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地经论】
七卷。亲光等菩萨造,唐·玄奘译。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相传亲令护法门人。西藏藏经的《丹珠尔》收有戒贤造的《圣佛地经释》,全书所述和本论基本部分相同。
玄奘自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到长安以后,五月二日即开始翻译。初翻《大菩萨藏经》二十卷,七月十五日又译《佛地经》一卷(辩机笔受),显然是以这两部经为菩萨学行的纲领。以后即广译《显扬》、《杂集》、《瑜伽师地》、《摄大乘》、《因明》、菩萨戒》、《唯识三十》、《识身足》等论,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八月都已完成,跟着就译出《佛地经论》(大乘光等受,同年十二月二日至二十四日),可见玄奘是以此论为瑜伽系学说之总结的。
本论的解释佛果是阐发三身说的。大乘中三身之说虽早已兴起,而自这一部经论问世以后,关于佛果的境界才完全明白了。
本论详析佛果的境界,用五法摄佛地。所谓佛果,在弥勒和无著的论著中是以断果和智果摄尽的。本论以清净法界为断果,以摄佛地的无为功德,而清净法界也就是真如的异名。经文以十虚空喻释难抉择,论文依之广释。又分智果为四,以摄佛地的有为功德。(1)大圆镜智︰由第八识转依所成,能任持佛地一切功德,穷未来际无有断尽,用十圆镜喻显示其义。(2)平等性智︰由第七识转依所成,常与大慈大悲相应,无住涅盘即依此智而建立,受用身土的影像也由此智所示现,是妙观察智的不共所依,要通过十地的修习才能圆满成就十相。(3)妙观察智︰由第六识转依所成,能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在大众会中说法断疑,于此列举有十种因来辨明它的相貌。(4)成所作智︰由前五识转依所成,能在一切世界随应示现佛变化事,利乐一切有情,依这一智的业用成立如来化身,于此列举有十种化以明其相。
本论开始曾解释大觉是佛,具三种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和变化身,而佛地则是佛身所依、所摄、所行的境界。本论把佛地的一切功德摄入五法加以阐明后,佛的三身的意义也自然确定下来。这比较旧日义学只就佛身来理解,在义理上有很大的发展。本论卷七曾出五法与三身相摄之义有二异解,如下表︰
┌清净法界。
┌自性身┤
│ └大圆境智。
│ ┌平等性智。
一解┤受用身┤
│ └妙观察智。
└变化身─成所作智。
┌自性身─清净法界。
│ ┌自受用身┐四智自性相应共有及为地
二解┤受用身┤ │
│ └他受用身┘上菩萨所现一分细相。
└变化身─为地前菩萨所现一分粗相化用。
三身与五法配合之间之有异说,正说明《佛地论》的学说,在印度六世纪或其以前的印度瑜伽系中已发展到了相当的阶段,并引起不同的理解。作者亲光菩萨更承着这些研究成果而撰成此论,对于佛的果德,作出了比从前更为精密周详的阐明,这是本论的最大特色。以后关于佛土的问题在玄奘门下窥基的著述中更有圆满的抉择。
经末有四颂总摄经义,论文以最末一卷广释,颇多精要,如真如义、二障义、断惑义、化业义、三身差别义、三身形量义、如来三身有别无别义、如来化缘共不共义等等,都足使历来纷纭隐晦的疑难得到明确的解决。至于四颂颂文也见于《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
本论的内容,从比较《成唯识论》和藏文译本《圣佛地经释》的研究上,可以推定其中的义理是本于护法,成于戒贤,而广于亲光的。从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来说,自龙树以至陈那数百年间大乘佛教有很大的转变,本论是总结这一时期关于佛果问题的一部成熟的作品。本论自玄奘译出后,唐代靖迈著有《注疏》六卷,现存写本。又有智仁《疏》十四卷,神泰《疏》四卷,均已散佚。
金刚手菩萨 “金刚”为密宗术语,梵语vajra,巴利...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
基本信息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宝积简介 《大宝积经》,梵名Mahā ratna kū?a sūtr...
法灭尽经经书实物 佛教经典,主要内容为佛陀在涅...
永明延寿阐明唯心思想的著作。一卷。收在《大正...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分二卷八品,唐代佛...
《金刚三昧经》,隶属“般若波罗蜜”经类。经文...
一卷。唐·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静编。又称《...
《毗婆尸佛经》,佛教经典,收录于《大正新修大...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分二卷八品,唐代佛...
佛经名,佛说蚁喻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1.《雨宝陀罗尼经》,又叫《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
八大灵塔名号经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扬八大...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佛经名,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