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海上师讲解
般若理趣经部份
般若理趣经(88年大日缘日)
(时薄伽梵得自性清法性如来,复说一切法平等观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所谓世间一切欲清净,故即一切嗔清净。世间一切垢清净,故一切罪清净。世间一切法清净,故一切有情清净。世间一切智智清净,故般若波罗密多清净。金刚手,若有闻此理趣受持读诵作意思惟,设住诸欲,犹如莲华,不为客尘诸垢所染,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时薄伽梵观自在大菩萨,欲重显明此义,故凞怡微笑,作开敷莲华势,观欲不染说一切群生种种色心。)
前面那段,是释迦牟尼佛化金刚手菩萨,入降三世三昧,然后作一种调伏。释迦牟尼佛是在娑婆界成就,是人很具体的代表。人类该有的过程他都有,人类该经历的他都经历,所以人的贪嗔痴如何对治?就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阐述之,所以称善调伏。
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也是现降伏四魔然后成就,此即是“吽”。义。如再听不懂接下来再讲,刚开始的[薄伽梵]是个佛的别号,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从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了不解释了。复说“一切法平等]。这个“法”在真言宗要看宽广一点,不要想到一定是佛法,或世间法、出世间法。其实各位,看这段理趣经不要太严肃。般若理趣经它基本架构,是以金刚萨埵为主题然后配十六尊,变成十七段。所以般若理趣经共有十七段,这十七段代表金刚界十七尊。从爱触欲慢到最后的金刚拳菩萨。这些种种都是一个人全部的语言行为生活方式,所必须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或种种形象。如果你是执著的人,那它所写的就是,你在五浊恶世的种种形貌吧!如果清净的人,那它写的也是你种种的形貌。只不过般若理趣经它不是宣说你如何才是清净?如何才是堕落?般若理趣经的探讨,是撇开这些问题,直接从人性上来讲或从法性而论。也就是从你的内心直接讲,撇开清净不清净。所以要了解般若理趣经也就是说:人不可能没有思想,就像我教各位打坐一样,人有可能没有思想吗?不可能,人有可能没有觉受吗?不可能,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手摸到的,皆是如实身心。而般若理趣经将此浓缩,最简以“五秘密菩萨”表之,五密菩萨就是金刚萨埵、爱、触、欲、慢。
“慢”是一种自在我乐,受用满足。如果在解脱地,就是自在。在凡夫地来讲,可能是我想要的,满足自己随心所欲叫做“我慢”。所以般若理趣经,不是探讨对与错?而是直接告诉你这个东西,你从凡夫地来看是什么?在究竟意来看是什么?看你自己去认知了。
[复说一切法平等观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这句话即是一切法。如果以娑婆界众生而言:即是我们世间每分每秒所经历的,四周围给我们的爱、触、欲、慢,种种的贪、嗔、痴、疑、慢,色、受、想、行、识,综合所得的结果。内心所产生的种种思想、思绪、觉受、情识作用,各位这一一都是法。所以它讲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从一切法的平等性来讲,因为每颗心都是要由你的“心”来体受的,这颗心体受到的东西,如果在凡夫地来讲,或许称它为不清净的思想,不清净的语言。如果下一刻你感受到的,可能给它称之为清净的、或圣洁的,但是你要知道这个都是心,由于这颗心,听得懂吗?
所以基本上一切法平等,这一切法无非从清净的自性,产生出来的一种“根尘作用”。它是从清净的自性里面所产生出来的,它是离不开你清净的佛性,你不要以为它污浊,其实那是你心的一种反射景象。基本上如果没有镜子的反射,就看不到影像,镜子就比喻我们清净的佛性。所以你不要误认为,你学了佛以后呢,可能要离开这世间的生活方式,或是怎么样?然后或许是有什么样的,特殊语言行为,你才像个修行人?你再怎样的改变,你的生活。依我看都是身口意业在作为,对不对?只不过你欺骗你自己,你吃个蔬菜。你说:我吃斋我有慈悲心,我吃鱼,我没有慈悲心,我在堕落。其实食欲,是由内心的饥饿所引起的,我只是要填饱我的肚子而已。我不在乎我吃什么东西,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般若理趣经,就是在告诉你这样的道理。你不必太执著,要从根本去看,所以一切法平等就是我们种种形貌了。这边说“观自在智印出生”你要了解一切法平等,你要了解自性清净法性清净的话,你就要用观自在智印。
“观”不要解释的很复杂,观察吧,观察世间的一切。法即一切世间的种种形貌,乃至个人的种种身心变化,种种所感觉到所观察出来的,从这里面你能够摆脱一些愚痴的分别心。譬如说:吃了几根蔬菜叫慈悲,吃蔬菜你就说我在修行,吃鱼呢就不像修行人,不是这样的。像不像修行人是在内心,有了这个内心你自然想要去吃蔬菜,是因为你有慈悲心才想要吃蔬菜,你把问题弄颠倒了听的懂吗?所以你吃蔬菜不杀生那是有慈悲心,这是一个修行人的行为,基本是由你的内心而出发的。
若不从内心去出发,没从原点去体受,只认取外相是不对的。那好!吃蔬菜的就是修行人、有慈悲心,吃鱼吃肉就没有慈悲心,那就错了,舍本逐末了。所以观察一切,而从这里面能透析了解原来的面目,每一件事情根本之处。于是乎于一切法而能无碍,所以因无碍故而自在。有大自在,能够随意,观自在菩萨即是这个意思。
又“观自在智印”智慧的印,“印”就是印可,契入般若理趣。其实了解的话是从“薄伽梵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这句话就了解了,再不了解,则又说“一切法平等观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开始跟你慢慢解释了。
又讲:世间的欲望呢?原本是清净的。各位,喜欢一件东西有罪吗?喜欢就是欲耶!欲望不好耶!喜欢你的小孩子说欠子欠孙债?喜欢佛陀说欠佛债?宁可欠佛债也不要欠子孙债,我就觉得人实在很奇怪?硬是要把一个很单纯的原始人性,一种念头把它区分成好跟坏?每件事情都跟它分为好与坏,这个会解脱那个不会解脱,很奇怪?单纯口渴喝杯冰茶需要原因吗?需要分好坏吗?我想是不需要的,而且都是一种很直接的反射作用。所以欲望不是不好,欲望它也是来自清净佛性的一种自然的反射。欲是一时的需求过了就算了,所以依照基本理论,欲望本身来讲是离开是非的。就好像敲打膝盖,腿自然会伸直一样,就这么直接的。在清净的佛性来讲,这个动作是一时的反射,镜子还是镜子?犹如镜中的苹果,只是一时苹果放在前面,所以里面有苹果,镜子还是镜子,所以佛性本是清净,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般若心经也是这样讲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所以说欲望没有那么罪恶的。像你们喜欢佛陀,喜欢念经,你们怎么不给它称之为罪恶呢?这也是欲望啊!
所以般若理趣经的思想,是很宏观的思想,是种超脱的思想,直接去认取的。
就像抢劫,你去抢一元跟去抢一百万是一样的罪。因为你的动机是抢,不是抢多抢少,喜欢喝一杯凉茶跟喜欢金钱、古董、任何什么都同样是欲望。
而且没有欲望,这个世界就好无聊是不是?没有欲望就没有理想,没有希望。一直在想而得不到就是“希望”。一直在想,我将来要怎样,算不算欲望啊?是啊!是欲望啊。还有,当你欲望达成时的,那种满足喜悦,你们就把它换个名词叫成就感,是完全没有罪的,而且是理所当然接受的,真是奇怪!
所以其实人有一种喜好,因为喜好,你会去发现美好,会去享受大自然。如果没有喜好,你就不懂的享受。而喜欢花是因为发现花的美好、花的香气、花的姿态,那算不算欲望啊?当然啦!有些人可能就会讲:“可是欲望,有对的欲望,跟错的欲望”。那我要跟你劝请下,再这个时候要清醒一点,不要在分对跟错,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欲望就是欲望!直接认取,你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是天经地义的,很美好的。反而当一个欲望产生时,而你自己再那边压抑挣扎,产生无比的痛苦,这个就是欲望害死人啦!
所以般若理趣经一般都不敢讲,为什么?因为听歪掉,就很严重!若误解成就好像[只要我有欲望我就去做],你们听到现在,是不是觉得我在讲这样啊?所以一般都不大敢讲,因为如果你般若空慧程度不够,你听起来会歪掉的。但是如要讲真实原意的话,就必须这样讲。因为它不跟你说,你还要来个怎样的克制啦!什么是正确欲望?什么是不正确欲望?其原始面目都是一样的,只因起心动念偏执一方,进而执以为真,方生业报。有欲望,会使一个人滋长,有行动力、有创造力,所以今天要大家认识汝心的本质啊!因为般若理趣经,是在了解人心的本质。你必须要超脱这个世俗道德观念,直接从人性去探讨!你才能得到原始清净的佛意。而当你能了解到这个层次的人,本身来讲你已经没有所谓的欲望了,只是带给你一种美好而继续滋长,继续长养自己。因为有欲望,有希望、支撑著你一直走,因为得到的受用满足一种美好。让你体认到一种真实,对不对?达成了才有真实感嘛,是不是这样子啊?我希望我考上大学,第一志愿的大学,拼啊!拼啊!拼了三年终于考上第一志愿的大学。那时候,我的满足感,还有真实感,是不是这样啊?其实你得到什么?没有,只有真实感。
回到原先那句话:[一切法平等观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观自在我刚讲过,什么叫一切法,就是从我们这些种种行貌里去透析到,其实解开这些的话,一个基本面都是回归到清净的佛性的一种作用,所以那一个影像不是因为有这面镜子才反射出来的呢?从这些法的观照里面,你透析了、你了解了、你不会一直执著,所以了解般若理趣经的人,知道这个是欲望带给人的一种生命的机动,一个美好一个实在感,但原本还是回归到内心的体受,因为实际上没有得到些什么,而且从此以后会造了一个更大的欲望,因为你想四年后可能要当XX院院长,或考律师或出国留学等等。欲望越来越大而想让欲望成功,会让生命力的智慧又发挥出来,难道欲望不好吗?因为一个人不断的有欲望有理想,所以能把所学的发挥出来,或许发明了很多东西,或许把国家的经济改善了,你说欲望不好吗?欲望一定带给人家痛苦的吗?不见得?
听到这种讲法的人,更要透析的一层就是:这是来自内心的一种层次,一切法尘,是这颗清净的佛心的反射,所以你了解般若理趣经,你可以享受一切,但心理不染一切,就好像镜子里面有苹果、有树、有花,但镜子不曾留下任何痕迹,听懂吗?听歪掉我就没办法了!所以如果你听不清楚层次转不过来,可能是毒药。
所以为什么最澄当初要向弘法大师借般若理趣经,弘法大师不借给它,他说:你程度还不够。所以由观察一切法你了解一切法毕竟清净。于是而能够随意的去享受一切,而无所谓的贪、嗔、痴、疑、慢。于一切法,能够摄受,能够自在无所障碍。
但是呢?我说一切法即是空,因为镜子本来不沾染半点东西,说了半天还是空,所以“用”则万般景象,不用则清澈不染一丝,用与不用其实是个“作用”,根本谈不上本质、佛性对不对?它只是镜子的作用,你去讨论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它又不是镜子,我们很多人就是一直在讨论这个“作用”,以为这样就是佛性,搞错了。我们要认取的是镜子、是佛心,若要探讨佛法,直接对准镜子,不要在作用上讨论,但今天的佛法往往在作用上讨论,妄谈解脱与自在实在很无聊!听来听去还是在对跟错里打滚?还是在如何是解脱?如何是堕落?我说:你难道不能不当圣人吗?不要当圣人也不要当坏人,真实当个人就好了,讲一些“人”的话,直接讲一些面对我们内心的话。般若理趣经就是在讲这样的事情,像要讲一切欲清净,举例也讲不完,简单解释就是“一切欲清净”没了。所以般若理趣经可以讲长也可以讲短,引申到家庭里面,为身边的人在护持,为事业在努力或一个家庭主妇在努力营造你的家庭这也是欲望,这种欲望是没有错的。因为有欲的存在,才能让整个世界有生命力、有创造力才会趋于更美好,所以真言密教里不教人舍去欲望,此欲非彼欲。所有欲望包括一切,任何的都是从内心发出的。
所以一切欲清净,因为一切欲清净,所以一切嗔清净,同此可证所以世间一切垢清净,因为离开污垢离开清净,如般若心经所讲的不垢不净,所以世界上的东西从原始点去探讨,又有何谓干净不干净呢?
时薄伽梵一切无戏论性如来,复说转字轮般若理趣。所谓诸法空,与无自性相应故。诸法无相与无相性相应故。诸法无愿与无愿性相应故。诸法光明般若波罗密多清净故。时文殊师利童真欲重显明此义,故凞怡微笑,以自剑挥斩一切如来,以说此般若波罗密多最胜心。
这一段文是乃是说明“空性”之义。此云无戏论性如来,所谓“戏论”即离开自性,所产生不必要的动作、语言、行为…等,这叫做戏论。譬如卜卦、算命等,有离正道系统,即是戏论。正常应是对自性菩提上行持,如果是离开自性清净,所有一切行为、言语,皆叫做戏论。
“薄伽梵”就是“佛”的意思,一切无戏论如来,即一切时、一切处,常住清净法性→故云佛。既然常住清净法性,一般人会想,是否还会起心动念→妄念?心常住清净法性,心如明镜,无事时常住清净法性,如如不动,若有事→应缘,镜前有东西,自然就会照出东西来。如有众生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必来接引,有求必应,感应道交;有感必会来相应。阿弥陀佛既已经成佛,是否还需要建立一国土来居住吗?佛是法性,是清净的,是具足德行的,佛何有形相?其实法身佛是无形相;报身佛、应化身佛则有形相。如阿弥陀佛由因地修行,修何法门;因地中发什么愿?有这些特殊点,所以阿弥陀佛西方世界与别的世界不同,但菩提心只有一个,清净的佛性亦只有一个。虽各尊因地修行,所发之愿力,成就佛道,其基本上皆有个共通之处→这就是“人人皆具有佛性”。
从佛经上可见,如华藏世界、东方琉璃世界,或一切佛的净土,此佛的国土皆有其不同之处,亦有相同之点。其相同之点,就是共同的性德,同往解脱道上行,这是共同之点。不同之处,即是个人所修,所行之果报自不相同,如此每尊佛的报身、报土皆不同,但如果是法身佛则是无形无“相”也不需要有国土。但有些未成就的菩萨,不了解究竟解脱道,看到阿弥陀佛的经典,就有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亦很赞仰阿弥陀佛的精神与思想,于是就有一群菩萨共同协助阿弥陀佛共同宣扬净土。这就是这些菩萨的愿力,阿弥陀佛本身由因地修行至成佛果,必有其愿力,→即成就佛道的愿力。众生发愿求生、诸净土菩萨的愿力、阿弥陀佛本身由因地修行至成佛果的愿力,这三种才成就此净土的存在,所有净土的存在,也是依此三种愿力而有。
若每人发愿往生净土,那佛的国土要来做什么?此国土乃依报之土,不是究竟清净的佛性。真正究竟清净的佛性是无形无相,无一切国土。但一切国土有其共同点,就是清净的佛性,比如以黄金为地、宝树楼阁、或会发光,有其基本构造,这就是佛性的共同点。由此理论来探讨:阿弥陀佛虽有其应化土,以此国土来度此众生,救度这些众生,但阿弥陀佛本身之内心,则无有此“国土”,只是为了应缘而显化、虽拥有,但实际是空的。
阿弥陀经所说“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边阶道…等”每一种情况,皆是其德行的显化。西方极乐世界四面皆有阶梯,中间有阿弥陀佛所住之楼阁;楼阁就如同是我们的的心塔→佛性。此心塔住的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佛性。通往此佛性就有四门→发心、修行、菩提、涅槃四转门。此塔上有五峰八柱,五峰就是五智,八柱就是八大菩萨行。此八柱亦如:释迦佛当时成佛时之八相成道。八相成道虽是外相,但实际是代表其德行。所以有此可见,每一尊佛的净土皆有其共同点;然亦有其不同的特殊点:阿弥陀佛国土种许多莲花,药师佛国土就种许多药草。众生心愿大,要去西方极乐国土。然药师佛净土也不简单,其条件比往生西方净土较困难。往生弥勒内院更困难。弥勒菩萨乃当来下生将成佛的菩萨;其净土是在兜率天内院,兜率天乃在三界之顶,外院是天众,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如弘法大师发愿往生弥勒内院,同弥勒菩萨当来下生度化众生。这些共同发愿往生弥勒内院的菩萨,等待弥勒佛下降娑婆世界时,共同来此娑婆度生→这就是龙华胜会。
要往生弥勒净土,并不是那个简单,如近代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高僧→虚云老和尚百多岁时,被*卫兵打的魂魄飞到兜率天内院,听闻弥勒菩萨讲经。见有许多以往认识的人,当听的很高兴时,弥勒菩萨叫他回去,虚云老和尚说“不愿在回去”。但弥勒菩萨说:“不可以,你业力还未尽。”因为要往生弥勒菩萨的净土,须有条件:必须所有的业障要完全消除。如虚老已百多岁,被*卫兵打的死去活来,神魂飘倒兜率天内院,仍被弥勒菩萨云:汝业力未了,还须入娑婆受苦。所以为何有些修行人修的很好,仍要遭受那么多的业报,一般人会说:依外相见修行人遭受那么多痛苦的业报,一定修不好?那是错误的见解。有如虚云老和尚有智慧、有修持,又是解脱的人,为何还要遭受这些果报。这也是告诉我们:不可以外相取之。也不要以为初一、时五修一修,就会没有灾难。虚云老和尚自幼修行至百岁,尚且如此,况乎我辈凡夫,又有多少修行呢?所以不可以外相的遭遇来断定此人的修持;要以其思想、精神、智慧解脱,来断定其修行之高低。
阿弥陀佛非常慈悲,只要有人念其圣号,至一心不乱就可往生其净土,有些人贪小便宜,生前做尽坏事,只要临终前念阿弥陀佛圣号至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其实果位高低不论,世间没有那么便宜的事?临终时,往昔所有所做之事情皆现前,此时是否能够一心不乱?
阿弥陀佛非常慈悲,你本身不论有多少业力,只要你相信,依其功德力,念其圣号,必能摄受往生其土听经闻法,在那修行,渐次向上,然后才能成就佛果。→即可以带业往生。弥勒菩萨就不同,必须要完全业力清除,才能往生其国土。
※ 不可以外相来衡量其修持如何?有时有许多有修持的者,往生时也是很凄惨,不是寿终正寝。曾闻有一老太太年轻时于龙山寺服务二、三十年,每天风雨无阻皆于清晨四、五点,即到寺庙效劳。行年至六十几岁时,有一天一早出门前往寺效劳途中,在路中被车撞死,浑身碎骨、支离破碎,身体不得完整。试请问:天理何在?其中佛法大意各位思之!其实娑婆世界上,隐藏著许多有修行的佛菩萨,我们看是普通的修行人,其实是大修行者。所以不可以貌取人,也不可以其遭遇而论断其修持是好是坏。再说这是因缘法,不论是好、是坏,皆无所谓,最重要其内心是否,时时保持一颗清净的心。所以“无戏论如来”会起心动念吗?会的,乃是应缘而生,非动念也。
※ “转字轮般若理趣”。
这一段文是表文殊菩萨的德行。因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所谓“诸法空与无自性相应故”。“诸法”表种种心相形貌,乃指吾人的起心动念,种种思想、言语、行动。此一切诸法无自性,与无自性相应,故云因缘法,因缘具足时就产生,犹如雨从何而生?雨是从天而降吗?不是的,乃是因缘聚会而形成雨,氢加氧H2O→水,水变成水蒸气,在空气中遇上冷空气,渐渐凝固,囤积至某种程度→乌云密布而降雨。雨下完就没有雨了,雨下到溪成溪水、下至河变成河水、至海变海水。※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这只不过是一种过程,人生亦如。一件事情发生又一件事情,这还是因缘具足而产生。因缘离散就没有了。何必为了来来去去的因缘法,而产生喜、怒、哀、乐而痛苦,而执著,有何意义,实在是没有必要。诸法本来缘起性空,本来就是一场空。故云“诸法空与无自性相应故”。“诸法无相与无相性相应故”。“诸法无愿与无愿性相应故”诸法光明般若波罗密多清净故”。彻底空,故能体证此空性,内心才能究竟空,究竟清净,那么自性光明自然现前,如雨水之产生过程,了解此过程,即在此过程中看到光明。※诸法光明,自性之光明,自性之智慧自然显现。故云“诸法光明般若波罗密多清净故”。※心如太虚,不要有半点乌云,不要将任何事挂在心头,因为人事间的事情乃因缘生,因缘灭。再痛苦的事也总会过去,再快乐的事也会过去,在怎么享受也还是会过去,福报有时尽,灾难也是有时灭,世间本是祸福相随,故在此倒楣时,没多久,就有好运来临。
如此而言,是否随时皆有痛苦?其实不是。能了解此一层过程,就将好运、楣事两头放下。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是空→缘起性空,不论好事、坏事皆会成空。遇事如何面对?如镜前有苹果,镜子内就照出苹果来,※碰到事情时就如实面对,不要逃避、就事办事。看清楚事情的本来,来去总会过去。依此而观,世间是没有永远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痛苦。由此亦可发现皆有其周期性,如此才不会老化;这每一个家庭如此,乃至吾人本身亦如此,这一段时间心情较轻松、较清净,然过一阵子就会浊了,也是有周期性。所以要善观因缘法,由一件事情去分析了解缘是如何产生?若能彻底了解因缘法,你就能改造因缘,最怕是直接接触到事情的结果,然后为了事情的结果而苦恼。很多人就是绊死在这里,不能跳脱出来,于是苦恼万丈,而无法走出来。如果面对事情时,不看其结果;因为结果已是注定了,烦恼也是无用,最重要是去探讨问题发生的过程在哪里,解决问题。
所以时常观因缘,久而久之,自然就能了解因缘法,愈了解因缘法,就越能了解世间本是一场空。故三国志云:多少事都附笑谈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汝见三国中有多少事,如今安在?英雄豪杰也成一杯黄土,而今连黄土也找不到了。所以鉴古至今,再看未来亦是如此。了解空性之理,自我要求→自心清净、自心之安稳。如果是寄托在环境,或寄托在别人身上,内心会越来愈空虚。※唯求内心获得清净、安稳,不论是生病或者是不能动弹、乃至往生,或在风尘滚滚中,也不会有所挂碍,能心安理得、自在。
在人海忙忙中,随缘办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用则用,能舍则尽量舍去。久之,虽然心在红尘中,毕竟也已入清静寂静之境!虽享用一切,但不被一切世物所绊住。如果是有福报,该属于你的就是你的,不该你有,半点也沾不上。※世间事不论是真是假,皆是一段的因缘聚会。今天能来学佛,了解因缘法,了解人之佛性是圆满的、美好、和谐的。※希望你们常住清静佛性,体受美好、圆满性,大家彼此能互相圆满;纵使是你欠我的,也不需要去取回;人与人之间保持圆满、和谐、美好的一面较好。如果彼此之间感情弄遭了,也不是好事。
[诸法空与无自性相应故,诸法无相与无相性相应故,诸法无愿与无愿性相应故。]如此看来,又何需发什么愿,又有何愿可发?心空一切空,缘起性空,因缘生,因缘灭,其结果也是毕竟空;就如以往那么多痛苦事,如今回想起来,也如梦幻,已成过去。
[“文殊师利童真欲重显明此义凞怡微笑,以自剑挥砍一切如来以说此般若波罗多最胜心”。 ]
为何文殊菩萨以自剑挥砍一切如来?“一切如来”即指在座各位,如来是不来不去之意。如来有二义:一只在缠如来,二是出缠如来。人人皆有佛性,而凡夫被世间五欲所缠,故云在缠如来。已成佛已解脱者,故云出缠如来。文殊菩萨持剑斩断一切烦恼葛藤,把我们凡夫心斩断,破除凡夫相,令之佛性显现。即是砍断在缠如来令彼成 出缠如来。
浅谈观想 层层叠叠的人、事物、时空与觉受交织的...
上师开示语:万象更新 祈愿事成 心心法尔 微妙供...
高雄道场共修 91.12.10 我们一般人在修行的时候,习...
真言密教强调实修实证的重要性与殊胜 上师开示密...
大日如来缘日般若荼会的开示心得(一) 第一天般若...
禅修入门指导 一、一路放松到底的方法与要领 一...
宝海上师开示集 真言行者于睡前可---- 真言行者于...
一些省思(一) 见于时下诸人于经论中滔滔辨之,于...
密法不是自我催眠的,在一些客观因缘成熟时,密...
完整的修行 (一) 修法时,每以为持咒感应,为全部...
真言密教强调实修实证的重要性与殊胜 上师开示密...
宝海上师开示 仪轨修行是小规模的内心三密行,日...
简录禅坐共修师父开示: 1、不可把心放在身体的...
修行心态 ◎日常生活中要处处用心,凡事切勿只追...
庙地听闻随笔 师父要求弟子们在言行之间,做个实...
一些省思(一) 见于时下诸人于经论中滔滔辨之,于...
禅修入门指导 一、一路放松到底的方法与要领 一...
浅谈观想 层层叠叠的人、事物、时空与觉受交织的...
密法不是自我催眠的,在一些客观因缘成熟时,密...
上师开示语:万象更新 祈愿事成 心心法尔 微妙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