救起来了,他当然是你的救命恩人啦,你过年过节当然都要去了。结果过年过节你不到他家去,然后到隔壁家,那个是局长,官比较大,你这个人就没有味道了──他救了你一条命啊。那么,这样就是不知道对方恩德的深重。
不知道父母恩重的人,他就不会忆念父母。知道父母恩重的人,就会经常忆念父母。不知道阿弥陀佛恩德深重的人,才会杂行杂修。若知彼佛恩德深重,一定会专修专念。彼阿弥陀佛之恩德,亦是十方诸佛之恩德。能往生彼佛之净土,即能够拜见十方一切诸佛,无有不足。
十一、又说「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既然杂行杂修,必然心中轻视、看不起专修念佛,以为专修念佛没有什么了不起,往生把握也不大。他虽然也在那里修行,但是他的心不是和解脱生死相应,不是和往生极乐、弥陀本愿相应,他是和名利相应。为什么说和名利相应呢?这个不分析大家不一定知道。我们学佛的人,我们都不愿意求名利了,求名利干吗学佛呢?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一分析呢,祖师不会讲错。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分析我们各位自己。比如说你来念佛,念佛是人家瞧不起的法门,为什么呢?老太婆都会修啊,有什么了不起呀?「你会念佛,我也会念佛,我念佛之外还会诵某某经。」噢!那么人家肯定赞叹你啦,「某某居士,你会修行!」你听到之后,就有点名誉感啦,洋洋得意了,结果从此之后,你就更加杂行杂修。人家读一部经,只杂了一部,你呢,为了名誉,你读十部经,就杂了十部,还要读四十部、五十部,幸亏没出家,要出家就成了一个杂行的专家了。所以,杂行之人有这样的缺失。
那我们念佛人,一般来讲,不容易高傲,不容易和名利相应(当然,心不正的人也有)。怎么讲不容易呢?说起来就会念佛,又不会修密,又不会参禅。比如说我们做为出家人,如果能搞一点神通,然后讲讲这个那个,人家就觉得「这个法师很会修行,懂得很多」;「你就只会讲几句念佛,谁不会啊?我也会讲,谁都会讲!」你会讲,你不一定把它落实下来,不会讲而能够把它落实下来的人非常稀有。「念佛往生」谁都会说,但是心中真正相信念佛一定往生而来专修念佛的人还并不多见。嘴上大家都说「念佛往生」,可是心中却挂了一个很大的问号,「念佛一定往生吗?应该这样念佛才可以往生吧,应该加上读经等等才可以往生吧……」每个人心中都这样疑惑着,都这样怀着一颗杂行杂修的心。所以,在往生极乐的道路上,走得是摇摇摆摆、步履蹒跚,并不稳当。如果这个时候将你一拉一拽,马上就改变法门了。
十二、「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杂行的人,人我是非特别多,既有高慢心、名利心,以怎么能放下架子亲近请教念佛往生的善知识呢。他眼中也看不到善知识,他自己就是善知识,或者有人比他更杂,他反而认为是善知识,趋之若鹜。所以下面:
十三、「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杂行的人非常喜欢去凑热闹,听说哪里来了一个有神通的人,他马上喊了一大帮人:「嗨!去了,到那里去,去拜某某。」他是不是学净土法门的不管,因为他有神通嘛!大家都羡慕他的神通了,把专修念佛就放到一边了;听说哪里来了某某大师、活佛,可以灌顶,「轰!」一窝峰又跑去灌顶了。如果你是修密宗的,跟他结缘,当然是很好的。那你是学净土法门的,你结这样的缘,杂缘太多,而且不仅自己去,还拉了一帮人,这叫「自障障他往生正行」,障碍了自己和别人的往生正行。你看,五种正行里边,有没有说灌顶、加持作为正行?没有啊!除此五种正行之外,其余一切,在净土门中,通通称为杂行。如果修密宗的,那么,有你相应的善知识、上师来,你去接受他的法,接受他的开示,对你来讲,那不算杂行,你本来学密宗。如果在净土宗,那就算杂行了。
在这一切法门当中,哪一种法门最容易修持、解脱最有把握呢?那还是净土宗。大家既然选择净土宗,就不要再攀那些杂缘,更不要引导人家一道去,佛法非常不容易的,免得你将来要背一些因果。
专杂有异
接下来第三段:「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余」就是善导和尚自称。我近来亲自见到,亲自听到,「诸方道俗」,各地出家人、在家人,「解行不同」,他们对于佛法的理解不一样,对于净土门的理解也不一样。因为理解不一样,修行的方法就不一样,叫「解行不同」。比如说,我们依善导和尚理解的,净土宗是阿弥陀佛选择的本愿,净土念佛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意,专修念佛是正定之业,决定往生。这是我们的解,我们也这样去做、这样去行。可是有人不这样解,他认为专修念佛往生不定,一定要如何如何杂行杂修才更有把握。他有这样错误的理解,就有错误的行持。所以,我们学净土宗这个解,不是我们自己内心随便可以解的,一定要依据佛经、祖师的解释作为我们的领解,依祖师的智慧作为我们的智慧,依佛法的智慧作为我们的智慧。「解行不同,专杂有异」,怎么不同呢?或者是专修念佛,或者是杂行杂修,这是有所不同了,在我们周围也看得到,有人专修念佛,有人杂行杂修,就是理解不同。
我们这次来共同学习,是让大家的思想都能统一到净土法门的正确轨道,不被其它的理解、其它的异见所左右、动摇。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虽然说有专有杂,可是所见到的结果呢,只要是专修念佛的人,叫「专意作者」,「十即十生」,十个就有十个往生,百个就有百个往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杂行杂修的人称为「不至心者」,不是真实心愿往生净土,所以叫「修杂不至心者」(如果你真心愿生净土,一定会专修念佛)。那么这样的人,一千个当中没有一人往生。
大家都愿意往生净土吗?(「愿意。」)是愿意选择千中无一的办法,还是选择百即百生的办法?(「百即百生。」)百即百生是什么办法?(「专念阿弥陀佛。」)那你们今天回去以后应该怎么做知道了吧?如果别人回来告诉你「哎!你跟我后面杂行杂修,功德很大」,你愿意吗?(「不愿意。」)他讲五遍你就愿意了吧,讲一遍可能不愿意。(「不会。」)讲上十遍也不干!信心坚固,对了,那就是听法得到了利益。有时候讲多了,
你就跟他后面跑了,跑了之后,他奖赏你说:「某某居士,你是大德居士。」结果最后呢,你往生的佛果给他偷掉了,那你就太亏了。我们今生今世不求人家表扬我们,也不求人家说我是一个很有修行的人,我们只求往生极乐世界有把握。把往生的佛果深深地埋在我们的心中,很安定,吃下这颗定心丸才重要。
以上第三、第四文是善导和尚对于净土宗的行(修行)的判别。净土宗很简单:根据道绰禅师的教判,我们从圣道门进入净土门;根据善导大师的行判,在净土门当中,由杂行进入正行,正行当中,由助业进入专称名号正定之业。
往生极乐的条件 弥陀净土再怎么「极乐」、「安乐...
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观 ──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作...
回归善导 德化众生 —— 慧净上人侧记 净宗法师...
念佛百问 净宗法师 目录 第一部分 有关现世利益...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 净宗法师 壹、序讲 贰、正讲...
第五章 众生缘深 唯有弥陀 我们这样学下来,只要...
第八章 四种感应 四种救度 这一章很重要,对大家...
净土宗略要文 (原文) 一、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
第七章 现当二益 即是念佛 “现”是现世,“当”...
回归善导 德化众生 —— 慧净上人侧记 净宗法师...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作 者:净宗法师 出版...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